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2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7/638

  因为招抚德州有功,摄政王多尔衮着方大猷为山东巡抚,又以部臣王鳌永为山东总督,并谕令速抚曲阜衍圣公。
  大学士范文程奏称,对山东的招抚德州为臂肢,济南为腹心,曲阜却是大脑。
  “得德州,大清可集中兵力出击;得济南,则可总控山东;得曲阜,却可动摇中国士人之心,为我大清据有中国破除华夷之防。”
  同样深知衍圣公重要性的方大猷在收到多尔衮的谕令后,立即派出专抚青州的参议韩昭宣前往曲阜,同时收降散兵游勇,东拼西凑了一支六千人的山东营兵,由他这个山东巡抚直接指挥。
  为了区分山东营兵与真满汉军,方大猷奏请清廷授之以绿旗,清廷准之,故山东营兵又称绿营兵,此也是绿营兵之始。
  山东绿营成立之时,改任山东总督的部臣王鳌永接到门生、历城明朝知县朱廷翰的密信,称省城空虚,营兵尽汰,无有兵卒,故请恩师即刻领真满州大兵速至济南接收。
  王鳌永大喜过望,那边方大猷说来了德州,被摄政王好一阵夸,他这部臣总督可不能落后方,故只带了兵丁百余就从武城县的甲马营直奔济南府而去。
  济南那边,明朝委任的山东掌印都司苏邦政、济南府推官钟性朴等人都叫朱廷翰说动,纷纷表示只要总督大人带满洲大兵一到,济南大小官绅立时归降,绝不与大清为敌。
  这些官员都是叫去年阿巴泰率军寇山东的烧杀抢掠吓破了胆,再者事实上他们这些还“坚守”的明朝官员也的确无兵可用。济南城中原有的营兵都被刘泽清强行拉着南下了。
  清廷的一个意外之喜,明宗室泰安王朱由弼在听说真满洲进了德州后,竟率领德藩各郡王宗室给德州的满州将军上表说愿意归降。
  这份上表中,朱由弼使用了如此说法,称“自贼寇兴起,宗室屡遭荼毒,今若满洲大兵至,如父母太君,中国之喜,宗室之喜。”
  巴哈纳和石廷柱看了又看,也没明白那个泰安王怎的将他们满洲同太君联系在一起,不过归顺之诚意和孝心却是溢于纸上的。
  山东另一大州青州的得来更是连口舌都没有费,韩昭宣仅带三名仆从到青州城中摘下帽子露出辫子,青州通判李懋学、推官彭钦就惊为天人,当下跪拜以青州城归降大清。
  至此,除德州全境、青州大半外,又有临清州,东昌府北境、济南府北境约三十余州县为清廷所有。
  但也有很多地方不肯降清,如新泰县在大顺委派的县令周祚鼎坚持下,拒绝王鳌永招降,带领全城军民誓死抗清。
  靠近北直隶的冠县在大顺县令逃跑后,乡民裴守政、马瑞恒等聚众也拒绝清方派出的招抚人员,表示去年满洲残害山东百姓近百万,此仇不报,鲁人岂能为人。
  胶东地区的登州、莱州尚未有清方招抚人员赶至,现在也是土寇四起,其中原明朝登州防抚曾化龙掌握两千余正规军,势力最为雄厚。
  未降清的各州县几乎是明治与顺治更占一半。
  淮军方面,大顺山东招抚使胡尚友于五月初七先招抚金乡知县贾公让,仍授贾为金乡县令。
  胡于金乡停留两日,先后招抚县境土寇三股,得寇众两千余。喜不自胜的胡大使即以这两千寇众为大使亲兵,定名“雄威营”。
  初十,胡尚友以雄威营往济宁州城,沿途大张旗鼓,称“大顺淮扬节度使简选虎贲十万北上,牌仰山东等处速速投降。”
