鞋乡之小镇崛起(校对)第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07

  赵运来也不再看着,金云飞这边把鞋装好,四个麻袋的袋口也扎好,他那边也把两百三十二双布鞋的钱也已数好。
  兄弟,我扣回了上次的五十元定金,你数数钱。
  金云飞今天带了个旧书包,就挂在胸前,一边往包里装钱,一边说道,不用数,我信赵老板的。
  兄弟,你敞亮。赵运来坐到装着鞋的麻袋上,掏出香烟,还是两支,给金云飞一支,点上火吸起来。
  金云飞问道,赵老板,你的货搬到哪里,我帮你送过去。
  赵运来说不用,他告诉金云飞,他带的都是现金,为了安全,他在衡丰街上找了个人家。他是昨天过来,昨晚就住在这里,那户人家还是他的临时仓库,待会会有人过来帮他搬货。
  想得真是周到,金云飞心说,我再学到一招。
  天渐渐的亮了。
  兄弟,咱得说说你的鞋了。
  金云飞怔了一下,忙问道,赵老板,你以后不收我的鞋了?
  赵运来瞅着金云飞紧张的样子,笑道,兄弟你误会了,我要说的是,你家做的布鞋有不少缺点,希望你以后加以改正。
  金云飞噢了一声,急忙掏出钢笔和笔记本。赵老板,你说我记。
  兄弟,你的鞋得上点档次,我说几个缺点。一,鞋面的接缝和边包都是手工,要是用缝纫机缝制,质量会更进一步。二,尺码不够标准,手工做鞋,同样的码数,大小也会偏差。三,只做三十九码到四十三码,这还不够,可以适当的做些三十七码三十八码,和四十四码四十五码的。四,想想办法,在鞋里子和鞋底上印上码数,方便购买者选购……
  赵运来说得认真,金云飞记的也很仔细,一字不落。
  兄弟,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你不能只做圆口布鞋,还得会做盖背布鞋。
  说着,赵运来从包里拿出一双布鞋,递到了金云飞手里。
  所谓的盖背布鞋,就是鞋面能包住整个脚背,鞋口只留脚踝大小,两边用松紧带固定。
  金云飞说道,赵老板,这盖背布鞋,我家做过。
  兄弟,一方面,你继续做圆口布鞋,价格不变。另一方面,你试着做盖背布鞋,每双一元五。质量问题,我相信你,至于数量,每十天三四百双,我都能吃得下。兄弟你认为如何?
  金云飞笑着点了点头,问道,还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赵运来哈哈笑道,当然当然,兄弟敞量,太敞量了。
  又与赵运来闲聊几句后,金云飞急着去采购做鞋的原料,便起身与赵运来道别。
  花了一个多小时,金云飞带着大妹和三个小家伙,采购了整整四箩筐的原料,卖鞋所得的钱,花得只剩了三十多元。
  因为要做盖背布鞋,金云飞又跑到街上唯一的集体经营的百货店,买了十多元钱的黑色松紧带。
  至于赵运来说的缝纫机,金云飞只能心里惦记,一台蜜蜂牌缝纫机,要一百五十几元,还得凭工业券买,他没关系,也买不起。
  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号称日用百货里的三大件,对金家来说就是奢望。
  迄今为止,金家能动的是木船,能响的是闹钟,能亮的是油灯和手电筒,金家村还没通电。
  摇着木船回家,金云飞心里一直琢磨。
  村里人都说,金家老大心里有把十九档的算盘,特会算计。
  船靠岸时,金云飞有了主意,他叫过大妹,小声的吩咐起来。
  大妹一边听,一边笑着点头,答应做大哥的同谋。
  中午,全家人在堂屋吃饭,金云飞默不作声,心事重重的样子。
  母亲谢玉娟问道,大儿子,咋回事?咋从街上回来就无精打采了?
  金云飞不吭声,只是看了大妹一眼。
  大妹金晓玲说道,赵老板要咱家做盖背布鞋,一元五一双,但赵老板要求用缝纫机,不要手工缝制,大哥正心里犯难呢。
  盖背布鞋,金家人当然都懂,相比圆口布鞋,虽然成本要增加一角五到两角,但每双价格是一元五,比圆口布鞋的一元二,利润也多了一角多。
  可买缝纫机,一百五十几元,还得另外花钱私买工业券,以金家现在的经济条件,实在是买不起。
  爷爷奶奶和父亲母亲都没开口说话。
  金晓玲说道,要是……要是把咱家的母猪卖了……这话是说给爷爷听的,可两头母猪是爷爷的宝贝,说卖母猪,就相当于挖爷爷的心头肉。
  吃罢午饭,爷爷金元柏就去了后院的猪圈,孙子孙女的话他听进去了。
  过了一支烟的功夫,金云飞也来到猪圈边。
  猪圈分左右两栏,一个养着两头母猪,另一个养着十六头小猪,都有二三十斤的模样。
  金元柏瞅了孙子一眼,问道,大孙子,你打定主意了?
