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1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9/638

  兴化境内的主要反动力量基本已经被肃清,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构架兴化乡村及县城的基层政权。
  陆四派人给夏大军下令,除为首者外不许第一旅再杀俘,俘虏中身体健康的,罪恶不大的改为输送各部队充为夫子使用。对于为首者,除了要追究这些人对淮军的袭击罪外,还要争取挖掘他们对百姓的恶行劣迹,并放大出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组织“公审”,让苦主站出来控诉,从而可以淡化第一旅滥杀人造成的一些不良影响。
  二月底,兴化境内最后一股由反动士绅组织的民团被歼灭,头领梁保和被俘,次日便同手下骨干8人被斩首,首级悬于兴化城门楼子风吹雨淋三月后方被取下。
  三月一日,新任兴化知县陆有全由盐城县到任,此人是陆四的族叔,识字但没有功名,先前在上冈是给人家做账房的。
  在此之前,陆四根本不晓得有这么个族叔存在,是他大伯陆有才极力向他推荐,大伯当时拉着陆四的手说:“小四子,你现在做官了,做大官了,但是不能忘本啊!”
第185章
陆四的试验田
  大伯陆有才可能是被他所看到的淮军“小好”形势迷惑住了,又可能是真的以为已经改朝换代。
  所以,眼瞅着自家侄子当了大官,自个也不用种地到扬州享福去,那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肯定要想方设法帮一帮陆家族人,给他们在侄子手下安排些事做。
  这样,大伯在家族这一块肯定脸上有面子,再说小四子身边有些家里人帮衬也是好事,总不能好处都叫别人得了去吧。
  这种心态是人之常情,没有什么好诟病的。
  因为不识字不会写信的缘故,所以大伯是叫人给陆四捎的口信,大致就是这个陆有学在他们陆氏一门能称“秀才”,以往祭祖时都是有学在操持,为人公正,陆氏族人有什么矛盾也都是有学负责调解,是个很不错的人。
  原本大伯是想直接叫小四子给有学安排个官做,却被儿子文亮阻止了,说有学叔能做什么事要小四子自个安排,是当官还是干什么,小四子心里能没杆秤?你这直接让小四子给安排当官,万一有学叔不是当官的料,把事情办砸了小四子心里怎么想?会不会怪你这个大伯多事?
  “小四子如今是大顺朝的节度使,管的人多,办的事也多,咱们陆家人这会最应该做的是不给小四子添乱,不能让人家大顺朝说咱们小四子任人唯亲,那样对小四子前程不好...再说了,要是小四子真听了你的把咱们陆家人都给当了官,那别人有样学样,不乱套了?”
  陆文亮对他爹安排陆家人到堂弟手下当差办事是有意见的,陆家除了一两个认字的其余都大字不识一个,哪是当官的料?再看看人家刘通会和郑府尹他们,要么举人老爷出身,要么进士老爷出身,说的话头头是道,那才叫做官的,哪像他们这帮泥腿子啊。
  不过他爹执意要给有学叔安排,陆文亮也不好多说什么。
  陆有才一想也是,便没直接提让陆有学当官的话,可陆四何等聪明之人,从大伯这番话就知道他老人家在想什么。
  对亲族这一块,陆四态度是鲜明的,能用的就要用,不能用的给些钱财打发他们回去,生活上确是有困难的也肯定要照拂。毕竟,哪一天陆四要是完蛋了,他的这些父族、母族必定要是被他牵连的。
  那么,自家享受造反果实,却让亲族担着杀头危险却无法从中得到半点好处,这算什么事?
  你陆四不用人家,看着是大公无私,一心为公,可对人家公平么?
