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3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9/638

  大顺淮侯所言的朝鲜、倭人、生番都是事实,朝鲜满洲乃指当年萨尔浒之战后降后金的几千朝鲜兵,其中都元帅姜弘立的儿子还娶了大贝勒代善的养女,近三十年下来,由当年降金朝鲜兵转变而来的满洲人有三万余。
  倭人满洲则是指万历年间侵朝的日本兵后代。
  万历二十年,日军将领加藤清正率8000日军和3000投降的朝鲜军进攻建州女真及海西女真各部落,因当时海西女真正在抵御建州女真,所以海西女真被日军击败,900多人被杀(日军记录斩杀8000多)。
  可随后日军却被女真军队包围攻击,加藤清正无法抵御便率军突围,此役有数百日军被女真人俘虏,这些日本兵俘虏后来多数被建州所得。
  朝鲜方面在日军回国后,将归降的数千名降倭部署在北境攻击女真人,一开始效果很好,然而却是建州女真越打越强,时常渡江寇边打草谷,在此过程中有相当数量降倭被女真人俘去,连同之前被俘虏的日本兵,逃兵,建州方面前后收拢有近两千名“降倭”。萨尔浒之战时便曾发生明军倭兵(刘铤部)大战建州倭兵的戏剧性场面。
  奴尔哈赤命将降倭安置,选健壮矫健之士习以铁炮,这些最早为建州所用的日本兵可能就是后来乌真超哈的前身来源之一。甚至还发生过300名倭兵密谋刺杀奴尔哈赤,结果被姜弘立告发诛杀的事件。
  由于降倭人数过少,现时估计其所繁衍的满洲人大概只有几千人,充为八旗兵的也不会太多。
  生番便是过去常说的生女真,生活在建州老寨以北广袤森林中原始部落。自奴尔哈赤时期起,建州便喜欢从北地掳生女真加强军队,那些生女真有被叫黄羊野人的,有被叫索伦、鄂伦春的。
  海西女真及建州女真的汉化程度很高,所以又叫熟女真。
  “所谓核心者,不过当年建州女真,其余满洲,不过是建州历年征服掳掠招降而来附属,十年前更是无满洲一说,那洪太强定满洲族名,将这数十万不同之人都定为一族,以使其族人口增多,凝聚更强,然根基太薄,有今日之国势,全因前明无能,使之成势,加以恐吓裹挟蒙古诸藩,朝鲜,伪称大清,看势新兴政权,然只要一败,这大清便如无根之树,倒塌就在眼前。”
  陆四话风稳健,丝毫没有因饮酒而词顿语穷,或无法语言表达,面红耳赤。侃侃而谈,对满洲更是了如指掌,恍若那满洲国情于他肚中一般,令得对面的孟乔芳深感意外,也大为佩服。
  归根结底,满洲人之所以能有今日之势与成功,与关内各家对他满洲不甚熟悉有关。
  不禁暗思,如当初这位大顺淮侯领军前往山海关,又是否还会有一片石之败。
  再想未来陕西之前于京中听闻淮贼名声,当时只感不过淮扬泥腿小贼侥幸借大清用兵西线得事,苟窃假威。今日看来,这位“淮贼”绝不是什么无知乡野之民,而是农民军中少有奇材。
  “那清军入关之后,很是摧枯拉朽,若干地方望风而降,我大顺皇帝更是叫那满洲英亲王穷追不舍,前番降我之辈纷纷叛降,山陕先后易手,看势清军无往不利,用军锐利,然在本侯看来,如此用兵正是他自取灭亡!”
