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5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7/638

  三教九流要讲,当皇帝的更要讲。
  哪就能把脸一板,桌子一拍,连喝带骂将大老远来的亲戚们给赶回家呢。
  他陆四不要脊梁骨了?
  .........
  冯侍郎领了重要差事走后,尚宫局的高尚宫就带了一帮宫人在武英殿外求见,却是要给监国裁试皇袍的。
  尚宫局是宫内厅下属机构,专门管理宫人以及负责各宫嫔妃诸事。而负责尚宫局的女官叫高英,此女就是当年陆四在徐州从刘泽清帐中解救出的妇人,有一段时间也是陆四的私人技师。
  而在外人眼里,这个高英同样也是监国的女人,虽然他们不知道监国其实没有碰过高英。
  宫内厅提督太监高歧凤认了高英做义妹,在推荐尚宫局女官人选时,高公公肯定提了义妹一嘴。
  陆四这边也记得高英,对这个女人的身世命运颇多同情,便命高英担任尚宫局女官一职,职正五品,是宫内厅官职最高的女官。
  原先陆四他老丈人在北京倒是给陆四找过一个丈母娘,姓窦,是前明宫中的一个普通宫女,按礼法的话现在得叫窦太妃。
  可惜,窦太妃死于非命,尸首几天前被高进他们在一口水井中发现,泡了两年多什么都坏了,还是通过贴身的一块玉佩以及参与谋害窦太妃的几个太监供认这才确认身份的。
  陆四得知此事震怒万分,命将谋杀窦太妃的几个太监装麻袋杖毙。
  又将此事告诉了正同妻子李翠微一起进京的高太后,同时命人将窦太妃的尸首装敛,暂时安奉在西山。
  李自成的首级却是一直找不到,这成了陆四的一块心病。
  高进审问了很多满洲官员及宗室,这些人都说当时多尔衮下令将李自成的首级示众数日后找荒地随意埋了,掩埋地点也找到了,可就是没能挖出李自成首级。
  现在只能怀疑当时是不是有同情李自成,或潜藏在京中的原顺军人员偷偷挖走了李自成首级。
  此事,仍在追查。
  计划中,陆四准备找到李自成首级同身体时便将这位圣武天王以皇帝礼安葬,墓地都选好了,就是京东的遵化地区。
  将来陆四估计也要葬在那里,而那片地区就是前世的清东陵。
  .........
  “陛下,请将双手伸长。”
  高英带着几个宫人用尺子给陆四量体,陆四这边自是配合。同外朝呼陆四为监国不同,宫中都是称呼陆四为陛下,这就是内外区别了。
  那边广远也被宫人要求伸手量衣,却是要替这位少都督裁制亲王礼服。
  登基之日,陆四将大封文武,政务院那边拟就的封赏名单伯爵以上的就多达68人。
  而获封亲王的只有两人。
  第一位就是坐镇西安的兴国公、征西将军李过。
  因为李过的“让”才使得陆四能够光明正大继承李自成的遗产,成为大顺军的共主,从而完成了对满清的致命一击,奠定今日大顺基业,因此李过获封亲王便是天经地义之事。
  陆四拟封李过为大顺晋亲王,李过若能有子最好,若将来还是无子,则陆四便履行同高太后的协议,将同妻子李翠微所生的儿子除嫡子以外过继一个给李过,一来延续李自成香火,二来承继晋亲王府。
  第二位获封亲王的就是殿中这个侄子陆广远。
  一直以来,陆广远都是以陆四继承人的身份替领军在外的叔叔打理后方,并且在大顺北伐时担任东路军总指挥,因此不管是亲近还是资历,陆广远获封亲王都没有疑议。
  陆四拟封广远为楚亲王,等中央政府成立后广远将前往淮扬统领诸军,为南下征明做准备。
第682章
四大国公
十二侯爷
  晋、楚,都是春秋时的大国。
  至于大哥陆文亮是否封王,陆四问过顾君恩他们的意见,众人意见竟是一致,那就是既然少都督获封亲王,那少都督的父亲便没有必要再封王,且陆文亮将出任江北巡抚一职,所以更没有必要封王。
  而且父子同时健在且同时封王,有违礼制,于宗法也是不合。
  陆四再三考虑,没有坚持己见。
  倒不是舍不得给文亮哥封王,而是他不能让大顺的王爵变得跟广西老表的天国一样烂大街。
  再说,文亮哥自起事以后并不曾参与大的战事,给其封亲王于功绩而言有些说不过去。
  但是对于政务院拟出的六十八名封爵名单,陆四却做了修改,删去其中大半,只定亲王以下国公四人、侯爵十二人、伯爵二十四人。
  连同亲王在内,也就是隆武朝立国之始,与国同戚勋贵共四十二人。
  首先被陆四从封爵名单拿下的是李自成所封崇祯太子朱慈烺的宋王、定王朱慈炯的定安公、崇王朱由樻的襄阳伯、邵陵王朱在城的枣阳伯、保宁王朱绍圮的宣城伯、肃宁王朱术的顺义伯。
  前明宗室一律不封爵,这是陆四给这次大封爵定下的原则,以后则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比如弘光帝要是开门迎大顺天兵,看在其听话懂事份上,陆四怎么也要给人家一个国公的,还得世袭。
  以上诸前明宗室除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下落不明外,其余几个其实都在顺军控制区内,包括那几个山海关之战后被李自成释放的前明亲藩。
