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1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5/638

  射速很快,根据实际操演,前三炮射击总共费时不到20个呼吸,相当的了不起。散热也快,并且因为一次子炮的装填量是固定的,所以不会轻易发生因装填药子过多导致炸膛。
  而且还有一个陆四没有想到的好处,就是这种炮竟然不是装的实心弹,而是装的霰弹,也就是同虎蹲炮一样用的散子。
  据郑家那些炮手说,他们水师船上大口的炮装的是实心弹,炸船和炸城墙威力很大。但因为海上作战更多是双方船只贴在一块,所以这种霰弹炮用的多,毕竟一炮朝对手船上开过去,能打死一大片。
  唯一的缺点是这种炮射程不远,大概只有两里多地左右。并且这些炮虽然是用炮车装载,然而太重,身长难移,机动性很差。想要转移时,甚至得十几二十人一同出力扛动炮管置于大车之上,再赶牲畜拉运,速度相当的慢。
  不过不管这炮有多少缺点,只要是炮,比火铳和弓箭打的远,都是陆四的宝贝疙瘩。
  他将这16门炮连同缴获自淮安城的那4门更为笨重的大炮一起编成了直属的炮队。
  炮队中还有12门虎蹲炮,7门是缴获自张鹏冀部,5门是高邮商人骆永贵绞尽脑汁从江南吴淞口水师那里重金买来的。
  为了表彰骆永贵“捐炮”壮举,陆四特意下令释放骆永贵的女儿,并将这个事迹在“长子长孙营”中广为宣传,从而能够号召更多的士绅商人为淮军捐献军火。
  也就是没时间,不然怎么的陆四都要开几次巡回表彰大会,给骆永贵发一张奖状或者牌牌什么的。
  人民战争的动员和鼓动办法,陆四会的很多,虽然在前世的他看来,那些手段太土太好笑,但必须承认这种手段却是非常有成效的。
  炮队的指挥官就是当初被逼加入淮军的福建人洪宝,陆四任命他为营官,整个炮队的炮手连同郑鸿魁“借”的那20名炮手,一共是175人。
  淮军兵制一营有近300人,洪宝这个营官算是高配了。
  不过别看大小炮才32门,但用于拉炮的骡马大牲畜却有300多头,划下来一门炮配10头大牲畜,以致别的部队都眼红,说什么人不如炮。
  城下第一镇已经列阵完毕,第二镇的两个旅正在入场,陆四便随口和外甥李延宗闲说起来,问这个外甥是想当马上的好汉,还是当马下的英雄。
  李延宗说自己想当骑将,那样威风。
  “是么?”
  陆四笑了起来,这外甥还小,他想留在身边培养一段时间然后再放出去。至于是往骑兵将领培养还是往步兵发展,届时再说。
  “不管是马上的好汉还是马下的英雄,都得识字,我让你大哥广远识字,你也同样要识字。不识字的话,就算是英雄,也是个草莽英雄,成不了大气候...”
  陆四寻思找谁给外甥当老师,视线内那个陈不平正津津有味的看着城下淮军列阵,不由笑了起来,心道这现成的读书人不给外甥当老师,提灯笼去哪找呢。
  抬步走去,却听那陈不平在哼什么小曲,曲调很熟悉。
  “都督!”
  陈不平没注意陆都督到了他身边,等到发现时心中还吓了一跳,赶紧行礼。
  “不必多礼。”
  陆四笑问陈不平在唱什么小曲。
  陈不平忙道:“回都督,在下唱的是我们凤阳的花鼓戏。”
  “噢,唱来我听听。”
  陆四心道难怪调子那么熟悉。
  “好!”
  这陈不平竟也不怯场,当下又哼唱了起来:“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凤阳真是好地方,赤龙升天金凤翔,数数天上多少星,点点凤阳多少将。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凤阳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荡,不服徭役不纳粮,淮河两岸喜洋洋。”
  唱完,却发现对面的都督眉头紧皱同时脸上很是迷茫。
  这歌,是这么唱的么?
