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1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5/638

  字迹,是皇帝亲书!
  张缙彦倒吸一口冷气,看了看众内侍,再看那端坐不动只顾吃喝的贼将,哪里不晓得出了什么事。
  最终,轻叹一声,问那为首内侍:“怎么谈的?”
  内侍忙说顺军要陛下逊位,可降为亲王,太子诸王可封公侯,顺朝礼待,永享富贵。
  张缙彦叹了一声:“陛下怎么说?”
  “陛下那边迟迟不决,怕是想拖延,等关门那边兵来,具体奴婢们也不是太清楚,只奉命招待这位城下的都督爷...“
  内侍正说着,却听远处有人谩骂着上得墙来,怕是受了什么气,谩骂声很大,一路来一路骂着。
  等灯笼近了,张缙彦认出来的是监军太监杜勋,司礼太监王德化。不过那杜勋不是已经降贼了么,怎的竟在城中出现的?
  张缙彦不解,那杜勋识得本兵,却丝毫不怕,反而“呸”了一声对身边的王德化道:“他太不晓得好歹,我来来回回与他说几次,哪个不是为他好?倒头来,反是我杜勋是奸人要害他不成!这种人,就该给他进琴弦及绫帨,让他自去,如此,不也是成全了他。”
  王德化却是不吭声。
  张缙彦听得糊涂,上前两步唤了一声:“二位公公深夜所为何事?”
  “本兵爷回去歇着吧,”
  杜勋竟是理都不理张缙彦,直接从这位兵部尚书身前穿过,兀自摞了一句:“大顺兵强马壮,城外有百万雄师,锋不可当,本兵爷好自为之吧。”
  张缙彦愣住,疑惑看向王德化:“陛下那里?”
  王德化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但什么也说了。
  张缙彦也是微微摇头,知道事无法挽回。
  杜勋走到那吃酒贼将前低语几句,后者听后桌子一拍便以绳索下城,城上人隐听那贼将似在说今夜就破了这鸟京师,看他还想拖到几时。
  当夜,大顺军未经抵抗不费吹灰之力爬城而入,攻占外城。
  闻听外城沦陷,崇祯火烧眉毛,彷徨殿廷,计无所出。内官张殷上前请皇爷速降,崇祯大怒挥剑砍死张殷。又叫内侍去皇亲巩永固、刘文炳等处召集家丁护驾,却皆说人心已散,无法可想。
  崇祯犹不死心,手持三眼铳带着一帮太监没头苍蝇向齐化门、安定门乱窜,却均碰壁而回。不是顺军已至,而是守军不让陛下出。
  由此,殉国已成定局。
  次日,大顺军由大将刘宗敏带领由外城通过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进入北京内城,军容甚肃。
  京师百姓皆在门口设立香案,大书“大顺永昌皇帝万岁,万万岁”字样,甚至有人在帽子上也贴上“顺民”字样,往来奔走京师,一切如故。
  后李自成入宫,明太子朱慈烺跪迎于门左,李自成命人将太子扶起,又搜获永王朱慈烔,定王朱慈焕。
  兄弟三人皆身穿民间破衣,帽子上亦贴“顺民”二字。
  “今日即同我子,不失富贵。”
  李自成命人给崇祯三子换上新衣,嘱咐他们不必害怕,随后将太子和二王交刘宗敏营内看管。
  待在后宫看到被崇祯杀死的幼女昭仁公主,砍伤的袁妃和长公主,和被逼自缢的周皇后,李自成大为震惊,令扶去本各加以调理养伤。
  然始终不知崇祯下落,尚玺卿黎志陞奏称崇祯可能藏在民间,必须立即满城搜捕,绝不能让崇祯逃出城去。
  李自成立即下令诸将遣兵城中搜捕崇祯,又令兵持牌于城中大呼凡能出首崇祯者赏金千两,敢有藏者诛全家。两日后,方有内侍在煤山发现崇祯所骑的马,寻踪找到已经吊死的崇祯尸体。
  李自成亲至现场,发现崇祯衣袖上写有“因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不敢终于正寝”一行字。
  另有一行字,为“百官俱赴东宫行在。”
  李自成命将崇祯与周皇后的尸棺移出宫禁,在东华门示众,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
  .........
  千里之外的淮安城外,陆四忽的心绪也是不宁,旋问左右今天是什么日子,待答说是三月十九日,陆四一愣,勒马立住径直看向北方。
  神情有些许哀伤,也有些许振奋。
  “都督在看什么?”
