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1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4/638

  等到金声桓好不容易约束所部兵马,再纵马来探临淮兵营时,营中除了百多个毫不知情且吓的魂都没了的夫子,哪还有什么临淮兵。
  万余人马就这么散了个干干净净,金声桓目瞪口呆,也顾不得弄清到底怎么回事,赶紧派人将这个情况告知驻扎在淮安东、南二面的黄得功和朱纪,却是没告诉同他一块围西门的淮安总兵张鹏翼。
  原因是二人结了梁子。
  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就是张鹏翼部下有士兵是沐阳人,听说金手下的参将何鸣骏把沐阳给屠了,那帮沐阳兵哪受得了,一窝蜂炸了起来操家伙就要跟何鸣骏拼命。
  结果显然可见,这些几个月前还是平民的沐阳兵根本不是金部的对手,近千人被杀。
  张鹏翼自知打不过金声桓只能吃了这哑巴亏,此后却是金攻城他不攻,他攻城金不攻,双方根本不肯协作,互相都想着对方倒霉,私底下小动作也是不断,安东路振飞让推官金澎过来协调几次都没用。
  半个月前,从徐州南下的顺军猛攻宿州,宿州几度告急,金声桓想带兵回援,却担心张鹏翼会趁他离开袭击他留下的兵马,只得叫中军宋奎光带2000兵回援宿州,自己留在淮安。
  说是围困贼人,倒不如说是提防张鹏翼。
  这段时间,双方还为军粮的事大打出手,虽然没闹大,但矛盾基本属于不可调和。
  要不是顺军猛攻他的后背,金部粮草全靠安东调度支应,金声桓只怕早就领兵冲了张鹏翼。这次他故意不向张鹏翼通报临淮兵炸营溃散,便是想让张鹏翼吃个闷亏,或者说他想借刀杀人。
  金声桓认为城内贼人发现临淮兵炸营之后,肯定会趁机派兵偷袭城外明军。他这边严阵以待吃不了亏,毫不知情的张鹏翼则要吃大亏,真要叫贼人冲垮就与他金声桓没关系,安东部院无话可说。
  结果却让金声桓失望,不是张鹏翼知道了临淮兵炸营提前做了准备,而是城中的贼人根本没胆量出城偷袭。
  .......
  淮安城内,郭老四对他的邻居、淮军“盟主”余淮书很是失望。
  当日桃花坞立淮军时,余淮书因去联络扬州籍河工便将所带一营交于郭老四统领,因此郭老四算是余淮书的亲信。这一点从他和秦五等人进入淮安城后便不太听从陆四调遣就能看出。
  只是,和王二先生、秦五等人支持余淮书同安东直接谈招安不同,郭老四打一开始就是反对北路军独自同官府谈招安的。认为即便要谈招安,也得等南路军的兄弟拿下扬州再说,那样淮军有淮扬两座大城作为筹码,官府肯定要给出更多的好处才行。
  可是急于要为淮军洗白,也为自己洗白的余淮书却怕耽搁得久了,淮安会遭到明军的大举围困,那时再谈招安对淮军不利,因此执意派人去安东。
  北路军的大部分首领都是短视之人,否则他们也不会留在淮安,所以一听余先生要为他们向官府争取收编当官兵,上下皆是欣喜若狂,哪有什么反对意见。
  眼见大伙都乐于招安,郭老四孤掌难鸣,便退了一步说派人去安东跟什么部院谈招安可以,但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大意就是要做两手准备,一边谈招安,一边却要做最坏的打算。城防该加固的要加固,人马该操练的要操练,并坚决执行陆四兄弟走时交待的“坚壁清野”方针,确保官兵在淮安附近得不到任何粮草补给。如此,大家伙在淮安城呆得也能心安。
  余淮书固是相信安东部院一定会为河工主持公道,但也不可能真迂腐到不做最坏打算,因此对郭老四提出的加固城防,整训人马的做法还是支持的。但对“坚壁清野”却是极力反对,说那样做的话不仅会让官府误认他们真是反贼,也会让淮安附近的百姓对淮军生出敌意。
  “陆四兄弟不是说过,淮安人不杀淮安人,既然如此,我们怎么能去烧百姓的房子,抢他们的粮食?”
  余淮书是拿陆四的“矛”戳陆四的“盾”。
第194章
淮军是陆文宗的了
  郭老四哑口无言,要说没道理,淮安人是不能杀淮安人,可你烧人家房子、抢人家粮食跟杀人有什么区别?
  河工领袖们再浑,也没几个真狠得下心去坚壁清野,毕竟都是家乡人,见余盟主不同意这样做,大伙自然也乐得不提。
  其后余淮书在淮安城推行的一些政策虽然对守城不利,却很得人心,不少城中士绅主动替淮军奔走,加上王二先生从安东带回部院愿意招安的喜讯,北路军上下立时是喜气洋洋,人人做起了当官兵吃皇粮的美梦来。
  作为“盟主”的余淮书威望也是大涨,以致淮安城内一提淮军都说余淮书,真正的首创之人陆文宗的名字几乎没人提起。
  文则一县,武则游击的出身,余淮书也十分满意,然而就在他准备迎接漕院到来的节骨眼,淮安城却遭到总兵张鹏翼的突然攻击。
  如果不是郭老四他们奋力抵抗击退张鹏翼,恐怕淮安城已然被张部血洗。
  就那一次,就死了好几百人。
  明军的攻击让淮军上下对招安的美梦破碎,人人破口大骂那个路部院是骗子,要不是余盟主也是好心想为大家谋个前程,只怕也要被骂的狗血淋头。
  震惊、困惑、迷茫的余淮书试图派人向张鹏翼解释张家灭门之事并非他的意思,但派去的人还没来得及说话就被张鹏翼砍了脑袋,此后再也没人敢出城,也再没人对招安成为官军抱以期望了。
  若有的话,可能就是余淮书同那个给自己算了几次都有当官命的王二先生吧。
  形势变得恶劣起来。
  越来越多的明军云集淮安城,形势一度万分紧急,余淮书前后三次派人向南路军求援,都如石沉大海得不到任何音讯。
  城中什么样的猜测都有,有说南路军恐怕已经覆没,有说南路军是见死不救,抛弃了他们。有说可能送信的人半途被官兵抓获,消息没能递出去...
