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3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2/638

  “什么事?”
  尚可喜心中一惊,朝外喝问。
  外面亲兵叫道:“王爷,城中的贼军似在突围!”
  尚可喜一惊,带人冲出帐篷,果听南边喊杀四起,并伴有大量火把。把守新野南边的是满洲八旗兵,现时正与冲出城的顺军鏖战。
  惊骇的尚可喜看了片刻,突然回首帐中,朝那顾君恩冷笑一声:“李自成充城不守,自寻死路,你叫本王如何答应你?”
  顾君恩眼中闪过一丝惊慌,他也没想到李自成会在有城可依,有粮可食,清军力竭之时突围,但转念一想,转而一脸镇定,轻挼胡须,微微一笑,一脸早有预料道:“李自成流寇成性,十八子,不成器,辽王不是更应该投明主吗?”
第465章
大顺完了,大清也完了
  驻防新野南城的是满洲镶白旗甲喇额真珠玛喇部同梅勒额真和讬部,因不防被围多日的顺军胆敢出城,镶白旗措手不及被拼死冲阵的田见秀冲乱,接连被夺两座营垒。
  城中顺军连同部分官吏、老营家眷一万六千余人随后在李自成的亲自带领下出城,刘芳亮、刘希尧等将领督兵在前,沿着田见秀部拼死冲出的空隙往南突围。
  城内其他没有得到通知突围的民夫同百姓见状,顿时惊惶大乱,李自成御马刚出城门时,城中就满是妇孺哭喊声。
  此起彼伏的女人孩子哭叫声,令闻者无不心碎。
  意识到大顺皇帝要抛弃他们的民夫同百姓涌到南门,请求大顺皇帝能够带他们一起走。
  人群一片片的跪下,很多人抱着顺军官兵的腿哀求,更有许多人脑袋在地上都磕破了。有些可能知道自己走不掉的百姓从人群中挣扎挤出,拼了命的将手中的孩童朝那些马上的顺军官兵手中塞,希望这些大顺官兵能够带走他们的孩子。
  这让顺军上下都是双眼含泪,有些将领看不下去就叫部下将那些孩子用带子摁在马上,等会突围时是生是死就看这些孩子的造化了。
  “朕,对不住这些子民!”
  李自成鼻子更酸,挥泪掩面勒缰出城,一边的高皇后也是好不难过。
  此等场面于北京,于西安都上演过。不是李自成不想管这些百姓,实是他真是顾不了。
  铁着心扭头走后,李自成率顺军如脱疆野马往南冲去。但是顺军主力没有走多远,便同赶来增援的清军谭泰部相遇,双方展开激战。
  顺军骑兵不如真满骑兵强,弓弩箭枝也少,加上李自成突围决定仓促,各部事先毫无准备,又见“闯王”连百姓都不管了,不少顺军将士遇敌之后便心生怯意,纷纷四散而逃,有的甚至掉头往城中跑。
  顺军越是畏敌,清军越是凶猛,被田见秀夺去两座营垒中的一座很快被清军重新夺回,幸亏大将张鼐带着一群亲兵赶到,于危急关头舍命阻挡住清兵,同时又斩了几个临阵后退的将校才避免通道被清军重新夺回。
  然而随着大量骑马清军往城南赶来,顺军突围越发困难,无论兵马还是实力都难以同清军对抗,唯独占了个突其不意和天色尚黑的优势。
  通道也被清军压制得越来越小,一个多时辰后,负责垫后的顺军将领郝摇旗方得以摆脱死缠的清军,带着所部劫后余生般向南追赶已经冲出去很远的御营。
