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当家(校对)第17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02/1738

  果不其然,小朱跑来报告,一千本发完了,还有部分人没有领到书。
  两点整,刘副校长站在讲台上向大家解释,没有领到书的同志,下一次一定补上。
  接着,刘副校长请白手上来。
  掌声响起。
  白手走到讲台边,掌声也停了下来。
  “同志们,下午好,我先说明一下。我送书是有目的的,我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把书拿回去后,能读一读,并写出读后感,这也算是我给你们出的题目吧。请大家记住,我这个人不喜欢被赞扬,我喜欢的是批评和意见。”
  “今天的讲座,总共三个小时,都交给我一个人,我实在没有这个水平。所以,我要把三个小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与大家分享我的经历,希望对大家有参考作用。第二部分,是今天讲座的主题,就是微观经济。第三部分,是我与大家直接交流,你们负责提问,我负责回答,我回答十个问题。”
  白手开始讲课,他用四十多分钟,与学员们分享他的故事,今天他讲的是农村落实家庭联产承包制后,他换田还债的那一段。
  讲故事还行,因为白手始终紧扣经济行为这个主题,讲得还很风趣。
  在座的学员,很少有农村生活的经历,白手讲的又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平凡之中有着不平凡的道理,很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休息十分钟后,白手开始讲授《微观经济》。
  这个题目是学员们出的,当时刘副校长征求学员们的意见时,曾有一百多人提到这个题目,并指定由白手主讲。
  白手请教了几位教授,和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苏宁海。
  巧合的是,苏宁海当年读研究生时,选择的正是微观经济专业。
  苏宁海给白手准备了教材。
  白手记性挺好,他今天讲课,压根就没带苏宁海给他准备的教材。
  白手讲得头头是道,有板有眼,让学员们听得聚精会神。
  窍门就是白手坚决不照本宣科,坚持用通俗的话,对整个教材做了随机修改。
  用白手自己的话讲,如果比拼理论知识,可能大部分学员都比他强。
  但临时编的教材,白手只用三十五分钟就讲完了。
  还有时间,白手只好开始自我发挥。
第1763章
微观经济
  白手从底层起家,说到微观经济及其体会,他是有发言权的。
  “各位学员,关于微观经济,我可以打个比方。咱们人类有一个特性,就是每一个人,都由无数个细胞组合而成的。我不知道细胞如何组成,只知道细胞小到肉眼难以看见。微观经济也是这样,放到整个经济体系里,微观经济就像细胞一样,小到可以忽略不见的地步。”
  “大家往往关注那些规模庞大的企业,什么头部企业,什么上规模企业,等等。但我认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微观经济的发达。经济的好坏,也取决于微观经济的发达。整个国民经济,不是由大企业组成的,而是由微观经济支撑的。特别是市场经济,它的基础正是微观经济。”
  “大家也许不了解农村,甚至没有去过农村,所以不明白农村经济。没有关系,大家有时间可以去走一走。了解农村经济的最好办法,就是遍布乡村的集市。咱们早已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但集市这个市场还没有消失,甚至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这样说,掌握了集市经济,就掌握了农村经济的奥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集市还是有诸多限制的。农户上街销售自产的农产品,比如鸡蛋鸭蛋,蔬菜水果等等,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生产者即销售者,购买者即消费者。但是,购买者如果把所购产品拿去销售,就是商品经济。当时,商品经济是不被允许的,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是商品经济的时代。”
  “商品经济不是市场经济,但对计划经济来说,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因为商品经济把产品变成了商品,但没有让商品完全进行市场化的交易,就是价格没有放开,还有很多政策性的限制。这些市场因素和限制,你去农村集市都能看到。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集市才得到真正的释方,才变成市场经济下的集市。”
  “我为什么说农村集市特别重要呢?因为它是一个载体,一个平台,一个市场。它把数以亿计的农民与市场联系起来,它把无数的农产品变成商品,它还能使广大农户增加收入。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农村集市还是勃勃生机,方兴未艾。广大农户就是细胞,是最小最小的经济体,集市就像人体的血液系统。”
  “有的学员说了,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这里除了郊区还有几个集市,已经没有发展集市的可能。其实不然,上海可以没有集市,但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发展微观经济,那就是地摊经济和夜市经济等。我非常想不明白,有些城市包括咱们上海,为了所谓的好看,也就是所谓的城市形象,把地摊经济和夜市经济给取消了。”
  “学员们,你们都知道,从事地摊经济和夜市经济的人,都是低收入人群。而光顾地摊经济和夜市经济的人,也大多是低收入人群。衡量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能以高收入人群为标准,而是应该以低收入人群为标准。地摊经济和夜市经济都是微观经济,都是一个城市的经济基础。”
