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3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2/638

  王永吉先率兵入卫,吴三桂则率精锐殿后。后吴三桂决心降清,王永吉不肯随之一同,便率领三十骑,戎装乘马,间道南下归乡。
  王的家乡是扬州高邮,王南下时并不知高邮已被淮军占据,所以经山东到达徐州后被淮军抓获。徐州府尹武愫闻被抓的竟是前明蓟辽总督,十分重视,亲往劝降,王永吉不降。
  武愫更是佩服,时淮军大都督携兵去了归德,徐州暂归山东战区提管,武愫便将此事报给山东节度使陆广远,后者下令释放王永吉,允其归乡高邮。若王不愿留乡,便遣人送其去江南。
  “凡北来前明官吏,未降满洲者,皆礼遇。愿归我者,皆重用。不愿归我者,留乡困难者,发予一定钱粮,拨还一定土地。不愿留乡仍思南方明朝者,俱送扬州调派船只使之过江,沿途地方不得刁难。”
  陆广远的这一举措使得不少前明官员经山东、淮扬到达南都,因为他们沿途对淮军治下有一定观感,对北方局面了解比南京朝堂文武更多,所以给南京这边带来了很多他们从前不知道的事情。
  王永吉到南京后,因这人是江北放来的,孙武进当然不会为难他。主政的东林党对王永吉这位总督级别的大吏来归在面上也给了相应的重视,故而史可法建议皇帝可任命王永吉为山东总督。
  这山东总督大体同弘光内阁朝廷免山东钱粮一样,叫人评说不得。
  只是东林党人不曾想到王永吉却是“联寇抗虏”的支持者,除了与其敌视满洲有关外,也与其在江北一路见闻,并得到了淮军礼遇有关。
  空有虚名的山东总督奏疏肯定对朝堂主流动摇不了多少,李自成死讯传来后,南京城内欢天喜气,民间鞭炮彻夜未停。
  然而王永吉却上书朝廷,道:“臣近闻闯贼已死,流贼败走,都城不胜踊跃,然臣却不胜忧疑也...”
  “满洲兵乘李自成虚而击,所向披靡,其气必骄。自崇祯元年以来,除去岁于山东被淮贼所败一阵外,未逢敌手,今国家新创,然江北讯息隔断,朝堂不知北事,难有万全之策,汛道落后,应对必然落后...”
  王永吉结合在北方所见实情,断定满洲此次入关为虎视中原,意欲并吞天下。先前有逆贼与之相持,满洲无暇顾及压境。今逆贼自成授首,则满洲据有西北、中原、北直,胡马进退自由,前无所牵,后无所掣,全副精神必在江南,纵使南京这边不去挑衅,满洲也必投鞭问渡。
  因此,王永吉再提“联寇抗虏”,只这回却演变为“联淮击清”。这位空有虚名的山东总督恳请皇帝遣江北使团,同占据山东、淮扬徐三州的淮军领袖陆文宗接洽,商谈联手击清之事。
  这份奏疏上表时,王永吉尚不知淮军领袖陆文宗已复西安。
  大概是前后脚的时间,江西总督袁继咸也上疏说:“闯为虏败,虽可喜,实可惧。虏未及谋我者闯在耳。闯灭,非江南谁事?”
  袁继咸的奏疏大体内容同王永吉一样,都提出李自成一死,满洲人下一步必是明朝,故而要马上联合李自成的“顺贼”余部,或招揽,或给以名义。否则迟则生变,北方一旦尽为满虏所有,则划江之治也难得耳。
  “必要时候,不吝王侯封赏!”
  已经被囚禁在左梦庚军中的江西总督大胆提出授予顺贼余部有能者郡王、国公封号,使之归于大明。
  这两份奏疏在内阁那边连票拟都未给出,但却得到了弘光帝的重视,因为这二位总督的看法同他的意见十分吻合,甚至达到了高度一致。
  既然李自成都死了,拥兵十万的陆都督是否可以真心拥立于朕呢?
  “若都督率部归明,朕给于齐王封号。”
  弘光不提撵不撵史可法的事,反倒是再次抛出“诱饵”来。
第492章
跟陆某干,给你封亲王
  齐王?
  皇帝的这个想法,似乎也不错。
  叫都督先当你伪明的齐王,再加九锡什么的,最后我再带兵请你禅位,这江山不就是咱都督的了么,到时候二爷我带大军北上杀鞑子去,总比在这南京城当伺候人的玩意要强吧...