  守城四月,北路军伤亡多达数千,城中的漕粮也已经不多,正如陆四所料,余淮书和王二先生不忍居民挨饿,将本为淮军的军粮分给居民食用,此举虽让城中居是对淮军感恩戴德,却让淮军濒临断粮。
  王二先生昨天查过存粮的几座大仓,得出的结论是最多还能撑一个月,前提是不能再给居民发粮。
  毕竟,淮军只有几万人,居民却有几十万人,就算淮军把粮食全给居民,也活不了这么多人。
  除非开城投降,但那样的话谁敢保证明军不会屠城,就算不屠城,又是否会屠杀他们淮军。
  没有人知道,因此发现城外明军有一部突然炸营溃散后,郭老四看到了希望,他马上请余淮书下令北路军出城袭击明军,好利用这个天赐良机重创明军,打破明军长达四月的围困。
  “好端端的官兵怎么就炸营了,是不是有诈?”
  余淮书却是优柔寡断,怀疑是明军使的诡计,迟迟拿不定主意。等到郭老四他们选了勇士用绳子吊下城探明临淮兵是真的溃走,余淮书还是没拍板。
  过了一日,余淮书同王二先生商量来商量去,终是有了决定,竟是再派人同城外明军谈判。
  说什么淮军已经守了四个月,城外的明军也耗了四个月,双方的伤亡都很大,现在明军自己内乱,淮军这个时候向他们提出谈判,明军为了减少伤亡必定会应允,这样招安成功的机率至少能有七八成。
  给予余淮书信心的不仅是临淮兵的炸营,更是北路军这四个月来的坚守,诚如他对王二先生所言那般,淮军已经展示出了实力,城外的明军如果不想再耗下去就必须和淮军重启被中断的招安谈判,否则吃亏的是他们。
  “余先生这是读书读昏了头!”
  郭老四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私下同他处得不错的射阳湖苏六说万一余先生他们真傻到要开城,他们可不能跟着犯傻送掉性命,到时候两家再拉上其他不肯降的弟兄从南门冲出去向扬州突围。
  “管他娘个逼的了,能跑出一个是一个,就余先生这脑子,咱们再跟着他干,连他娘的怎么死的都不晓得!”
  郭老四是彻底对邻居失去任何信心。
  苏六也觉得再和官兵谈招安的事不靠谱,不无后悔道:“早知道这位余先生这么傻,当初我就应该跟左大柱子一块南下的。”
  一脸追悔莫及状。
  .“郭老四大字不识一个,他懂什么?他以为咱们这些人真能打败官兵?他当官兵那些马队是摆设?真要出城,我怕去的弟兄都没命回来!”
  余淮书的议事厅不在漕院衙门而在知府衙门,并且漕院衙门现在是空无一人,大门紧闭不许任何人进入的。
  “...路部院当初是真心愿意招安我等,只是叫那张总兵坏了事,这事其实也不能怪张总兵,灭门杀子之仇,换作你我怕也不会理智...不过现在咱们不能再拖了,官军内乱炸营是个好机会...”
  王二先生在北路军的威望仅次于余淮书,余淮书必须争取对方同自己意见一致,如此才能说服那些头领们。
  “这事也不能怪郭老四他们,毕竟他们也不知道咱们还有多少粮食。”王二先生轻叹一声,他是支持和官兵再谈招安的,因为城里真的坚持不了多久了。
  “明天我就派人出城,这事不能再拖,要不然会死人的。”
  余淮书看了眼王二先生,“你也别对陆文宗那边抱指望,他要来救早就来了。”
  王二先生迟疑了一下,道:“陆四兄弟那边可能出了事,以他的为人应当不会不管我们。”
  “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个陆文宗我当初说过是个做大事的人,但越是做大事的人那心呐越狠,”
  说到这,余淮书右拳在桌上轻叩了几下,“我看他不是不管我们,而是巴不得你我死了才好。”
  “啊?”
  王二先生一惊,不知余先生怎的说这话。
  “你我死了,这淮军就是他陆文宗一人的了...但愿事实并非如我所言吧。”
  余淮书轻笑一声,笑容中略带苦意。
  .........
  两百多里外,一支长长的骡马队伍正沿着泥泞不堪的道路往西北方向行军。
  “驾!驾!”
  孙武进不断抽打座骑,可那骡子本就跑的慢,加上这两天道路被雨水浸湿烂得不成样子,骡子哪里跑得起来。
  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里拿根木棍的陆四光着脚在泥地里一步一步的蹒跚前行,被后面孙武进的“驾驾”声弄得好不心烦,气得没好气的回头骂了句:“你再不下来牵着骡子走,我就让骡子牵着你走!”
第195章
宁错杀
不放过
  “哎,我这就下来!”
  孙武进可不想被骡子牵着走,吓得赶紧翻身跳下,“噗嗤”一声双脚一下就陷了进去,只见泥不见鞋。
  “都督,这鬼地方连个像样的路都没有,这得走到什么时候才能到安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4/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