  “在这里,我愿以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与大家分享微观经济的魅力。有一个中等城市,新来了一位领导,当时我正好在那里,他约我见面,请我吃饭。下班后,我们在街上见面,我建议吃地摊。正好,领导也要体察民情,于是就我们两个,去到当时当地一个著名的夜市。遗憾的是,那个夜市被取缔了,偌大的广场,没有一个摊位。”
  “我开车,陪着领导一起,用了三个半小时,几乎转遍了整个市区。我们没有看到一个夜市,路边的地摊,也很少很少。领导不高兴了,打电话询问,才知道市里明文规定,市区不能有夜市,不能有地摊,夜市和地摊都被赶到郊区去了。领导请我去一家小饭馆吃饭,一边吃饭一边问我,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我当时对领导说了两句话,水至清则无鱼,市不开没有烟火。领导也对我说,国外发达城市,是不是有活力,晚上的灯光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他对我说,取缔夜市和地摊,就相当于剥夺了低收入人群的生存方式。第二天,领导就开会纠偏。仅用一个星期,就恢复了全市十三个夜市,和六七千个地摊。”
  “一年以后,我又去了这个城市,但领导开会去了,我没有见到他。他的秘书给我发了一份电子邮件,电子邮件上说,全市GDP增长百分之十七点九。据统计方面的专家估计,这百分之十七点九,至少有一半是由夜市和地摊带动的。与此同时,全市的低收入人群,也在一年之内减少一半以上,社会治安案件减少百分之六十三,地方税收增加百分之二十五点六……”
  “学员们,同志们,你们都是干部。我相信,将来你们中的一部分,还会主政一方。我有一个发现,现在与你位分享,认为有用的你们存着,认为没用的就当垃圾扔掉。咱们的发展很快,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但是啊,还有很多地方很多群众没有脱贫。就拿咱们上海来说,至少有五分之一的常住人口,还属于低收入人群。”
  “在这种情况下,微观经济至少能解决一部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问题。我经常说,眼睛不能只看着上面,同时还要看着下面。不要看不起微观经济,如果你用心去体会一下,你就会发现,经济的活力在最低那一层,那一层就是微观经济。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流行这么一句话,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在商量。这句话放在现在也是有道理的,只有更多的人参与经济活动,才是真正的发展经济。”
  白手又说了五十分钟左右,才结束了授课。
  接下来,白手回答学员们的提问。
  在讲台上整速站了三个小时,以白手体力,都感到一个累字。
  白手没有想到,针对他的《体会经济学》,有人已经开始真刀真枪的批评了。
第1764章
下战书了
  很显然,敢于批评和批判《体会经济学》的人,都是知名的经济学家。
  国内活跃在一线的经济学家,主要分为四大类。
  一类是体制内的经济学家,他们或多或少的了解白手,以及白手的身份,所以他们选择旁观和沉默。
  一类是从国外回来的经济学家,他们的观点和立场,与白手截然相反。白手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对白手及其《体会经济学》的批评和批判,主要就来自他们。
  还有一类经济学家,白手称之为散兵游勇。他们不在体制内,没有抱团取暖,也大多没有出国见识过,在国内也没有基础。所以对白手的《体会经济学》,也是先选择旁观和沉默,再视形势伺机而动。
  最后要说的一类经济经学家,就像丁派这样的,不单打独斗,而是抱团取暖。他们共同进退,同仇敌忾,总是成群结队的出现。
  这次批评和批判《体会经济学》的,就有这一类经济学家,冲在最前面的那帮人,正是以高教授为代表的丁派。
  不怕批评和批判,正是白手的本色。
  但总要弄清楚,是谁在批评和批判,以备反击之需。
  这个任务交给苏小海和他的团队。
  只用了一个星期,苏小海他们就理清了脉络,找到了源头。
  批评和批判《体会经济学》的人,主要分为两拨。一拨是白天明的人,另一拨是高教授的人。
  白手非常奇怪,余文杰他们为什么没有出手?
  白手喜欢直来直去。
  这天午休,大家都坐在大办公室的会议桌边。
  唯独余文杰,从食堂回来后,直接钻进了自己的办公室。
  白手放下手里的报纸,当着白天明和高教授的面,走进了余文杰的办公室。
  “老余,没打扰你吧?”
  “啊,老白啊。没打扰没打扰,你快坐下。”
  白手接过余文杰递来的香烟,点上火吸起来。
  余文杰自己也点上了一支烟。
  “老白,你是这个。”
  余文杰冲着白手竖起了大拇指,又指了指放在办公桌上的那本《体会经济学》。
  “大家的努力,团队的功劳。老余,这可不是我一个人的成果。”
  “不,不不。”余文杰说道:“任何一个理论或学说,总会记在第一个人的名下,哪怕他只是随口一说。老白,光辉是你的,其他人只是增辉,这是学界的约定俗成。”
  “我很奇怪。”白手说道:“老余,如果体会经济能成为学说的话,其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与你推崇的新自由主义正好针锋相对。已经有人开始批评和批判,可你却按兵不动,一点表示都没有。”
  余文杰微微一笑,“首先,我还没读完你的《体会经济学》,对批判对象还不了解,我拿什么去批判?其次,我是从书斋里和学校里出来的,你是从实践中成长起来,你我走的道路不同,我想批判你也无从下手啊。”
  “还有吗?”
  “再者,经济学发展到现在,新学说都是工具,都是用来解释当代的经济现象。你的《体会经济学》也不例外,说到底也是一种工具。工具不分对错,只分有用还是没用。所以我认为,如果《体会经济学》有用,那对我也肯定有用,我为什么要去批判呢?”
  白手点点头,说了句公道话,也是恭维话,“老余,单就你的胸怀,就比那两位宽广百倍千倍。”
  余文杰又微笑了一下,“这没办法。白天明他们,最大的本事就是照本宣科,你不符合他们的要求,他们肯定要批判你了。至于高教授,他代表的是丁派。在偌大的上海,他们丁派想一家独大。你现在冒出来,威胁到他们的地位,他们非跳出来不可。”
  “老余,谢谢你,你这是在变相的支持我。”
  “哈哈……等我读完你的《体会经济学》,说不定我也会加入批判你的行列。”
  “呵呵,我等着你的批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02/17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