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1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7/638

  “虎山,附近一条船都没有,怎么办?”
  带人找了两三里地都没有发现船只的副总兵翁之琪焦虑的带人回来禀报,他也是黄得功的大舅子,其妹翁氏正是黄得功的夫人,也是唯一的妻子。
  “贼人显是料到我淮西兵马必来援救淮安,故而这才实焦土之策,以阻我靠近淮安城。”
  黄得功轻叹一声,他的骑兵再是凶猛擅战,也无法在没有船的情况下渡过运河。
  当下只能叫翁之琪派人再沿运河往南北搜寻,哪怕是十里,百里,也要找到船。
  与此同时,安东淮安总兵张鹏翼的府上,从淮安城逃出来后忙着联络部署人马收复淮安的漕运总督路振飞接见了一个人。
  路振飞不能不见这个人,因为这个人自淮安城中而来,且说他是奉淮军领袖之命来拜老部院的。
  来人正是阴阳先生王二,在被郑泰带到路振飞面前后,他一点也没有犹豫就双膝跪于地,手捧一封书信向那路部院大声喊道:“淮扬数万民夫恳请老部院主持公道,为我等向朝廷鸣冤!”
第127章
淮扬陆某,功在大顺!
  造反初期的动摇派一定是知识分子,或是那些与旧官僚统治体系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
  陆四一语成谶,他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
  在南路军刚刚攻下宝应县城时,作为被大伙共推的淮军“领袖”,余淮书没有采纳陆四给出的意见“以打促和”,而是走了一条他自认为的正确道路——如同梁山上的宋江一般,想方设法主动寻求官府的招安。
  由于以陆四为首的“造反集团”在进入淮安城之后实施了一系列的“犯罪”行为,并且爆发了数起令人发指的灭门事件,而这些事件必然会影响到官府对淮军的观感,故而余淮书在反复思量之后做了几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安抚城中没有遭到劫掠,却遭到陆四部淮军“强捐”的士绅富户们,向他们表明淮军今后绝不会再有任何“扰民”行为,请他们放一百个心。
  为了表明自己及淮军仅仅是官逼民反自保,根本无意造朝廷反的决心和诚意,余淮书甚至还将陆四留给他的部分钱财取出一些补偿这些士绅富户。
  此举,自是得到士绅富户们的热烈欢迎,并给余淮书带去了仁义的名声。
  第二件事,在取得王二先生、秦五和郭老四等人的支持后,余淮书将几十个私下闯进民宅索要钱财的河工当众砍头,并请士绅百姓观刑,以示淮军的军纪严明。
  第三件事是,在原刑部提漕主事、陆四“经营”淮安时被强迫当收尸队长的王允端建议下,余淮书将从前漕运衙门、知府衙门及山阳县衙的吏员尽数委用,使得城中原有秩序得到恢复。
  第四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余淮书派人同淮安城附近已经开始结寨自保的乡绅地主联系,表明淮军无意攻打他们的态度。与此同时更是允许城中人员自由进出,对于入城的人也多不搜查。
  余淮书认为这样做可以让淮安城的真实情况传到官府耳中,尤其是那位不知道逃到哪里的漕运总督耳中,如此对方一定会派人与淮军谈判。
  郭老四私下认为余先生这么做也太没有防人之心,万一官府真如陆四兄弟说的那般不肯招安他们,淮安岂不是充斥官府探子,虚实尽叫人家晓得么。
  秦五却说不必自己吓自己,莫说官军不敢来打,就是他们真敢来,城里也有四万淮军,管保叫他们有来无回。
  “再者咱们还有陆四兄弟的南路军,万一真有事,陆四兄弟也不会不管咱们。”
  提起陆四兄弟,秦五一点愧疚也没有,似乎当时陆四在时他接连几天不敢去见人家的事从未发生过似的。
  话是这么说,郭老四还是有点不放心,老话不是讲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么。
  余先生这人样样好,也是真心想为城里这几万兄弟谋个活路和出路,但似乎有些过于天真。
  故为防万一,郭老四还是“逼”秦五同他加固城防,免得被官兵所趁。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方打听之下,王允端得知漕督路部院就在安东后立即告知余淮书,并建议对方马上派人去安东向漕运剖明心迹,否则官军一旦真的来围,于淮军于城中百姓都不利。
  余淮书采纳王允端建议,并请他同王二先生一起去安东,这样安东那边更能相信淮军归顺的诚心。
  事态发展十分顺利,王二先生如愿见到了漕运总督,递交了余淮书的亲笔信,并将事情前因后果道出。
  当然,为了避免漕院恶感,怀疑淮军归顺用意,王二先生没敢说淮军有南北之分,更加没说淮安总兵张鹏翼满门被杀之事。
  他来时余淮书就叮嘱过,此事若无人问就不说,要有人问再说。即便事后淮安总兵张鹏翼要追究,也有种种借口,如可将此事推在被杀的叛军李士元头上。
  出于保全淮安城中百姓初衷,加之对那个余淮书观感不错,又一心想立下这劝降数万反贼功劳的王允端,在“私心作祟”下也没在随后路部院单独召见时将这件事道明。
  对被淮安失陷搞得焦头烂额都不知如何跟朝廷交待的路振飞而言,数万“贼人”突然归顺简直就是天降的大喜事,立即亲自回书给淮安“领袖”余淮书,表明只要他是真心率领部下归顺朝廷,漕运总督衙门不但不怪他们造反破城之罪,更将上书朝廷为淮军请编营制,从此为漕督所辖大明正规经制兵马。
  路振飞不是诓骗王二先生,而是真心想将这支有几万之众的淮军纳入麾下。
  只因他相信这些河工的确是被吴高部的监河军逼反,本质还是良善百姓,又都是青壮,若善加利用定能为河防劲旅。
  另一方面是他这位部院手下真无兵可用,淮安总兵张鹏翼表面上对他这个落难的部院客客气气,实际上却根本不加理会。
  能倚为亲信的郑芝豹已经率部往安东赶来,可郑手下可用兵只一千五百人,所募北地青壮虽有三千然未加整训也都不堪用。
  泗县金声桓那里是否还肯领命,也是问题,山东刘泽清又迟迟未动身南下,因此虽接连几天都在往各处发文调兵,细细算下来,他路部院能指得动的兵马不过几千人,单靠这点人马哪里能收复淮安,平定贼乱。
  现在贼人主动归顺,路振飞当然是求之不得,若事情顺利,他愿意给那余淮书向朝廷担保,文则给予一县出身,武则至少游击。
  事情到这里,余淮书为淮军“洗白”并争取利益的努力应当是得到正面回应,并将顺利实现的。
  然而,让路振飞和余淮书都没有想到的是,淮安总兵张鹏翼却成了他们之间的挡路石。
  淮安总兵张鹏翼拒不接受路部院暂停进军的命令,反而加速向淮安进军,并沿途广拉夫役,将那些结寨自保的士绅壮丁全部强征为部下,号上万之众气势汹汹杀向淮安。
  “部院若受降众贼,我张家满门一百余口血债,我跟谁报去!”
