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1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2/638

  “回去,都给本侯回去!”
  一袭白袍的抚宁侯朱国弼见不少兵马从前面撤下来,急得在马上挥剑大叫大喊。
  “侯爷,贼人凶猛,小袁营那怕也挡不住,末将请侯爷暂避!”马如龙是真的担心自家一身白袍的侯爷目标太大,万一叫贼人盯上可就大事不妙了。
  “你是说小袁营也挡不住?”
  朱国弼愣了下,有些不信道:“不是说小袁营连建州鞑子也不是对手么,怎的就挡不住这些贼人了!”
第146章
二郎,请牢记你的使命!
  朱国弼口中的“小袁营”是指原李自成部下大将袁时中的兵马,但朱国弼麾下的“小袁营”并非全部,而是其中一部仅千余人。
  袁时中原先也不是李自成部下,只因当地飞蝗蔽日,至冬大饥,百姓无以为食,这才聚众数万起义。因其部军纪严明,战斗力强悍,故河南百姓呼他们为“小袁营”,又称“佛兵”,意指小袁营仁义。
  崇祯十五年,因被明军追打,袁时中无奈与李自成合营,为攻打开封前锋。不久见李部流寇作风严重,便拔营出走欲归顺明朝。然而,明朝方面害怕袁时中是假降不敢纳他,逼得袁时中不得不在归、亳二州彷徨。
  去年满清饶余贝勒阿巴泰领军入关,其部将领固山额真拜尔图统外藩蒙古兵千余并汉军三千一直往南打到了淮安府的海州,沿途烧杀抢掠,杀人无数。
  袁时中听闻鞑子再次入关,义愤之下竟领小袁营至山东准备和鞑子大战一场。半道听闻有一支鞑子兵占了海州,遂领兵直扑海州,结果在海州城外和清军遭遇。
  小袁营作风勇悍,先用炮打,再用箭射,最后与清军肉搏血战。清军抵挡不住逃入海州城,留在城外的骆驼、辎重被小袁营缴获一空。
  袁时中随后包围海州,城中的清军被小袁营吓破了胆,固山额真拜尔图竟然卑躬屈膝派人给袁时中送礼,求他解围。
  袁时中杀了拜尔图派来送礼的五十个清兵,原是想攻下海州彻底解决这股清军,但山东那边的鞑子主力听说海州被围遣了兵马来救,明朝在徐州和海州的兵竟不管小袁营是和鞑子交战,也举兵来攻说要“剿贼”。
  袁时中无奈只得从海州撤走,无有立足之地的他再次和李自成会合,结果被早就猜忌于他的李自成命侄子李过将其斩杀。
  李过除掉袁时中后,原是要将小袁营尽数收编,但部分小袁营士卒恨主将被杀,不愿替李自成卖命遂弃营四散。
  其中一股千余人在袁时中妹夫郑思华、同乡王大龙的带领下窜到了山东和河南交接处,因不愿违背袁时中生前命令劫掠百姓,又实在是军中无粮,郑思华同王大龙商议后决定再次派人向明朝乞求归顺。
  这一次,小袁营残部得到了机会。
  刚刚被崇祯派往山东负责河道的抚宁侯朱国弼一听有贼寇要降,且是闯军中有名的小袁营,大喜之下立即派副将马如龙将他们引了过去。
  朱国弼之所以如此重视郑思华他们,乃是因为前不久巡盐御史吴履中给朝廷上了一份题本,题本内容便是关于小袁营在海州和清军作战的详细经过。
  这份名为《御前发下御史吴履中题》的奏疏是明朝方面唯一对“流贼”持正面评价,并且给予公正记录的官方文稿,并刊发塘报。