  前明宗室不封爵以外,这次大封爵又要结合顺、淮两方面历史因素,首先陆四承认李自成于永昌元年所封爵位,只要这些人健在并且不曾降清或降明,那么他们的爵位于此次封爵是继续保留的,若有新功则可视功劳大小斟酌晋升。
  顾君恩同礼政府提供的名单显示,李自成于永昌元年共封侯爵九人,分别是汝侯刘宗敏、泽侯田见秀、蕲侯谷可成、亳侯李过、磁侯刘芳亮、义侯张鼐、绵侯袁宗第、淮侯刘希尧、绛侯贺锦。
  以上九位侯爵如今只有李过、张鼐、袁宗第三人健在外,其余六人都已阵亡。
  健在三人中,李过晋封英亲王,袁宗第因坐镇河南有功晋英国公、张鼐侯爵不变,但由英侯改为义侯。
  永昌元年所封伯爵最多,共有26人,分别是光山伯刘体纯、太平伯吴汝义、巫山伯马世耀、武阳伯李友、平南伯刘忠、文水伯陈永福、桃园伯白广恩、确山伯王良智、京山伯陈荩、鄢陵伯刘苏、伯爵任继荣、伯爵辛思忠、伯爵党守素、伯爵刘汝魁、牛万才、蔺养成、左光先、牛成虎、马科、宁陵伯田虎、临胊伯高一功等人。
  这其中又战死过半,如今健在的是刘体纯、刘忠、辛思忠、党守素、牛万才、蔺养成、马科、高一功八人。
  另外还有一个左光先,此人是前明将领,于崇祯十六年归降李自成,后随大顺军入京参与了山海关大战。李自成兵败撤出北京时,左光先与蕲侯谷可成率两万兵马断兵后,于定州清水河与追击的清军大战。
  此役,谷可成被俘身亡,左光先在战斗中因马腿被砍而坠马折足,易马再战,不能骑,遂弃辎重而退入山西与李自成会合。后随李自成撤离西安时与一妻三子被清军俘获,不得已归顺满清,隶属镶白旗汉军,仍为总兵。
  阿济格部自荆襄北上河南时,左光先阵前再次反正,率亲兵百余人与三子投奔顺营。
  顾君恩意左光先有降清失节污点,虽然重新反正,但不可再为大顺伯爵,可降为总兵待遇来京闲置。
  陆四却说左光先当年于定州也是与清军血战过的,后来只是因为妻儿被清军俘获这才无奈降清。降清之后又不曾给清军出过力,待知大顺重新崛起,毅然携子来投,精神可嘉,故保留左光先的伯爵,改封为诚义伯。
  刘体纯、高一功东征有功,又皆是领军提督,此次自然要予以晋爵,陆四直接大手笔,将刘、高二人的伯爵直接晋为国公。
  刘体纯为美国公、高一功为法国公、如此连同袁宗第的英国公,四大国公原顺军将领便占了三人。
  辛思忠、党守素、牛万才、蔺养成、马科、刘忠六人仍为伯爵。
  此外,永昌元年封爵后,李自成其实又封了两个侯爵,其中一个就是陆四的淮阴侯,另一个是董学礼的定南侯。
  董学礼战功并不显著,并且曾在永昌元年五月份的时候有过动摇,但最终还是选择同河南节度吕弼周一起接受陆四指挥。随后一直在河南同吕弼周坚持抗清,因此陆四没有削夺董学礼的定南侯爵,如此一来保留下来的原顺军方面侯爵就只有两个,一是董学礼,二是张鼐。
  亲王以下其实还有郡王之封,但陆四却将郡王一封予以空出,没有授予任何一人为郡王。
  四大国公之封顺军方面占了三个,还有一个肯定要在淮军当中产生。
  这个德国公就是陆四新近任命为河北巡抚的夏大军,夏于淮军之中资历、战功是仅次于陆四这个首领的。济南之战更是奠定了淮军于山东的战局优势,为全歼豪格、孔有德集团做出巨大贡献。其后北伐,第一镇也是功劳巨大。
  许是平衡,又许是无意,两个亲王顺军占了一个,淮军占了一个。四位国公顺军占了三个,淮军只有一个。但在侯爵这一块,顺军却只有两个,淮军方面足足有十人之多。
  十位侯爵分别是左潘安、李延宗、高杰、程霖、沈富安(学瞎子)、徐广大(徐和尚)、张国柱、蒋魁、赵忠义、耿仲明。
  左潘安、程霖、沈富安、徐广大、赵忠义、蒋魁六人现在都是一镇之帅,也都是陆四的老家人,连同外甥李延宗可以说是真正的淮左集团。
  高杰、张国柱则是前明降将,二者一个是第六镇的镇帅,一个是第五镇的镇帅,乃是前明降将于淮军之中战功最为显赫者,尤其是高杰。
  耿仲明不是淮左集团,也不是前明降将,而是满清三顺王。
第683章
论功行赏
大块吃肉
  当初方大猷劝降耿仲明时,曾给其总兵、郡王、亲王三条路。
  也就是耿仲明按兵不动,大顺灭清之后可为总兵;占据良乡封堵多尔衮后路粮道可为郡王;挥师攻破北京可为亲王。
  从耿仲明实际表现来看(一部据良乡,一部北上),获封亲王肯定是不够的,因为北京城并不是耿仲明拿下的,以耿部自身实力也可能攻破北京。
  但一个郡王却是够格的,因为要不是耿仲明于多尔衮的背后来了这么一下,陆四指挥的西路军也不可能将多尔衮集团拖死在保定于良乡之间的涿县,继而取得战役胜利。
  何况,耿仲明在满清那边就是怀顺王,到了大顺这边纵是不再上一个台阶,保留原来的郡王待遇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陆四却没有履行诺言,不仅没给耿仲明封王,甚至连国公都不给,只是封其为侯——定义侯。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随着大顺的节节升高,陆四有必要增加大顺爵位和官职的含金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7/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