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3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1/638

  见状,袁继咸知道不妙,果然左良玉随后就逼他一同前往南京。
  “太子真伪尚不知,密谕究竟何人传来也不知,怎能就此起兵呢!南都潞王承序,并无大错。”
  袁继咸不愿随左良玉东下,正言厉色道:“先帝之旧德不可忘,今上之新恩不可负!”
  尔后又向左良玉麾下诸将下拜,请求他们爱惜百姓,不要在九江胡乱杀人。
  左良玉是真器重袁继咸,见他不愿同行,便劝道:“先生何必如此过虑?太子法理伦序第一,今既脱难,我等身为先帝臣子,自当保太子承继大业。至于爱惜百姓,只要先生与左某同心,左某又岂会让他们胡来。潞王那边,只要退位,左某也不会杀他,仍叫他做亲藩便是。”
  说完,叫其子左梦庚将黄澎写就的誓文、檄文给袁继咸看了一遍。
  袁继咸沉默片刻,说此事需同九江城中官吏商议。
  左良玉不疑,命人礼送袁继咸回城,不想袁继咸一进城就命部将坚守九江城,不许左良玉的兵进城。
  袁继咸的部将张世勋早就同左良玉部将卢光祖勾结,半夜突然引兵出营纵火焚烧全城,城中顿时大乱起来,袁部诸将不能存身夺门而出同左军合营。
  左军乘势入城杀掳婬掠,满城顿时老弱妇孺哭喊惊叫声。
  被惊醒的袁继咸望着滔天火光的九江城,绝望之中便欲自尽,却被左军冲入强行掳到左良玉的船上。
  左良玉此时却对九江城中的情况一无所知,等知部将绑了袁继咸过来这才知道不好,叫人抬着他出舱往九江城一看,目瞪之余长叹一声:“我这帮兵胡来,胡来,我有负袁临侯啊!”
  当场呕血数升,郎中急救不得,竟于当夜死在舟上。
  袁继咸也是一再投水自尽,都被救起,待知左良玉竟然呕血死去,袁继咸也是震惊。
  监军李犹龙再三劝说徒死无益,不如见机行事。
  左良玉死后,部下诸将推其子左梦庚为留后,把袁继咸拘禁在船中,继续引兵东下,先后占领彭泽、东流、建德、安庆,兵锋直通太平府。
  马士英原是要引黄得功、刘良佐等总兵接引左部,可知左良玉竟病死在九江,现左部是由其子左梦庚统帅后,这位罪魁祸首竟迟疑起来,不敢再行接引之事了。
  原来马士英担心左梦庚没有其父威望难以节制诸将,万一左部那帮虎狼之将不听号令,攻下南京后杀人放火,祸乱东南,他马士英岂不转眼成了大明的罪人。到时就算有太子在手,又岂能让江南士民拥戴。怕他马士英日后一个奸臣的名声是板上钉钉。
  淮西诸将中对于太子真伪也是半信半疑,刘良佐同方国安愿意带兵渡江,黄得功同朱纪态度模糊。
  淮西监军太监卢九德在看过太子后,也难以确定真伪。加之卢九德对左良玉深为忌惮,不肯附马士英招左部,同时也担心淮西兵将要是渡江的话,淮扬之地的贼寇肯定趁虚而入,且左部放弃湖北,岂不是将那清军尽数引来不成。
  故而卢九德就刻意阻挠淮西兵将扶保太子之事,并将此事秘密告知南京。
  南京那边知道马士英那里来了个自称太子的年轻人后,却是纷纷不信,东林党人御史纷纷上书朝廷,说马士英居心叵测。
  主政朝堂的大佬们自皇帝登基以来,一不思北伐,二不思整顿吏治,反而热衷于给二百多年前被明太祖处死的开国功臣傅友德、冯胜等人,被成祖杀害的建文朝忠臣追加谥号,恢复名誉,大概这些大佬们以为这样做就能唤起江南官民报国之心。
  自弘光登基至今八个月,南都方面几无一事,也无一策,倒是加饷却议得热乎。
  “凡民间田土,熟田每亩二分,熟地每亩五分,山塘每亩一厘,给予弘光元年契尾一纸”,合计江南一年另“加折色银五十万六千四百五十余两,全年征收数百万两,使得江南道路哗然。原先的三饷“辽饷、剿饷、练饷”竟也不停,照旧收取。
  民间苦饷,朝中则不断争斗。
  先是要起顺案,后来是联清还是联寇,揭贴如云,众说纷纭,对于北方局势进展毫不知情,所定各策不知落后多少。
  在此背景下,左军顺江东下要犯南京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南都,城中文武大为恐慌,不久前他们还弹冠相庆,为大贼李自成被清军所杀感到高兴,认为这是上天不绝大明,且一个个都将那替大明报了大仇的满洲英亲王阿济格当成大英雄。甚至有人还说要马上派出北使团,携带巨资犒赏为先帝复仇的满洲将士。
  刑部侍郎姚世孝、御史乔可聘等东林党人更是“出谋划策”,请朝廷使巨资请大清兵助讨江北淮贼,免得江北的淮贼真的渡江来。
  原因是江北的淮贼正在打造船只,扬言要渡江。
  而江北淮贼之所以要渡江攻打南京,却是因为南都刚刚接待了满洲人的使者——史可法的弟弟史可程。
  多尔衮苦于无兵可用,被迫“联明平寇”给史可法写的信在南京城中引发轩然大波。
  不是人人唾骂,不屑一顾,而是人人叫好!
