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1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5/638

  孙武进抬腿想撵上前面的都督,可一抬脚那鞋重的跟石头似的,费了好大劲才把脚从烂泥里拔出,其中一只鞋子都没拔上来,气得他把另一只鞋子脱了下来“叭”的一声拍在骡子屁股上,骡子吃疼嘶鸣一声往前奔去,差点没把孙武进带趴在地上。
  “先前叫你跑不跑,这会跑得倒快!真他娘是畜生听不懂人话!”
  孙武进好不来气,叫前面的人把骡子拦住,他个大活人总不能跟个畜生呕气吧。
  别说,这烂泥地还是光脚走得利索轻便些,就是冷的很。
  陆四没理会孙武进,同齐宝他们一步步的在烂泥中艰难前行。
  几乎所有的淮军将士手中都有木棍,一是防滑,二是支撑。他们不是空手人,一个个身上都背着二十斤重的粮食,包括陆四也是如此。
  这鬼地方是哪,陆四也不知道,只知道昨晚安营的地方是山阳县东境的羊寨地区,那里也是范公堤的尽头。
  盐城县北境只有两条官道,一条是通往淮安府城的,一条就是通往羊寨的。
  高歧凤献策擒贼先擒王,直取安东是对的,围困淮安城的几股明军彼此互不隶属,能在淮安城下围到现在完全是漕运总督这个招牌在那镇着,协调着,因此若能擒斩漕督路振飞,就相当于把这几股明军之间的联系给掐断,再有临淮总兵徐大绥的“义举”,没有了路振飞这个居间人协调督促,明军必然会分崩离析,各自退兵,如此淮安之围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化解。
  但是淮军要想攻打安东,要么走淮安那条路,要么走羊寨这条路。淮安那条路肯定没法走,有走这条路的实力陆四也不至于去打安东,直接率淮军与明军对决就好。
  麻烦的是羊寨这里没有到安东的官道,倒是有条路去海州。淮军要从羊寨直奔安东,就必须走那种乡民的小路,否则,无路可走。
  “兵贵神速,我军此次攻打安东重在奇袭,留辎重在羊寨,其余各部轻装疾行!”
  陆四做出了轻装的决定,羊寨无路直通安东虽然增加了淮军行军困难,但同时却也给淮军这次袭击行动提供了天然保护,安东那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想到无路可走的地方会冒出“贼兵”来的。
  路振飞从淮安城逃出后就在安东没去任何地方,除了此地离淮安很近外,恐怕就是因为此地的安全有保障。
  对淮军而言只要有路走,不管大路还是小路都行,因为他们这次携带了大量的骡马驴,粮食和甲衣之类都是靠骡马驮运,不仅机动性得到提高,也极大减轻了士卒负担。
  然而,陆四什么都算到了,就是没算到天气。
  在他率部自盐城县出发后的次日,老天爷就开始跟他做对,不停的下雨,气温也较前阵春暖花开时明显下降,老辈人管这叫“倒春寒”。
  气温下降穿得多些不要紧,下雨也没事,顶多是军中携带的火铳用不了,但路却没法走了。
  羊寨西北的那种乡村道路没有一条是用砖石铺成的,都是纯泥路,只要雨水一泡立时成为真正的“水泥路”。
  当地百姓出行还罢了,左右就那么点人,可淮军几千人的队伍打这种路过,简直就是灾难。
  前面的队伍通过时还算撑得住,后面的人上来基本都是双脚直接在泥里了。
  骡子、驴和马这些牲畜也没法在这种烂泥地里背负太多物资前行,将士们不得不在泥泞中拽拖,使得本就不快的行军速度变得更慢。
  没办法,陆四只能下令将粮食卸下用人背,自己也是以身作则背了二十斤。除了盾牌、甲衣等纯靠人力背太过吃劲的物资没卸外,其它的东西包括帐篷和棉被等只要能背走的都背了。
