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4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8/638

  城上的顺军似乎就是想让下面的清军伤兵多惨嚎一会,竟然没有补箭补铳,任由这些清军伤兵在那做最后的挣扎。
  意外的是,城墙下竟有三四百人的汉军没有撤下来,他们团在城下看着城上,而城上的顺军没有朝他们放箭放铳,反而有人趴在垛口与他们交谈着。
  同这些镶蓝旗汉军交谈的正是在卫辉降顺的总兵祖可法。
第554章
中国有人,不可轻侮
  当城下的汉军参领认出上面的竟是祖可法时,这位汉军参领犹豫着止住了逃跑的脚步,并且喝止住了要跑的部下们。
  双方的交谈前后总共就几句话。
  “我是祖可法,你们别替满洲鞑子卖命了,都过来跟我归顺闯王!”
  “这...闯王能饶过我等?”
  “难道你们连我祖可法都信不过吗!机会只有一次,你们要冥顽不灵,只能替满洲人陪葬!”
  “那好,我等愿为大顺闯王卖命,誓杀鞑子以证忠心!”
  “......”
  不用城上的祖可法有所指示,下面的汉军参领就主动割掉了辫子,连祖可法都能为大顺闯王重用,他们又有什么好迟疑的。
  如今这局面,满洲人蹦跶不了几天喽,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再说,当年就是祖家带着他们降的清,如今祖家人都叛了满洲人,他们有什么理由还替鞑子卖命?
  一根根辫子落地之时,城上扔下很多绳索,将这些放下兵器的汉军八旗兵一一拽了上去。
  这一幕让远处的清军大营一阵骚动。
  满蒙八旗兵唾骂连连,大骂城下投降的汉八旗兵忘恩负义,是什么养不熟的狼,再看边上那帮汉军八旗兵,目中都有警惕之意。
  汉军八旗兵则耷拉着脑袋,不敢去看那帮满洲、蒙古兵,但人人心头都在掂量着什么,有些人的神情更是若有所思状,尤其是那帮前辽东明军将校们。
  不少人在用眼神彼此试探、交换着什么。
  当兵吃粮,给鞑子当兵还是给顺贼当兵,本质又有什么不同?
  左右,大伙不过是图个活路。
  多尔衮也叫那帮投降顺军的汉八旗兵气着,这帮投降的汉军虽然不多,但在城下公然闹出这一幕来,倒是显得他大清已经树倒猢狲散的样子,九王能不气恼!
  博洛、硕塞、罗洛浑、叶臣、苏克萨哈等都是神情凝重。
  他们深知这帮汉军投降会给大军士气和军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其影响甚至比那城下还在哀嚎惨叫的满蒙将士还要恶劣。
  耿仲明造反的事情目前只局限于满洲将校知道,汉军同蒙军那边尚不知情,但此事不可能瞒得太久,因为耿仲明造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截断了粮道,等到大军断粮,哪个还不知道后方出事了。
  届时再有顺贼公然引诱、纳降汉军,恐怕军中的汉八旗都将动摇,营乱不可避免发生。顺军若趁机来攻,败亡可以说是板上钉钉。
  事已至此,多尔衮也是计无可出,城中顺军如缩头乌龟似的躲在城中硬是不出战,接连强攻又无法奏效,军中粮草只能支撑两天,后方又出大乱,叫他摄政王又能如何!
  眼下的军心士气都不足以支撑再次强攻,连博洛、硕塞甚至两白旗的人都不肯再打,多尔衮若一意孤行继续迫令各旗不顾伤亡强攻,恐怕他这摄政王的军令号令不了多少人。
  多尔衮心生退意,诚如叶臣所言现在走还来得及。耿仲明虽反,但其部汉军只有数千人,纵使携带大量火炮,也不可能拿下北京城。
  顺军的东路军被沧州洪承畴所阻,一时半会也不可能赶到北京,若他现在放弃保定下令回师,尚能据京师坚守等待胞兄阿济格大军赶到。
  如此,局面尚有挽回的机会,甚至能反过来让顺军陷入进退两难境地。
  心念至此,多尔衮退意已萌。
  “主子,咱们损失是大,可也没动着筋骨,这会撤回京师灭了耿仲明,可以逸待劳,让他顺贼攻坚。”
  苏克萨哈的话坚定了多尔衮退兵的念头,但没等他开口,博洛那边已经急道:“十四叔,自古攻城之法,无非炮轰、地道、堑壕、凿墙、盾车、云梯等法,可如今我军一无炮队,二无人手时间挖掘地道堑壕,单以盾车、云梯攻城,除非城中守军兵力薄弱方可奏效。然城中顺贼不下我军,器械更是精良于我军,再顿兵于此坚城之下,以人命强攻,实非智者所为。”
  博洛的性子倒是继承他阿玛阿巴泰,说话直来直往。
  多尔衮听着不悦,博洛这话反过来难道不是说他十四叔是傻瓜不成?
  硕塞不敢同堂兄博洛一样大喇喇的说话,想了想,委婉说道:“十四王叔,兵法云避实就虚,既然顺贼于城中早有准备,我军失去先机,不若避实就虚,将他们诱出城来,以我八旗之长击其之短。”
  这话说白了还是退兵,所谓诱出城来不过是粉饰说法,挣点面子。
  一众满洲将校纷纷点头,两白旗的人也大部分没有吭声,倒是多尔衮近侍出身的詹岱不乐意了,在那微哼一声道:“二位为何长顺贼威风,灭我八旗志气?我八旗自太祖兴兵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入关以来更是席卷千里,现若因小小攻城不利就言退兵,将来难道每遇坚城都要避让不成?如此,岂能征服中国,为我大清奠那万世基业!”