  如果不是袁时中被杀,明朝方面很有可能会改变从前态度,主动派人招安小袁营。
  虽说不是袁时中所率小袁营全部,但哪怕千余人也足让朱国弼动心了,毕竟这支人马可是大胜过清军的。
  郑思华、王大龙领小袁营余部至朱国弼处后,这位抚宁侯爷真是信任有加,直接视他们为嫡系,时不时便有赏赐,令得郑思华同王大龙等甘心为之卖命,后一路护着朱国弼从山东南逃。
  也正因有了这千余能战之兵,朱国弼才有底气答应出战,要不然任魏国公徐弘基说的天花乱坠,他也不会就此答应。
  其敢下船,也是仗着有小袁营在。
  然而,即便小袁营余部在郑思华、王大龙的率领下和他们眼中的“贼兵”淮军苦战,也改变不了朱国弼部崩溃的事实。
  或者说猪队友坑死人。
  淮军铁甲卫是锐利难挡,但终有力竭之时,郑思华原是想且战且退消耗淮军铁甲卫力气,待后方援军上来再行反击。
  然而两翼其他明军却被淮军不断重创,左翼还有点还手之力,右翼直接被人家用竹篙搅得跟在肚子里放了刀片似的。
  更有淮军马队趁机纵马杀入,将右翼明军的溃兵不断驱往中军,两拨人马撞在一起,活生生的把在前面硬顶的小袁营后路给断了。
  还能咬牙坚持的小袁营余部大概也是士为知己者死了,毕竟朱国弼待他们不薄。
  朱国弼倒是有心接应郑思华他们退下来,这位总督过京营的侯爷深知一万人马和一千精锐的区别在哪里。
  可两翼同时崩溃让他有心无力,后方二张援军更是迟迟不至,勉强撑了一会见援军还是没有过来,朱国弼真的慌了,不想被“卖”的他只能打马先走,要不然贼人杀过来他想走都走不掉了。
  侯爷这一走,那已是乱成一团的明军更是惊慌,狼奔鬼叫往渡口而去。这一跑,偌大战场竟就剩苦苦支撑的小袁营一团了。
  王大龙有心也想跑,可郑思华却阻止他这个愚蠢决定,说如此多的溃兵涌向渡口,怕不用贼人驱赶大家伙就能为抢船逃命自相残杀。
  “于其死在自己人手中,不如杀出条血路来!”
  郑思华所指的血路是向西打,往仪真方向而去,说不定还有机会和另一路明军会合。
  “好!”
  王大龙向来听郑思华的,又见贼人群起涌来渡口追着溃兵不放,也知这会他们就是撤到渡口也不过是被人家撵着往江里跳的傻瓜,当下就和郑思华指挥残部与当面贼人铁甲兵边打边往西边退。
  “陆爷,官兵败了!”
  瞧见朱国弼部的明军大乱往渡口溃逃,孙武进高兴的直跺脚。
  “败了就败了吧。”
  陆四一点也没有孙武进的兴奋劲,对付这帮史可法拼凑起来的三流军队,要是不赢,他陆四也休称文宗了。
  “陆爷,那帮子官兵还真他娘的能扛,卑职带旗牌队上去把他们砍个干净!”瞧见还有一股大概几百人的明军在和铁甲卫厮杀,没有任何崩溃迹象,孙武进跃跃欲试。
  打仗嘛,对手太弱的话也没劲。
  陆四却再次以深遂的目光凝视于他:“二郎,你难道忘记了你的使命吗!”
  “陆爷,我?”孙武进一滞:啥使命?
  “去,抓不住那个穿白袍的,你就不要回来了!”
  陆四说完,拿马鞭轻轻敲了敲齐宝,“走,拉我去看看那帮官兵是什么来路,这么能扛的。”
第147章
我史可法岂非罪人?
