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3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3/638

  大清入关不过两年,各项礼制都尚欠缺,很多制度虽表面承沿明制,但内在多以盛京时规矩为主。
  小皇帝福临坐上宝座之后,眼前是跪了一殿的王公大臣,左侧是顶戴花翎脑后拖着辫子,清一色满洲衣饰;右侧却是前明官员服饰的汉族官员。
  当初多尔衮入北京后为安抚明朝官绅,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抚,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但此举却遭到汉族官绅的极力反对,京畿左近烽烟四起,处处都是抗拒剃发的起义。
  无奈,多尔衮遂停止剃发易服,要投诚清室的官员仍着前明衣冠,这就导致朝会时大殿分为满汉两班,衣冠分明。
  可在满汉两班中间又有十数人明明是剃发穿满洲官员服饰,却不令入满班,又不令入汉班的。
  为首者就是内院学士孙之獬,也就是那个极力鼓动清廷重新推行剃发令的前明降官。
  满汉分班导致一个问题,就是大清到底是满人的江山,还是汉人的江山。
  顺义县去年底有一桩案子在京中曾引发百官讨论。
  是两个秀才闲来无事就大清朝廷到底是满人朝廷还是汉人朝廷争执起来,继而闹到县衙。
  其中那个主动剃发穿了满人衣冠的秀才说大清不仅是满人的朝廷,也是汉人的朝廷,结果被刑部判定意图谋反定了斩首。
  那个不肯剃发说大清是满人朝廷,不是汉人朝廷的秀才刑部判语是“姑念尚晓大义,杖责三十,夺秀才功名发还其家叫县中监看。”
  这判语虽说是刑部定的,但案子因为涉及国体,摄政王多尔衮肯定是看过案卷的,所以某种程度上这案子也是多尔衮钦定给百官看的。
  大清,是满人的江山,绝不是汉人的江山。
  各部尚书,满主汉次,也表明了多尔衮的态度。
  要不是战事不利,担心此间强推剃发易服会引发治下统治的崩塌,多尔衮早已强推了。
  “使汉入满,而不使满入汉,国家之根本在于满人,而非汉人。”
  朝鲜方面对于宗主国“九王”的这句批语记录详细,以此证明大清乃异族政权,而非中国政权。
  多尔衮进殿时,气氛并不是如苏克萨哈、冷僧机等人以为的剑拔弩张,郑亲王济尔哈朗他们立即发难,而是很平和。
  或者说是沉默。
  打破沉默的是哲哲太后,她是圣母太后的姑母,虽礼部未上尊号,但于满洲族人眼中是高于圣母太后的存在,因此于国家大事,自当由哲哲这位“国主福晋”先问询。
  “敌人打到家门口来了,本宫不问朝政,但这么大的事,本宫得问问你们这些王爷、贝勒、大臣们,咱大清还能不能在这关内站住脚?是打还是走,大伙都说说吧。”
  47岁的哲哲虽是蒙古女人,可指甲上也套着满州姑子特别喜欢的套甲,长长的,尖尖的。
  说起来,哲哲年轻时也是蒙古女人中难得一出的美人儿,论美貌甚至还在侄女布木布泰之上,因为保养得体,看着与实际年纪不符,就像三十多岁的妇人般。
  布木布泰见姑母并没有先问多尔衮的意思,心下有些不满,也为多尔衮担忧起来,怕郑亲王济尔哈朗他们会同当年在盛京逼宫的两黄旗那帮人一样,和多尔衮在这大殿上闹的不可开交。
第521章
太后,没钱没粮,走吧!