  天亮后,清军迅速攻占被李自成放弃的新野城,城中数处粮仓虽被李自成走前命人放火焚毁,但清军仍是从中抢到不少,可以支撑十数天。
  得知李自成跑掉的阿济格暴跳如雷,先是怒骂满洲将校无能,其后竟命将城中百姓连同四万多荆襄民夫及小部未及突围的顺军六万余人全部屠戮。
  执行屠戮的是吴三桂部及二王所部荆襄降兵。
  突出清军重兵围困的李自成御营也是损失惨重,战前突围人马有一万七千余,最后只成功突出不到一万人,其余不是被清军斩杀,就是溃散。
  逃出生天的李自成斗志再复,只觉自家如鱼游大海,鸟飞九天,一定能东山再起,遂令马不停蹄往襄阳飞奔。他认为只要能摆脱清军的追击,保证一个月内不被消灭,到时候从汉中过来的侄子李过、舅子高一功就能领大军前来会和,到时他进尚能凭襄阳与清军再战,退则能顺江东下直取江南。
  棋盘已活,怎么也比呆在新野这个死地强。
  可是清军根本不可能给李自成逃往襄阳的机会,眼见到手的大功就这么飞了,阿济格如何甘心,催令各部南击,并处斩了三名在顺军突围时怯战丢失营垒的满洲将校。
  两天后,一路狂奔的李自成逃到襄阳境内的双沟口,此前清军曾追上过两次,顺军又折损上千人马,高皇后也在逃奔中与丈夫失散,李自成急得赶紧让义子张鼐带兵去寻。
  此时的李自成身边只余四千多骑兵,另有两千余拼命南奔的步卒,无论骑兵还是步卒,人人都是一脸悲苦和绝望,一片穷途末日气象。
  双沟口本是襄阳进入河南的交通要地,镇上人口众多,可如今却是空无一人,原本在此的百姓听说满洲人在新野围了大顺皇帝后,都担心满洲人随后会杀奔襄阳,而他们这个镇子是必经之地,生怕满洲人屠杀的百姓均是全家逃难。
  方圆更是无大顺地方官吏能够组织接应李自成,见不少士兵的战马都跑不动,李自成无奈下令于双沟口镇中休整,同时等侯皇后一行。
  一个时辰后,一支数千人的清军骑兵在谭泰的带领下就追了上来,这些满洲兵也不顾疲劳,发现前面有大股顺军后,立即打马冲向镇中。
  就地休息的顺军听到蹄声,被迫再次仓促应战,双方接触之时,坠马者不计其数。
  谭泰认定李自成一定在这个镇子,于是亲带精兵猛冲。
  李自成正躺在一农户床上闭眼休息,听到外面喊杀声猛然睁开眼睛,二话不说抽出放在床边的长刀,从床上一跃而下冲出屋子,大喝一声:“牵朕的马来!”
  走的匆忙,连他的御烟袋也不要了。
  侍卫亲兵将御马牵来后,李自成翻身上马,朝众侍卫亲兵喝了一句:“冲出去!”
  说完打马便奔,一众侍卫亲兵急忙跟随于后。
  田见秀、刘芳亮等人拼死指挥所部拖阻清军,使得李自成成功从镇中冲出。这回却是再也不敢停留,也不顾部下能否坚持,咬牙往襄阳逃去。
  两天前逃出生天恢复的些许斗志于这接连追击中,荡然无存。
  ............
  几百里外的陕西商南城。
  望着那密密麻麻冲进城中的贼兵,汉军镶白旗佐领孙有光绝望的瘫倒在地,脑中空白一片,嘴里喃喃的说着两个字:“完了”。
  最先冲进城中的贼兵有好几百人,这些人无一不是脑袋光秃,脑后吊着一根细辫。
  “杀光,一个不留!”
