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3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5/638

  “平东王客气了!”
  陆四抱拳还礼,认真打量孙可望,心下也是感慨万千。正欲请西军众人落座,郝摇旗却起身咋呼道:“大西的,咱监国闯王请你们八大王过来,八大王怎的没来?...这老子不来儿子来,算个什么事!你家这平东王能替他老子做主吗!”
  郝以“八大王”代称张献忠,显是不承认张献忠的大西皇帝。
  孙可望身后的白文选认得郝摇旗,听了这话上前一步瞪了眼郝,唾了一口骂道:“扛旗的,你他娘的少扯这些没用的,平东王能来此,自是代表我家老万岁!...废话少说,既是把咱们请来商量杀鞑子,就赶紧说正事吧。”
  “嘿!”
  郝摇旗气性上来就要回骂白文选,一边的高一功拉了他一下,对西军众人笑道:“那就请诸位先坐,具体事项我家监国自会同诸位细说。”
  “且慢,”
  孙可望抬手示意西军众人先莫坐,看向对面的陆四,扬声道:“可望替父皇问监国一句,这高祖谁来做,这霸王又谁来做?”
第509章
不争名,只争利
  “天生万物以养人,世人犹怨天不仁。
  不知蝗蠹遍天下,苦尽苍生尽王臣。”
  张献忠是读书人,正儿八经的读书人,不仅参过军还当过前明的官差捕快,用陆四前世的话讲,那真就是部队转业回来当上的公安干警。
  所以,怎么能欺八大王不读史,不明史呢。
  “先入北京为天子”同那“入咸阳王之”有啥区别?
  谁是高祖,谁是霸王?
  是高祖听霸王的,还是霸王听高祖的?
  这问题不弄明白了,联手抗清之事就得再议。
  归根结底是还是谁是老大的问题。
  陆四的回答是:“今中国大难,高祖也好,霸王也好,都当携手共赴国难。争那张家长,李家短的有何意义?”
  冯双礼快马回到保宁时,张献忠正大发雷霆。
  却是因为他率主力北上后,四川各地明军纷纷反扑,顺庆一带有明举人邹简臣与当地土豪倡义,建“中兴”赤帜于江浒,数日聚众十余万,留守顺庆的西军将士人数过少不敌,致顺庆十余庆被邹简臣部占领。
  川西松潘明副将朱化龙也趁西军北上“敛兵自守”,割据一方,屠戮当地拥护西军的百姓。
  西京成都百里外,几乎完全被明军贼子所据,甚至导致西京与保宁的道路一度为之中断。
  “老子我就是太仁慈,那些个读书人从来没将老子当人看,老子带大军去抗满洲鞑子,他们不支持老子罢了,怎的就在后面烧老子的房,毁老子的家!”
  张献忠越想越气,自建大西国后,他不可谓不善待川中人民,连开两届科举取士,设官安抚,免赋税,赈灾民。他在西京,民众俱从,他领军北上抗清,却是烽烟四起,岂不叫人寒心。
  丞相汪兆麟奏称此番后方大乱,多是那些没有被录的读书人在背后煽动,因此建议可使兵将那些对大西心怀敌视的读书人都行捕杀。
  “老子是他们眼中的流寇不假,可老子也是读书人,老子尚知中国有难,不能叫国家沦于异族之手,杀了老婆孩子同那满洲人拼命去!他们倒好,只想着老子不录他们,不给他们官做,便想着坏老子的事,到处说老子的坏话,编排老子的黑料,搞得老子我就是个杀人如麻的土匪似的!...这算哪门子道理?书读到狗肚子里咧?是咧是咧,老子真败了,他们也照样做官,从前蒙古人来的时候不也如此么。”
  “该杀,该杀!”
  张献忠猛的将头上的皇冠摘下摔在地上,神经质似的跳起将那皇冠踩了个粉碎。
  一脚又一脚。
  委屈、憋屈、不解、痛恨、憎恶...
  旁边的李定国、前军都督王定国、左军都督马元利等人被皇帝这个举动看愣,一个个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上去劝。
  直到最后一颗珠子被踩得粉碎,张献忠才止住了滔天怒气,一脚将散碎的皇冠踢出老远,朝丞相汪兆麟道:“你带一支兵回西京,把那帮没有家国大义的读书崽子都给我宰了!”
  说完,将旁边侍卫的大檐布帽夺过来戴在头上,正了一正后,对一众臣子笑道:“他娘的,老子还是戴这个舒服!”
  瞧着冯双礼从汉中回来,知是来禀大会的事,便要冯双礼上前细说。
  “禀万岁!”
  冯双礼将随平东王赴会过程一一道来,待说到那继承李自成的顺军新闯王如何答万岁所问时,张献忠突然抬手打断冯双礼,身子略略往前倾了倾,问道:“等一下,你刚才说啥?”
  冯双礼忙又重复了遍。
  张献忠有些激动的道:“那小子真个说了张家长,李家短?”
  “是,万岁,陆闯王说国难当头,争那张家长,李家短没有意义...”