  布木布泰的担心是原因的,济尔哈朗能同多尔衮一起为大清摄政王,并非济尔哈朗同多尔衮的关系有多亲密,实因济尔哈朗战功于诸王位列第一。
  当初多尔衮领军入关,济尔哈朗于盛京留守主持朝廷,一内一外,相得倒也益彰。然而随着关内战事的顺利,多尔衮的威望越来越大,野心也越来越大,对同他并列为摄政王的济尔哈朗难免心生排斥。
  多尔衮的亲信贝子屯齐、尚善、屯齐喀等也屡屡在多尔衮面前进谗言,说太宗初丧之时,济尔哈朗不举发两黄旗大臣谋立豪格,擅自令两蓝旗越序立营前行。
  说什么正蓝旗主是豪格,镶蓝旗主是济尔哈朗,此举就是想让两蓝旗凌驾于两白旗之上。
  上一次因为豪格之死,济尔哈朗等人擅召议政王公大臣会议,虽然会上多尔衮震住了蠢蠢欲动的“反对派”,还打压了鳌拜,可对济尔哈朗的阳奉阴违,多尔衮还是含恨在心头的。
  年初,济尔哈朗以明初姚广孝的府邸扩建郑亲王府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等逾制之物,结果被人告发,多尔衮借机罚银二千,罢免了济尔哈朗辅政职务。
  同时还让亲信上书,请求朝廷加封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
  当时因为大逆李自成被斩杀,多尔衮的个人威望于满洲族人之中达到极点,所以纵是济尔哈朗等人心中不满,也无可奈何。
  但谁也没有想到李自成死后,大清却没有就此统一北方,反而局面急转直下,不仅英亲王的大军被李自成的残部堵在了荆襄,北京也遭顺贼大军的攻击,当此局面给了济尔哈朗等对多尔衮不满的“反对派”一个绝佳反击的机会。
  退出关内,不仅是济尔哈朗同阿巴泰等人的意思,也是诸王之首礼亲王代善的意思。
  从国家大局角度出发,及时从关内抽身可以保存八旗将士实力,以图将来。
  从个人权力角度出发,退出关外也能遏制多尔衮的权势,将八旗兵权从多尔衮胞兄弟阿济格、多铎手中收回。
  不过尽管济尔哈朗、阿巴泰同代善他们达成了一致,依旧没有采用“逼宫”手段,这是因为诸王都是太祖、太宗年间走过来的,深知此时内讧于国家于他们都无益处。
  唯有在太后及百官支持下迫使多尔衮自己放权才能让事态得以圆满。
  很快,就有人出场了。
  第一个上前奏话的是礼部尚书觉罗郎球,他是景祖觉昌安第三兄索长阿之曾孙,论序是宗室最长者,所以无论是在盛京还是入关后的郊庙大典都是郎球主持。
  郎球首先出班肯定是得到了代善、济尔哈郎的授意,其所奏也正是请求朝廷能够马上放弃关内返回盛京。
  布木布泰有些意外,没想到郎球这个宗室最长者竟第一个出来说话。
  “郎球,你是老糊涂了么!我大清尚据关内数省之地,轻言放弃,怎么对得起牺牲的八旗将士,怎么对得起先帝在时入主中国的遗愿!”
  怒斥郎球的是吏部满尚书巩阿岱,此人也是宗室,是刚果贝勒巴雅喇的第四子,太祖皇帝奴尔哈赤的侄子。
  原先巩阿岱是两黄旗重臣,同索尼、谭泰、鳌拜他们力主拥护豪格称帝,可后来却同索尼、谭泰、图赖、巩阿岱、锡翰、鄂拜六人背叛豪格,改为拥多尔衮。此事也导致鳌拜同索尼六人彻底分道扬镳,常于酒醉之时说今生定杀索尼。
  同改换门头摇尾的索尼一样,巩阿岱也是事事都奉多尔衮,很是为多尔衮信任,叫其出任吏部的满洲堂官。这可是个肥缺,管着大清所有官吏的升迁、任命。
  既是铁杆多尔衮党,巩阿岱当然以多尔衮的利益为重,否则真要退回关外,多尔衮失势的话,他们这帮多党还有前程可言?
  “竖子,你懂什么!朝廷再不出关,就不是北京能不能保住的事了,而是关外老家还能不能保住的事了!”
  郎球可是巩阿岱的辈,却被巩阿岱直呼其名骂老糊涂,心中自是恼火的很。
  “去年关外便闹了贼乱,盛京、辽阳叫贼兵围得水泄水通,各地军民无不遭贼人屠戮...”
  郎球断言若再不出关扫平贼人,只怕满洲族人将来想回老家都不得了!