  奸臣,不好当啊。
  孙武进将拂尘随手扔在一边,往帝榻上一坐,习惯性的翘起二郎条,寻思潞王这人还是不错的,退位后给你弄个安乐老爷当当,再给你在南京城里修座大大的寺庙,天天烧香拜佛也挺好...
  “李贼都死了,那贼顺哪里还在?如今满洲人势大,据了西北之地,兵强马壮,肯定不会再容都督在山东,到时都督以一己之力独力抗清,又哪里能坚持得住?”
  弘光信佛,为人清心寡欲不假,但也不是没点小聪明的。见孙二爷大为心动的样子,悄没溜的从床角往床边挪了挪,一付朕当你是自家人才和你说这番话的架势。
  “朕这皇帝是都督给的,都督不给,皇帝哪里轮得着朕做?所以爱卿千万不要以为朕糊涂了,不与都督一条心,不和爱卿一伙了...朕呐,比谁都明白着,都督要是撑不住,朕这皇帝还能撑得住?...朕是真心想帮都督,实是这南京城中,好多事朕做不了主,史阁部等人对李闯他们成见太深,导致对都督这里也偏颇得很...”
  弘光的指甲留有七寸多长,因为太长所以得以竹筒护着,看着倒像两只手是两个竹筒似的。
  “前番不是说都督要娶我那大侄女为妻吗?朕听说后就很高兴,是真高兴,不是假高兴,那时朕不是叫爱卿陪着去灵谷寺么,爱卿知道朕是去做什么的?朕是去给都督上香的,保佑都督和我那侄女早生贵子...”
  弘光说着说着竟“阿弥托佛”了一下,把个孙二爷听得一愣。
  “从前李闯在,都督许是为了道义不便归明,如今李闯死于满洲之手,都督何不率部归明,与朕从此君臣相伴,齐心协力,共匡社稷,同救中国呢?到时朕与都督便是汉武与卫青,君臣佳话,千古流传,君爱臣,臣爱君...”
  许是觉得自己这番话还不够诚心,或者说缺了点什么,弘光下意识的拿起他的竹筒手在孙武进的肩膀上拍了一拍,发出“嘟嘟”的声音。
  “便是爱卿将来,朕也不会亏待于你,莫说位列朝班了,就是封个国公,甚至郡王,朕也绝不吝啬。”
  弘光一脸我说话,你尽管放心的模样。
  “皇帝能说这话,当真是掏心窝子了。咱是粗人,也不懂啥规矩,咱就是有一说一。”
  孙武进放下二郎腿,拍了拍弘光的肩膀,“话说到这份上,咱可是先与皇帝说明白,有史老头在,皇帝说的话未必就有用。所以想要都督归明,皇帝你先得把史老头给我弄走,要不然这事成不了。”
  言罢,一脸坚毅,“都督要是抗清殉国,咱也绝不苟活!”
  弘光心里一咯噔,心道你要不活,朕这皇帝是不是也不活了?
  君臣推心置腹一番,感情迅速升温,先前指尘扫帝之事,也就不是什么事了。
  甚至,为君的还想挽留做臣的在禁宫休息。
  为臣的觉悟还是有的,连说不敢。
  事情于是再次回到撵走史老头的事上。
  弘光也不喜欢史可法,这位首辅大学士太过倔犟,皇帝一心“联寇抗虏”,首辅却非要“联虏平寇”,结果因国策迟迟不决,导致自家登基以来一事无成,不但不能同给他皇帝的陆都督建立良好关系,甚至连凤阳的马士英、武昌的左良玉都不能节制,朝堂大小事务无不由内阁专断,搞得他这皇帝跟个傀儡似的。
  上回朝堂“打架”之事更是让朝廷颜面无存,就这东林党人们都没能稍作退让,气得孙武进隔三岔五就“敲打”他这皇帝。虽说这皇帝不是弘光自己要坐的,但真坐了上来,谁又想下去呢。
  李自成的死让弘光意识到他可以做一个真皇帝,一个对得起列祖列宗,也对得起臣民的皇帝。
  只要江北的陆都督愿意归明,有淮军十万虎将为前驱,他朱常淓未必就不能建立太祖皇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功业了!
