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4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9/638

  可现在,老天爷又给了诸王之长一次重新出山的机会,代善当然要趁势而起,便是不为他自己,也当为儿孙们争上一争。
  这北京城中放眼看去,还有谁比代善更具威望?
  出关,绝不是软弱和无能!
  戎马一生的代善对时局看得最透,他私下与儿子满达海说过这么一个道理。
  即拳头打出去收不回来,不叫好汉。
  打出去,收回来,且还能再蓄力,劲道比上次更足,那才是好汉!
  多尔衮不算好汉,在代善眼里这位十四弟光知道把拳头伸出去,却不知道如何收回,说的难听一点就是个莽夫。
  国家大事,能由一莽夫胡乱施为吗?
  再不及时纠正,大清就真的完了!
  反观顺贼那边,代善同样认为这帮贼寇也是鼠目寸光,妄想不费一兵一卒就能窃得北京,却不考虑趁大清如今急难给予致命一击以绝后患。
  汉人有首诗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等大清这只猛虎成功收回拳头蓄力后,贼人们哭都来不及!
  有此念头,代善便坚持出关。
  以他的身份同威望,是绝对能够压制多尔衮留在京中亲信的。
  多铎虽尊重二哥代善,但他与多尔衮、阿济格是一母所生,如今多尔衮和阿济格又领军在外,倘若北京就此同顺贼议和,置他那二位兄长于何处?
  眼见两位太后都心动,当下立即反驳代善,称太宗皇帝在时曾言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
  “今既得北京,怎可轻易放弃!”
  多铎试图以太宗遗言压制代善。
  “犹记得八旗刚入关那会,摄政王曾言何谓统一中国,但得寸则寸,得尺则尺。现中国局面纷争,汉人反抗激烈,寸不能得,尺亦不能得,若不快刀斩乱麻,果断出关,难道要八旗将士尽数葬身于中国不成?”
  多铎拿太宗的遗言压制代善,代善反过来拿多尔衮的话来压多铎,也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施其身了。
  多铎滞言,其兄多尔衮当初说这话的时候是因为清军刚入关,并无多少底气,也不知能占中国多少地方,加之剃发令后京畿汉人到处反抗,所以才说能占多少算多少,实在占不了再走。
  现在这局面,可比当初严峻得多。
  “既然豫王说要坚守,那奴才倒要问一问豫王有几成守住京师的把握?若有七八成,奴才就是死也要护得皇上和太后安危,若没有,奴才死了不打紧,可皇上和太后难道怎么办!”
  说话的是镶黄旗护军统领鳌拜,上一次议政王大臣会议因为对摄政王无礼,被关押四个月才放出。
  多铎一时语滞,能参加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王公大臣们哪个不晓得这北京城的实际情况,他现在就是多说几成,也立马会被这帮人戳破,尽而群起攻之。
  见多铎语滞,阿巴泰、济尔哈朗等支持议和出关派自是活跃起来,纷纷出班进言出关于大清的种种好处,不出关又于大清有何弊处。
  国主福晋哲哲和圣母太后布木布泰本是没什么主意的妇人,又见诸王之长的礼亲王都同意出关,其他王公大臣也都持此议,心下便都有了既然大伙都说关内留不住,那不如趁早出关好的念头。
  见状,本是多铎那一边的太祖长子禇英的儿子、多罗贝勒尼堪同护军统领图赖也是犹豫起来,不知是否还要坚持。
  多铎看向宁完我、范文程、刚林等大学士,希望这些大学士能够出面反驳议和派,其却不知宁完我、范文程正是议和的首倡者,而刚林虽没有参与此事,但对坚守北京城也没有多少信心。
  多尔衮的亲信锡翰出面了,称当前二王在外率军苦战,朝廷却要草率与顺贼议和,这不是寒了在外的十数万八旗将士么!
  “若不出关,难道要使皇帝重演前明崇祯之旧事不成?”
  代善冷哼一声,看向那瘫坐在地的孙之獬,痛声说道:“如此辈,口中满是道德忠义,看起来皆是国家忠臣,实则尽是一帮奸小!我大清若亡于北京,此辈汉官还可为贼顺效力,我满洲一族难道也要向贼人跪膝称奴才吗!”
  这番话倒是有点醍醐灌顶的效果,让不少打算再观望一会的满洲官员们及时醒梧。
  是啊,一个连辫子都断了的汉狗在这叫嚷死守北京城,这安的什么心思!
  而前明崇祯皇帝不是就是叫他那帮忠心臣子们坑死的么。
  那崇祯可是直到死都想跑出北京的!
  可大臣们却不让他跑!