  不少满洲官员听了郎球这话,都出声附和,说关外才是大清的根基与龙兴之地,不能因了关内就丢了关外。
  一帮子汉族官员却是保持沉默,因为他们于此事根本没有说话的份。便是多尔衮器重的兵部侍郎金之俊都没法出班反驳。
  夹在满汉两班之间的那帮不伦不类的官员更是你看我,我看你,面上还算冷静,心下却是慌得出神,这大清要是出了关,他们这帮人岂不是也要出关,今生今世再无回乡之时了?
  户部尚书英俄尔岱出来说话了。
  他奏称入关以来,虽从顺贼手中截得千万两白银巨资,但接连用兵两年,各地赋税根本收不上来,北直近来更是叫贼将高杰部祸害成赤地,户部实在是没有银子支撑军饷,也没有粮食维持关内了。
  “陕西丢了,河南丢了,西边如今什么情况也不知道,山西那边来回拉锯一年多,汉民穷困哪有什么钱粮...先时我朝粮草皆从关外调外,可如今关外的汉奴大半叫贼兵掳去,皇庄旗田无一不被焚毁,哪有粮食往关内运?就是朝鲜那边粮食也运不上来。”
  英俄尔岱是太宗皇帝时的名臣,理政能力一流,入关之后更主持圈地和移民两大事关国家根本的大事,但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银子这边户部倒还能凑一点出来,毕竟太宗皇帝在时八旗将士入关抢了好几次,家底子还厚着,但粮草这一块户部却真是没有办法想。
  现在的局面是有银子买不到粮食!
  山西那帮为大清效力的商人们也没法从南方买粮回来了。
  据这些商人说,顺贼占领的地方根本不让山西商人往来贸易,更有一些关卡不问青红皂白抓到山西来的商人就处死,脑袋直接挂在关卡、城门外,吓的山西商人都不敢出境。
  如此,连与关内其余省份的“互通”都做不了,大清似乎被封锁一般,靠着残破的北直和山西,大清哪里还能撑得下去。
第522章

李可称杀人王
  “太后,摄政王,各位王爷,不是奴才这个户部尚书没本事,实是窘迫至此,奴才也没有法子。唯今之计,当速返关外,再于关内久呆,对我大清弊大于利!”
  汉人有句话叫不当家不知油盐柴米贵,不当家不知这家有多难当。
  没有人比天聪五年就为户部承政的英俄尔岱再清楚眼下大清财政的窘迫到了何种程度,说句诛心的话,这大清朝跟当年的崇祯朝就没两样!
  地方上,钱粮征不上来,甚至连地方官都跑了三分之一。如今顺贼东西两路并攻京师,拿什么去打?
  郎球说的对,得赶紧出关,要不然八旗将士连老家都回不了。
  兵部满尚书谭拜认同英俄尔岱的意见,此人是满洲正白旗人,老姓他塔喇氏,曾以所部几千人马击败明总督赵光抃、范志完,总兵吴三桂、白广恩诸军数万人,是太宗皇帝生前的一大爱将。
  “户部、兵部都说不能再呆在关内,可见情势已十万火急,臣等以为当请圣驾速返!”
  阿巴泰这个饶余郡王说话的份量比六部的满尚书可要重得很,当年不是太宗皇帝压制,阿巴泰肯定是亲王,以他的战功和资历,未必就轮得到弟弟多尔衮为摄政了。
  “入关是叫咱满洲将士享关内的花花江山,不是叫儿郎们白白在关内牺牲的。现在汉人既然反抗激烈,局面对我大清不利,国库又没银子,也没粮食,不如先退出关内,保住山海关、宁锦,养精蓄锐...”
  几个满洲将校话糙理不糙。
  关内这块肥肉吃得下去更好,吃不下去大不了吐出来就是。真个退出关,对大清也没啥损失,左右抢了不少。将来在关外要是又过不下去,点起兵马再抢中国的就是。
  软刀子割肉,跟太宗皇帝在时一样,以微弱的损失换取惊人的利益,不好么?干嘛非得拼着儿郎死伤无数在关内同汉人死扛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3/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