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1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0/638

  同样的道理,宋庆将盐城县衙原有三班六房全罢免,改以招用那些连衙役都看不上的穷酸秀才,甚至是只有童生功名的读书人,那么这些人必然对大顺及新任的这位宋县令感恩戴德。
  在淮军刀把子的扶助下,这些人不须多长时间就能完全胜任原先三班六房的职责,从而可以让宋庆有力的将“清乡”任务推进下去,因为新的三班六房和乡村的地主士绅完全没有利益瓜葛。
  宋庆的思路给了陆四兴化试验的启发,如果不是满清即将进关,恐怕他已然下令把其余地方的那些旧明官吏连根拔除。
  历朝历代造反的一个通病就是后期同地主士绅集团合流,大量的为原统治阶级效命的地方势力集团改个门面便能继续把持县乡村,他们的存在使得官府无法直接同百姓对接,如此便产生大量苛捐杂税,而这些不入国库的杂税额定比正税还多,一环套一环,风调雨顺不会出事,一旦遇上灾荒,不堪重负的农民起义必然就要发生。
  在宋庆思路的启发下,陆四决定给三班六房及乡村公所定例钱,而不是让他们继续如从前那样没有“工资”,但个个腰包肥鼓。
  从人口数据上看,陆四完全可以用淮军的伤残军人,以及三年服役未能晋升的士兵一步步取代原有的吏员帮闲跑退,从而实现一个从下至上的新集团。
  本质上,换汤不换药,不过却有助陆四的抗清“总体战”思路,即动员一切人力,动员一切物力。
第187章
要用一切办法搞银子
  给三班六房和乡村公所拨发“工资”是好事,最起码可以根减加在农民头上的杂税及各种名目的苛捐,并通过新的淮军官吏集团削弱士绅老爷对农民的影响力,使之可以直接服从淮军的基层政权,而不必再由那些相当于“包乡”的士绅来行使官府权力。
  有了正式“工资”可领的三班六房及乡村公所人员成为淮军基层人员后,忠诚必然会培养并稳固,但是养他们的钱从哪里来?
  明朝没有养他们,一分钱工资都不开,这才有了比正税还要多的杂税,因为如果不收取这些杂税,县老爷就没办法给三班六房还有自己的师爷幕僚开工资,也没法维持县衙门的运转。
  本身,明朝给官员的俸禄也是出奇的低,这就导致中后期贪污腐败常态化,大量为了逃税的农民将自己的土地以“投献”方式送给有功名的士绅,结果就是那些不肯投献的农民承担越来越多的税赋,后世对此有另一个说法,叫土地兼并严重。
  土地兼并的根本其实就是税收问题以及对士绅免税的优待。
  强买农民土地,陆四印象中明朝没多少官员敢这么干,因为没必要。大多数都是农民迫于杂税太多承受不了主动投献,让原本属于国家田赋的土地成了官员士绅的私产。
  比如那个有几千顷田地的首辅徐阶家就是这样,否则真要是买田的话,把徐阶卖了他家也弄不了这么多地。
  农民因投献得了少交税的好处,士绅因投献凭空多了不属于他的田赋来,双方都高兴。
  不高兴的那个快亡了。
  明太祖朱元璋可能深知小吏之恶,这才不给他们发皇粮,然而国家的运转又离不开小吏,所以地方只能自己想办法收取正税以外的杂税,久而久之,就是如今的模样。
  陆四给“小吏”发工资,实际就是在源头上治理赋税乱象。按他的规划,一个县的三班六房大概会有80人左右编制,再加一县300人的武装大队,光县城就有380个吃“陆饷”的人员,现在的县域规模较后世大的多,有的县甚至是后世县的几倍,所以往少了算至少得一县十乡编制。