  最后,煤山吊死了。
  风向开始一边倒。
  而这时,一封来自遵化的紧急军报让议和之事彻底通过。
  军报虽是遵化巡抚宋权发来的,但送来的却是城外的顺军。
  军报说漠南喀尔喀蒙古苏尼特部的腾机思、腾机特兄弟俩举旗造反了,大清要是还不出关的话,就是顺军肯撤回关外的兵马,他们也回不了老家了。
第570章
李虎子是杀人王
  腾机思是达延汗六世孙,苏尼特东路首领塔巴海达尔汉和硕齐之子,八年前因为皇太极的征伐,腾机思被迫率部降附清朝。为了安抚这位蒙古部落首领,清廷将宗室女嫁于他,授和硕额驸,后又封为扎萨克多罗郡王。
  大体上,皇太极在时对腾机思兄弟的待遇是十分优厚的,不过皇太极死后主政的多尔衮因为从前就与腾机思兄弟有仇,因此上台之后就对腾机思兄弟采取压制政策。
  这就使得腾机思兄弟对清廷也越发不满起来,可苦于满清势大又入关征服中国,只有人马两万余的苏尼特部落怎么敢与满清为敌。
  直到几个月前腾机思兄弟听说辽东重新来了汉人的军队,且满洲人好像在关内遭到汉人的反抗很激烈,于是,腾机思秘密派人到关内打听详情。
  苏尼特部落的人其实并没有真正入关,因为他们不需要入关。时大量从京东地区逃难的汉民至喜峰口出关逃避兵灾,从这些人口中苏尼特部的细作大致了解了现在关内的局面。
  一听关内的汉人军队都在北京城附近活动了,腾机思立时意识到满洲人的气数已尽,于是果断举兵同弟弟腾机特及手下诸台吉联络车臣汗,土谢图汗,想要三家合兵一处攻打关外盛京,好让那满洲人连老家都回不了,统统死在关内。
  同属喀尔喀蒙古的车臣汗硕垒、土谢图汗衮布对腾机思兄弟反清“热烈”欢迎,并大力支持。
  前者许诺可派四个儿子率三万骑兵,后者许诺派两个儿子率两万骑兵同腾机思兄弟合兵为蒙兵联军,以恢复祖上荣光。
  腾机思兄弟起兵后第一个对付的就是满洲人的帮凶漠南蒙古诸部,其中与满洲结为世代姻亲的科尔沁部更是腾机思兄弟的最大打击目标。
  遵化巡抚宋权急报过来的时候,腾机思兄弟已经率军杀进漠南,所以即便此时的清廷紧急诏漠南蒙古诸部入关“勤王”,漠南诸部也不可能来救驾了。
  而宋权在这封紧急军情的末尾还附有一句,意朝廷万不可再指望漠南诸部。
  换言之,清廷要么选择同大顺军议和,“体面”的撤出关内,要么就是真的玉碎。
  在礼亲王代善的压制下以及现实的种种不利,多铎最终同意议和。
  小皇帝福临“亲自”下诏,委派郑亲王济尔哈朗、户部满尚书英俄尔岱、礼部汉尚书冯铨、蒙古承政噶喇依为和谈使者。
  顺军方面提出的五个条件除第一、第五条可原则同意外,第二、第四两条再行商议,第三条去帝号却坚绝不答应。
  第二条释放汉奴和阿哈这一块,满洲诸王商议的结果是可释放京中五万人,京外其余各处尚在旗庄耕种之汉奴皆可归还顺军,并废除缉捕逃人令。
  第四条归还从顺军手中抢夺的千万余两白银,经诸王贝勒再三商议,允归还三百万两。
  不过这三百万两国库却是拿不出的,因为当初击败李自成大军后,多尔衮为了巩固地位和提高威望、拉拢入关入旗人心,将缴获的大量钱财肆意赏赐八旗,真正充入国库的只有一半。又经两年多战事及地方治理需要,如今国库存银虽没有前明崇祯时那么惨空的可以跑马,但也不到百万两之数。
  所以,最终经两位太后敲定,这三百万两的给付银由在京王公贝勒凑齐给付。
  其中亲王十万两、郡王五万两,贝勒三万两、贝子一万两,余镇国公、辅国公各千两不等。
  凑银子这一块,顿时显出满洲王公比那前明勋戚更具眼光,不须太后哀求,也不需亲王登门,消息一出,各家府上就开始往外拿银子了,且拿的都很高兴,半点怨言也没有。
  原因当然是拿银子买回家的路,总比城破被人家抢,又或突围路上叫人家撵来得好吧。
  太后谕旨并没有让满汉大臣们也献银子,可大学士范文程和宁完我二人却各自主动捐输三千两,就是汉官冯铨也自掏腰包愿出五百两。
  那位当廷被“拽断”辫子的孙之獬倒是没有被下狱处罚,只是被罢官赶出朝中,按理这位剃头党的领袖乖乖在家呆着便是,但却不知是良心发现还是脑子坏了,竟将家中的金银首饰拿出来说是要为大清分忧。
  结果,被郑亲王济尔哈朗下令乱棍打出。
  大多数汉官的觉悟不高,没有愿意学孙之獬为大清分忧的,倒是不少人在家忙着藏银子,原因是害怕大顺军入城后会继续追赃助饷。
  除了那些早前就同大顺方面有过接触的,余者基本上都对马上到来的大顺军入城感到惊虑。
  济尔哈朗等议和使是从广渠门出的城,顺军方面显然也有足够的和谈诚意,大军统帅、山东节度使陆广远亲自同济尔哈朗会唔。
  出城之前,济尔哈朗已从冯铨那里得知这位年轻的陆节度正是“贼首”陆文宗的侄子,军中呼少都督,因此并不觉得他堂堂大清亲王只同一个山东节度会唔有什么不妥。
  一番客套后,双方进入正题。
  顺军方面另外几位参与和谈的是反正的耿仲明、镇帅高杰、以及一位打进来脸上就明显带着怒意的小将。
  小将自是陆四的外甥李延宗,他也是陆广远的嫡亲表弟。
  生怒的原因是李延宗不知道舅舅是怎么想的,明明鞑子在北京都快完蛋了,偏要跟他们搞什么和谈,放人家出关,这不是没事找事,给将来埋祸患么。
  要按他李延宗的意思,拼着死上几万人也要把北京城啃下来,然后管他鞑子老的小的,男的女的,统统拉出来过刀,叫他们看看汉人的刀跟他们鞑子的刀哪个更锋利!
  然而,是打是和,可不是他李延宗能拍板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9/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