  显然不公平,也是极度自私自利的行为,说难听点的就是搏自家名声。
  做领袖的就要胸襟宽广,任人唯亲本质上没什么不对,前提是这个人如何个用法,又如何个管法。
  历代造反前辈们也大多都是亲族被官府杀了大半,余下的都提着脑袋跟着干,没办法,不干也掉脑袋。
  所以,仅忠诚这一块,亲族还真比外姓来得强,至少在创业初期,亲族更值得信任。
  两天后,陆四见了这个叫陆有学的族叔,因为从前双方并没有见过的原因,所以起初的气氛比较“僵硬”。
  这个“僵硬”不是陆四摆什么淮扬节度使的架子,而是陆有学这个从没见过族侄的“账房”很拘束。
  “有学叔不必如此,小侄是晚辈,哪有长辈在晚辈面前这般放不开的。”
  两世为人的陆四于待人之道还是有些手段的,在其刻意化解下,气氛便渐渐的开始活跃,陆有学不再如开始那般拘束了,话头聊得也多。
  但自始至终陆四都没提给陆有学安排什么差事,只问了他些平日做的交易,以及陆家这一族的一些情况。
  另外就是让陆有学开出一份陆氏一族年轻人的名单,叫陆有学告诉这些年轻人,如果他们愿意跟着陆四干,都可以到淮军中来。
  最后,陆四留陆有学吃了晚饭,送他出去时方才道了一句:“有学叔明日可到兴化就任县令一职。”
  这让陆有学愣了好一会,继而却不是欣喜若狂,而是一脸为难道:“我这连个功名也没有,怎么能做县令呢。”
  “谁个天生会做官,不会做慢慢做就是,具体如何做法,小侄这边有些条条框框,届时有学叔照这些办就是。其他的,小侄想有学叔连那么麻烦的账都能算好,又哪里真有有学叔理不顺的地方。”
  陆四将自己写就的一份《县乡政权构建及治理》的小册子递给了陆有学,里面是关于如何在乡村设立基层政权的办法,具体为改旧明的保甲制为乡村制,村设村长,乡设乡公所,从而形成县、乡、村三级直辖管治机构。
  大顺朝的府县机构除了官名变动外,几乎一成不变的沿袭了明朝制度,比如三班六房这一块。
  对此,陆四无意改动,三班六房设置既然能够在明朝存在两百多年,此后的满清亦沿用,说明这个官府构架是没有问题的,并且三班六房的设置其实囊括了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属于一个很健全的衙门设置。
  既然如此,陆四就没有必要搞一些自以为是的东西出来,或者生硬的将他前世的府县机构弄过来。这年头,弄个派出所、民政局、税务局出来那得多尴尬。
  兴化以外地区的府县设置因为淮军“和平”接收的原因,三班六房人员基本上都留用,兴化却是被杀的精光,所以陆有学过去就是重新构建政权。
  从无到有构建一个新的地方政权,肯定就要有人手。总不能光有一个县令在衙门里,下面的三班六房一个人都没有。
  根据陆四的命令,200名在高邮养伤的淮军伤兵将全员“转业”兴化,充任三班六房,另外从各部队中抽出300名老弱调任兴化,组成由县令直接掌握类似治安部队的武装力量,使得负责清乡的淮军主力能够陆续从地方抽出。
  规划中,淮军主力部队的伤员及服役期限满三年的士兵都将陆续转业到各府县,从而一步步将原有的旧吏员衙役更换掉,从而保证淮军治下的府州县完全由淮军自己的人员充任。
  至于书办这一块,陆四准备在兴化实施公开招募,条件很简单,就是只要识字,不管你是什么人都可以在衙门应聘,聘上就可担任具体职务,也是三年一考,合格晋升,不合格罢免,以此方式打破过去传统的家族式对县乡政权的垄断。
  这是一次全新的大胆尝试,也可以说陆四在兴化推行的政策就是他对淮军根据地的一次试验。
  能否有效果,能否向各地推广,就要看陆有学对陆四意图的领会及执行能力了。
第186章
新朝要用新人
  上冈。
  陆四家中,昏暗的灯火下,十几条汉子挤坐在屋内,因为有人抽烟,把个屋里弄得是乌烟瘴气。
  “在徐旅帅的帮助下,下官已经初步完成清乡的第一阶段工作,眼下正陆续建立各乡公所,最迟在月底有望全部建立...”
