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2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4/638

  争执不下时,马士英“图穷匕现”,竟以凤阳总督名义正式致书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宣布率凤阳节制十万将士拥立唐王。
  消息传出,南京群臣目瞪口呆,虽然他们义愤填膺,但手中没有兵马的他们怎么对抗手握重兵的马士英,很多人开始见风使舵,转而拥唐。
  因担心马士英凭拥立之功入主中枢的东林党魁钱谦益慌了,南京本就酷热,他却于酷热之中赶往户部尚书高弘图的府中,渴得连喝了三碗绿豆汤,问高弘图可有挽回之策。
  高答:“不从,淮西兵将必过江。”
  钱谦益黯然。
  高弘图劝道:“事已至此,拥立唐藩未必对我党不利,马士英一人又如何能左右朝堂?更有史公在,将来还不是要靠我党号召天下?今既为定局,我党若不从,淮西兵将至,拿何反抗?总不能叫诸君子同那大兵说吧?”
  钱谦益顿悟,遂令仆从拿来乌帽,起身对高弘图道他亲去浦口侯驾。此举也是为了挽回他前番反对拥唐的影响。
  东林党魁转变态度,其他人可想而知,一时,拥唐成为定策。
  然而任谁也没有想到,就在钱谦益准备启程渡江去浦口时等侯唐王大驾从凤阳来时,崇明海口急报,有国子监司业沈廷扬、山东总兵刘泽清部将孙武进等人率水陆官兵两万余人保潞王至江南!
  风云突变。
  钱谦益的屁股一下又热了,东林党人闻此喜讯更是欢呼雀跃,称贤藩至,福至福至。
第342章
去去去,鸟的监国
  南京兵部侍郎吕大器闻潞王已至崇明,立即赶到魏国公府,请魏国公率南都勋臣百官准备仪鸾往崇明迎立潞王,奉至南都祭孝陵。
  钱谦益等也立时找到史可法,请他这南都第一文臣往崇明迎立潞王。
  “先马士英以淮西武夫要挟朝堂,百官不得不屈从,今潞王有北来两万兵将拥护,我等还如何怕他马士英!”
  户部尚书高弘图同右都御史张慎言等群情激昂,扬言“非潞不立”。
  已和崇祯朝大学士魏炤乘赶至浦口的马士英闻南都竟转向拥潞,亦是大急,派人渡江邀请南京各衙门官员赴浦口,欲将拥唐之事生米做成熟饭。
  然而南京六部官员竟一改前番附唐姿态,都说凤阳总督不过是地方督抚,无权召集朝臣开会。
  气得马士英在浦口跺脚大骂一帮酸儒不知此事厉害,那潞王再贤也是懦弱之人,此国家社稷存亡关头,哪能以懦弱之人为主!
  曾在天启年间秉魏忠贤意,修《三朝要典》的南京礼部尚书王铎因感崇祯朝一直闲职,无有实权,今难得有两藩争立良机,认为这是老天爷赐给他参与定策的重要机会,竟在史可法和魏国公、韩赞周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带领礼部一众官员前往崇明迎潞藩。
  并称,“立潞,天意也,甚佳,但须速耳,迟恐有变。”
  王铎这一私自行为却得到了钱谦益等人的大加赞赏,他们坚持拥潞,反对唐王登基就是害怕马士英和太监卢九德会凭定策之功进入朝堂,排挤东林党势力。
  在高弘图、詹曰广等人的再三劝说下,史可法终于决意迎潞。
  但于拥潞,这位南都第一文臣却有与众人不同的看法,并非纯因为潞王有贤名。
  “以齐桓之伯也,听管仲则治;听易牙、开方则乱。今吾辈之所立者,岂其不惟是听,而又何患焉?”
  史可法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潞王贤德,但天性胆小,并且虽有北来兵将护送他南来,但根本潞王却仍是个落难亲藩。
  故这位落难亲藩陡遇富贵爬上皇帝宝座,享尽人间富贵便心满意足,绝不会同“察察为明,诸事亲问”的先帝一样,登基之后也肯定是个庸主,如此朝政大权由东林君子掌握,重现天启初年众正盈朝局面,国家必能转危为安。
  史可法这番话是同党内几个大员说的,真正是最实在的话,不想,内中却有人将史的这番话透露了出去。
  结果拥唐派一听这话,纷纷大骂史可法为东林一党私利拥一庸主,这等行为哪里是重臣作为。
  路振飞更气的写下公揭命人张贴于南京各大城门,一时之间舆论矛头纷纷指向说了“老实话”的史可法。
  更有人将史可法从前在江淮带兵无一胜绩,在漕运任上无一作为,前番带兵渡江讨贼竟被贼漠视的种种事迹翻出,搞得史可法狼狈不堪。
  古语有云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不管舆论如何,他史可法总是南都手握大权的第一大臣,只要坚定去迎潞王来南京就可,潞王血脉较唐王近,又有贤名,更有兵马护卫,同时江南士林无不支持潞王,只要潞王先拜了孝陵,马士英一个凤阳总督难道真敢狗急跳墙,举兵造反不成?
  那淮西兵将号称十万,实则不过四五万人!
