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1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6/638

  那淮军之前的粮食从哪里来的?
  除了抢得的漕粮外,就是带血的粮。
  清乡的成果。
  初步统计,清乡大约造成了七万人死亡,其中以原明朝官吏士绅、地主富户为主的反淮势力占了六成。
  仅夏大军在兴化清乡就致死多达三万人,兴化数家世代传承的望族被连根拔起,其中不乏在嘉靖年间与严讷、郭朴、袁炜同有“青词宰相”一称的大学士李春芳家(李春芳的孙子李思诚在天启年间为礼部尚书);崇祯十五年任东阁大学士,为内阁次辅的吴甡家。
  这些兴化望族被查抄出的金银、铜钱堆积如山,田产粮食更是不计其数。也正是靠着清乡的成果,淮军才得以稳定发展,并为四镇组建及县乡基层政权构建打下夯实基础。
  如今清乡已经收尾,淮军即将北上,不可能再兴师动众搞什么清乡,府县地方政权的构架也不是为了横征暴敛,那么怎么在夏粮收割前筹措几万甚至十几万石乃至更多的军粮?
  郑标使了三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就是由淮安府衙出面向占据广大农村的“土贼”征粮。这个征粮是合法的,毕竟这帮“土贼”得到了大顺的承认,并且很多人还被授予了大顺官职。
  在得到大顺官职并得以继续保持其对乡村“统治”地位利益时,这些“土贼”就得向淮军表示他们的诚意。
  所谓权利和义务对等。
  各县土贼累计交纳的粮食约有四万余石。
  第二个办法就是拿钱买,从任何途径购买,前后大约购得一万余石。
  第三个办法则是“借”。
  郑标让大量刚刚进入大顺官府办职的吏员书办、县乡人员到百姓家打条子“借粮”,说所借之粮可以抵扣今年的夏粮,如果多出的话届时官府可以退回并给予一定补偿。
  这个“借粮”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带有半强制,一些地方为了完成上面交给的任务,甚至手段还过激了些,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但“借粮”总比直接抢粮要更让百姓接受,毕竟前阵明军在淮安境内的所做所为百姓们不是瞎子。
  所以,有条子拿总比直接被抢的好,而且再坏这条子也能顶税不是。
  通过“借”这个办法,郑标大概筹措了三万多石粮食。
  陆四在知道郑标叫人向百姓“借粮”后,一开始很不高兴,随后却让郑标组织人手印刷专门的借条,将借粮人由淮安府衙变成大顺淮扬节度使,使之更加具有官方权威性。
  同时,借鉴明朝的“捐栗纳监”的办法,允许百姓通过捐粮获得府县乡地方政权的职位;如果不想当“官”,则根据出借粮食多少额定多少利息。
  同时命直接张榜告示,明确“借粮条”可以全额抵扣赋税,并在官府指定地方与白银、铜钱进行兑换,但是兑换比例要低于市场价。
  比如一百斤粮食市场价是400文的话,那一百斤的借粮条只能兑换350文。兑的越多,比例越低。
  这个指定地方目前就定在淮安城原漕院衙门,如今这个衙门也是淮军的金库,里面大小房屋堆积的都是从淮安城中士绅富户查抄的家产。
  郑标担心即便兑换比例较市面为低,但如果那些拥有借粮条的百姓还是蜂涌前来兑换真金白银,那样还是会让淮军的“硬通货”大量外流,造成无法发放军饷的局面。
  陆四一想也是,他暂时还没有精力理顺经济包括金融方面的事,所以让郑标每天只许兑五千两左右。
  其实也是做个小试点的意思,看看借粮条会对民间经济结构产生什么影响,之后再在政权稳固后加以调整改进。
  郑标前后筹措了有八万多石军粮,可以保证两个月作战需求,也能顶到夏粮收割。
  三个办法也是对淮安府境淮军实际控制区域的变相“暴征”,但只要淮军能够立足不败,最终对百姓的伤害不会太大。
  说白了,也是没办法。
  为了尽可能减少粮道拉长对运输的压力,以及尽可能减少运输途中粮食的消耗,陆四沐阳城做为存粮基地,这样可以缩短一百里的运输距离。
  除沐阳外,又圈定三处地方为粮站,两处设在运河边桃源县境内,一处设在海州赣榆县境。三个粮站各囤粮五千到一万石不等,并派兵驻守,确保淮军主力进入徐州境内后粮草供应能跟上。
  粮草运输这一块,陆四已决定让第二镇的第六旅,也就是他表叔陈大佐那一旅专门负责。
  同时,以郑标为首的淮安府衙也要大力发动境内百姓,比如在交通要道沿线的“土贼”和百姓都要参与运粮,甚至还要组建担架队支援前线。
  在大部分百姓目前还没有和淮军融入一体,达不到军民鱼水那种程度的前提下,如何让百姓积极支援淮军。
  陆四给出的是利诱。
  就是百姓只要积极参加官府组织的运粮队,支前队,担架队,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工钱,还可以通过累积次数换取赋税的减免。有立功的,甚至还可以得到官府给予的奖赏。
  淮安境内不同扬州,存在一定的无主土地。土地的原主人多半因战乱原因死亡,因此这些无主土地也可以拿出来做为奖赏。
  “同时,你这个淮安府尹也要让百姓们知道,我们淮军北上打刘泽清不是平贼那么简单,更是为了保证淮扬人民的家园。”
  “保家卫国”这个概念是一定要提出来的,相较“卫国”这一概念,“保家”显然更贴近,并且更容易让百姓懂。
第241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发动百姓的最高境界肯定是淮扬人民用独轮车推出淮军的伟大胜利!
