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4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4/638

  “王爷便将心放在肚中吧,大顺乃新朝定鼎,岂能食言而肥,叫天下人唾骂?”
  奉命带着县中差役及征用民夫数百人“接管”山海关的卢龙知县宋文治,对阿巴泰还是十分恭敬的,因为不久前他宋知县还是大清的官呢。
  虽说大清如今要出关,但毕竟是大清给了他这个包衣一个知县的功名,细较起来没有大清哪有他宋知县。
  如今恩主要回归故土,宋文治于公于私都要给恩主最后的恭敬,毕竟谁知道大清哪天不会再回来呢。
  这世道,你要说明儿大顺又被赶出北京,宋知县都不带怀疑的。
  阿巴泰看了一眼这几日为他吃住提供方便的卢龙知县,微微点头,想了想将自己的一串朝珠递给对方,道:“若在关内不得意,便到关外寻本王,总能给你个好前程。”
  “多谢王爷!”
  宋文治忙将那朝珠接过悄悄塞在怀中,又对饶余郡王说最迟明天皇上同太后的銮驾就会抵达山海关,到时銮驾出了关他和王爷就要道别了,有生之年未必能再相见。
  言语间,些许难过,略微动情。
  “好奴才。”
  阿巴泰按住心头酸动,带人走上关城在“天下第一关”匾额下遥看西方,视线中两蓝旗大车小车的队伍正由远及近,在他看不到的更远处,两黄旗同两红旗正簇拥着銮驾往山海关而来。
  这刻,无论是关门上的阿巴泰还是扶老携小的八旗家眷们,人人都是归心似箭。
  ..........
  关东老龙头校兵场上,两伙人站在长城上遥看东方大海。
  海上雾大,里许外便不能睹物,这让陪同满洲红带子前来观海的顺军将领李本深颇是遗憾。
  “原是想带贝勒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不想今儿天气不好,真是叫贝勒爷白跑一趟。”
  李本深嘴里所称的贝勒爷名聂克塞,其父是满洲太祖四子镇国克洁将军汤古代。不过聂克塞并不是贝子,也不是贝勒,只是二等奉国将军,然而李本深却始终一口一个贝勒爷叫着,让聂克塞听着很是受用。
  按顺清和款所定,两方皆要派人巡查北京至山海关沿线军备,清军方面是巡查沿线是否有顺军驻扎或潜藏,一旦发现便要立即向顺军相关人员提出,并要求马上撤走这些顺军,以免给清廷出关人马造成威胁。
  清军方面的主要负责人就是阿巴泰,而顺军方面的负责人是耿仲明之子耿继茂同第六镇镇帅高杰的外甥李本深。
  聂克塞就是同李本深直接对接的清方人员,几天下来,李本深陪着这位满洲红带子几乎踏遍了永平府,双方在短暂的接触中竟然生出了友谊,不似刚开始那般剑拔弩张,渐渐的倒是惺惺相惜起来。
  因为明日聂克塞就要随他的叔叔阿巴泰前往宁锦,届时将由第七镇的人同清方接洽具体事务,所以今天是李本深同这位满洲好兄弟相处的最后一天,为了尽地主之谊,李本深特意请聂克塞来这老龙头观海,不想来得不凑巧,海上满是大雾,哪有什么海景可看。
  看不看海的聂克塞倒是无所谓,毕竟双方心境不同,见李本深兄弟面露遗憾,便笑着说道:“你我两国从此为世交之好,今后你若有空便来盛京找我,我带你去老林子打老虎,射黑熊,那才是好汉子的乐趣。”
  “噢?”
  一听打虎射熊,李本深不禁来了兴致,正要问问聂克塞兄弟怎么个好玩法时,远处海面上却隐约有呼啸声传来,继而好像迷雾中有红光、蓝光闪现于半空之中。
  “那是什么?”
  从未见过此幕的聂克塞同随从们皆是惊讶,好奇的看着远处迷雾。
  “噢,没什么,”
  李本深瞅了一眼,突然拔刀在手一刀砍在满洲好兄弟的后背上,“是阎王爷请你们上路的帖子!”
  随着李本深的动手,数十顺军将士一拥而上,将聂克塞连同手下十几个满洲兵砍翻在地。
  与此同时,平静的海滩上密集的芦苇突然被一片片的扑倒,继而无数人头从中冒出,一片片的如潮水般往岸上涌。
  迷雾中,不断涌出一条条船只。
  “快,快拿刀!”