  可惜史可法缺少挡担,总想处处应付,八面妥贴,竟跑到浦口同马士英密议,称可由潞藩监国,唐藩行兵马大元帅。
  这样,潞藩之贤,唐藩之刚,二者结合,更加有利。
  马士英有点不愿意,但没一口拒绝史可法,只说回凤阳与唐王、诸将商议,并要求史可法暂缓迎潞。
  出于大局考虑,史可法同意下来。
  但就在史可法回到南京的当天,就接到苏州地方急报,说自崇明登岸的潞王已在北来兵将护卫之下到了苏州,并旗鼓鲜明向南京进军要拜谒孝陵。
  除北来一万余官兵外,又有陈名夏、陈扆诵、高斗先、于允中等数十名自京师南下官员随同。
  此前偷偷跑到崇明的礼部尚书王铎等人赫然也在队伍之中。潞王所经地方东林、复社士子官员无不鼓舞,或为潞王捐输军饷,或为大军提供粮草。
  一时之间,江南诸府皆是潞王贤德之名。
  拜谒孝陵意味什么,自是不必说,史可法大吃一惊,生怕潞王此番举动激怒马士英,赶紧派人前往苏州加以劝阻。
  “去去去,什么狗屁的史本阁,回去告诉他,国家不可一日无主,若想这国家沦于满州鞑子之手,他便将南京城门关了不让潞王进城就是!”
  史可法的使者连潞王的面都没有见到,就被孙武进手下的兵将乱棍打走。
  潞王一行便如游行般,一路无有任何兵将敢来阻止。镇江的张氏兄弟更是早早派人同潞王身边北边接触,献银献粮,领着麾下几千将士摇身一变也加入了扶保潞天子的大军。
  至此,大局定了,南京城中史可法就算不接受事实,他也没有兵马阻止这一幕。
  六月初七,潞王朱常淓在王铎、陈名夏、吕大器、沈廷扬、孙武进等陪同下,乘舟抵达南京城外燕子矶,南京官绅以史可法、魏国公、钱谦益、高弘图为首前来朝见。
  次日,朱由淓登岸,先拜谒孝陵然后从朝陽门进城,驻于内守备府。
  按理潞王既已拜谒过孝陵,史可法等人便当迎为新帝,立即主持登基典礼,可史可法却不知听了谁说万一先帝三子逃出事情怎么办,一想也对,于是主张再等一段时间,便先请潞王暂为监国。
  “去去去,吊他妈的监国,潞王要做就做天子,监他狗娘的国!”
  大字不识一个的孙武进当着礼部尚书王铎的面,直接将史可法草拟的监国诏书撕个粉碎。
  一众南都官绅面面相嘘。
  “这...”
  王铎看向潞王,心道这孙将军是武人不懂事,潞王当是懂事的。
  不想,潞王先看看地上撕碎的监国诏书,再看看百官,半天说了一个字:“对。”
第343章
弘光天子我来赐
  潞王似乎也不懂事。
  局面一下又僵持开了。
  围绕潞王是先监国还是先登基,南都及至整个江南又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
  从朝堂百官到市井走卒,甚至连那拉车的都在唾沫横飞的指点江山,就好像如今这天下的大事除了潞王做不做天子,就没其它的了。
  闯贼没了,大西贼没了,被吴三桂放进关的东虏也没了。
  争了累了,依旧是歌舞升平,十里秦淮的生意甚至比先帝殉国前还要好。
  因为,南京如今又要成为大明的京都了。
  力主潞王登基为帝的给事中李清愤而上书指斥当政大臣误国,不愿潞王御极,极力主张早上尊号,不可迟滞。
  北京南逃官员高斗先、于允中等人也纷纷揭贴,称若不早定大局,万一左良玉挟楚,马士英挟唐,郑芝龙挟益,各地督抚军镇各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明立时就要四分五裂,届时谁能挡闯贼,谁能御清军?
  不过对于这帮北京南逃的京师官员,南都不少官员对他们很是诟病,认为这帮人都是顺贼。
  而对这帮人所称的满清于大明之祸比之闯贼更甚,南都官员们更是嗤之以鼻。
  便是听到此类说法的史可法都觉荒唐,认为是小儿无知的看法。
  在知道是吴三桂开门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后,南京城里竟然出现了两本小册子。
  一本名为《平巢事迹考》,一本名为《太白剑》。
  这两本小册子的作者分别是在大学士孙承宗幕中任过职的茅元仪,另一个则是史可法的幕僚姚康。
  在南京城所有人都将目光焦点放在潞王是先称帝还是先监国的时候,这两位有识之士却将目光放在了北方。
  两本小册子均是描绘唐朝平定黄巢起义的故事,用意是说光靠有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大将不够,还需要借用李克用的沙陀兵,招降像朱温这类义军叛徒,才有中兴之望。
  随着这两本小册子的传播,吴三桂是郭子仪,高第是李光弼,清军就是李克用的沙陀兵,高杰就是朱温这类义军叛徒的说法开始广为流传。
  史可法是第一个看过《太白剑》的,当时就认为写的很好,并肯定吴三桂借清兵击败闯贼,收复神京,是功在社稷的义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4/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