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还我河山(校对)第4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0/903

  一旦有战事,不光是曙光新镇在独立团要塞基地的保护之下,所有曙光新镇的居民都可以躲进独立团要塞基地里给他们划好的避难区。
  而且刘浪也是这么做的,小镇规划图中,就有东西南北四座碉堡,只要不是遭遇大股敌军,光是这个小镇上的护卫力量就足以将所有图谋不轨的威胁消灭而不用等到八里外的独立团主力前来。
  因为这里,可不仅仅只是花钱购买房屋的居民,还有独立团中坚们的家属,无论投入多少力量,刘浪一定要保证他们的安全。
  安全,亦是刘浪给这个时代历经战乱之苦的所有居民们最好的保障。
  有了独立团这个承诺,花费了比在北平购买一个小四合院还贵的钱买上一套不过110平米房子的居民们觉得,真不亏。
  有了这些客户定金的打底,独立团后勤部甚至没支出一分钱,华商集团建筑分公司就在选好的地址上轰轰烈烈开工了。
第891章
刘湘的支持
  刘湘不光是嘴上说说,给刘浪的支持也在逐渐发力。
  如果说1935年这一年,国府在军制上有什么大动作,除了继续对战略大转移中的红色部队坚持不懈的追杀并继续整编德械师大量进口军火以外可能就是全国第一次大规模授衔了。
  从1934年7月到1935年1月,国府重新制定了《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到了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一级和二级,同时增设了特级上将军衔,从4月起,国府就陆陆续续对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将领授衔,中国的军衔第一次规范化。
  这亦是中国从清末移植以日本军衔制为蓝本的现代军衔体系开始到现在二十多年来,中国政府第一次全国范围内规范化的授衔。规范化以将官军衔整编全国各军的同时,也遏制上将军衔的泛滥问题。
  之所以说1935年以前的上将军衔太过泛滥,亦和中国自推翻满清王朝以来政治形势的变换有关系。尤其是在北洋政府时期,中央政府和地方军事大员都被授予上将,甚至还有师长和旅长领上将衔的,比如1923年11月,陆军第26师师长曹锳被授陆军上将军衔。再如,1924年7月25日授陆军上将的王汝勤。时任勤威将军、第八师师长兼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再加上各地军阀林立,自己给自己授个上将衔简直是再正常不过了。
  可以说,上将军衔,在1935年以前并不怎么值钱,实在是太多了。
  国府名义上统一全国后,为避免矛盾,一直未在将官军衔上大规模有所行动,随着全国政权掌握进一步加强,终于在1935年开始对全国军队进行第一次正规授衔。
  基本原则是旅长、师参谋长、副师长授少将衔;师长、军长、兵团司令、集团军司令授中将;各地军阀首领及资格老权力重的军人以及一些为革命为国捐躯的军人授上将;上将又分为三级,分为二级上将、一级上将、特级上将。
  第一次将中国原有的将官三级制变成了类似于第三帝国的将官五级,这当然有第三帝国军事顾问在军衔改制背后的影响。
  从1935年上半年开始就在向各地军官授将官衔,特级上将自然是如今中国第一人光头大佬的,相当于大元帅,全国仅有光头大佬一人。
  而像刘浪数月前刚和人谈完生意的山西老汉,则成了国府的八名一级上将之一。而刘浪的那位掌握四川大权不久的堂叔刘湘,则成为二十名二级上将之一,和山东的韩复渠、北平的宋哲元、江西的刘峙、湖南的何健、西北的杨虎城等并列。
  显然,早在十年前就成为上将的刘湘对自己没能列入一级上将的名录有些不满,同时也产生了浓浓的危机,他必须在紧抓四川大权的同时还要壮大自己的实力。
  而刘浪这个能干的侄子,就是壮大他自身实力的关键。
  于是,在上半年刘浪都还未返回独立团之时,刘湘就以第七路军总指挥合四川省省政府主席的名义,向国府推荐刘浪晋升陆军少将。本来,在刘湘看来,这几乎是没有什么难度的事。
  做为一个两获青天白日勋章抗击倭寇的有功之臣,已经晋升上校两年多的刘浪绝对有这个资格,他一个独立团的编制亦比一个拥有4500人编制的旅小不了多少。再加上他这个四川省主席兼第七路军总指挥的推荐,国府无论如何都会给他这个面子。
  刘湘甚至已经做好了将独立团扩军为独立旅的打算,一个拥有两个步兵团的独立旅的战斗力绝对比现在只有3000人的独立团要强大的多。
  但出乎刘湘预料的是,国府军政部批准了他对张炎担任第七路军新编61旅中将旅长的推荐,却偏偏将刘浪晋升陆军少将的推荐给否决了。
  理由是刘浪上校年龄尚小,若是提拔太快,一来有拔苗助长之嫌;二来怕诸将心中不服。
  这个理由看似很扯淡,但却是个刘湘也不得不咬着后槽牙面对的理由。刘浪的年龄的确是个大问题,他过了1935年也不过堪堪年满24周岁。以24岁之龄就当了少将,让那些年近半百才混了个少将中将的将军们看着情何以堪啊!