  “你詹岱若是能拿出粮草来,爷就陪你在这耗着,拿不出来,就莫要在这说些没用的废话!”
  博洛有心想骂詹岱一句狗奴才,主子说话你插什么嘴,但想詹岱毕竟是多尔衮的亲信奴才,所谓打狗要看主人面,对这种小人还是别太计较。
  詹岱叫博洛说的没法言语,事实上大军快要断粮,再在保定城下呆着,用不了几天饿也饿死了。
  而他,又哪来的粮食?
  多尔衮看了眼博洛,摆了摆手,道:“够了,都住口,是打是走,本王自有定夺!”
  众人闻言,均是不敢再说。
  尔后,多尔衮策马往前数步,抬头看着保定城头,在众人的注视下,忽的叹了口气,轻声说道:“我自随阿玛征战以来,向无败绩,今日却于这保定望城兴叹,方知中国有人,不可轻侮...归根结底,还是我满洲不比汉人多,倘我族有千万人口,又岂会有今日之窘迫。”
  言罢,命各旗速准备,明日便退兵返回京师。
  众满洲将校闻此命令,心情固是低沉,但却也有庆幸之感。
  回京,终有再搏机会。
  不回,恐就此覆灭。
第555章
有银子好说话
  多尔衮以为沧州的洪承畴、张存仁、祖泽润等能替他拖住顺军的东路军,可是在这位摄政九王决意从保定退兵时,顺军的东路军已经到了天津,前锋骑兵一部甚至已过香河县,距离通州不过数十里远。
  而因谎报大捷被多尔衮亲自谕旨夺去天津总督一职,却仍以太子太傅加左都督衔戴罪立功的前明锦衣卫都指挥使骆养性,眼见城外顺军声势浩大,又知洪承畴死于沧州,故为了天津全城百姓的安危(原话),再三思量之后决定派人与城外的顺军谈判,希望能够“和平”解决天津问题。
  东路军统帅、山东节度使陆广远无意在天津多耽搁时间,只想按叔父的军令赶紧兵临北京一举破城,故亲率夏大军的第一镇、左潘安的第二镇连同炮镇走运河北上通州,只命新编第八镇监视天津,并委托第八镇的镇帅徐和尚同天津城中谈判。
  天津虽是前明锦衣卫都指挥使衙门所在,又是海港与运河重地,但城中清军多是前明锦衣卫及驻军改编而成的绿营兵,约有七千余人,内中也没有骑兵,整体战斗力十分低下,要不然当初也不会座视高杰部在城外肆虐而不敢出城与之一战。
  第八镇虽是新编,但兵员既有淮军老卒,也有原山东顺军士卒,更有投降的汉八旗,联同一部分收编的土匪响马,相对战斗力是能与绿营兵一较高下的,况如今是顺强清弱,北伐之势已成,那天津城中的清军哪里有胆量出城来战。
  所以有第八镇于城外监视并控制运河,确保大军粮道通畅,是否拿下天津陆广远并不在意。
  他让徐和尚同天津方面谈判,不过是掩人耳目,或者说让天津城中的清军识相一点。
  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北京一下,天津这边必然易帜降顺。
  不过天津城内的骆养性显然还在犹豫,看不清大势,他提出的条件是愿意向大顺方面提供一定金银,换取大顺对天津的“不侵犯”。
  这是典型的墙头草决定。
  或者说,骆养性竟想在顺清对决之时保持中立,谁赢再向谁摇尾巴。
  以骆养性前明锦衣卫大都督、满清天津总督的资历,此时若开城向大顺投效,他日大顺方面肯定不会慢待他,就是不给予实权,总不会少了他的富贵。
  大概是“情报头子”当多了,又或者是还被八旗的威风吓唬着,搞得这位骆总督疑神疑鬼,拿不定主意,最后便搞出了个拿钱买平安的手段来。
  徐和尚却把谈判当成了正事,因为他听手下人说天津城中那个姓骆的总督,曾经花了几万两银子从大顺手中赎命,且天津城中属前明锦衣卫系统的官员甚多,还有不少前明重要官员在城中,这帮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相当(一定)有钱。
  为什么造反?
  除了求活之外,就是将为富不仁的那帮王八蛋的银子弄出来分给穷人。
  这是具有朴实情感、纯正草根阶层出身的徐和尚对造反的终极理解。
  因此,徐和尚不能放过天津城中这帮肥膘。
  另外,据手下旅帅赵应元说骆养性实是北京降清的罪魁祸首。
  当初李自成率残部撤出北京,京中谣传吴三桂奉太子朱慈烺回京即位,骆养性便同吏部侍郎沈愉炳等人备法驾前往朝阳门迎驾,谁想来的不是太子,而是清廷的摄政王多尔衮,在一些官员骇愕悄然逃走时,骆养性却率众降清,使清廷入主北京具有一定的“合法性”。
  当然,这件事骆养性也是无奈,可徐和尚不这么看,于是本来准备跟天津要五十万两银子,当场就加价到了一百万两。
  “一百万两?!”
  代表骆养性前来谈判的是前明三边总督、降清之后任工部左侍郎的李化熙,这人为官很有名声,家乡湖州百姓在岘山上修建生祠,将他与古代贤哲谢安、颜真卿、苏轼并祀。
  崇祯自缢于煤山后,李化熙统领军队回到周村,就食于家,静观时变。观来观去,未到半月,却成了清廷的工部侍郎。
  贤还是不贤,不好说。
  “天津这几年虽未遭兵灾,但一百万两白银匆忙间总督大人也是难以凑齐,还请徐帅通融,数目实在太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8/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