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4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1/638

  双方磋商时,陆广远不时接到军报,每每看完都是神情凝重,继而在一些本可争取的地方做出让步。
  眼看就要签订正式和约,并互换国书时,顺军方面突然提出一个让清使为之惊愕及气愤的要求。
  就是顺军只给清国两天时间撤离北京。
  “两天,你们的人能走多少走多少,能带多少东西就带多少东西,两天后仍留在北京城的,我大顺视为逆民,一律诛杀!”
  “你们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反正就给你们两天时间!”
  高杰说这话的时候眼神极其贪婪,丝毫不加以掩饰。
  两天时间,要将朝廷、皇室及在京满洲王公大臣包括八旗兵将、二十多万家眷全部撤离,怎么可能,又怎么来得及!
  就算是人能走,东西又怎么能带得走!
  顺军方面的贪婪激起了满洲王公大臣的一致愤慨,然后却又投票同意了。
  因为,王公大臣和贝勒爷们的家产早就打包好了,只要顺军方面让开城门和道路,他们就能立时畅通无阻的奔回家乡。
  至于旗下的财产及汉奴阿哈们,王公大臣们实是考虑不了多少。反正也有两天时间,尽量多带一些但是。
  宫中两位太后还没派人到武英殿说同意时,满城已经掀起大搬家的高潮了。
  “叔叔说温水煮青蛙,只要鞑子一开始就从心理接受议和,那不管咱们提什么样的条件,他们都会答应。”
  广渠门外,陆广远撇了撇嘴,对一边的夏大军道:“大军叔,我现在像不像个坏孩子?”
  ........
  涿县,陆四将留守陕西的兴国公、征西将军李过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塘报递给身边的高一功,随口说道:“孙可望、李定国这两个义子可比八大王有本事的多,短短一个多月就拿下了甘肃、西宁,逼降了唐通,吓跑了白广恩,现下西军已往三边,看样子这八大王和咱这闯王要比个高下了。”
  大西军北上抗清后,因张献忠选择难度最低的先扫西北,在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的指挥下,十二万西军分作三路势如破竹接连掠取甘肃、宁夏、延绥等地,声势极大。
  进展如此迅速,固然同大西军将领皆是名将有关,也同甘州米喇印、丁柄栋反清有关。
  米、丁二人皆是甘肃的信教汉民,由秦州投大顺的马德曾自告奋勇前往联络二人,但米、丁二人起兵反清后却没有同大顺取得联络,愿归大顺领导,反而投了大西军。
  米、丁二部连克甘州、凉州、肃州,杀死了清朝甘肃巡抚张文衡、甘肃总兵刘良臣、凉州副总兵毛镔、肃州副总兵潘云腾、甘凉道林维造、西宁道张鹏翼等。接着又引大西军李定国部东进攻破兰州,连克临洮、河州、洮州、岷州,围攻巩昌府,清廷在甘肃的统治几乎全部瓦解。
  唐通于靖虏卫的冯家堡被西军将领冯双礼带兵围住,本是指望屯兵西安所的白广恩能够救他,不想白广恩听说大西军十几万入西北,大顺军又举兵东征直抵北京,吓的连夜带兵往花马池跑。
  没了援军的唐通无奈只好开堡向冯双礼投降,被西军前线统帅孙可望委任为宁夏总兵。
  西北绿营的另一支主力姜骧部闻知唐通投降,白广恩逃跑,大西军席卷西北,大顺军东征北京,判断满洲必亡,故而突然率部返回大同,关闭城门,处死清廷委任的宣大总督耿焞,自称大将军公然反清。
  姜骧造反后,大同附近十一城俱响应,反清声势很快波及山西,晋东南汾、潞、泽、辽等郡邑豪杰乘时蜂起,绿营将领胡国鼎啸聚潞安,祸连沁属。又有义民陈杜、张斗光等领兵攻克泽州,平顺则有姜瓖所遣部将牛光天破城劫库,男妇掳掠甚多。
