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2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8/638

  所以,对忠于大顺的西安官员而言,放弃北京这座孤城是对的。
  北京的这帮降官却是个个心慌,实是不知他们是要跟李自成离开京师,还是留在京师。
  跟李自成走的话,万一明朝复兴,他们这帮人可就死的惨了。不跟李自成走,又怕李自成直接杀他们,当真是左右为难。
  就在这一片乱糟糟中,二十八日,李自成于武英殿登基。
  登基典礼前,北京收到急报,吴三桂的兵马已经过了玉田,而满州人的大军就跟在吴三桂的后面。
  登基典礼结束后,李自成于武英殿召集将领,商议退出北京的后的方针。
  军师宋献策认为离京后要确保山西控制在大顺手中,尤其是重镇大同。如果山西保不住就放弃,主力退守陕西,守住潼关、榆林、商洛三个重镇。
  兵政府尚书喻上猷则认为绝不能轻易放弃山西,而且还要将陕西的军力调出来进驻河南。
  “陛下,河南绝不能有失,若失河南,潼关、商洛难守!”喻上猷是崇祯朝进士出身,去年为吏政府侍郎,刚刚转任兵政府尚书。
  河南之地的重要性当然不需喻上猷再说,只河南那边顺军只有零散人马,主力是以原明朝降军为主的怀庆总兵董学礼部,河南节度使吕弼周部,现二部渡过黄河南下徐州境内,留在河南的兵马很少,所以明知河南很重要,李自成也没有军队去驻防。
  喻上猷说可八百里加急给董学礼、吕弼周,让他们马上收兵回防河南,确保怀庆、卫辉,防止吴三桂同满州兵趁河南空虚之时收取中原之地。
  “董、吕二人会北上吗?”
  大将刘芳亮对这两个明朝降官在大顺撤出北京后还会不会听命表示怀疑。
  户政府尚书杨玉休想了想道:“除了董吕二人,陛下不是还册了一个淮阴侯陆文宗,可叫他同董、吕二人一同提兵北上河南,这样也好相互监着些。”
  “也好。”
  李自成点了点头,吕弼周和董学礼都是明朝的降官,陆文宗却是淮扬举义之人,从相同性上来看,这个陆文宗明显比吕、董二人更与大顺亲近,也更值得大顺相信。
  宋献策同意,因为陆是造的明朝反,不可能和吕、董这两个明朝降官同流合污。
  “就算他们肯来,兵马怕也不堪用。”
  李过摇了摇头,吕、董二人部下兵马尽是明朝的败兵,陆的部下是淮扬农夫,说句难听点的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就算三家能凑几万人进驻河南,又哪里能挡得住满州人。
  一片石之战,那些辫子兵的强悍李过印象深刻。
  李自成挥手道:“死马当活马医,让他们三个先北上河南,再叫白旺从荆襄带兵过来。就这么办着,老牛拟旨,今天就发出去。”
  白旺是大顺军另一悍将,其在荆襄经营两年之久,所部六万顺军也是精锐。
  除白旺这六万精兵外,大顺在其他地方还有袁宗第、田见秀、高一功、刘体纯等大将统领的十几万兵马,顺军主力是有三十余万之众的,加上投降的明军,百万之众可能没有,五六十万却肯定有的。所以即便一片石战败折损了四万多精锐,大顺的军事实力依旧很强。
  宋献策有点担心道:“自古要保关中,必保山西,要保山西,就必须确保大同,但大同那边很不可靠。”
  大同守将是明朝降将姜瓖,这人和唐通有关系的,同吴三桂也是世交,如今唐通不知下落,有极大可能已经投降满洲,而当初又是唐通劝降的姜瓖,所以宋献策不能不怀疑唐通会替满州人劝降姜瓖。
  一旦姜瓖在大同叛变,太原就要危险了。姜瓖投降后,李自成派制将军张天琳率兵在大同、阳和一带驻守,在太原留的是降将陈永福。
  张天琳是老兄弟,可靠,但其部只有几千人。陈永福是明朝降将,会不会抵御唐通也难说。
  “先离开北北京去山西再说。”
  李自成了担心大同反复,便决定派李过率三千骑兵走宣化去大同,与姜瓖共同守大同和阳和。
  万一大同不稳,李过可从偏关往西过河,或守榆林,或守延安,使满州人不能渡过黄河。同时加封陈永福为文水伯,又叫袁宗第密切注视大同方向。
  做完这些部署后,李自成便让诸将即刻准备出发,考虑到他这一离开北京就是座空城,为防满州人屠城,李自成又下令命京师百姓出城避难,同时放火焚毁明朝宫殿和各门城楼。
  一时之间,北京城中扶老携幼者络驿不绝,李自成御营开拔时,很多投降大顺的明朝官员选择随李自成去往西安。
  当李自成从广安门出北京城时,城中已经有许多地方起火,他回头望了眼,摇头叹了一声,纵马西走。军中携有数千万两拷自北京官绅勋戚的赃银。
  此时距离他挥师入京不过42天。
  ............