  不少东林党人更是雀跃欢呼,说满洲真助中国也!
  朝会时,史可法同礼部尚书王铎将此事奏于弘光帝,弘光吱唔不决,说什么满洲多次入寇大明,杀害千万子民,如今大兵入关,窃居北方,怎么会轻易放弃图谋中国野心。
  北来“顺逆”同几社陈子龙等官员也纷纷上书说满人不可信,此必是满洲于北方用兵军势削弱,欲借大明军力助其平定北方,朝廷万万不可中计。
  弘光皇帝有个好处,就是不管大事小事,一律私下向贤达孙武进问教。
  孙武进道:“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是你朱家老太爷提的,你要同鞑子讲和联手,咱不找你麻烦,你老太爷也会找你麻烦。”
  弘光讪讪,也知自己皇位得自何处,便压制此事,不许朝廷同清廷接触。
  因为弘光帝不肯松口,史可法又急于平定贼寇,便以私人名义给多尔衮回了信。
  信云:“大明国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顿首谨启大清国摄政王殿下:南中向接好音,法随遣使问讯吴大将军,未敢遽通左右,非委隆谊于草莽也,诚以大夫无私交,《春秋》之义。...所以不即从先帝于地下者,实为社稷之故。传曰:“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法处今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而已。即日奖帅三军,长驱渡河,以穷狐鼠之窟,光复神州,以报今上及大行皇帝之恩。贵国即有他命,弗敢与闻。惟殿下实明鉴之。”
  史可法的复信措辞软弱无能,反复向清廷表达“联兵”愿望,希望“两国”能够在平定流贼后世通盟好。
  对于降清的吴三桂,多尔衮信中以清平西王称呼,史可法不但不敢指出荒谬,反而以赞赏口气说“我大将军吴三桂假兵贵国”。
  至于弘光朝廷成立后没有一兵一卒“北伐”的事实,史可法竟说是避免大军北上剿贼会同清方发生摩擦。倒是“天下共主”、“大一统之义”、“光复神州”之类的言司通篇都是。
  最后,史可法表示只要清廷愿意同大明修订盟约,则大明立时整兵备战,与大清南北合击流贼,事成之后,不吝钱粮。
  “便是叔侄之君,两家一家,同心杀灭逆贼,共享太平”。
  史可法意明、清分境而治,从两国皇帝的年龄考虑,弘光为叔,清帝福临为侄,多少给明朝廷争点体面。
  又建议由吴三桂于“畿东界境内开藩设镇”,“比邻而驻”,并且借用苏秦佩六国相印的典故,要吴三桂“劻勷两国而灭闯”,“幸将东省地方,俯垂存恤”。
  至于钱粮供给数额,都可议。
  孙武进是在青楼夜宿时知道史可法瞒着皇帝给清廷复信的,且信中内容早被他东林党人透露出来,当时就气的大骂:“好你个史阁部,这朝廷于其你来卖,倒不如老子来卖!”
  气冲冲的进宫,揪起龙床上的弘光帝,拿着弘光最爱的拂尘抽了他几下,骂道:“皇帝,你到底跟谁一伙!要跟我一伙,就撵走史老头!要不跟我一伙,你跟我回江北,这龙椅叫别人坐去!老子不伺候了!”