  早在三天前,张鹏翼就知道其长子同满门家小被杀,传出这个消息的正是余淮书看重的某位一门三举人、于淮安城中德高望重的老士绅。
  为了激励部下随他杀贼报仇,张鹏翼更是许诺破城之后可任由部下劫掠三天。
  同样的许诺在三百多里外的黄河边也在上演,只是说这话的是顺军怀庆总兵董学礼。
  董原为明花马池副将,李自成攻陷陕西时其投降顺军,被李自成授怀庆总兵。部下有兵马两三万人,但大半都是降顺明军。
  董学礼许诺破城之后可洗城的便是徐州府沛县。
  他非一家来攻沛县,与之一同领军前来的是李自成新任命的河南节度使吕弼周,此人原为河南副使,孙传庭大败之后见明朝气数已尽转而降顺,被李自成封为河南节度使。
  沛县若下,徐州门户洞开,若能一鼓作气拿下徐州,三万余顺军便将兵锋直指淮安,进而再下扬州,饮马长江!
  “此次出兵若能奏捷,陛下定然欢喜,你我皆为大顺有功之人,未必不能凭此封侯!”
  年近五旬的河南节度使吕弼周虽是文官,也和一众顺军武将般同样骑在马上。
  十天前,西安便向顺军控制区域派遣快马,言称新顺王将于正旦于西安城登基称帝,年号永昌,要各地各备贺章,并着手大顺朝地方政权的施政,稳定民生。
  “真能一举而下淮扬,我等固然有功,那淮扬陆某更是大功之人,节度使可为他向陛下请功,不使义士寒心。”
  说话的是原明朝进士武愫,此人随吕弼周一同降清,现为防御使专抚徐、沛。
  “那是自然,若明朝那边尽是这等义师义民,何愁我大顺新朝不鼎立昌盛!”
  在吕弼周的笑声中,董学礼部数千人一起向沛县城墙涌去。
  崇祯十六年腊月二十八日,河南顺军三万余渡黄河,攻淮扬。
第128章
破城之后,皆来过我大刀!
  高邮史家荡之败,扬州再无可战之兵,亦无可守之卒。
  沦陷,已成定局。
  甘肃镇总兵李棲凤并监军高歧凤领残兵百余侥幸逃脱,但知贼人大胜之后必取扬州,若入城中定为瓮中之鳖,又不敢逃入淮西,在高歧凤的建议下,李棲凤只得率残兵往扬州东面泰州逃去。
  四川达州副将胡尚友更是狼狈,其逃跑仓促,待到勒马喘息时方觉左右只二三十人,有心停留聚拢一些溃兵,又恐贼人追来,不得已往仪征溃去。
  至此,自崇祯十四年便在一起“狼狈为奸”的二将,就此一东一西分道扬镳。
  叫人痛心的是,李、胡二人竟是都未派人往扬州通知兵败消息,以致明军大败扬州城却蒙在鼓里,浑不知晓。
  知府谭文道甚至仍在筹措给大军粮草,而无论城内还是城外,无论富户还是平民,都在为过年置办年货,一派其乐融融太平盛世景象,恍若北边发生的一切都与这淮左重镇无关似的。
  二十七日,方有败兵数十至城下,至此兵败消息不胫而走,扬州知府谭文道惊恐之下险些当场晕厥,尔后急命全城戒严,派人立时渡江往南都急报求援。
  城中人心惶惶,士绅富户有门路者疏通府衙私至南门而出,又不敢留在江北均欲过江,以至江边渡口挤满人群,长长车队达十数里。
  眼见人多不得过江,人群又迅速回头重返城中。
  出城的,回城的,两相撞在一起,把个南门挤得水泄不通。
  此时但有贼人百余就能破城而入!
  知府谭文道束手无策,竟任由这乱象继续,关键时候,曾为吏部清吏司的进士郑元勋铤身而出召集若干大户,每家出人丁数十为守城力士。在其亲自带领下强行驱散出入城中人潮,紧闭南门,才让这乱哄哄景象消失。
  城外有知消息的百姓也都往城中涌来,在确认贼人未至,郑元勋开北门三个时辰,放入逃难百姓万余。
  扬州富庶天下,盐商众多,但这帮盐商家业又多不在城中,而在城外。
  故有人说扬州之富,富在城外园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7/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