  如此,才使得速度稍微提高了些。
  沿途百姓对于出现在他们家门口的淮军队伍一开始肯定是恐惧的,但在发现这支队伍的口音和他们差不多,并且并不骚扰村民抢东西要吃的,百姓们胆子渐渐的就大了起来。
  一些村民在淮军问路时主动带路,使得淮军少走许多冤枉路。当发现淮军需要人手扛东西后,这些百姓没用淮军开口就主动帮忙。
  陆四肯定不会让百姓白出力,叫人给了他们一些银钱铜子,结果消息传开,来替淮军帮忙的百姓越来越多,这会队伍后面少说也有几百人。
  对此,陆四是乐意看到的,他相信经过这一路行军,至少在山阳和安东百姓耳中,淮军的形象肯定远远超过官兵的。
  直到傍晚雨也没停,不大,但也让人发厌。
  队伍是在一个叫盐河的地方安营的,当地有百来户人家。陆四以为此地既叫盐河,那说不定就有一条直通海边的河,结果被当地人告知从前是有条打海边运盐到县城的河,可后来黄河发大水过来淹了这条河,只地名保留了下来。
  有关黄河改道淮安的事情,陆四是知道的,如果他前世的地理知识没有出错的话,安东就是前世苏北境内的涟水县。
  这个地方打过仗,有个姓张的将领在这得瑟过,结果后来被人家引到山东去干掉了。
  下雨天在野外扎营和有个屋子能睡觉是两个概念,陆四却严禁淮军任何人入住村民的房子,哪怕是空房子。
  军纪这一块,陆四向来抓得很严,他要是允许士兵进入百姓家借宿,深更半夜万一有些事发生就不好了。
  谁家没有姑娘,谁家没有女人呢。
  要什么,陆四都可以给,只要你肯卖命。但是陆四不允许的事情,你要是犯了,他翻脸比翻书还快。
  齐宝这个马夫什么事都干,这边刚跟旁边一个村民买了些木柴在帐中生好火,就去隔壁弄吃的去了。
  陆四坐在火堆旁烤火,腿上的泥都被烤干了,轻轻一敲就整块整块的脱落。
  “当地村民说这里离安东县城大概有七八十里远,的确有个什么部院去年底到了安东...”
  孙武进正说着,外面传来脚步声,他起身出去一会后回来说旗牌队抓到了两个村民,问他们干什么去两人也不说。
  陆四搓了搓脚丫缝里的泥,摆了摆手:“杀了。”
  “杀了?”
  孙武进一愣,“要不我审一下,问个明白?”
  “别费事,杀了。”
  说完,陆四抬头朝孙武进看去,“这大冷天又下雨的,什么人深夜半夜不在家睡觉往外跑?”
  “都督怀疑这两人是想去安东通风报讯?...万一不是,杀了岂不冤枉?”孙武进有些犹豫。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但我宁愿这两人被错杀,也不希望我的数千将士枉死。”
  陆四拍了拍手,都是灰。
第196章
要什么给什么
  安东小县,城中除淮安总兵府外便是县衙稍为宽敞些,但任安东知县林香连如何恳求,漕运总督路振飞都不肯在他衙门办公,而是令督漕道郑标出面在城中租了两所宅子,拆了院墙临时打通以为漕院驻地。
  所需各项支应,也是一切从俭。
  自淮安失于贼手,几月以来,路振飞从无一日安稳觉,每日眼睛一睁便是诸多繁心事。
  为平贼及筹粮二事,年方五旬的路振飞看着便如六旬老人般苍老无数,以致昨天从海州赶来的国子监司业沈廷扬显些未能认出他来。
  沈廷扬家族一直从事漕运,当年东江毛文龙曾上书朝廷在淮安一带招募水兵,认为这一带的盐贩和灶丁作战勇猛,并精习舟船,所以一次募淮兵五千余,此后这支淮兵参与了东江多次军事行动。
  在这些淮兵的牵线下,以沈氏家族为首的淮商大量为东江提供粮食,在此过程中这些淮商掌握了辽东海域的水文。
  沈廷扬正是借此在漕运受阻的情形下筹划海运粮饷,接济锦州一带的明军,从而打造了一支拥有百余大舟的船队,被崇祯赞夸“居官尽如沈廷扬,天下何难治!”
