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4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0/638

  眼下,只能乖乖听话跟在表哥身边。
  表哥先前还嘱咐他,没他的允许不许说话,这就让李延宗心中更是窝火郁闷。
  耿仲明参加谈判的原因除了攻打北京他的炮兵部队要占首功外,还因为此人比较擅长交涉事务。
  另外一个原因是李延宗首先要让清廷将城中的耿仲明部家眷交出来。
  这个补充条件说出来后,济尔哈朗同英俄尔岱他们都没迟疑,就痛快应允。但却说怀顺王家眷交还还须等朝廷出关。这也是防着顺军出尔反尔,万一于清廷东撤途中袭击他们。
  李延宗与耿仲明低语几句,便没有就此事再行要求。接下来,在耿仲明的“唇枪舌箭”之下,济尔哈朗将释放的汉奴人数增加到了八万人,归还白银数量增加到四百万两。
  原本济尔哈朗是坚持以山海关为两国分界,至少也要以宁锦为界,可冯铨私下劝说他眼下当务之急是朝廷同京中的二十余万八旗家眷安全回到盛京,万不可在此小事上与顺军发生争执,导致和谈破裂。
  英俄尔岱也说此事不必争,真等大清将朝廷连同主力撤回关外,那顺军难道还真能守住广宁不成?
  济尔哈朗一想也是,遂不再就此分界继续争执。
  和谈条件基本成功九成,唯独在清帝去皇帝号,降称国主之事上,双方都不肯让步。
  济尔哈朗倒是想让步,可代善和多铎那里不同意,他做主也没用。
  “若贵国不愿去皇帝号,那我大顺二十万天兵明日便打进城去请贵国皇帝屈尊降号!”
  陆广远拍了桌子,冷冷看着对面的济尔哈朗。
  一看表哥动怒了,一直憋屈着不敢说话的表弟乐了,兴奋的一蹿而就,张嘴就骂:“谈谈谈,谈你妈个吊,你个鞑子还敢称天子!我大顺能放你们出关已经是你们祖坟冒青烟,十八代修来的福气!再他娘的叽叽歪歪,信不信小爷我把你们那个小皇帝用枪挑了!”
  对面的英俄尔岱也是太祖、太宗时期的名将,朝鲜人眼中极为强悍的存在,哪受得了一个十来岁的汉人少年对大清如此羞辱,气的也是拍案而起,喝道:“要我皇帝屈尊,且看我满洲族人答不答应!”
  济尔哈朗也是眉头微皱,对顺军方面出言不逊甚感着恼。
  高杰则好,坐在那捧着茶碗一动不动,不知这位翻山鹞子在想什么。
  关键时候,冯铨赶紧出来打圆场,耿仲明也将小爷拉下,又与少都督低语几句,随后对济尔哈朗等人道大顺方面已经退让很多,但清帝必须去皇帝号,这一点绝不容商量,希望清使方面将大顺的态度奏于皇帝、太后,再行回复。
  济尔哈朗微微点头,当下与英俄尔岱等离开顺营返回城中。
  等清使一行离开后,先前一直不说话的高杰嘿的一声笑了,道:“少都督真不愧是大都督的侄子,如此一来,鞑子更信咱们让他们出关了,要不然何必跟他们争什么皇帝、国主。”
  “高帅这话什么意思?”
  李延宗听不明白,他表哥陆广远却拍了他后背一下,说道:“你收拾一下,下午带兵同李成栋一起去永平。”
  “去永平干什么?”
  李延宗一脸困惑。
  “你舅舅说李虎子是杀人王,叫你跟个杀人王一起,你说做什么?”
  陆广远轻笑一声,”军令,不许鞑子出关。“
第571章
知道了,你们办
  顺军方面坚持去清室帝号,降称国主,若清廷不同意,则双方立即停止议和,刀枪见真章。
  为了防止清廷拖延时间,顺军方面随后又正式向城中射书,告之于申时三刻之前必须给出答复,届时若无答复,顺军便将攻城。
  与此同时,反正的耿仲明下令其子耿继茂、右营总兵徐得功等将领集中红衣炮至广渠门,若清廷拒绝去皇帝号,则立时轰塌广渠城门,再由淮军第一镇由此突进。
  耿仲明并不担心满洲人有胆杀害他部下的家眷,因为那样做的话一来和谈肯定破裂,二来也必将遭到顺军的残酷报复。
  以北京城现有的实际守卫力量,纵是能给予大顺军一定杀伤,但终将避免不了破城的命运。
  北京城中除了耿仲明部家眷外,其实还有平西王吴三桂部的家眷,他们原本是被清廷安置在京东永平诸府的。
  去年淮军高杰部突入京畿,吸取尚可喜部家眷被淮军掳走教训的清廷为防万一,便将吴三桂部的家眷都迁到北京城中居住,其中包括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两个儿子吴应熊、吴应麟。
  除了平西藩外,在山东战死的恭顺藩孔有德部汉军的家眷也在城中。不过因为恭顺藩全军覆没,这些原藩军家眷的重要性急剧降低,已经被视为普通汉民,而非是八旗子民看待。
  倘若顺军方面提出索要吴三桂部的家眷,清廷是绝不可能答应的,因为那样做的话等于将吴三桂拱手“让”给大顺。
  但要是顺军索要孔有德的家眷,清廷恐怕想都不想就将人交出,这上万恭顺藩家眷如今在清廷眼里都是累赘,本就不会带出关。
  一切都在紧锣密鼓中。
  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人从顺营回到城中后,紫禁城中没有敲响百官上朝的钟声,因两宫太后已降谕由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等满洲王公大臣全权交涉议和之事,诸王达成一致意见后只须报知宫中知晓就可。
