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3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1/638

  眼看着兄弟俩在那端坐,认真倾听范文程讲课,外面两位太后看着自是欢喜。
  哲哲对苏麻喇姑道:“要早知道范学士的法子有用,去年就该让十阿哥同皇帝一块读书。”
  苏麻笑道:“国主福晋,现在也不迟,皇帝还小,从前贪玩,现在有十阿哥陪着,做哥哥的怎么也不能比弟弟差啊。”
  哲哲这位中宫太后实际并没有被正式尊为太后,所以宫中一般都称这位中宫太后为“国主福晋”,或“额真福晋”。
  “看皇帝那架势,还真有点做兄长的样子,像个小大人似的。”
  哲哲脸上带笑,心里却是有点遗憾。她今年47岁,生了三个孩子都是女儿,若有一个儿子,大清的皇位怎么也轮不到侄女的儿子来坐。按汉人的说法,她的儿子才是嫡出,豪格同福临他们都不是。
  正在授课的范文程早先就看到二位太后在外面,但并没有停下进课出来拜见,而是将今日要教的课程授完之后才出来。
  “臣参见二位太后!”
  范文程跪下行礼,他是汉官大学士,虽已抬入汉军八旗,属国人,但却非满洲两黄旗出身,因此当不得奴才。
  福临同弟弟韬塞看到二位太后在外面,可不敢起身出来,只巴巴的看着范文程,直到老师点头,两个孩子才兴奋的跑出书房。
  布木布泰同哲哲没有因此而生不快,反而微微点头,心下对范文程都是满意,严师才能出高徒嘛。
  哲哲拉着两个孩子,问他们些学识,偶尔问两句范文程,范文程奏答很是得体,让哲哲也是喜欢。
  太监吴良辅也到了,却是带着几个宫女要为皇帝同十阿哥量尺做衣。眼下虽是七月的热天,但个把月这天就能渐渐凉了下来,故得早备冬衣。
  见二位太后也在,吴良辅忙带着宫女们上前行礼。他身上穿着一身灰蓝色的衣服。宫中对太监的穿戴有严格的规定,要随四季不同按时更换衣服。春天时,最底层的太监一律换上灰蓝色衣裳,在宫里老远一瞧,便知道哪儿有太监。
  夏天就要换上茶驼色服装,不论多热,也不能穿背心,非在外面穿上麻布小褂不可。太监只要在宫里,哪怕是在自个儿的房子里,也得衣冠整齐,麻衣套裤紧贴在汗流浃背的身上,脚上还得套上布袜子,再穿一双锻面的靴子。
  久而久之,老太监们练就了捂汗的功夫,而新进宫的太监可就遭罪了,肢胳窝、腹沟里长满了痱子和毒疮,又痛又痒,别提多难受。
  秋天和冬天则再换上灰蓝色衣袍。每逢主子的寿辰,太监还必须穿上绛紫色的衣袍以增添喜气,而逢忌日,则要穿青紫色衣衫以示哀悼。若是有人晕头晕脑穿错了衣服,那错可就大了。
  哲哲对吴良辅这个阉人谈不上好感,也谈不上恶感,抬手示意他起身到边上等着。
  吴良辅哪敢多言,低头领着宫女们到一边站着。
  范文程对吴良辅似是有些厌恶,不愿拿脸去看他。
  “太后,豫王叔是不是领军打贼人了!”
  十阿哥韬塞突然握紧小拳头在自己光秃秃的小脑袋上猛的一挥,“孩儿不想同皇帝哥哥读书了,孩儿想随豫王叔打仗去,替咱大清平定那帮汉人反贼,给父皇涨脸!”
  八岁大的孩子说要替大清出力,给先皇涨脸,两位太后乐得都笑了起来。福临也很好奇弟弟怎么有这念头,不过打仗真的比读书好玩,心下竟也热乎起来。
  范文程微笑不语,十阿哥小小年纪就有此等志气,是大清的福分,也是皇帝的福份。
  观太祖以来,都是阿哥们领兵征战才有今日大清的江山。莫看十阿哥现在小,用不了几年肯定也会同他的伯伯、叔叔们一样领兵出征。
  “傻孩子,你才这么点个子,连弓都拉不开,怎么去帮你豫王叔打仗?”
  韬塞长得比哥哥福临要胖些,小脸蛋脸嘟嘟的,看着就讨喜。哲哲笑着弯腰将韬塞抱在怀中,摸着小家伙的脑袋。
  布木布泰想带两个孩子到她宫中吃点果子,又怕功课没完,便问了范文程一句:“范学士,今日功课讲完了么?”
  “回圣母太后话,今日功课,”
  范文程刚开口还没等他说完,远处就传来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声音:“太后在不在!”
  声音很急。
  范文程扭头看去,只见郑亲王济尔哈朗同饶余郡王阿巴泰面色焦急的走了过来。后面跟着几个内监,显是拦不住二位王爷只得跟了过来。
  “二位王叔何事这么急慌?”
  哲哲有些奇怪,当年先帝在时都说济尔哈朗为人持重,遇事不惊,可担大事,怎的今日却如此急燥的,莫非生了什么大事?
  自盛京来北京后,哲哲便不过问朝中事务,也不刻意打听,所以对眼下局面不太清楚。
  布木布泰也是奇怪,尤其见跟在济尔哈朗身后的阿巴泰也是一脸急色,心下不由一沉,知道肯定有事发生。
  “太后,这北京是守不住了,臣请移跸速返盛京!这关内当初就不应该进的!唉!”