  用军太速,则是指清军入关之后,因为山海关之战毫不费力的大胜,及从前数次入关形成对中国军队的“居高”及轻视,遂使清摄政王多尔衮制定了一套极其大胆且冒险的用兵方案——主力全出,不顾老家。
  此方案比当初李自成东征还要犯险,须知李自成东征之时在陕西、山西、河南留下不少建制军队,真正带到北京的不过六万余人。
  而清军却仅在关外留数千人,其余举国征调入关。夺北京后亦是同样犯险用兵,使阿济格、多铎带走九成清军,只余一成于京畿要地。
  如此用兵,若非明朝降将争当汉奸叛乱,搅的顺军后方不稳,他满洲怎么可能得手。
  “清军主力连同汉军不过十数万,如今三分之二在河南,余下三分之一分布数省之地,其兵根本不足用...心亭或许会说那满洲英王大军在河南围了我大顺皇帝,可我问心亭,这阿济格如今还有活路吗?”
  陆四走到旁边书架从中取出一用细红绳系着的细卷置于桌上,解开红绳缓缓摊开,竟是一幅地图。
  而这地图与孟乔芳过往所见大为不同,图中水是以什么城堡、河流标注,而是完完全全的一幅线形地图。哪省位于哪方,与邻省交壤之处以颜色区分,内中各府同样如此,拼凑起来,是让人一眼就能知全貌的真正舆图。
  孟乔芳更注意到,此图中顺军占领地区用细斜形涂满,而清军占领地区则用横线涂满,其余明朝地区则以均匀墨点标注。
  形势图外,更有红蓝箭头若干。
  红箭头有二。
  一在辽东,从山东跨海直指盛京、广宁。
  二在北直,从山东直指北京。
  蓝箭头同样有二。
  一在北京,二在河南。
  不用细问,便知红箭乃指淮军,蓝箭乃指清军。
  红蓝箭头之余,又有垛口状连线,仔细看去,便指分别代表顺、清两方当下防御形势。
  陆四任孟乔芳凝神细看地图,半响方问:“心亭从这图中能看出什么?”
  孟乔芳反复细看,终道:“如图中所示,阿济格部清军虽众,然其进军太速,与北京脱节太远,今商洛粮道已断,西安又为淮侯所有,这阿济格不败也要败了。”
第475章
陛下不在,我为万岁
  “本侯自归德千里急行,便是要证明心亭所言。”
  和有本事的人说话,就是省事的很,孟乔芳一眼就能看出如今阿济格部清军面临的困境,让陆四对仍用他为陕西总督的决定感到满意。
  “千里急行?归德?”
  孟乔芳一惊,视线一下落在地图之上的河南归德府,失声道:“难道淮侯真是从归德千里急行入陕?”
  “不如此,怎么能让这阿济格动弹不得!他阿济格用兵如此迅速,竟敢孤军撵着大顺御营不放,真当我中国无人了吗!”
  陆四冷冷一笑,“成也速,败也速,成败皆速,本侯倒要看看这位满洲的英亲王还怎么在河南围下去!”
  孟乔芳双目微敛,他既已归降,不管情愿与否,都当助大顺灭亡大清。
  尔今局面,河南残破,阿济格大军粮草供应全赖西安,如今西安被淮侯所占,商洛粮道更是截断,阿济格想要全身而退只有两个选择,一在知道粮道被断后立即从新野抽身退出南阳府北入河南府境,再入怀庆归北直保定或山西。
  二是孤注一掷集中重兵猛攻商洛,打回西安。
  第一个选择等于放弃前番好不容易赢来大好局面,第二个选择则是还能保全西北之地。
  但以阿济格部严重缺粮的现实情况来看,这位英亲王多半不会选第二条路,因为商洛山区不利大军展开,一旦攻坚不利,清军主力就会陷入进退两难,无粮可食,最后分崩离析的局面。
  阿济格所率大军要是崩溃,满清不崩也要自崩,说不定那蒙古八旗、汉军八旗都要起来杀真满洲以求自赎了。
  所以,阿济格多半选第一条路,必要时候抛弃部分汉军降兵,还是能在元气未伤的情况下退回怀庆一线,确保北直和山西的。
  只是...