  举贤不避亲的刘主席虽然无话可说但对这个扯淡的理由自然是不爽的,在他看来,这就是国府对自己的打压,不想晋升刘浪陆军少将就是怕他刘家在四川的实力过于强大罢了。
  连续两次推荐刘浪晋升都被驳回,甚至军政部最高首脑新科一级陆军上将何上将亲自打电话给刘湘进行安抚调停,刘湘这才熄了利用1935年这次授衔的机会将刘浪推向将军行列的心思。
  所以才有了刘浪建新镇,刘湘马上就跳出来为其摇旗呐喊的做派,想来,其中也含有一定的补偿心思在其中。
  不过,这都是在刘浪毫不知情的情况下。
  刘浪本人对1935年这次授衔多少还是知道一点儿,他不是没想过去争取一下一步跨入将军行列。
  但是,他太知道那位光头大佬的心思了。如果他本人亲上南京,向光头大佬表达效忠之意,陆军少将的那颗将星嵌在他的领章上将是板上钉钉,将独立团扩编成独立旅应该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所谓的年龄小当不得将军的推托只是个笑话罢了。
  可是,光头大佬要的效忠恐怕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首先,根据光头大佬的老套路,他的独立团肯定要被掺沙子,几个跟随他日久的老兄弟会被调离,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光头大佬的学生;次之,广元这个驻地估计也是呆不成了。
  先前把尚是中央军身份的独立团塞到广元那是给四川掺沙子来的,现在,此一时彼一时也,刘湘已经掌控了四川,光头大佬是绝不会再让刘浪再给这个令他不喜的四川省主席如虎添翼的。
  最糟糕的恐怕还不是这个,而是那位极有可能调独立团由川北进入川西追击进军意图已经很明显的红色部队。那才是刘浪最不愿意见到的。
  刘浪虽然没有全程跟随红色部队,保护着年轻奶奶一路随红色部队长征的几个独立团士兵们也未曾发过来只言片语,但刘浪透过遍布川东川西华商集团的暗探依旧关注着红色部队的动向。
  和曾经的时空中一样,从1935年年初他们四渡赤水将光头大佬的数十万大军搞了个晕头转向就南渡乌江进入云南,然后一路西进甩开追兵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并于五月到达泸定县。
  镇守泸定县的刘文辉部两个团果然如同曾经的时空中一样,根本没有全力防御堵截,泸定桥失守后就任由红色部队由此向川西高原而去。
  如果刘浪没记错的话,在这个9月的他们应该已经翻越了四川境内令人望而生微的六座大雪山,走过了松潘大草地,抵达了阿坝以北的川甘边境。只需要将胡宗南部击败,就可以进入甘南最终抵达陕西,胜利结束这次万里大转移的红色历程重新建立那个著名的红色根据地。
  如果调独立团前去“剿匪”,再想像上次一样糊弄了事甚至还能送点儿武器弹药的美事儿可是想都别想了,做为光头大佬的铁杆,那位已经是陆军中将的胡中将绝对会替光头大佬牢牢看着独立团的。
  历史在这种极为重要的环节上没有出现偏差,刘浪已经觉得老天对中国不错,那里还会主动跳出去惹事儿?