  此后,又有淮军将领曹元、詹世勋领两千骑兵归胡尚友调遣,声势更众,先后又有济宁境内土寇塔山李文盛、宋二烟、高平山杨氏兄弟率众来归,点检所部竟多达三万余人。
  济宁州城内仍为明朝官吏所据,闻南方有大顺精兵北来,又有降牌四发,该州知州温友故电断开出城出降。
  过两日,附近地方收到大顺降牌的土寇纷纷派人来济宁城同胡大使接洽,其中嘉祥满家洞有宫文彩称擎天王,拥贼两万多。傅家楼等地还有马应试(大顺授掌旅),闫清宇二人领导土寇,人数不下数万。
  只不过这些土寇人数虽多,动辄上万,但实际能战者不过几百,其余多是附近百姓摇旗呐喊以壮声势。
  成功招抚济宁州城后,胡尚友一心建立地方政权,仍魏原济宁明朝官吏为大顺官,且各加一级,如那知州温友故升知府,此举令济宁明朝官吏雀跃。
  只是随着给出的委任状越来越多,前来济宁归附的土寇也是越来越多,济宁城中的粮食却有点吃不消了。
  为了缓解粮荒,胡尚友命温翰廷张榜公示,于州境征粮,结果榜示不到半天,前番来降土寇竟散去一半还多。
  胡尚友大吃一惊,不知何故,问了温知府才知原来土寇皆知大顺朝廷三年免征这才蜂涌来投。结果一看仍要征粮,哪怕十征一成,他们也觉这顺军说话不算数,故而便散了。
  不得已,胡尚友赶紧派人快马向都督请示,称“今则无百姓,无官,无兵,而总因无饷。”
  也就是说山东境内现在根本没有百姓,因为百姓多不种地,全跟土寇混在一起以抢掠为生。
  无官,则是很多地方原明朝委任的官员都跑掉了,接管地方权力的是乡绅。
  无兵,则是指他胡大使无饷可供,招来官兵也出营与土寇混做一起去了。
  “给他专断权力,怎的什么事都来问我?没粮没饷他自个想办法啊。”
  收到胡尚友“告急”时,陆四已率大军行至距离济宁不到百里的师家庄。可牢骚归牢骚,山东的实际情况还是要给出解决办法。
第310章
劫孔救淮
  同胡尚友奏报差不多的是,清山东巡抚方大猷也向清廷同样称“山东无百姓,也无一贼。”
  原因就是百姓是贼,贼是百姓,贼民根本不分。
  这就是山东现在的实际情况,除极少数地区,省内大多地方的农业生产完全停顿。
  造成这一局面的除了去年入寇的阿巴泰部,也有今年刚在徐州被剿灭的刘泽清部,同时大顺军自河南进入山东西部引发了山东境内百姓自发抗明,从而形成各式土寇。土寇多,百姓就少,这庄稼自然少人种。
  想要有统治,首先要有官,有官前提是要有民,有民的前提自然是无贼。
  任何一个人面对这种局面,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解贼于民”,使民安定生产,局面自然就能恢复。
  然而,李自成三年不纳粮的瞎吹牛逼给山东局面又打上一个死结。
  济宁发生的聚散事件就是这个死结的具体表现。
  既然百姓和土寇都知道大顺免征三年钱粮,那淮军想要争取他们,肯定就不能开征钱粮,哪怕一成都不能。
  你要征可以,百姓可以选择用脚投票。
  不征,是百姓;
  征了,就是土寇。
  孔孟之地,民风也彪悍。
  如此就造成一种困局,那就是陆四原先设想的钱粮问题是后方通过运河运输一部分,另一部分在山东就地筹措。
  现在因为山东百姓根本不纳粮,官府一叫纳粮立马就四散继续土寇生涯,地方如何稳定?生产如何恢复?淮军进入山东的兵马吃喝又从哪来?没吃没喝,又怎么能在山东抵御满洲?