  由延安带兵攻入山西的顺军李元胤部趁机长驱直入,沿途大量收编绿营散兵及土匪,人马壮大至三万余众,兵锋直指太原。
  龟缩在太原城中的前明恭顺侯吴惟华先祖乃是蒙古人,清军入关之后主动降清自告奋勇前往山西招抚,因功被清廷授山西总兵,后叶臣部归京,吴惟华又代山西巡抚事,并一直监视被清廷调往西北的姜骧、唐通、白广恩等部绿营。
  如今唐通降大西,白广恩逃奔花马池,姜骧在大同举反旗,山西境内西有自延安方向入犯的顺军李元胤部,南有自怀庆入犯的顺军“杀奴军”,太原与北京汛道皆断,吴惟华心中惊恐可知,反复思量之后决定同大顺接触,期以太原城赎他从前罪过。
  李元胤接吴惟华密信“请大顺天兵速至”,不敢怠慢,一方面速领军疾奔太原,一面将此事上报陕西留守兴国公李过。
  李过同陕西总督孟乔芳商议之后,决定先给李元胤去信要其准吴惟华投降,先行占领太原这座晋中重镇,再同大同姜骧联络,劝其归顺。
  在给监国闯王的奏报中,孟乔芳称西军于西北进展迅速,惟今当以安抚手段收编山西诸路军头,尤以姜骧为重,不然若姜骧等倒向西军,则京畿必受西军威胁。
  陆四回信李过、孟乔芳,信中只六字——“知道了,你们办。”
第572章
陆四天王以怂夺天下
  西北的事,包括山西那边,陆四交给李过同孟乔芳。
  对李过这位大舅子的观感,陆四觉得如果李自成没死,大顺也没亡,这位大顺皇权唯一继承人多半会登基为帝,将来谥号或许会是一个“仁宗”。
  宋仁宗、明仁宗、顺仁宗。
  守成有余,待人宽厚,遇事忍让是李过身上的“标签”,这种性格于守成之君是极好的,易于安定朝堂,团结文武,但于眼下中国危亡的国难局面,此性格却是万万要不得的。
  李过率二十万顺军归顺明朝,结果战斗力最强的忠贞营被何腾蛟一个无能文官活活坑废,纵横天下十几年的顺军大将们被人玩弄于股掌,李过本人也战死于锦州,关键原因就是李过为了联合明朝放弃了忠贞营的独立性,甚至连军事上的指挥权也拱手交出。
  这叫什么,叫委屈求全!
  李过以为这样可以证明忠贞营对明朝的忠心,换来明朝的真心对待,却不知以何腾蛟为首的南明文官骨子里就不信任他们这帮“流贼”,变着法的坑害他们,最终使得力量优于大西军的大顺军成了抗清斗争的“配角”,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最后给后人留下一段唏嘘的历史。
  说白了,李过仁义是仁义,但缺乏一种为统帅者独有的气质,即不能果断,遇事也多无定策,或者说心不够狠。
  所以,陆四名义上是让李过以兴国公、征西将军留守西安,但实际留守军政事项多是由陕西总督孟乔芳负责。
  不是陆四信不过李过,恰恰就是因为太信得过,因此才不能让这位大舅子自我发挥。
  那样的话,以李过对大西军的“情感”,恐怕真的能坐视西军成为继满清之后大顺又一强敌。
  毕竟,西军与顺军源出同门,两家也曾经在崇祯年间有过并肩战斗的友谊,甚至可以说没有张献忠就没有李自成,现在陆四再一次促成顺、西合作抗清,于李过而言恐怕更多的是看“合作”,而不会去想满清败亡之后北方的局面会向何处发展。
  这个思想显然是要不得的,几乎可以百分百断定,一旦满清覆亡,那位八大王张献忠一定会跃跃欲试,再同闯王试比高。
  陆四不会主动撕毁同大西方面合作抗清的协定,但他也不可能毫无防备。
  八大王张献忠倒是不足为虑,可那孙可望却是人中龙凤,小看不得。
  此人,陆四前世南明史学家无论屁股坐在哪方面的,可是一致公认其是当时唯一能击败满清挽救中国的奇材。
  晋王李定国、国姓郑成公、兵部张煌言、督师文安之、总督连城壁等无一能比。
  孟乔芳的意见很好,西军想要同顺军争夺北中国的统治权,肯定要渡过黄河东征,那么山西于两家的重要性就极为突出了。
  陆四相信以孟乔芳的能力,一定可以快速将山西纳入大顺麾中,至于那个姜骧,陆四也相信这位墙头草大将军有自知之明。
