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5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8/638

  从前满清入关时,吏部问多尔衮如何安置前明降官,多尔衮手一挥说一律加一级任用。
  原因是满清人少,以小族临大国,必须重用降官汉奸,否则何以立足?
  怎么才能让降官喜出望外,感激涕零为大清效命?
  加官晋爵呗。
  如今大顺强势,中国三分天下实力最大者,陆四却不能学多尔衮只要来降的就一律加一级任用,反而传谕政务院及吏政府那边,今后不管明、西还是蒙古来降来归者,非大功者不得加官,也一律降两级任用。
  如此做法,看上去好像大顺有点拒人千里之外,但实际上却能让大顺的官职变得更加正式,更加诱人。
  因为,大顺最强。
  当官的都是聪明人,他们会知道如何选择。
  大顺这边表现的越强势,越正规,那些降官才会趋之如骛。
  给耿仲明一个侯爵,已经是难得了。
  耿仲明只要不傻,看看十二位侯爵名单,就当知道自己能为侯爵已是隆武皇帝隆恩浩荡,对他刮目相看。
  不然,以他怀顺藩的实力,莫说侯爵了,连伯爵都不够格。
  四大国公、十二大侯爵以外,获封伯爵的有贺珍、黄昭、郭啸天、孙国富(草堰孙四)、麻天水(大团麻三)、杨祥、洪宝、李化鲸、李成栋、胡茂桢、李来亨、柏永馥、沈廷扬、程思华、代善、济尔哈朗、郭登先、白鸣鹤等。
  连同辛思忠、党守素、牛万才、蔺养成、马科、刘忠等人,计隆武朝共封伯爵二十四人。
  伯爵“成份”上,农民起义出身的占了三分之二,余下三分之一是前明降将。
  这二十四人中有两位满洲代表,即归义伯代善、顺义伯济尔哈朗。
  给这二位封伯,更多的是政治意义,以便能够和平解决沈阳、辽阳残余清军,及分裂阿济格麾下的满洲八旗兵。
  代善、济尔哈朗已经分别给关外和阿济格那边写信,希望他们能够归降大顺。
  关外那边留守的是奴尔哈赤三子阿拜和多尔衮的亲信何洛会,代善和济尔哈朗的劝降应该会起作用,因为如果阿拜同何洛会坚持抵抗,他们的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全城玉碎。
  阿济格那边,孙武进递来的消息说这位英亲王同史可法接上了头,陆四还挺欣赏阿济格这么果断,所以传谕阿济格要效忠的大明弘光天子,务必要给英亲王一个忠王封号。
  拉来阿济格是不用想了,拉一些满蒙八旗兵过来是绝对有可能的。忠贞营这个榜样在那,八旗的家眷也都在顺军手中,那些阿玛、阿牟其们怎么选,心中都有杆称。
  对吴三桂,因为陈圆圆的缘故,陆四没冲冠一怒把吴家给灭了门,现在也是按程序派人去劝降吴三桂。
  平西王肯不肯来降,陆四无所谓。
  尚可喜那边,陆四却是真的火了,已经传谕将尚部家眷迁往临清,并要人给尚可喜最后递一次话——不降就杀人。
  另外这次封的四大国公之外还有一位公爵,即归顺安乐公陆福临,这位公爷又被称为国姓爷。
  因为就在前天,陆四刚刚颁谕赐福临为陆姓。
  一是表示大顺隆武天子对过去满洲小国主的宽仁,二是名义上陆四现在就是福临他爹。
  因为福临他娘不久前在永寿宫受了大顺龙恩。
  后爹也是爹。
  都跟娘过来当拖油瓶了,改继父的姓不是很正常么。
  陆四他二伯家的陆小华子不就是这样姓的陆。
  而爱新觉罗及其它满洲姓氏今后一律更改汉姓,有违者视为谋逆。
  “今则满洲虽灭,但华夏尚不能成为完全统一之国家,南有朱明,西有张西,北有蒙古,故大顺成立之始便当致力于国家统一。统一之国家则不再有民族之分,盖各族皆同化于我汉族,如此国民方可齐心建设世上最强大之国家。”
  降官宋权奉命出使漠南蒙古在武英殿辞行前,陆四对他如此说道,这番话源头出处是前世那位至死都在极力推翻五族共和说的国父。
  大顺的爵位体系基本照搬前明,即亲王、郡王、国公、侯爵、伯爵五等。
  此次封爵并无文臣,全部为军功封爵。
  也可以理解为陆四开始兑现自己的承诺——论功行赏,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同明朝一样,陆四规定大顺的爵位也分世袭与不世袭两种。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
  即将封授的爵位暂以国公、侯爵为世袭,伯爵一律不世袭,待视封爵之人今后作为再行议定。
  这是功臣封爵,宗亲外戚这一块,如前明封给宗室的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及奉国将军等爵暂不授予,即使要封也得等统一江南以后。
  按礼法,其实有两人他是必须要封爵的,且至少得是郡王,这两人就是陆四的大伯陆有才同二伯陆有富。
  对此,陆四倒是可以封,但二位伯父同他爹弄出两百多人进京的大场面,着实让陆四哭笑不得,因此便想先压下这两位伯父的郡王爵位,要不然那两位摇身一变成了王爷,恐怕给陆亲要官的劲头更足。
  ..........