  金云飞点了点头,说道,爷爷,对不起啊。
  养猪不赚钱,只是家里的储钱罐,金云飞早就不想养猪,爷爷是知道的。
  看着母猪和猪崽,爷爷跺跺脚,狠声道,就这么定了。
  金云飞冲着爷爷的背影喊道,爷爷,谢谢您。
第0007章
买缝纫机
  只过了一天,爷爷就把母猪和猪崽都卖给了邻村的一个老友,人家也是养猪专业户。
  价格卖得不高,两头母猪已四岁半快五岁,论头卖不论斤卖,只卖了两百三十元。十六头猪崽的价格倒是不低,三百六十几斤,比肉猪的价格高两角五分,共卖了三百八十元。
  六百一十元,不是小数目,可惜其中有三百元钱,是作为养猪专业户,从乡信用社以无息贷款贷的,猪不养了,钱当然得还。
  剩下的三百多元,统统交给金云飞支配。
  有了钱,金云飞更不会闲着,他拿出一百元交给父亲,让他带家里人把猪圈平了,再找村里的木匠和泥水匠,在猪圈的原址盖两间小平房。
  金云飞自己揣着两百元钱,农历七月初四那天,天亮后就步行去了衡丰街。
  从金家村到衡丰街,走陆路比走水路近,只有六里路不到,要过两次渡船和八座小桥。路是不到两米宽的小路,穿梭于田野之间,泥土堆成,一面还有半米宽的水渠,人脚踩不到的地方还会长草。
  当地人把这样的路,叫成“拖拉机”路,其实拖拉机也很难走通。
  金云飞脚头快,路又熟,半个小时多就到了衡丰街。
  街上人头簇动,熙熙攘攘,拥挤不堪。
  金云飞没进街道,沿着小巷弄堂,直接来到另一个街口的“三宝自行车店”,店主人就是金云飞的同学郑三宝。
  整个衡丰街,金云飞要好的男同学,除了陈冬华就是郑三宝。
  陈冬华憨憨的,胖得离谱,郑三宝却是瘦子,还很有心机,郑三炮这个外号,只是因为他的姓名,与小说“林海雪原”里的土匪郑三炮听着差不多。
  自行车店刚刚开门,除了店主郑三宝,店里还有他雇的一个小伙计。
  金云飞不进店,而是在一张小凳子坐下来,等着郑三宝跟他打招呼。
  郑三宝走出门来,在另一张凳子上坐下,笑着问道,老同学,你想通了?
  莫名其妙,什么想通了?金云飞反问道。
  喂,你答应把你大妹许配给我了?
  金云飞噢了一声,摇着头笑道,不是。
  为什么?为什么啊?
  金云飞说道,很简单,我家穷,忒穷,你家富,忒富。
  这是实话,金家不仅穷,还人口众多,几乎看不到脱贫致富的希望。
  相反,郑家可以用富得流油四字形容,郑三宝的父亲在乡里上班,母亲是乡卫生院医生。郑家有个远房长辈在台湾省,几年前回内地寻根探亲,给郑家留下了一笔钱财,这事在全乡是家喻户晓。
  这个自行车店,是郑父郑母怕郑三宝没事做,出去惹麻烦,特地出钱为他开的,赚不赚钱的无所谓。
  郑三宝苦着脸说道,大飞,你这是歪理,我家是富一点,怎么反倒成了我的罪状。
  金云飞笑笑,心说还有一个原因,你三炮的老妈,是衡丰街上有名的泼妇,我把我大妹许配给你,我大妹岂不要受半辈子的气?
  毕竟还是同学加朋友,郑三宝问道,大飞,你找我到底有什么事?
  金云飞说道,我想买一台缝纫机,不知你有没有门路,帮我搞到买缝纫机的工业券。
  郑三宝点点头,笑道,有啊,你把你大妹许配给我,我就把家里刚买的蜜蜂牌缝纫机送给你。
  金云飞一听,黑着脸起身就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