  有如扛成捆甘蔗般的大汉将肩上所扛的大刀扔在地上。
  刀,淮扬的刀,淮扬大砍刀。
第603章
尼堪,动手了
  八里铺,关门以东。
  山海关虽雄,却有一段关墙修在东边高岭之下,如此敌军可居高临下俯视城内,若敌军携有火炮,则对关门便是极大威胁。
  故前明天启年间经略王在晋在辽事危难之时建议于八里铺再修一道城墙,从而将关外高岭尽数围入,如此就能让山海关成为建奴无法逾越的存在,以最小的代价暂时遏制建奴的势头,尔后以大明国力逐步损耗建奴,即“以守耗敌,蓄力再击。”
  可惜,此策未被朝廷采纳,帝师孙承宗改以两百里外的宁锦修筑防线,结果这个方案成了日后动摇崇祯朝国本的无底洞,无数精兵、无数钱粮被白白浪费在宁锦,如添油战术般,损失了继续补充,补充了继续损失,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引发关内农民大起义,最终导致明王朝的覆没。
  时过境迁,二十年后的八里铺,萧条异常,已经是关门外高岭下的一处废墟。
  废墟中的野草长得比人还高,时不时的有狍子从草丛中跳出来,吓得边上正跟着大人往前走的满洲小孩哇哇大叫起来。
  “是狍子,不咬人的。”
  一辆马车内,一身旗人女子装扮的年轻女子将受到惊吓的儿子,从窗户边拉下哄了起来。
  这个女人叫杜勒玛,是蒙古科尔沁部落洪果尔贝勒的女儿,也是正蓝旗主豪格的继福晋,除此之外,这个女人还有一个当国主福晋的堂姑妈以及一个当圣母太后的堂姐。
  不过了解这位肃亲王福晋的满洲人都知道,摄政王多尔衮特别喜欢她,曾多次让人用轿子趁夜色抬这位侄媳妇到睿亲王府,次日天亮才重新送回肃亲王府。
  豪格死后,有三名妻妾从殉,作为继福晋的杜勒玛却没有这样做,因为她知道丈夫虽死,但凭着她娘家的关系,她依旧会在满洲生活得很好,尤其是她还一个深爱着她的叔叔。
  满洲人的习俗叔叔取侄子的老婆,或者侄子娶叔叔的老婆并不是见不得人的事,甚至继子娶继母也是平常事。虽然入关承继中国,多了许多汉人礼法约束,但眼下这些习俗依旧保留着,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不过虽然和多尔衮这个叔叔有染,可杜勒玛却更听她姐姐的,因此和多尔衮在一起那么多次,她并没有大了肚子。
  因为,她不傻,始终在服姐姐给她的汉人药。
  宫中的两位太后才是科尔沁利益的根本。
  离开北京前,杜勒玛进宫见了姑母,从姑母国主福晋口中她隐约猜到多尔衮恐怕是不会回来的,而出关以后她有可能被改嫁给比她大二十岁的郑亲王济尔哈朗。
  姑母问过她,如果她不愿嫁给济尔哈朗那就改嫁给阿济格,让她从两人中选一个。
  杜勒玛思虑片刻没有选择年轻的阿济格,而是选择了济尔哈朗。
  这个选择让她的姑母感到欣慰。
  有些话哲哲没有对堂侄女点明,但杜勒玛又如何想不到呢。
  满洲诸王抛弃了多尔衮,难道还会让阿济格同多尔衮一样继续凌驾在他们头上吗?
  将来的关外,很有可能会重现当年四大贝勒共同理政的局面。
  现在实际负责朝廷的“诸王之长”礼亲王代善、征战有功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肯定是“四大贝勒”之一,因此改嫁给济尔哈朗能让杜勒玛的儿子富绶得到更多的照顾。
  相反,如果她选择阿济格,恐怕又会被牵涉进一场政争的动乱之中。
  这是杜勒玛不愿看到的。
  富绶并不是在北京出生,而是在盛京。
  富绶上面的三个哥哥齐正额、固泰、握赫纳都不大,最大的齐正额才14岁,现在正骑马同他的叔祖饶余郡王阿巴泰一起。固泰跟下面的弟弟妹妹们则在杜勒玛后面的两辆马车上。
  正蓝旗原本在太宗时期是上三旗,结果多尔衮主政后被降为了下五旗,且因为旗主是肃亲王豪格的缘故始终被多尔衮打压。
  等到豪格战死在山东后,正蓝旗实力受损就更严重,已经有点名不符实了。这次离京出关的正蓝旗披甲兵不过才两个牛录不到七百人,但旗下家眷连同阿哈汉奴却有四万余人。
  等到了盛京之后,正蓝旗下这些家眷和阿哈汉奴肯定会被重新分配,这是谁也无法阻止的事。
  各旗不断整编磨合成新旗,也是太祖皇帝创立八旗之后的常事。
  “额娘,这是什么?”
  才五岁的富绶从狍子的惊吓回过神来后,发现母亲身边放着一块用白布包裹的东西,便好奇的爬了过去想解开白布看看是什么好玩的东西。
  “别动,这是你阿玛。”
  杜勒玛将儿子抱到腿上,不让他去解白布,因为里面是他阿玛豪格的骨灰。
  让杜勒玛遗憾的是丈夫的尸首并不完整,据说丈夫的首级被尼堪贼人挂在济南城墙上都快风干成骷髅了。
  杜勒玛曾派人想从尼堪那里赎回丈夫的首级,然而尼堪贼人却不肯将她丈夫的首级交还,不得已杜勒玛只好在礼部和宗人府的安排下将丈夫豪格的无首尸体暂时寄存在北京西山一座寺庙中。
  本是想等时局变好之后请朝廷正式择址安葬,不想时局却是越来越乱,如今的大清休说成为中国之主,连北方之主都做不成。
  离开北京前,杜勒玛带人到西山将丈夫的尸体取回,就地火化捡了骨灰收敛。
  没有办法,不这样做的话,豪格的魂魄便无法返回关外。
  这也是杜勒玛为自己的丈夫能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以后,她可能就不是肃亲王福晋,而是郑亲王的侧福晋了。
  “额娘,那个留着大胡子的阿牟其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4/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