  另外,陆四还让人给孟乔芳带了句话,就是要其设法招揽姜骧麾下一下个叫王辅臣的将领。
  现在王辅臣是不是叫王辅臣,陆四也不确定,不过这家伙的外号“马鹞子”肯定是错不了的。
  这年头,能被人唤为“鹞子”的,那都是等于赵云、马超般的存在。
  如翻山鹞子高杰,马鹞子王辅臣。
  大舅子李过那头,陆四没有过多交待,因为他清楚李过的性格注定他不会跟孟乔芳争,也就是孟乔芳提出什么意见,哪怕不合李过的心思,这位兴国公也会看在妹夫、妹妹的面上不去争。
  李过这位留守第一人不争,孟乔芳这个陕西总督才能阳谋、阴谋一块使,为陆四提前部署,以在将来同西军开战之后抢占先机,再一次让八大王张献忠知道闯王惹不得。
  北京那边,昨天侄儿广远派人送信来,说是清廷已经同意议和,他已于清郑亲王济尔哈朗进行了一次会晤,并将会晤具体事项逐条报于叔父知道。
  陆四没就和谈具体内容给侄儿“指示”,因为他的态度已经准确无误的告知了这位侄儿。
  广远这孩子某种程度同李过很相似,就是两人都是仁义人,或者说老实人。不同的是,陆四不可能教育大舅子李过,但他能教导自家侄子。
  原督府参军,现为监国行营参议的贾汉复进言,如果清廷内部有对多尔衮不满的满洲权贵,是不是可以让北京那边同这帮满洲权贵接触一二,从而可以满足那帮让那帮满洲权贵可以安心睡觉,不用担心多尔衮也活蹦乱跳的回去。
  具体办法就是多尔衮下的满蒙八旗兵可不都是他嫡系的两白旗,如果北京那边可以想办法让非两白旗的八旗兵脱离多尔衮的指挥,那大顺可以允许这些非两白旗的八旗兵回京出关。
  贾汉复的这个进言其实操作得当的话,是可以办成的,毕竟八旗也不是铁板一块,明争暗斗也是家常便饭。
  北京城中的代善、济尔哈朗、阿巴泰等人一直被多尔衮打压,趁这机会削弱多尔衮手头的八旗兵力,让摄政王永远回不了家乡,不是挺好?
  诚如陆四对侄子广远所说,只要北京的清廷生出议和之心,并且议和这件事已经实质进行,那么已经不再凝聚的满洲权贵集团不会比前明的官僚集团高明多少。
  不过,陆四觉得贾汉复光是让北京那边“抽”走多尔衮的兵,还不算高招,要做就做得再高明些,可以让八旗狗咬狗,也就是自相残杀。
  这一点,也是能完全做到的。
  要知道八旗自相残杀是真实历史,先是多尔衮残杀两黄旗,后来是两黄旗联合其它四旗残杀两白旗,最后逼得两白旗的满洲八旗兵在昆明打出扶保大明旗帜。
  这得多绝望才会在南明永历帝被擒之后,满洲大兵们还要铤而走险救大明,灭大清啊。
  思虑片刻,陆四口述,由姜学一记录的一封书信被快马加鞭送到北京。
  多尔衮这两天也没闲着,组织了一次近万人的攻势,试图击败一直尾随他的保定顺军主力。
  刚开始,清军取得了一定进展,贺珍部被清军突入,但让清军绝望的是,他们没有想到顺军将乌龟战法发挥到了极致——他们不仅在军营外大挖壕沟,甚至在军营内也大挖壕沟。
  这就使得清军即便突入顺军大营,也没有办法如从前一般打穿整个顺军,反而被利用“交通壕”机动的顺军不断反包围,分割,进而一点点的被赶出去。
  从撤下来的将校口中知道顺军大营真实情况后,多尔衮是久久无语,他实是无法理解明明占了优势的顺军是怎么将“小心驶得万年船”深深烙在骨胳中,烙中血脉中的。
  陆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野战打不过你八旗兵,我就不和你打,认怂老老实实的挖沟,不丢人吧?
  就你多尔衮这困兽犹斗的鬼样子,傻子才和你一战定胜负呢!
  你多尔衮看不起我不打紧,有本事你去打良乡城啊,盯着我这怂包干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1/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