  作者注:1919年孙中山《三民主义》:“我国人自汉族推覆满清政权、脱离异族羁厄之后,则以民族主义已达目的矣。更有无知妄作者,于革命成功之后,创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说。”
  1921年3月6日,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自光复之后,就有世袭的官僚,顽固的旧党,复辟的宗社党,凑合一起,叫做‘五族共和’....”
  相关史料记载,五族共和一说初见满洲大臣载泽和端方等《条陈化满汉畛域办法八条折》,后恒钧、乌泽声、穆都哩、裕端等满洲留日学生鼓吹五族共和,以保满洲。再内蒙古喀拉沁旗巴达尔胡倡导创办《蒙文大同报》,宣扬“五族共和”。
  此说于孙先生无关,孙先生一直抨击此说,有感兴趣者自行搜索。
第684章
大顺的未来在海外
  爵位岁禄,或者说工资津贴这一块,明朝是以粮食“石”为单位给予发放,如亲王一年给米一万石,郡王给米两千石,除发岁禄还有大量赐田。如山东最大的地主就是曲阜孔家和德王,河南最大的地主是福王和周王。
  大顺的爵位如何发“工资”,陆四自有一套做法,不会照搬前明,因为那种大量赐田会牵涉到土地兼并问题,而土地兼并问题又恰恰是封建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即便如今大顺是地多人少,陆四也无意大手一挥给大顺的功勋们一人发上几十万亩地甚至整县整县的拨给。
  地,确是永恒之产。
  但人却是不断变多的。
  两世为人的陆四又怎么可能让他一手打造出来的“权贵集团”日后只将眼睛盯在土地上,做那土老财、土老冒,与国休戚到最后叫革命党给一锅端了呢。
  前世有个词形容的很好,叫发洋财。
  这个词拿过来用也现实,大顺今后也是要发洋财的!
  土地是确保温饱的基础,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同市场才是大顺起飞的强力推进剂。
  或者说,陆四的大刀已经饥不可耐,随时要向世界出刀,替世界人民教训白人中的强盗者,从而开创一个新世界。
  大势如此!
  不发粮,不给地,功勋工资津贴怎么开?
  陆四已经让淮安的郑标将在淮安推行的“借粮条”办法详细写成奏疏递上京来,并要政务院同户政府一起组织人手研究这个“借粮条”办法,从中摸索,进而彻底改革大顺赋税制度,然后推行大顺币。
  不过和以前明朝推行的宝钞不同,大顺币是以白银为结算单位,就是老百姓只要拿大顺币到官府开办的银行是能直接兑换成真金白银的,并且可以用大顺币直接交纳赋税,采购商品。
  当然,由于前明宝钞滥发造成百姓对纸币的强烈抵触,大顺币的推行势必也会困难重重。
  故而陆四寻思在正式推出大顺币之前,先大造声势,然后由户政府筹措资金将大顺银行开到各省每一个县及每一个交通要镇上,确保老百姓在持有大顺币后能方便有效的兑换出金银。再之后于商品流通环节采取一些刺激性的政策助推大顺币,慢慢通过时间将大顺币打造成同大顺政府一样坚不可破的信用币。
  等到大顺币在国内形成良好运转后,就将摇身一变成为帝国币,伴随帝国将士脚步流通他们所经过的每一个地方。
  谁要是敢不收帝国币,那帝国就必须迅速码人以德服人,码到对方收下为止。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肯定大顺的功勋集团一定是各路势力的带头人。
  因为,大顺的皇帝跑在第一个。
  想法肯定是好的,不过具体实施这块还是要交给专业人士,淮安府尹郑标就是这方面的人材,陆四准备来年开春就将郑标调到北京专门负责大顺中央银行的事。
  将来,国家的一切都将以大顺币结算。
  也就是大顺爵位的“岁禄”将来都会是以大顺币结算,而不是发多少粮又或给多少田。
  当然初期,陆四还是要真金白银拿出去的。
  当初陆四曾许给李化鲸部一个国公,两个侯爵之封,但前提是李化鲸的第七镇能够独力解决掉关外的满洲势力,结果第七镇战绩欠佳,至今都没能解决沈阳和辽阳残余的几千清军。
  赏罚分明,第七镇没能达到预期作战目标,陆四这边肯定不可能给李化鲸一个国公,封其一个伯爵已是隆恩浩荡了。
  李化鲸如果不满,可以选择起兵造大顺的反,因为陆四已经迫不及待需要整顿第七镇了。
  李化鲸如果接受伯爵之封,并对大顺依旧忠诚,陆四想着可以将其从第七镇调去同沈廷扬一起扩建海军,然后让外甥李延宗出任第七镇的镇帅。
  等收复沈阳和辽阳后,就要着手讨伐蒙古,如此正好让大外甥有独当一面的机会,刷刷战功,提提声望,毕竟他四舅舅许了大外甥一个亲王之封。
  做长辈的,哪能食言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8/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