  可惜,因为松锦之役明军战败,沈廷扬的这支船队没了用武之地。现在淮安城更是被贼人占据,他想利用船队继续海运粮饷输送京师的计划不得不搁浅。
  沈廷扬这次来安东除了带来所部千余水兵外,还给安东支援了一批粮食军械。在此之前,副总兵郑芝豹团募青壮他也出力甚多。
  不过,沈廷扬还给路振飞带来一个坏消息,那就是李自成军已经攻占山西,总兵周遇吉战死,大同总兵姜瓖、宣府总兵王承胤等大将悉数降贼,现贼军主力已经逼近京师门户居庸关。
  “我听说陛下急诏刘泽清入京勤王,然此人却公然抗旨率兵南下,所到之处房屋俱被烧光,百姓俱被抢光,美其名曰不留一物于贼,这等人,唉。”
  沈廷扬也不知如何说那刘泽清的兵马,他在海州被刘部敲诈过,要不是河南顺军突然南下攻占徐州,刘部注意力被引了过去,恐怕那帮比流寇还不如的东西就要强抢他的船队了。
  “部院当初就不应该书信刘泽清引他至淮扬,此人简直混账透顶,我在海州听人说给事中韩如愈、马嘉植出京南下,因为韩如愈曾经弹劾过刘泽清,刘泽清就派兵在路上将人给杀了,这人眼里哪还有朝廷,简直是无法无天!”
  郑芝豹对刘泽清也是一肚子气。
  他在海州招募青壮没少被刘泽清手下的将领欺负,不是公然到他营中拉走青壮,就是抢他的粮食,要不是沈司业仗义相助接济于他粮草,他那几千人哪里能拉得出来,说不定早就因没吃的一轰而散了。
  “事到如今说这些有什么用?若老夫手中有兵,何至要引外人。”
  路振飞轻叹一声,他也很无奈,但刘泽清哪怕十恶不赦连君王之命都敢公然违抗,至少现在对淮扬是有功的。因为若不是刘泽清渡河南下,河南顺军只怕早就打到安东来了。
  沈廷扬和郑芝豹也知这个道理,明知刘泽清桀骜不驯,引他来淮扬同饮鸩止渴没有区别,然而现在却又不得不指着他。
  “京师刚经大瘟,京营俱无战力,听说宫中都叫内侍上城助守了,而贼军号称百万之众,老部院恐怕要做最坏打算,万一陛下...”
  有些话沈廷扬也不便公然道出,但是明眼人都知道京师是绝不可能守住的。
  来安东的路上,就京师沦陷之后的局面沈廷扬同郑芝豹有过交流,二人也是同一看法,就是京师一旦沦陷,则南都这边要马上行使留都之责,否则断然敌挡不住南下顺军。
  只是沈廷扬的意思是想问路振飞这位漕督是否要接应陛下、太子南下,如果可以的话他沈廷扬愿率海师北上天津,不想漕院沉默片刻,却是说道:“陛下去年命老夫督漕,南来之时老夫曾转道凤阳谒拜皇陵,时有望气者言凤阳高墙内有天子气。”
  郑芝豹一脸不解,不知道老部院说的是什么意思。
  沈廷扬却是一惊,失声道:“唐王?!”
  路振飞缓缓点头,道:“唐王喜读书,好任侠,通典故,又有太祖成祖之血性,若陛下与太子诸王无法逃出,老夫以为若能奉唐王至南都,则大明中兴有望。”
  “这...”
  沈廷扬愣在那里,心中真是万分吃惊,然此事已非他这个国子监司业所能参于。
  郑芝豹这会听明白了,不过听说那个唐王的确不错,像个朱明子孙,不像有的藩王畏贼如鼠。北京那边真要一个也逃不出来,立这唐王为天子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便暗自寻思得将此事告诉大哥。万一老部院真要拥立唐王,大哥那边可得赶紧跟着,否则这拥立之功怕就叫别人得了去。
  念及于此,忙道:“若部院有此念头,须尽快着手才好,否则一旦京师沦陷,人心惶惶,淮安又陷于贼手,部院如何至凤阳迎那唐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5/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