  孟乔芳心中一动,如果阿济格率清军主力退到怀庆一线,这北方的局面恐怕立时就要变天。
  因为,满洲席卷天下的大势,不在了!
  没有了大势,原先叛降满洲的那帮明朝官吏又当如何作想?
  人心动摇的情况下,不过区区数十万人口,十几万可战之兵的满洲怎么可能征服中国。
  西北之地,他满洲人肯定是再也不要想了。
  似是看出孟乔芳在想什么,陆四道:“正如本侯先前所言,满洲一败其族人少,二败用兵太速,顾头不顾尾,三败根基太薄。不论阿济格是否撤兵,这满洲的根基都动摇了。”
  说完,右手食指轻点辽东,“至少,这关外已经变天。”
  心中也是可惜,那第七镇李化鲸部实是杂牌部队,响马土匪居多,让他们去关外烧杀抢掠可以,让他们真正经营如前世东北野战军一般打下一番局面却是不行。
  不过再怎么样,这支乌合之众也是搅得关外不宁,牵制了部分清军。将来灭亡满清后,一国二侯三伯的封赏,陆四是绝不吝啬的。
  至于阿济格,无解。
  杀了李自成,没能杀李自成,他都无以为继。
  阴暗心思中,陆四甚至希望他那老丈人能逃出生天跑去荆襄,因为这会让阿济格越追越远,到时将伏牛山区一堵,满清的三分之二大军就要被隔绝在南方了。
  “如今局面改观,本侯光复西安,于这陕甘之地却要心亭多费心才好,只要心亭肯用心助我,何愁那满洲人不亡。”
  陆四现在急需孟乔芳帮他招抚平定陕西地方及驻防绿营,至于其先前所说使人再次劝降唐通、白广恩之辈,陆四认为可以。这帮墙头草行迹恶劣,但因同是明朝降将原因倒也抱团,且拥兵数万,以陆四现在光复西安的这几千人肯定是不可能对他们动武的,当下也只有安抚。
  毕竟,与满洲的大矛盾肯定要高于对这帮墙头草的小矛盾。
  “只要唐通、姜瓖等人不助满洲人打我,即便不听号令,也可容之,其地盘也皆可由他们领之。”
  说完,陆四又补了一句,“或与他们直言,井水不犯河水。”
  孟乔芳点了点头,只是和年轻侯爷看法不同,他认为唐通之辈在知道顺军重新夺回西安后肯定会对失了大势的满洲动摇,甚至会愿意替大顺重新攻打山西。
  因为,那帮人也想“赎罪”。
  不过既然这位淮侯对唐通、姜瓖他们不抱多大“希望”,留给孟乔芳施展的机会就多了起来,真要能招得那帮降将,哪怕是其中一二人愿意领军替大顺效劳,这功劳也是让人刮目相看的。
  陆四问孟乔芳可知年前从汉中南下的李过、高一功部下落。
  孟乔芳说这支顺军西路军现在多半已经入川。
  “侯爷是想接引这支兵马共同对付阿济格,替陛下解围?”孟乔芳说陛下二字的时候面色有些异样,从前可是说惯了闯贼的。
  陆四也不否认,明言他此次光复西安除了堵塞阿济格的粮道外,就是为了接引大顺的这支西路军。
  孟乔芳微一沉吟,道:“若要接引这支兵马,须先拿下汉中。”
  “汉中?”
  “汉中现为降将贺珍等人所据...”
  孟乔芳将贺珍等人降清并袭击过大顺西路军的事情简单说了。
  陆四眉头微皱。
  孟乔芳见状,却道可以派人招降贺珍等人。并直言贺珍等顺军降将对满洲并不忠心,坚持不肯剃发,所以他这个陕西总督对贺珍等人早有猜忌,只因手头无有兵马可制才暂时容他们,并上奏清廷督令贺珍等人领军入川攻打张献忠,欲行一石二鸟之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9/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