  脑袋光秃秃的李元胤见人就杀,吓得那帮汉军鬼哭狼嚎。
第466章
驸马爷复都城
  商南守将孙有光,孙得功之子。
  明天启二年,后金奴尔哈赤率军西过辽河,明军不支败退,后金军追至西至堡。守将罗一贯宁死不降,死守待援,后金军破堡,罗与守军万人战死。
  时明廷命广宁游击孙得功、总兵祁秉忠、参将祖大寿会同镇武堡总兵刘渠率军3万赴援,在平阳桥遭到后金军伏击,总兵刘渠等战死,孙得功暗地投降后金逃回广宁,祖大寿逃到党华岛,援军死伤殆尽。
  孙得功回到广宁后,到处散播师己薄城,使广宁城中人心惊溃,后率士民出广宁东三里望昌冈,具乘舆,设鼓乐,执旗张盖,迎奴尔哈赤入驻巡抚署,士民皆夹道俯伏呼万岁。
  至此,明朝在关外最后重镇广宁沦陷,奴尔哈赤授孙得功为三等梅勒章京,后孙得功卒,其爵由长子孙有光承袭。孙有光另一弟孙思克,现在礼亲王府为护卫。
  孙有光本从英亲王阿济格征山陕,清军攻入西安后转隶陕西总督孟乔芳,为商南守将,孟乔芳拟奏兵部授孙有光为商洛副总兵。
  商南之前另有一堡名富水堡,此地实为商洛至河南必经之地,前番从西安往河南大军所运粮草都经富水堡转运,堡内驻有汉军镶白旗兵400余。
  驻兵军力稀少原因同河南、南阳二府相继被清军占领有关,故而即便是两省交界交通要地,在清军眼中富水堡这一重地也是后方,自是不必留驻多少兵马。
  袁宗第带一千人脱离队伍进入南阳收拢顺军溃散兵马后,陆四即率余下六千将士在河南府南端快速穿行,途中除必要休整外不作任何耽搁。
  顺军将领刘体纯曾担心商洛粮道可能有清军重兵把守,陆四却持相反看法,认为清军不可能在商洛一带留驻重兵,因为那样的话他们的兵力根本不够用。
  再形象些说,现在的清军同陆四前世的日军一样,是兵强马壮的很,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兵马过于稀少,故而主力在前面攻的越狠,其后方就越空虚,只能依靠大量伪军来维持他们的统治。
  而现在,由于陆四同淮军的横空出世,甘为伪军的绿营兵尚在起步阶段,最多也就七八万人,而不是陆四前世上百万之众。且绿营主力刘泽清部、高杰部现在都是淮军。
  既然满清最大的弱点摆在那里,陆四肯定要加以利用。
  或者说,胆子再大一些,步子迈的同样也要大一些。
  事实验证了陆四的判断。
  两天前,为全军前锋的李元胤同白鸣鹤部九百余人袭击了富水堡。
  深夜丑时,李元胤带领40名敢死勇士以绳索攀登富水堡墙,守备富水堡的镶白旗汉军睡中不防被李元胤等手执长刀驱散。
  堡门打开后,白鸣鹤领其余将士奋勇攻入。
  堡内汉军但听喊杀四起,不知来了多少敌人,惶乱之间溃不成军。至天亮,联军全歼富水堡守军412人,俘虏运粮民夫千余人及从西安运来粮草十多万石。
  富水堡的屯粮让快要断粮的顺淮联军得以吃上一顿饱饭,也让陆四的心中提着的大石头彻底落下。
  休整之时陆四从民夫口中得到一个消息,就是几天前富水堡曾有大队清军炮兵,听说是什么智顺王部的炮队,因为下雨道路泥泞原因在富水堡停留了几天,昨日雨停之后方才启程。
  知此消息的白鸣鹤同刘体纯等顺军将领都是大急,都道要是鞑子的火炮运过去,新野城墙肯定抵挡不住。
  心急的白鸣鹤甚至提出由他率领顺军将士即刻奔赴南阳,哪怕不能解新野之围,也要追上那支清军炮队。
  陆四却一反常态的强硬起来,拒绝白鸣鹤的请求,并要求李翠微支持自家男将。
  “尚可喜的炮队早在三月就从西安出发,为何昨日才出富水堡?这雨三天前下的,之前道路难道也难走吗?”
  陆四将尚可喜部家眷被他淮军所俘,并遣顾君恩前往劝说尚可喜反正的事情对白鸣鹤、刘体纯等将领说了。
  “此事我之所以未让绵侯与顾先生告知你们,是怕事密不周泄露。”陆四坦言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2/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