  国主福晋哲哲自太宗时期就不问朝政,现在又一心想回关外保存大清骨血,巴不得赶紧和谈成功才好。
  圣母太后布木布泰虽有心思,但毕竟是一妇人,在没有多尔衮给其撑腰的情形下,对国事的影响力也是不足。因此清廷的权力随着两宫太后的降谕实际已转移到诸王之长的代善手中。
  为了方便与诸王贝勒共商国事,也方便与宫中联系,代善便暂时在从前多尔衮摄理国政所在的武英殿主持朝政。
  听说郑亲王回来,闻讯赶到武英殿的大小官员怕有上百人之多,其中多半都是满洲人。
  议和之事现在已是彻底公开,诚如首倡议和的汉人大学士冯铨私下里对顺军方面的“提醒”,议和消息一出,在京八旗便将人心瓦解,根本不可能再有死战之心。便是议和不成,顺军方面也可利用政治手段分化八旗,从而事半功倍。
  已经发生的就是大量前明降官神奇的“消失”,朝钟敲得再响,这帮降官也跟聋子一样装作没听见。
  而城中少量的汉军八旗也似乎开始心照不宣起来,知道养子祖可法降顺的祖大寿,更是大门不出一步,可每日悄悄往他府上的汉军官员却是不少。
  大清出关虽不是大厦将倾,但对祖大寿这些前明降清将领而言,基本上也是考虑重投明主的时候了。
  祖大寿对于大顺方面抱有很大的希望和信心,不仅是因为养子祖可法如今在大顺闯王麾下效力,更因为他还有个外甥叫吴三桂。
  只要大顺那新任陆闯王志在问鼎,有一统中国之心,那肯定会善待及重用他祖大寿。
  在京汉军官校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们有意识的“团结”在祖大寿身边,可他们以及祖大寿都不知道的是,祖大寿的亲生儿子祖泽润已在沧州被顺军杀害。
  对于京中的局面,内弘文院大学士,精通满、汉、蒙三种文字的希福看在眼坦克,曾于议政王公大臣会议后入慈宁宫叩见国主福晋,痛心疾首道:“自议和以来,满洲人心瓦解,皆以出关回国为望,无论固山还是甲喇亦或佐领披甲人,都不欲死战。”
  希福的话便是如今北京的现实写照,既然可以让出北京为代价安全出关,那八千满洲将士又哪个还愿意为大清流尽最后一滴血!
  ........
  武英殿中发生激烈的争执。
  争执原因自是关于是否去帝号。
  豫亲王多铎迫于局势不得不违心同意议和,但骨子里却是不愿议和的,因此一听顺军方面竟敢咄咄逼人,要大清皇帝降称国主,忍不住又说起坚守以待多尔衮、阿济格赶回的话来,甚至叫嚣于北京共存亡。
  代善沉吟不语,顺军方面执着于要大清皇帝去帝号,甚至不去帝号就不和谈,让这位一心想要出关的老王爷有些吃不准,生怕弄巧成拙因此坏了议和,导致北京被人家攻破,那时可就真是因小失大,连后悔药都没的吃。
  宁完我提出了他对这件事的看法,其认为顺军方面虽然欺人太甚,但也可从此事看出顺军确是愿意同大清和谈,否则何必执着帝号之事。
  众人纷纷点头,都觉顺贼是小聪明而大糊涂。
  大清此时势弱可以降称国主,但一等出了关聚拢了兵马,再称皇帝你顺贼还能打过来不成。
  “流贼无人矣!”
  众满洲王公贝勒及那大学士们没来由的倒生出了高人一等的心理。
  多铎却还叫嚷绝不能让皇帝降称国主,吵得不可开交时,饶余郡王阿巴泰提出一个建议,就是由在京宗室和八旗议政大臣共同投签决定是否去帝号。
  代善和济尔哈朗也不想同多铎闹得太僵,也同意大家共商。
  多铎一人难“敌”三王,只好同意。
  没想竟成了一次“民主”的试验。
  投票结果是赞成去帝号和谈的34人,不赞成的11人。
  少数服从多数,面对大多数人的选择,多铎也只得捏着鼻子不吭声,结果很快被报进慈宁宫。
  一直等侯消息的国主福晋同圣母太后叫内侍吴良辅过来传话,说:“太宗皇帝在时,曾言攻伐中国非一朝一夕之事,当缓图之。今既中国不能速取,便当依太宗皇帝在时,先行出关,他日再图。”
  有了两位太后的“背书”,户部尚书英俄尔岱便出城向顺军通告大清可去帝号,以后称满洲国主。
  顺军统帅陆广远听后很是欣慰,当着英俄尔岱面说了一句:“他日我大顺可为叔国,你满洲可为侄国,叔侄一家,各安其国。”
  之后,双方就清室出关的细节与技术性问题进行具体磋商。
  在双方都有诚意的基础上,顺、清两家进行了友好的协商,互相交换了意见,并彼此尊重对方的意见。
  出关路线没有问题,北京东出直奔山海关,从广宁返回辽阳。沿途顺军兵马大部撤离,只离少部人员加以“监查”清廷是否如约返顺盛京。
  当着英俄尔岱的面,陆广远手书军令发往关外第七镇,命第七镇自收到军令后即刻整军前往辽南,等侯海船返回山东。
  清军方面同样也颁出给盛京总管何洛会的军令,命关外清军立即停止与顺军的敌对行动。
  同时,将请皇帝旨意,分别遣使往摄政王多尔衮及英亲王阿济格军中颁谕和谈之事,至于这两支大军如何出关,将由顺军方面同清廷留下的专门使臣再行商议。
  清廷提出顺军方面必须保证即日起让出通往山海关的道路,并保证一百里内不驻军,陆广远原则上同意,并说清廷可派人督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0/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