第491章
都督可为大明齐王
  拂尘这东西据传是佛祖用来掸拭尘埃和驱赶蚊蝇的,弘光未即位前就深信佛法,极为虔诚,自号“潞佛子”,这佛祖爱用之物自也是他潞佛子爱用之物。
  拂尘所附乃是马尾之毛,抽在人身上可不疼,然而孙武进夜闯禁宫揪帝于榻的举动却把潞天子给吓着了,睁着眼睛如受惊小兽般团在床角,一时竟不敢有半句言语。
  南都皇城内的侍卫、仪仗大汉将军俱是孙武进指挥的淮军旗牌亲兵充任,当初决定南下人选时,首定就是必须有父母妻儿在江北的,故而忠诚度极高,也因此才逼的潞王这个弘光天子事事不耻下问孙武进。
  宫禁内侍这一块,孙武进更是叫管锦衣卫的副千户郑大发挨个过了一遍,如此就导致潞天子的禁宫就跟他孙二爷的后花园一样,想来就来,想去就去。
  也就是外朝不知道而矣,真知道了怕弹章早上天了。
  不过孙武进的跋扈与逾越之举,朝堂也不是没有非议,奈何皇帝宠信北兵,南都城中的兵马更是被孙武进牢牢把持,那帮言官奏得再凶也如石沉大海,得不到皇帝的半点回音。
  瞧着弘光跟兔子似的缩在角落不敢动弹,孙武进也是又气又怜。
  气得是这吊潞天子不敢拿出皇帝的权威震住朝堂上那帮大褂子,怜的是这家伙好像真的不想当这皇帝,完全是赶鸭子上架硬撑着。
  都督那边说的明白,要不是知道自家侄子福王准备弄死他,这位潞佛子真是六根清净,无欲无求,与世无争。
  同老潞王娶了二三十个美女纳入王府不同,弘光自监国、登基称帝以来,竟是连正宫皇后都不曾迎娶,说什么国家危难如此,岂能沉迷女色。
  真正是贤王,贤帝。
  皇帝名声这块,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都是赞不绝口的。
  甚至孙二爷自个也是敬佩。
  但为人归为人,做事归做事,这都当了快一年皇帝了,除了兵权这块,孙二爷啥都没弄着,朝堂大小事务都叫内阁那帮东林党人决了去,自家想位列朝班还被那帮人好一顿羞辱,气得在金銮殿上演了一场奸臣打奸臣的戏码,到了还是没解决问题。
  你说孙武进急不急,气不气,史可法背着朝廷卖国的行为彻底让孙武进火了,他决定与史可法不共戴天,这南京城有史没孙,有孙没史!
  “皇帝自己看吧!”
  孙武进气乎乎的将郑大发弄来的史可法回信复本扔给弘光,他不识字,但先前听人读过,可气的很。
  “噢,噢。”
  弘光一连两个“噢”,诚惶诚恐的捧起来看,先是惊讶,后是疑惑,再是面色渐变,最后脸上是气愤。
  “史公当真不知金灭北宋,元灭南宋之事?要我与那满洲小酋为叔侄,这是叫我永被后人耻笑么!”
  弘光是真的气,尚在江北逃难之时,他还将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当成是能臣,可真等到了江南之后才发现这位能臣是半点也不能。
  自史可法入阁为首辅大学士后,内阁几乎就没干什么事,唯一干的一件好事就是免了山东、淮扬钱粮三年,北直钱粮全免五年。
  可山东和淮扬现在人家江北淮军手里,北直在满洲人手里,史大学士他们这好事做的地道否?
  其余国策、军策方面无有半点建树,甚至连弘光想知道满洲人和李自成的近况,都得通过孙武进从江北获取。
  相比起来,被弘光任命为山东总督的王永吉倒是颇有见地。
  这王永吉就是原先的蓟辽总督,去年曾同辽东巡抚黎玉田、吴三桂等人一起决定投降李自成,后从海、陆两路徙兵民入关。陆路日行数十里,五十万兵民井然有序,未有损失,安全入关,并被分别安置到永平府的滦州、昌黎、乐亭、开平卫等地,全赖总督王永吉、巡抚黎玉田、总兵吴三桂指挥得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1/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