  但这个最高境界,陆四知道他达不到。
  人贵有自知之明,以陆四现在的施政方针,以及对淮军融入时代特色的领导,充其量他上冈陆文宗就是个缩小版的李自成。
  真正的反贼。
  与革命毫不沾边。
  那么,如何才能将自己从小号反贼变成大号反贼,进而同李自成那般问鼎天下,与那铁蹄入关的八旗一决雌雄!
  陆四认为除了用一切手段来调动淮扬的一切资源为淮军所用外,就是调动他所构建的属于淮军的新官僚体系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这方面,从前实际负责漕运的郑标干得很好,思路很好,执行得也很好。
  半个多月时间,已经实筹三万多石军粮,另有近五万石在运输途中,绝对能当一个干臣的评价。
  “咱说过,你就是咱的萧何,咱呐看人很准,你要好好干,不要辜负了咱!”
  “......”
  郑标对此有些免疫,他听说这位年轻的淮阴侯爷在盐城还把那个高太监唤作刘伯温呢。
  说白了,还是出身低,读书少,所以说话没水平的原因。
  “你办事,咱放心,北上后,家里就交给你了。”
  陆四说完执剑下城,翻身上马出城。
  今天是淮军应河南节度吕弼周之请北征徐州之日,本来陆四是准备直接率师出发,但那个刚被他从镇淮楼放出来的孙武进却说必须搞一个誓师大会。
  说什么这个誓师大会不仅能让淮军将士士气大振,更能让淮安的百姓看看淮军的威风,同时也能彰显都督的权威,有百利而无一弊。
  郑标也同意这个提议,因为淮军的军威越大,他的工作就越好进行。对百姓、对土贼、对地方的士绅,让他们畏威显然要比要让他们怀德要好。
  既然誓师有诸多好处,陆四便叫孙武进戴罪立功安排誓师的相关部署。这家伙在这方面有特殊的造诣,算是个长处。
  结果,让陆四没想到的是,这孙武进竟然在城外空地上搭出了一个恐怕有两层楼那么高的誓师台。
  台上,夏大军、徐和尚、谢金生、左潘安、程思华、黄昭、杨祥、孙四、苏进忠、王进功、李得功、曹元、赵忠义等大小将领36人执刀分立。
  众将皆是一身明盔明甲,看起来十分威风。
  台下,又有包括降将李棲凤、胡尚友等人在内的72名军官领500旗牌兵分立两侧,很是隆重。
  随着陆四座骑从城中驰出,顿时便有从城墙一直排到大阵的旗牌兵大呼“都督到!”
  “都督到!”
  随着陆四的马蹄,一声传递一声,无数目光向他看来,这让陆四难免也有些激动,并且很是受用。
  自运河起事以来,他还真是第一次感受如此威风。
  难怪自古以来豪杰多感慨好男儿当造反。
  至誓师台翻身跃下,齐宝上前牵过战马,陆四则抬步上台来到前方。
  视线内,第一镇、第二镇、铁甲卫、骑兵旅、炮队、旗牌队等各沿石灰划好的区域分列。又有上万淮安百姓在淮军大阵右侧观看,在这些百姓后方则是新添的无数坟头。
  孙武进看了眼台下的大钟抬了抬手,远处一直盯着的炮队洪宝立即落旗,顿时三声炮响掠空而过。号角手将长长的号角高高仰起,“呜呜”号声直穿九宵。
  日头阳光下,两面红色大旗在风中瑟瑟舞动,一面绣:“大顺淮扬节度使陆”;一面绣“淮军”二字。
  号角声停歇后,城门处有大车驶出,前后竟有上百辆。每辆车上都摆满大箱,车轱辘滚过留下深深厚印。
  这些装满箱子的大车并未在誓师台前停下,而是直接驰到各方阵前,之后便有旗牌兵将车上箱子抬下一一打开,里面堆放的竟是整整齐齐的银锭。
  “我陆文宗和大伙一样都是起于乡野,所以我不弄那些虚的,就一句话,我绝不会亏待跟我干的弟兄!这里是三十万两,大伙分了,人人有份!”
  说完,陆四屹立不动。
  刚才所言瞬间就被那些排成长列的旗牌兵们一声接一声的传递到远处,保证淮军每一个人都能听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6/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