  再说了,现在别看他虽然官职不高,不过一上校团长,但上面有自家堂叔罩着,在四川不要过得太悠哉,麾下可战之兵也不仅仅只是在册的三千官兵,已经在乡间按照正规军训练两年的4000民兵,只要经历一场实战,虽谈不上精锐但亦是可用之兵。
  换句话说,刘团座现在能动用的兵力,随时可以超过7000人,甚至已经不亚于第四师哈儿师长的兵力。
  配上他给独立团装备的各式武器,此时的独立团战力绝不是三年前长城大战时那支独立团所能相提并论的。如果是这个时期的独立团,刘浪完全有信心凭借山地优势将第八师团击溃,而不用靠着偷袭了他们的重炮联队才获得那个战果。暴风火箭炮超强的机动力和火力,绝对能让小鬼子知道什么叫科技的力量。
  可是,刘浪还是低估了自己那位堂叔对他的鼎力支持。
第892章
补偿
  到了9月,全国诸军上将、中将、少将各级将官军衔已经基本授衔完毕。被军政部否决两次的刘浪晋升少将已然无望。
  刘湘这位老牌军阀心里自然很清楚不是军政部不给自己这位四川省主席面子,而是光头大佬不愿意他牢牢把控四川大权的同时还把刘浪这位刘家人也放至高位,一个能统领一个旅的陆军少将和一个只能率领一个团的陆军上校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不过,历经十年川省内战而不倒的刘湘自然也不是任人揉捏的老实孩子,提拔刘浪巩固自己权利的打算落空,那他就换种方式,一封欲组建川北安防团的电报就由第七路军指挥部直接发给了国府军政部。
  已经驳了刘上将几次面子的军政部大佬们自然这次不能不给面,更何况人家刘上将的理由扯得很足,人家是为了“剿匪”大计,是为了帮委员长分忧解难,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反正,绝对没有半点私心。
  这可不是主持四川“剿匪”大业的刘上将胡诌,而是四川当前形势的确如此。
  威胁四川安危的不是太祖他老人家率领的正在向川西进军的红色部队中央主力,而是另一支兵力比红色部队中央主力还要强劲数分的红色部队第四方面军。
  这支人数高达六万的红色部队主力和刘湘这几年在四川可是打了无数交道,刘湘无一次胜利几乎次次被痛扁算是吃足了亏。
  自1932年6月由陕西边境进入四川川北边境,红色部队第四方面军就势如破竹,连克县城数座,也就是到了广元边境因为独立团的存在才停止不前。
  1933年10月,红色部队第四方面军所占据的地盘东起城口近郊,西抵嘉陵江沿岸,南起营山、达县,北至陕南镇巴、宁强,纵四百余里,横五百余里,总面积达四万二千余平方公里,控制了通江、南江、宣汉、达县、万源等川陕八座县城。
  原本在川北根基深厚的刘存厚部被红色部队第四方面军打的丢盔卸甲快把自己的地盘都给丢完了,也就是广元这块川陕交界的重要通道因为强悍的独立团的存在还牢牢的掌握在川军手中。
  其实,若不是刘浪这只小蝴蝶横空出世,广元这块儿地也应该是红色部队的。
  到了1934年八月,刘湘组织的六路大军围攻大败而归,刘浪独立团因需要驻守广元基地要塞保证二百里外油田的安危无法出战,红色部队的兵峰日盛。到了1935年3月,兵力愈发壮大的红色部队第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历时近一个月,击溃刘湘及刘存厚部十二个团,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至北川,南起梓潼,北低青川,纵横各达300里的地区,剑阁、北川、青川、平武等9个川北县城尽落入红色部队之手。
  换句话说,在1935年的上半年,整个川北,除了独立团所在的广元,大半个川北已经成为红色,川北老牌军阀刘存厚被赶出了老窝。身为四川之主的刘湘固然是焦头烂额调兵谴将守住绵阳一带以免油田有失,光头大佬亦是脑门青筋直蹦。