  不待冯双礼说完,张献忠已经“哈哈”大笑起来,很是高兴的道:“算他姓陆的小子有眼力,知道我家长,他家短,嗯,此是我老张胜他李瞎子的谶言也!成咧成咧,都说我张家长了,就不与他一晚辈计较,出川抗紧要紧。”
  西军文武闻听此言,又都是齐怔:这就定了?
  父皇这是脑子糊涂了?
  李定国欲言又止。
  许是看出众人困惑,张献忠挼了挼长须,对义子李定国道:“老二,你真当你老子我糊涂了,要同他顺军争个高低,非逼着他顺军听老子指挥不成?不是,不是咧!老子是他明朝眼中的流贼不假,可老子这辈子做过哪桩糊涂事?老子真要糊涂,能把他朱家的祖坟给刨了?能带着你们走到今天?能有这大西国?老子做事从来不糊涂,老子比你们任何人脑子都清醒着咧。”
  张献忠随手搬过椅子坐下,环顾一众文武,正色道:“没有他顺军,咱大西也要抗清,这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事!为啥?因为我张献忠是汉人的皇帝,因为我大西是汉人的王朝,因为你们是汉人的军队!”
  “崇祯在时抗清,李瞎子在时也抗清,轮到我张献忠了,却跟个龟孙缩着,嘿,我姓张的是不如他姓朱的,还是不如他姓李的!你老子我这辈子就没服过人,别说他姓朱的姓李的,还是狗娘养的满洲鞑子,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你老子我都不服!”
  ........
  冯双礼带来了顺军监国闯王关于联手抗清的三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西军将士经商洛出河南下湖广,会战荆襄阿济格部清军主力。若张献忠选择这个方案,则河南顺军将士将协同西军作战,甚至可以统一由张献忠指挥。
  第二个方案,顺军东征北京,独力封堵河南,西军则负责扫平西北绿营。
  第三个方案,西军选精锐兵马同顺军一起东征,顺军自潼关东进,西军自山西东进,两家合攻北京。
  孙可望倾向第三个方案,因为这个方案可以直接攻打北京,以现“入北京为天子”,从而使大西占据法理上风。
  李定国倾向第一个方案,顺西合军三十万众南下荆襄,清军必然难敌,届时可顺江东下一举灭明。
  “去争那个虚名做甚咧?北京就是叫他顺军得了去,他姓陆的小子还能骑到老子头上不成!”
  张献忠选择第二个方案,因为这个方案对大西最有利。
  西北之地能出精兵,这年头兵马才最实在。
  甭管姓陆的小子打下北京有多威风,只要西北之地的精兵在张献忠手里,姓陆的小子就别想跟李瞎子一样欺负他。
  .......
  作者注:民间俗话张家长,李家短源于张献忠同李自成争锋。
第510章
誓师东征
  汉中望江楼,顺军文武会聚一堂。
  “监国有令,晋亳侯李过为兴国公,征西将军!东征期间,陕西军政着兴国公统调,总督以下军政悉归调遣!”
  原吏政府尚书,现晋为大顺左辅的顾君恩宣读监国谕令。
  第一道谕令便是晋升李过为兴国公,统调陕西军政,节制总督以下文武。此举不仅表示陆四对李过的器重与信任,更是对东征期间陕西军政的统筹安排。
  根据昨天的军议,主力东征北京期间,王进才、牛先勇、党孟安、郭登先、白鸣鹤、武大定、牛万才等将领留守陕西。
  其中,王进才、武大定、郭登先驻防汉中,有兵两万。白鸣鹤驻防凤翔,有兵9000。牛先勇、牛万才统所部8000将士进驻巩昌府。党孟安、田虎统所部12000人驻西安府。延安等地则由将领李元胤驻防,李部北征之时只有兵马1500人,现收编招降已扩至一万余人。
  以上诸将共有兵马六万余人,其中马兵7000余,余披甲步卒近万人,可战之兵约两万人。
  郭登先授汉中总兵,白鸣鹤授凤翔总兵、牛万才授巩昌总兵、党孟安授西安总兵、李元胤授延安总兵,其余诸将皆暂授副将衔,统由兴国公李过提调指挥。
  顺军原先军制改明朝的五军都督府为五军部,各部设左右都督。又改总兵为总权,副将为副总权,守备为守旅,把总为守旗。将军号有权将军、制将军、果毅将军、威武将军四号。
  不过因大顺建立时间过短便丧失北方之地,收编降军及嫡系本兵军制未及统一,所以有很多将领还是以总兵、副将等称,将军各号又多杂乱,故而陆四同李过、高一功等商议后,决定革除过去的将军封号,只授四将军,即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军。
  李过以兴国公坐镇陕西,自当授征西将军号,以示尊崇及威严。
  过去的总权、守旅等称亦不用。
  西路军入陕及贺珍等降将的重新归顺,使得陕西顺军总兵力达到了十七万人,其中西路军十万余人,贺珍、党孟安等降将约四万余,随陆四入陕西联军及新附兵马近两万。
  不过这17万人并非都是精锐,李过、高一功报称西路军实际可战兵员只有六万余人。贺珍等汉中兵马可战之兵两万余。陆四直系兵马可战之兵不过五千余人。
  可战之兵的披甲率大概是四成,全军共有战马26000余匹。火器两千余枝,火炮只20余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5/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