  大顺盐城县令、原明提举清江司主事宋庆坐在一只小凳上正向陆四汇报,屋内的乌烟瘴气和那臭脚味熏得宋庆几次想到外面去透透气,奈何陆都督正聚精会神听他汇报,实在是没法找个由头出去。
  “嗯,好啊,盐城毕竟是我的老家,老家人民对我陆文宗这个反贼还是支持的嘛。宋县令,你接着说。”
  半躺在床上的陆四随手在墙上敲了敲烟袋,墙角的烟灰已经积的很厚。这几天,陆四一直住在自己老房中,并且在这里接连召开了几次重要会议。这所陆家老屋,俨然已经成为淮军将士心目中的“圣地”。
  宋庆是一个多月前从扬州至盐城出任县令的。
  上任第一天宋庆就干了一件大事,竟是将原衙门三班六房的人召集起来,然后宣布他们不再被衙门录用,即刻起各自回家为民。
  陆四知道这件事后颇是吃惊,因为盐城县是夏大军他们“和平”接手的,按陆四原先的吩咐如果当地没有反抗,那么进城之后原有衙门人员尽量留用,以求实现“政权”的平稳交接。
  用他的话讲叫什么稳定大于一切。
  宋庆显然不是根正苗红的反贼,算起来是正儿八经的京官,因为清江司提举主事是由工部直接委派的,所以宋庆就算真心投靠淮军,也没道理刚当上县令就把同他一样属明朝官僚集团成员的三班六房统统解散。
  这让陆四很是想不通。
  你要说这就是造反的精髓所在,那个代表李自成中央过来的淮扬通会刘暴怎的就一直要求陆四留用前明官绅,一点反贼觉悟也没有的。
  “别人怎么做,下官不管,下官只是不想哪天睡得正香时被这帮小吏给绑了。”
  宋庆的回答让陆四不禁沉思起来。
  宋庆又进一步阐述了自己那样做的好处,他认为衙门的三班六房历来都是由县乡的地主士绅控制掌握,陆都督决意进行的“清乡”就是打击这些地主士绅,将过去他们手中的权力收归官府,那么同这些地主士绅紧密联系的三班六房人员如果不清理掉,则他这个严格执行“清乡”命令的县令又如何保证自身安全。
  靠这帮和地主士绅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三班六房去执行“清乡”,又能清到什么程度?
  “便若割去身上的腐肉一般,如果不将所有烂肉挖去,又哪里能长出好肉来。”
  陆四听着有理,但又不解:“这些小吏于一县政务十分熟悉,户、吏、兵、刑、礼、工六房负责者皆是老手,你把人家都赶走,这一大摞子事务总不能你一个县令自己做吧?”
  “下官就是本事再大也做不了这六房的事,不过都督有没有听过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话?”
  宋庆接下来的话让陆四目瞪口呆。
  “既是大顺代大明,那衙门所办便为新朝新事,那前朝旧事与我这新朝县令有何关系?”
  宋庆竟是连根拔起,直接不管从前事了。
  “不把这些前明旧吏赶走,我这大顺盐城县衙如何进得新人?不给盐城县其余人等出头之日,又何以替都督拉拢人心,凝聚一股真正支持我淮军的力量呢?”
  宋庆的意思简单概括起来,就是新朝办新事,同样也要用新人。
  这新人什么人都要用,但三班六房这一块却还是要用读书人,毕竟都是与一县大小事务相关的,不识字不行。
  但这些读书人又必须是原先被排斥在官僚集团及士绅集团以外的那些不第之人,或者说是读书不行,家境又不好的,是那些原先根本不被士绅阶层视为“同伙”的寒酸人——读书人的底层。
  “若从进士与举人取,当弃进士用举人;若从举人与秀才取,当弃举人用秀才;若从秀才与童生取,则弃秀才用童生。只要我新朝给予这些底层之人晋升途径,这些人必死心塌地为我朝效命,为都督效命。”
  宋庆所言选人办法让陆四很自然的想到了当下那位大顺大学士牛金星,以及他的副手淮扬通会刘暴,这两个人都是举人出身。
  “这些人可堪用?”
  话说出口后,陆四就想甩自己一个嘴巴,满清那边位居高位的汉人秀才官员们能把他脸打烂。
  李自成重用明朝底层读书人,满清同样也重用,并且都为他们的政权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原因便在于这些底层的读书人从李自成和满清那里看到了晋升的希望,看到了灿烂的前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9/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