  亲王之封,完全值得。
  中兴于否,也全在此举。
  没了所谓大顺,江北的淮军在弘光眼里就是无根浮萍,想来那位陆都督此刻也迫切需要重新找一个大靠山吧。
  有钱有粮的大明,不正是陆都督最好的投奔所在么。
  念及于此,撵走史可法的心思在弘光这里也越发炽热。
  只是史可法名望天下第一,又是东林大佬,而朝堂之上官员半数都是东林党人,因此没有合适的理由,他弘光就算贵为皇帝也没法将史可法逐出朝堂。
  眼看事情又要陷入僵局时,天大的好消息传来了——武昌左良玉公然放弃驻地,带兵东下兵犯南京,声称要扶保什么假太子登基。
  一开始,弘光真被这消息吓坏了,左良玉那可是崇祯年间的大军头,拥兵二十余万,而南京城内的北兵不过万余人,就算加上其他兵马也顶多两三万,如何能敌?
  朝堂也乱成了一锅粥,史可法急得问兵部侍郎吕大器左良玉是不是同马士英勾结了,要不然怎么也会声称奉太子手谕。
  吕大器哪里知道左良玉同马士英是不是有密谋,就知道以南京现有的兵力根本无法抵御顺江东下的左部二十万官兵,更怕左良玉弃了武昌之后那入了湖北的清军会尾随而来。
  孙武进也是叫这消息吓住,恨不得写血书往江北求救,甚至做好了带弘光去江北避难的准备。
  好在,未过多久就有好消息传来,说左良玉病死在九江,现在左部是由其子左梦庚统帅。
  回过神来的史可法同户部尚书高弘图、礼部尚书王铎、东林党魁钱谦益等人商量,认为左良玉既死,其部官兵肯定人心各异,所以应当派出使臣去安抚左部。
  最后议出来的结果是封左梦庚为楚国公,其下部将各升一级,南京这边筹抚银五十万两送予左部,以江西及南直太平府等地为左部讯地。前番东犯及弃湖北之事一概不究。
  弘光觉得这样也行,只要左梦庚不带兵来南京就行。
  这事便这么定了,史可法便叫右佥都御史左懋第为正使,以陈洪范、马绍愉为副使,前往太平,安抚左部。
  可就在左懋第等人准备启程时,京营统制孙武进却上书说左部之所以犯南都,全因朝廷过往对其纵容,不加过问,以致滋生野心,将矛头对准力主晋左良来为宁南侯的史可法。
  并称此时局面,绝不能再对公然造反的左部官兵加以安抚,而是要遣重臣前往凤阳,督统淮西兵马讨伐叛军。否则,若对叛军也要安抚,各地有样学样,国家还能是国家,中枢威望又何存。
  “皇帝,这可是撵走史老头最好的机会,都督能不能归明当齐王,就看这次了!”
  孙武进脑子突然灵光起来,可不是他自个想到的,在此之前这位孙二爷寻思的是反正他也打不过左梦庚,所以史可法他们要安抚就安抚吧,反正又不用他出钱。
  是“几社”六子之一的陈子龙通过南京的寇女侠提醒的孙武进,左部二十万叛军东犯,朝廷理当派重臣前往督师平叛,而这重臣除了史可法外再无第二人。
  孙武进如醍醐灌顶,“叭”的一声拍了自家脑袋,大骂糊涂,天赐弄走史老头的机会,他怎么就没想到!
  “史可法出外督师,节制凤督马士英,一石二鸟。史可法走后,可速定国策。”
  寇白门在孙武进面前倒是寻常,丝毫没有架子,可孙武进却是赔着笑,躬着身,南京城里除了他没人知道眼前这位寇女侠同都督是什么关系了。
  而这位寇女侠眼下也正在到处设局劝募士绅捐资抗清,劝募来的银子都买了粮食通过镇江的二张兄弟往扬州运。
  除了劝资之外,寇女侠也同几社、复社士子们结交,在江南宣传抗清,虽说由于朝堂国策不明,导致民间对于抗清还是剿寇认知混乱,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唤醒了不少人,不可谓无功。
  另外,寇女侠也正在联络姐妹们,准备一旦定下“联寇击虏”国策,便率团前往江北,这件事也是淮军都督陆文宗十分关心的事。
  孙武进当天就进宫找到皇帝,弘光一听也是反应过来,急忙下诏命史可法督师镇守淮西,节制凤阳总督马士英以下官将讨伐叛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2/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