  一个乡公所设一个乡长,三到五名副手,另外还得至少20人左右差役性质的半公编人员,如此又得有200多吃陆饷的。
  村一级倒不必设太多人员,直接挑一个年纪大些农民当村长就行,反正公文之类又不用他们写。可这个村长也得每年给些补贴,叫他有当村长的积极性,这样动员村民就有劲。
  光叫马儿跑,不给马儿吃草,世上可没这道理。
  这样算下来,一个县吃“陆饷”的就得有六七百人,仅以陆四家乡盐城县来算,全县在册丁口有三十余万,隐户数字大概与在册的差不多,所谓隐户就是那些不在国家计税册中投献土地的农户。
  盐城县对地主士绅打击的血腥程度肯定没有兴化那边残酷,所以就算把那些被打击的地主士绅名下的佃农“解放”出来,使之成为可以给淮军纳粮的丁口,所得也不过一两万人。
  那么从账面上来看,大概就是五六百农户养一人,看似相当轻松了,实际上除了县乡人员外,还有人数更为庞大的淮军武装集团,以及县以上机构的“公务”人员,这个压力就很大了。
  陆四给淮军正兵定的是一年30两银的饷,最低级的什长是年饷40两。
  单以正兵计算,淮军目前总兵力高达四万人,除降兵外能算正兵的有近三万人,那么单是开正兵饷一年就要90万两,这还不算士兵的吃喝拉撒,如每天的口粮,肉菜,衣服、棉被、鞋子、甚至是擦屁股纸,毛巾什么的。另外还有武器装备。
  大致算下来,连同饷银在内,一个正兵一年所需多达40两。
  这个饷银开的并不高,当年戚家军的士卒每日大概是口粮三分三厘,行粮一分二厘,一年所耗军饷在十八两白银左右。
  万历年间募兵标准上调,募军每人发三两安家银,二两行粮,入伍后还要支取每月一两二钱到五钱的月粮,这样不算安家银和行粮,一年一个士兵单月粮也要有十八两左右。
  据曹元说,他们从前为辽军时,每月军饷大约在二两上下,一年能有二十四两左右。那些从西南贵州、四川援辽军队的月饷则接近三两,达到36两左右。
  当然,这是表面报给朝廷的账,可能除戚家军以外其余兵马估计能发三分之一饷士兵都得烧高香了。
  但名义上就是这么多。
  正兵40两一年,降兵是按出战次数发银,有三分之一,有四分之一,有一半的,反正乱七八糟加起来,陆四要将淮军养起来,一年最少得200万两。
  将近四万的淮军于当下单以数目看其实已经是一支不小的兵马了,镇守山海关的关宁军也不过四万多人。
  当然,战斗力是绝不能相比的。
  一年两百万两,够陆四呛的,他现在手头加上抢的漕银和抄家灭门的银子可能比这个数多一些,但肯定多不了多少,所以他要清乡。
  不清乡,他哪来的钱?
  夏大军在兴化胡乱杀人,扩大打击面,他为何没有严厉喝斥,原因就是兴化有钱人多。
  那个城中满门一百八十多口人被淮军杀得精光的李家地窖藏银就有二十多万两,这还不算其它的浮财和那几十顷地。
  明朝末年,国家穷得叮当响,士绅却是富得流油。
  一个小小的兴化就能为淮军解决大半年军饷开支,更何况其他地方呢,比如扬州。
  陆四好多次都想动手开抢,把扬州的有钱人全宰了,但一次次又忍住了,那样干就真跟李自成一样了。
  起码,人家扬州城的士绅和富商们至少在表面没有反对扬州易帜,也没有聚众袭击淮军,他陆四真要为了人家的银子开刀杀人,以后他陆文宗的名头还怎么打?