  陆四觉得,不对,肯定不对,这他娘的压根就不是他所熟悉的那首歌。
第239章
大军出征
万石军粮
  陆四听过的版本是:“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陈不平唱的版本和陆四听过的版本区别之大,如同黑白,无法调和。
  同样一首《凤阳歌》,两个版本的巨大差别,让陆四终是理解了何为杀人诛心,何为断人传承。
  小小的一首《凤阳歌》,折射出的却是三百年的黑暗,也是指鹿为马的最高境界。
  流毒之广,以致陆四前世那满清都亡了一百多年,国人都深信不疑凤阳人民在明朝那是真正的一个苦啊,恐怕凤阳人自己都这样想,殊不知在明朝,他们凤阳人那就是生活在蜜罐中。
  其实,稍微理一下明朝的政治体系就能明白,凤阳是明朝的中都,其政治地位虽不及北京和南京,但却是超脱两京的存在,好比陆四前世的魔都。
  朱元璋对家乡的感情恐怕也是中国历代帝王谁也不能比的,为了让家乡人民不再受穷,这位朱皇帝不但将凤阳升为中都,更迁了十几万富户填实凤阳,给家乡人民世代免税,并给予各种特权,由此使凤阳成为仅次于京畿、江南、淮扬的富庶之地,要不然八大王张献忠就不会一门心思要往凤阳打了。
  真要如陆四版本所唱,八大王那真是瞎了眼要来凤阳这个卖儿卖女的地方来发财,此后也一直想要占据包括凤阳在内的淮西之地,只因实在是打不过淮西明军这才被迫转移江西,继而奔湖广入川。
  从张献忠的活动轨迹,以及以凤阳总督马士英为首的淮西明军集团的强大来看,也能得出凤阳哪怕被张献忠“祸害”一次仍很富庶的结果。要不然,养不了淮西那几万明军,更无法让张献忠那十几万大军在淮西流窜达两年。
  抢掠,要有东西可抢可掠,穷得卖儿卖女的地方有个屁给张献忠抢。
  难怪历来都说“枪杆子”和“笔杆子”缺一不可。
  陆四感慨,不知前世有多少被篡改了的历史继续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
  历史,不仅仅是史书,更包括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个习俗,一首歌谣,一句俗语,都是历史。
  “这首歌有些不妥,在下可以改改。”
  陈不平很快就意识到不妥,他这首《凤阳歌》可是凤阳百姓称诵明太祖的,哪能在“反贼”头子面前唱呢,所以必须改。
  陆四却笑了起来,道:“没什么不妥,明太祖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有大功于中国,我等今日反的是他无能子孙,反的是明朝贪官污吏,与明太祖有何干系。将来我大顺也是要修《明史》的嘛。”
  言罢,将外甥李延宗拉到对方面前,提出让陈不平当延宗的老师,教他读书识字。
  “舅舅,叫我读书写字,你还不如让我回家呢。”李延宗一脸苦相。
  “你当舅舅这是什么地方,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吗!我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敢说一个不字,把你屁股打烂!”陆四必须拿出“四舅”的架子来,要不然震不住这小子。
  “我...”
  李延宗吓得不敢吱声,脸上那表情却比杀他一刀都难受。
  陆四也是没办法,趁这孩子还小好歹逼他识点字,总不能将来连自个大名都写不出来吧。
  这方面侄子广远做的很好,都能给他这个老叔写信了。
  广远的信中还有他近来读兵书的“读后感”,不是如陆四前世在学校写的检讨书那般空洞无物,而是结合了宝应之战写出的一篇总结。如教训在哪,错误在哪,以后再遇敌时如何应对。
  陆四看后很是欣慰,坚信广远一定会成长为淮军的优秀统帅,如果自己不幸死于抗清斗争,广远一定能追随他的脚步与满清战斗到底。
  谁让他姓陆。
  陈不平对于当都督外甥的老师,自是不会推辞,并且很高兴,因为这也是进入淮军高层的捷径。
  “读书识字,不仅是明道理,更是要讲道理。真正的万人敌不是自己有多强,而是要让跟随你的部下都变得跟你一样强。”
  陆四对延宗寄予厚望,他有想过在全军推行识字运动,并将自己的简化字技能发挥一下,但这个运动苗头在他的旗牌队却遭到了失败。
  那些士兵你叫他们杀人放火,他们个个来劲,二话不说,个顶顶的争先恐后,但叫他们坐下来学认字,那真是比要他们命还难受。怎么说呢,反正被陆四挑中识字的那哨兵坐在屋里就跟便秘一样。
  这个问题肯定要解决,士兵识字也必须推广,但显然不是现在。
  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有很多,除了强制外就是激励,可以通过士兵晋升必须识字这一点来刺激士兵,或者在没有战事的时候专门搞一次大的运动,不求一次成功,只要十分之一甚至三十分之一的士兵能够成为“先识字”的那帮人,并且实打实的感受到识字的好处,全军推广识字不是什么难事。
  郑标过来了,这位新任大顺淮安府尹这几天可是忙的团团转,除了淮安府县治理体系的重新构架外,为淮军北征兵马筹措粮草也落在了这位郑府尹的肩上。
  如果淮军是在淮扬内线作战,粮食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毕竟淮军或实际,或名义已经建立了地方政权,跟从前明朝官府一样继续征粮便能解决粮食问题。
  但如果战线拉到徐州,乃至山东、河南,那粮食问题就是大问题了。首先粮道运输会拉的很长,单从后方运粮消耗极大。
  北上兵马将近三万人,算上大牲畜,一天需要粮食至少要达到八万斤,一个月就是240万斤,再算上途中消耗,也就是说保守估计,维持淮军北上一月粮食至少要有500万斤。
  500万斤折合成当下的石,就是四万多石。
  淮安这边因为府县衙门体系刚刚搭建,尚未能搞清楚有多少人口。扬州那边粗步弄出高邮州和泰州的人口,前者丁口是50余万,后者70余万。
  也就是说淮军一月所需要的粮食大概就是高邮一州能提供的正税额目。
第240章
带血的粮
  明面的账,打一个月就得一州一年的正税,打几个月就得搭尽整个扬州府,所以仗打得越久对淮军就越不利,因为,淮军的地盘就这么点。
  而这只是账面上的数据,实际上高邮州去年征上来的秋粮已经交过,陆四在淮安城搞到的那批漕粮就有一部分是高邮征上来的。
  现在才是三月,离今年夏粮收割还有两个多月,扬州各府县包括淮安控制的地盘都没法征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5/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