  若不是刘湘保证绝不会让红色部队再进分毫,那位恐怕早就派遣中央军入川了。还好,令刘湘略微松了一口气的是,红色部队在川北呆了不足两月,就向川西那个不毛之地进发。
  刘浪当然是知道的,红色部队第四方面军那是要赶去川西和太祖领导的中央主力红色部队汇合,在1935年6月底,他们在小金县胜利会师。
  红色部队进入川西高原,其实不光是对于四川大大小小军阀们来说松了一口气,光头大佬也挺开心。川西高原贫瘠的土地根本没有供养数万乃至十万以上大军的能力。他只要锁紧川西的大门,在他看来,红色部队余部就会被那里残酷的自然环境所吞噬。
  光头大佬做为军事家可能不太合格,但做为一国领袖,战略眼光多少还是有点儿的。本准备以川西高原做为红色根据地徐徐图之再壮大自身实力的红色部队亦是发现川西高原物资贫乏方圆数十里不见人烟兵源亦不充足不宜做为发展之地,但何去何从他们自己这会儿还在迷茫之中,直到9月下旬他们在哈达铺镇无意中发现了“大公报”对陕北红色部队的报道才知道哪里有一块和江西差不多大的红色根据地,这才决心北上陕北。
  当然了,刘浪为防止历史的车辙出现偏差,早已使足关系让“申报”、“北平老百姓日报”下足本钱报道陕北红色部队的新闻,并由华商集团甘肃分公司在七八月份就负责将报纸贴满了红色部队有可能会路过的镇子,那个著名的哈达铺镇,更是几乎每面墙上都贴到。
  对于这种对反“赤化”的宣传,国府方面自然是大力支持的,对华商集团公司紧跟国府脚步的行为也是很赞许的。
  谁也不会知道刘团座是在用这种方法给红色部队通风报信。虽然刘浪亦认为,就算没有那几张旧报纸,红色部队依旧会找到自己最正确的方向,但刘浪终究还是希望那支百战之军的伤亡会少一些,他们不仅是未来共和国的缔造者,更是反抗日寇的主要力量之一,他们多一些人,日寇的伤亡就会多几个。
  可让刘湘脑仁疼的是,离开了川北进入川西的这支红色部队精锐竟然又有折头回返的迹象,就在他发电文于军政部之前,来自前线的线报已经很明确的指明,那支人数高达数万曾经占据过川北的“老朋友”在阿坝以北调头南下,再次进入松潘大草原,兵峰只指马塘、松冈一带。
  “打回成都吃大米”,他们喊出的口号更是令刘湘和军政部要员们心惊胆战。发电称需要成立川北安防团的刘湘已经电令位于川西前线的第24军两个旅于大金川沿线布防,第20军四个旅于小金川地区布防。同时集结兵力于名山等地,以确保川中平原的安危。
  要知道,如果被这一支人数足有六万余的红色部队打下川中再下成都,肥沃的川中平原加上海量的人口,那,这里可就真成了蜀国第二了。
  无论是国府还是刘湘,这次可都是铆足了劲儿要守住川中。
  刘湘这个略显突兀但合情合理的新编一个川北防卫团的要求自然算不得什么,刚刚收回还没来得及稳定人心的川北也需要一支可战之军进行防守安抚。虽然刘湘这种急吼吼的成立川北新军赤果果的露着抢地盘的嘴脸。
  都是在军队混了许久的老油条,刘上将这点儿心思谁看不穿?但是,就算知道又能如何?已经驳了刘上将两次面子了,这回必须得批。
  至于说一直盘踞在川北的老牌军阀刘存厚,军政部很自然的将其忽略了,连自己老窝都守不住的人,谁还会关心?
  一个编制高达3000人隶属于第七路军麾下的川北地区安防团就这样诞生了,不过,该团给编制但不给任何军械军饷人员,所有物资人员皆有刘湘的四川省政府承担。
  说白了,国府承认这支部队的存在,但你别想用这个从国库中套银子,想增强实力就得自个儿掏老本。再说国库里的老鼠都快饿死了都。
  这个时代的中央政府和地方军阀们与其说是军人,不如说是商人,干什么事儿都得讨价还价从自身利益出发。你防备着我,我亦防备着你,反正大家伙儿都是互相防备着过日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0/9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