  现在各地搞清乡的成果可以让淮军撑个两年,但清乡显然是一次性的,不可能清完再清,那样就真把所有的地主士绅全逼到淮军的对立面了。
  因此,陆四必须开源。
  他不可能再如前明一样把税收重头放在农民头上,淮扬地区自古以来商业发达,然而淮军目前只占领了淮安小部,扬州大部,单以这个地盘想要恢复商业并从中大量抽取商税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从前淮扬商人的经销地大部分都是“敌占区”。
  那么,陆四现在开源只有一个途径——盐。
  脚下就是盐城,扬州又是盐商汇集之地,不在盐上做文章又在何处做文章。
第188章
都督开会真犯困
  盐这个东西,管你富人穷人都得吃,管你是顺军还是明军又或是清军,同样也得吃。
  所以即便是“敌占区”,只要你自身地盘不产盐,就得吃盐。只要吃盐,这卖盐就有钱赚。
  一人赚一文,千人赚千文,万人赚万文...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守着盐这座金矿,陆四不深挖掘一下也未免太没脑子了。
  明朝的都察院就有专门的巡盐御史,说是两淮巡盐使,但这个两淮盐场主要是指盐城这一片,大大小小共有19个盐场。
  现在通州和沈瞎子组班子的卖油郎程霖就是新兴场的人,而这个新兴场就是盐城县的19个盐场之一。
  明朝的两淮盐运使司就在新兴场设了个盐业的巡检所,专门查缉私盐。盐业法改制后,这个巡检所由查缉私盐这个主业变成了当地的治安机构。
  去年盐城县出河工时,新兴场就出了些兵丁跟去维持秩序,后来运河暴乱死了不少人,余下逃回去几个,参加淮军的有三个,其中一个在史家荡之战阵亡了。
  淮军的兴起实际对盐业并没有打击,因为盐主要是海子里那帮人在搞,有去烧灶赚钱的贫民,比如陆四他爹陆有文他们;有专门在那长芦苇卖的百姓,还有贩私盐的亡命徒,但更多的是盐商设在那的收盐点。
  贩私盐的这会和官府没有矛盾,因为巡检所已经不抓他们,但是盐商和他们就势不两立了。
  海子里那边年年都死人,很多人莫名其妙的就失踪,陆四他爷就亲眼见过几个贩私盐的被盐商的人装在麻袋里活活扔下海的。
  涉及到利益,商人有时候比官府还狠。
  盐怎么个生产法,陆四不太清楚,只知道海子那边有煮盐和晒盐两种手段。
  前者居多但量小,所以是以少积多,通常若干灶一起煮。后者受天气影响较大,虽一次晒盐所得比灶煮的多得多,却无法常年生产,所以眼下是两者并存。不管是煮还是晒,得到的都是大颗粒的粗盐,还需再次加工粉碎成细盐。
  这几个月陆四没有管盐的事,但他知道扬州那帮盐商实际一直在销盐,所谓蛇有蛇路,鼠有鼠道,那帮家伙可能没法将其它货物大规模往外经销,但盐这个东西却是不受战乱影响的。
  盐商们不卖,他们的客户也得求着他们卖。而且越是战乱,这盐价就越高。
  利润高到一定程度,杀头也要干了。
  “我这都督手头也没什么可用的人,我看就再辛苦宋县令一下,这盐的事就一并扛了吧,反正你也是盐城的父母官嘛,做个名符其实的盐官也好。”
  陆四将整顿盐业这个重任交给宋庆,此人算是个务实的人才,既能管漕船漕厂,又能治理一县,现在把盐业也交给他打理应该没有问题。
  控制盐业的手段其实很简单,只要以暴力手段即以淮军的长刀完全控制盐产地,把盐商们在那的大小势力收拾干净,如此刀没淮军利的盐商为了货源就得乖乖来谈合作。
  这年头,谁会跟钱过不去呢。
  反正从前他们也是向明朝的两淮盐运司交税,现在改向淮军交税没什么区别。
  陆四也不可能把这些盐商抛开单独干,因为时间不允许他搞垄断经销,有盐商现成的路子不用,再摸石头过河的重新搞盐路不是吃饱了撑的么。
  具体怎么个操作,宋庆应该会有思路,陆四只需给他武力支持便可。至于宋庆会不会趁机大捞一笔,陆四就不操这个心思了。
  这会,整顿吏治离他太远,也太扯。只要宋庆能把盐给他变出银子来,贪一些也是可以的。
  水至清,无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0/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