  徐和尚纵马过来一脸不解。
  陆四沉声说了一句:“咱们要抓紧了,大敌马上来了!”说完一甩马鞭,纵骑奔向淮安。
第225章
顺予我侯
明当予我公
  黄得功部田雄、马得功虽取得宝应之战的胜利,淮安局面并未因此战改观。金声桓部弃宿州西走武昌,致使河南顺军七千余人在副将白邦政的带领下急向淮安杀来。
  淮安总兵张鹏冀闻听安东沦陷后也如惊弓之鸟率部逃往沐阳,不久便在其部下裹挟下降贼。
  至此,围困淮安的明军竟然只剩从淮西过来的两支客军,放眼淮扬境内竟再无本地兵马。
  黄得功和朱纪御下有方,军中人心总难免惶惶。二将一面使人往南边打粮,一边焦急等侯淮西军令。
  十一日,白邦政占领桃源县,前锋最近距淮安城不过四十里地。
  十三日,凤阳总督马士英和监军太监卢九德分别遣人召回黄得功和朱纪,后者更密告朱纪京师将有大变,当速收拢兵马南渡。
  朱纪遂西撤南行,沿途郡县,掳掠一空。
  黄得功亦率所部骑兵返回凤阳,途中却有朝廷旨意到,皇帝封其为靖南伯。
  宣旨官员一个多月前从京师南下,途中遇险数次方入淮西,除告知黄得功闯贼已陷宣大外,来宣旨的官员便什么都不知道了。
  “京师既危,陛下为何不召我勤王,难道我黄得功还不及他刘泽清吗!”
  黄得功又急又恨,却也知皇帝不召他勤王是因远水救不了近火。而皇帝在京师告急之时却专门派人授予他靖南伯的爵位,可见在皇帝心中对他黄得功有多么的看重。
  “臣必为陛下效死!”
  向北三拜之后,黄得功抹泪而走。
  ........
  陆四是十五日才知道白邦政领军到了桃源,当时麾下诸将徐和尚、杨祥、麻五他们还高兴异常,认为有大顺河南军赶到就算那淮西兵将不肯走,他们也能联合河南顺军与之决战。再加上淮安城内的北路军,胜算能有七八成,大可一洗宝应之战失利之耻。
  陆四却知不妙,连夜从黄圩赶回安东,并令各军除留下必要驻防队伍外,全部向淮安集中。
  又令兴化夏大军率所部第一旅、谢金生率所部第三旅马上向淮安调动。同时命通泰的程霖、沈瞎子抽兵3000调至宝应,左潘安即刻着手筹建淮军第二镇。
  之所以如此急迫,便是陆四担心那位有“投降主义”倾向的淮军盟主余淮书可能会选择倒向河南顺军。
  淮安城内的北路军当还有两三万之众,如果余淮书脑袋昏头,为一己之利不愿屈居陆四之下,那他的选择就会让陆四一系列的努力付诸东流。
  大规模从南线向淮安调兵同时,陆四让孙武进先行前往淮安,一是告诉城中的北路军陆四已经是大顺永昌皇帝亲授的淮扬节度使,使北路军至少能够形成一个陆四兄弟和那位河南节度使平起平坐的印象,这样就算余淮书想投吕弼周,也得考虑下面的人是不是愿意。
  毕竟,在陆都督手下当大顺官军和在吕都督手下当大顺官军没有什么不同,并且陆都督还是淮军的创始人,南北两路淮军当初定好是分兵不分家的。
  家乡人不跟家乡人一起,反而跟河南来的外人一起,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另外,就是将陆四为解救淮安所做的一系列努力告诉北路军,不能让北路军以为明军解围溃散是因为河南顺军的到来。
  余淮书真的昏头要和陆四兄弟分道扬镳,恐怕就不能带走多少人。
  孙武进也带了七八颗大印到淮安城,以此人在某些方面特殊的本领,想来也能拉拢一批人和余淮书对着干。
  大顺还有四十多天的造反高潮,这个时候身为大顺官员的陆四是不能向河南顺军动手的。因为,除了他知道河南顺军将来会是满清南下的先锋,别人不知道。
  现在就动手,除了让自己担上叛徒恶名,使得顺军阵营对自己敌视,没有任何好处。
  陆四还指着将来能够收编顺军那批战斗力强悍的兵马,肯定不能将自己推向顺军阵营的对立面。
  那么,就必须想方设法阻止余淮书倒向吕弼周,不然事情还真没法子收拾。
  可就在陆四正向淮军急行军时,河南节度使吕弼周的使者却找到了他,让他前往桃源接旨。
  “接旨?”
  陆四心道我接你个吊旨,李自成这会正忙着在北京享受胜利果实,哪有功夫给他下旨啊。
  搞不好是吕弼周想给他弄个鸿门宴,甚至说不定这位吕都督已经和余淮书搭上了线,伏了五百刀斧手准备送他这位淮扬节度使上路。
  “陆都督真是年轻有为,董学礼将军受封定南侯,都督得封淮阴侯,淮扬一日出了两位侯爷,真是幸事啊。”吕弼周的使者是做过前明知县的张廷礼,一脸的恭维。
  “什么?”
  陆四一愣,“你是说陛下封我为侯爷?”
  张廷礼忙道:“是,是,听宣旨的文谕院官员说,都督得封的是淮阴侯。”
  “淮阴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5/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