  问题很现实,也很实际。
  打天大的仗,打神仙的仗,都得他娘的先让自家士卒吃饱喝足才行。
  就淮军这类似陆四前世地主民团性质的兵马,没吃没喝,陆四给他们跳不穿衣服的舞蹈也没辄。成军不过七月,滚雪球滚到七八万人,把这几万人聚在淮军大旗下敢北上,敢打,已是难得,再强求这几万人饿着肚子继续一下就说不过去了。
  “说说看,怎么个解决法?”
  通常自家想不到合法办法时,陆四就喜欢开大锅饭,就是集思广议,大家伙一起想办法。
  众将没一个吱声。
  “世子先说说嘛。”
  陆四点了朱绍烱的名,这位周王府世子被他强行带在身边,而其兄弟及妹妹则被送去了徐州。
  对朱绍烱,陆四这个淮军大都督也是相当照顾,名义上叫他随军参赞,实际就是好吃好喝的供着,时不时叫来喝杯酒,搞得这位周王世子是他大舅哥似的。
  “啊?”
  朱绍烱一脸茫然,跟着淮军北上三天了,这位世子还是稀里糊涂着,一问三不知,又哪里晓得怎么解决山东问题。
  “无妨,好生想就是。”
  陆四不计较周王世子犯迷糊,又问其余诸将。
  一帮子大老粗你看我,我看你,谁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倒是铁甲卫统领黄昭说了一个看法,就是要将来降的土寇精壮编练成营,于各地驻防为淮军辅助兵马使用,其余人等则解散归乡。
  “所得人马只留十之一二即可,余者本就是农夫,许他们不征粮,叫他们回去种地便可。另外,可再张榜发文,有马兵给银四两八钱,骡兵给银三两八钱,步兵一两八钱,外加一钱...有马有骡的收在咱们骑兵中,步兵分补各营,多扩一些人马出来...”
  黄昭说完自己的看法,也不知对不对。
  陆四点了点头,黄昭这个办法其实就是宋朝收编流民的翻版,或者说是加强版。
  土寇中有马有骡的肯定是精悍之士,这些人一定要将他们收编下来不能放归,否则就是一个个山大王。而能有武器的步兵,战斗力肯定要比持农具和没武器的土寇强。
  通过给银的办法把这些强悍的收编进淮军,一来可以削弱土寇,二来扩大淮军,是个非常行得通的好办法。
  陆四首先肯定了黄昭的意见,但却又道:“这个法子是好,但治标不治本,咱是要收山东全境的,这鲁人怎么也有百万之众吧,从中收取精兵两万之数肯定要有。其余人等就算解散归民,仍叫他们种地,那两万收取的精兵同咱们自家兵马搁在山东,吃什么喝什么?”
  说完,很是苦恼道:“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要不是缴获了刘泽清得了不少补充,咱们又哪能北上山东。可那点缴获能撑多久?山东还算好的,河南那边更加赤贫,第五镇甚至是董学礼、吕弼周他们都要我淮军接济,我又哪来这么多钱粮供应?所以,眼下找钱找粮食就是治本。”
  言罢,见诸将一个个坐在小板凳了竖关耳朵做“洗耳恭听”状,却没一个面色突然一激动似有办法出来,不由气急,闷声道:“这么多人,一个法子都想不出来吗?这事事都要我拿主意,哪天我还不被你们累死!”
  诸将面面相嘘,却是都在心道你是都督,你不拿主意谁拿。
  “传下话去,谁要是能给我找到粮食和钱,武官授总兵,文官授巡抚。”陆四也是急坏了脑子,他是大顺的淮阴侯,怎么能授出明朝的官职来。
  不想这急糊涂了的话刚说完,那边拿着小本子在记录会议内容的陈不平却“豁”的一下起身,面带激动问道:“都督这话不骗人?”
  “你看我陆文宗从头到尾像个骗人的么?”陆四“嘿”了一声,瞬间也是来了精神,这凤阳子弟莫不成能给他解此大难题?
  陈不平“嗯”了一声,走到都督身后指着北方形势图道:“都督,山东百姓是没钱没粮食,可有人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7/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