  带领铁甲卫以斩马大刀不断劈斩不肯往渡口溃退,反而死死团在一起向西边转进明军残部的黄昭心中亦惊,他不知与其交手的是打的关外鞑子都要送礼求解围的小袁营余部,只道是南都三大营的精锐,便下了狠心一定要将这股明军精锐歼灭,否则若叫他们逃脱必会有后患。
  只是这股明军真的凶悍,铁甲卫屡次以斩马大刀破其防线,但未等杀入当中,这股明军又硬顶上来,内中也有不少披铁甲的悍勇之士,虽手中长刀不及铁甲卫的加长斩马大刀,然凭着一股悍勇不畏死的心气,以不断的牺牲迟滞铁甲卫前进步伐,这叫黄昭心惊之余也是郁闷。
  想他和杨祥自奉命为淮军编练这铁甲兵以来,以当年戚帅《练兵实纪》为纲要操练这铁甲兵,行营、野营、战守、练艺、练器无不操守有序,又得陆头领全力支持,吃喝供给都是全军最好,每日四餐,餐餐有肉,训练达标者更有赏钱可领,故而这520名铁甲兵中虽大半并非官军出身,入营时间又短,但在二人训练之下已经初具规模,不敢说能与北地官军精锐相提并论,但若对阵南都之官军却是绰绰有余。
  在黄昭眼里,江南之兵都不堪用,包括他的原东家郑家。
  淮安之战就暴露出郑家兵马于陆战的短板之处,哪怕是守城。
  自上而下过于依赖火铳的郑军缺少与敌肉搏勇气,故而一旦受天时限制,长于火器的郑军只要被敌人近身便立即不能对敌。
  郑家高层偏不知自家短板,眼看中原大乱,竟想在这乱世分杯羹,数次往北地派兵,以为资本。
  殊不知他郑家兵往北边派的再多,只要还是过份依赖火器,不设法操练步战之法,尤其精研以步克骑之道,人数再多也不过是给人家送人头。(作者注:郑成功以黄昭、杨祥创铁人兵,便是因前番与清交战步战多不能赢缘故。)
  故而,淮军下扬州之后陆四让黄昭筹建铁甲重兵一下就合了黄昭心意,加之对陆四这年轻人也是欣赏看重,当下也是将这铁甲卫当成一番事业来做。
  毕竟他黄昭今年已经三十五岁,从前在郑家不过底层小卒,如今在淮军中却成精锐统领,是否卖命,心中难道没杆秤?
  他黄昭难道又不想于这乱世之中有所作为!
  十数日苦训苦练,严格以戚少保练兵之法操练,对一手筹建的铁甲卫,黄昭不可谓不倾注心血,出战瓜洲渡更是雄心勃勃,欲一战闻名淮军,使他黄昭之名如雷灌耳。
  不想,初次临阵竟是遇上劲敌,虽占优势但亦叫对方死死拖住,迟迟不能奏捷报功,黄昭心中当然郁闷。
  以他眼光,眼前这帮明军的装备并不如铁甲卫,披甲者虽多,但多为棉甲,只军官和少部悍勇有铁甲,但无论是士气还是作战意识都很强,尤其遇挫不溃,退而不乱的坚韧精神铁甲卫都不如,一看就是打惯了仗的经年老兵。若非明军大部崩溃,这股明军孤军作战,恐怕铁甲卫弄不好要吃大亏。
  “吃了那么多肉,今日不使出力气来,回头如何还有脸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远见淮军其余兵马已蜂涌向渡口杀去,临敌向来沉默的黄昭忍不住大喝一声,手中大刀向同样身着铁甲的一名明军将领头上脖项软甲砍去。
  那明军将领也是凶悍,双手顶在刀背向上硬顶,“咣当”一声,两刀相交竟是不约而同断为两截。
  二人手腕都是虎口生疼,铁面之下的黄昭骇然,对面的郑思华同样也是心惊。
  硬茬碰硬茬!
  黄昭弃了断刀接过身边人递来的新刀,猛吸一口气便要挥刀再斩,耳畔传来马蹄声,继而有人高呼:“大顺淮安防御使陆将军告明奋勇官兵:诸位皆是勇士,若能归我大顺,我家将军不但可保诸位性命无忧,更不吝封赏!若愿来归者,弃械出阵便可...若有诓瞒,天地可诛!”
  喊话劝降的是陆四“马夫”、辽东人齐宝,这人马术可比他伺候的陆四要高超的多,嗓门也十分洪亮。
  不远处的陆四听的满意,他这次是真心劝降,不再是你越能打我就越要杀你那种心态。
  一方面是这支明军的顽强让陆四刮目相看,生了爱惜之意。
  二来淮军现在也壮大了,可以一次性消化几百降兵。不久前,他还一次性收编了四千降兵,如今这四千降兵都在淮字大旗下奋勇杀敌呢。
  当初在漕院杀掉李士元部那一百多降兵,完全是因为当时的陆四手头根本没有可以压制这帮人的力量,并且城中势力派系太复杂,担心淮军会变色的他,不得已只好杀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2/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