  济尔哈朗的话让两位太后双双愣在那里。
  范文程一听慌了,赶紧问阿巴泰:“王爷,出什么事了?!”
  “河南丢了,顺军快打到家门口了!”
  阿巴泰急的猛跺脚。
第518章
满门无忠贞
  河南丢了,顺贼大军打到京师来了?
  布木布泰不敢相信,又问了阿巴泰一次。
  这回,饶余郡王回答的不仅肯定且详细,原来河南巡抚罗绣锦同怀庆总兵刘芳名、卫辉总兵祖可法等人不思报国,竟于数天前于卫辉降了顺贼。
  随后,彰德、大名、广平三府畏贼如虎的官员也陆续降贼,京师门户洞开,保定急奏顺贼十数万兵马大举来犯,请朝廷速派援军,否则保定断难保全。
  “哎呀,这可如何是好!”
  哲哲骇得失了神,慌的身子一晃,险些将怀中的韬塞失手摔在地上。
  布木布泰也是乱了心神,怔在那半天说不出话来。福临尚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见母后站在那一动不动,甚至还把他的小手捏得生疼,不由红了眼睛,却是不敢哭出来。
  不远处侯着的吴良辅也是叫郑亲王他们带来的消息惊得张大嘴巴,脑海里只一个念头:难道这紫禁城又要换主人了?
  范文程毕竟是先帝信用的老臣,此时虽惊慌于河南沦陷,顺贼大军杀奔京师而来,但却不像两位太后这般连心神都乱了,只皱眉在那思索济尔哈朗同阿巴泰为何背着摄政王进宫,如今局面又是否真的没有守住北京的把握。
  倘若朝廷真要决定出关,关外如今是否还能回去,留在荆襄的英王大军又怎么办?
  这一想,心思就越发下沉起来,范文程清楚意识到如果朝廷出关,恐怕大清再也没有君临中国的机会了。
  而他范文程也不再是新朝鼎立的功臣,真有可能落得汉奸之名千年、万年。
  如此,心中便是极不甘心。
  半响,回过神来的布木布泰发现自己捏疼了儿子,忙松开他的小手,吩咐苏麻喇姑将皇帝同十阿哥送回去。
  待苏麻领人走后,布木布泰立即问济尔哈朗同阿巴泰:“摄政王在哪里,为何不见入宫来?”
  济尔哈朗迟疑了一下,旁边的阿巴泰已经是急道:“太后,不能再让多尔衮把持朝政了,要不然大清就真的完了!”
  “啊?”
  布木布泰神情大变。
  哲哲也是一怔,继而下意识的看向侄女。关于自家侄女同多尔衮之间不为外人知的隐事,她这身为国主福晋的中宫太后又岂会不知晓。
  “陕西丢了,河南丢了,山东丢了,咱大清的八旗将士叫人家给切割成南北两支,现在人家根本不管咱们南边的人马,直接要来扒咱的朝廷啊,造成这一切的都是多尔衮,他要向国人谢罪啊,太后!”
  济尔哈朗也不再迟疑,称自多尔衮掌权以倾国之兵入关以来,用兵便连连失误,直接导致如今的危险局面。
  且顺军此次用兵并非一路,除了从河南北犯的这一路顺军,还有山东北上的顺军,两支顺军怕有二三十万之众,而大清在北方只有不到五万人马,哪里能抵挡得住。
  “唯今只有赶紧出关,臣已经打探清楚,关外顺贼并非贼人精锐,乃是山东群匪,战力不高,可使一万真满就能讨平...”
  阿巴泰给出他和济尔哈朗商议的决策,就是马上调多铎部满洲将士出关荡平群贼,解盛京、辽阳之围,朝廷同时火速迁回,再于山海关、锦州屯驻兵马。
  至于英亲王那边,顺贼也好,明军也好,暂都不可能动其分毫,待入秋之后英王率师北返,由口外归返辽东,如此便能保存大清实力。
  哲哲不问朝政,但心想既然汉人军队大举反扑,这中国的江山大清坐不住的话,那不如还是回关外的好。
  关外那么大的地方好生经营足够养活满洲人,何必非要同汉中争夺关内,白白牺牲那么多八旗将士呢。
  不过多尔衮那边肯定不会同意出关,因为当初决策入关的就是多尔衮,现在说要放弃中国出关回老家,岂不是让多尔衮自己打自己嘴巴。
  济尔哈朗同阿巴泰背着多尔衮进宫建言出关,显然是想争取她们两个太后的支持。
  可侄女同多尔衮之间...
  哲哲沉默。
  布木布泰此时也是面色阴晴不定,局面忽然崩坏到这种地步,按理说多尔衮是难辞其咎的,可多尔衮肯让出权力吗?多铎那里又是不是愿意多尔衮这个一母同胞的哥哥失势?
  “太后,罢免多尔衮的摄政王并非只臣二人的意思,不少王公大臣都对多尔衮不满。”
  阿巴泰的言外之意再明显不过。
  布木布泰眉头微皱,道:“贼兵势大,咱们不是还有好多绿营兵么,可以调来守卫京师。有了兵,这北京城总能保住吧?”
  济尔哈朗摇了摇头,一脸苦涩道:“太后,眼下局面对我大清极为不利,不少降官都背叛了我大清,便是祖可法这等汉军旗出身的将领也降了,况那些前明降将,真把他们调来,怕是要同崇祯那会差不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1/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