  徐州,四月三十日。
  大顺淮阴侯陆文宗对刘泽清部的收编已经进行了一大半。
  将自己的亲兵精锐放在淮阴侯身边,一众降将一开始觉得这是淮阴侯在吞并他们的人马,但很快就意识到这样未必是坏事。
  因为铁甲卫和旗牌队是淮军精锐,尤其后者还是侯爷的亲兵,所以这支亲兵中如果有他们的人在,对于双方实际都是一个约束和监督,并且更是双方互相信任的一个表现。
  再说,有的选择么。
  5000名健卒,有3000人补入铁甲卫,余2000人编入旗牌队,使得铁甲卫的正兵、辅兵各有3000人;旗牌队也从1500人增加到3500人。这支兵马总数9500人,实际已是一镇规模。
  在接收了投降的明军骑兵2000余后,淮军骑兵旅拥有战马的正骑兵就一下达到了2500余人,加上其余的牲畜骑兵,骑兵旅扩充到了5300余人。
  余下不到两万人如何改编,陆四给了降将们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
  两个方案,一是抽调各部同淮军第一镇的第一旅、二旅混编为新的第一镇;再与第一镇的第三旅旅混编组建第五镇。
  这个方案大概需要补充两镇一万两千人左右。
  另一个方案降将可以选择不加入淮军,领其余部为单独旅建制,在接受陆四指挥这一前提下独立领军。
  陆四诚意很足,给这些降将三天时间考虑。这三天除了从各部抽选健卒补入铁甲卫和旗牌队,陆四便是让陈不平派人收购百姓的头发,再将这些头发制成辫子模样系在稻草人后供淮军操演刺杀。
第271章
不是投降,是起义
  随着几千脑后系有辫子的稻草人分发全军供操训,一个流言也传遍了淮军上下,那就是淮军将北上抗击满州人。
  淮军的中高级将领大多数都从都督那里听说东虏可能入关的事,虽说都没当回事,但对北上抗击满州人多少有点心理准备。
  且因为他们大多数没有见过满州人,也没有和满州人打过交道,对满州没什么畏惧,因此大部分觉得都督所言脑后有辫子的满州人不过和明军一样,没什么了不起的,都督叫打就打,大不了人死吊朝天。
  这便是淮军组自组建以来不断取得胜利的好处了,现在的淮军上下士气都很高昂,对带领他们不断取得胜利的陆文宗近乎是盲目的崇拜。
  尤其传言都督有真龙之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部分将领心中,北上打满州人也好,打李自成也好,只要有仗打,他们才能有王侯将相的命。
  不打仗了,哪来的富贵,回家当土财主可不得劲。
  这部分将领以孙武进、徐和尚最为典型,操练也最是卖力。
  众降将却是紧张的很,他们有半数都是辽东人,如张国柱是铁岭人,柏永馥是宁远人,虞绍勋是盖州人,如此对于满州的了解自是比淮军将领多得多,深知关外那帮辫子兵的可怕,故而对于北上抗击满州人是既震惊又困惑。
  实是不知道远在徐州的淮军集团怎么就要突然北上抗击满州人,结合当前北方局势,大部分降将猜测莫非是取得京师的李自成要出关扫平满清?
  这个猜测是可能的,满清就在山海关外,如同卧榻之侧睡着一只猛虎,尤其是满清这十几年几次入关,对中国破坏很大。
  李自成的大顺既已取代明朝,肯定就不能容忍满州兵再入寇,说不定真是李自成有意东征满清,淮阴侯这边接到了北京密旨才做相应北上准备的。
  有部分降将认为李自成挟定鼎北京之势,率百万大军出关东征胜算极大,若是能一举荡平满清收复被满州占领的关外之地,大顺朝的威望也将彻底超过明朝,南方说不定能传檄而定。
  但也有部分降将认为自古出关打击异族都是大一统王朝才能做的事,然而现在大顺才取得北方数省之地,南方仍被明朝掌握,尤其是江南钱粮重地并未取得,故李自成统一北方之后不饮马长江收取江南,反而聚大军出关打击满清,有点主次颠倒,轻重不分。
  他们认为满州人什么时候都可以打,平定南方却是一刻也耽搁不得的。万一叫南方的明朝势力得了喘息之机,将来再平定就很麻烦。
  众说纷纭中,张国柱第一个找到陆四询问淮军是否真要北上。也只能由他出面,因为他是降将中唯一一个担任淮军镇帅的。
  再三考虑之后,张国柱决定将自己手下的四千兵马同淮军混编,原以为自己会被授予旅帅一职,没想到年轻的淮阴侯却任命他为第五镇的镇帅,这让张国柱受宠若惊。
  对于张国柱获任第五镇帅,淮军内部肯定反对声音很大,因为夏大军、徐和尚、谢金生这三个第一镇的旅帅都有资格出任第五镇帅,并且众人也都认为第五镇帅肯定会由淮军老弟兄出任,没想都督却给了一个降将,如此大伙心里头肯定不服气。
  陆四纠正了老兄弟们的说法,首先张国柱不是降将,而是起义的将领。其次,如果不是张国柱临阵起义,固然淮军依旧能够战胜刘泽清部,但肯定不会如现在这般轻松。
  “张国柱有功,有功咱就要赏,叫他当这个第五镇帅,不仅是酬功,也是给这帮降将树立一个榜样,一视同仁的榜样,只要他们有功于我淮军,在咱这里就不必担心卸磨杀驴,更不必担心没有前程。”
  “区区一个镇帅而矣,不值你们这般小鸡肚肠,难道我淮军就止步于这五镇了吗?”
  陆四明确告诉诸将,淮军将来一定还会扩军,因为今后战争形势会越发残酷,两万多降兵也一定要利用起来,所以给予起义将领优厚待遇是淮军必须要做的。
  陈不平补充解释千金买马骨的道理。
  众人听了这番话后,才稍稍平定了些。
  张国柱找到陆四时,陆四正在和他的表大爷、第二镇第六旅旅帅陈大佐说话。
  陈大佐刚从淮安赶过来,受命负责粮草运输的他通过运河漕队将两万一千石军粮运到了徐州,和这批军粮一块送来的还有二十万枚高邮产的鸭蛋和鹅蛋。
  鸭蛋鹅蛋不是陆四要的,而是扬州府尹郑元勋从高邮采购送到前线来的,因为立夏快到了。
  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
  “就因为立夏要吃蛋这习俗就让你运二十万枚蛋过来?”陆四有些不相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8/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