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5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1/638

  所有人都站了起来,八旗将校们知道这的确是最好的办法。
  会议中,没有人提到被顺军挖掘的太祖陵墓,便是席特库这个黄带子也对爷爷的头骨落在顺军手中只字不提。
  事已至此,提了又有何意义?
  他们现在关心的是能不能迫使顺军给他们一条生路,而不是去关心死去的人。
  统一了八旗将校意志后,何洛会要解决另一件大事,那就是必须阻止城中的汉人受顺军重赏诱惑内应开城。
  沈阳城内情形并不乐观,由于大清的败亡及顺军的兵临城下,旗汉之间的猜忌肯定是难以避免的。
  旗人怕汉人这些奴才会有翻身做主人的愚蠢想法,进而铤而走险暴乱内应顺军。而汉人则怕旗人可能在灭亡之前将怒火发泄到他们这些奴才身上。
  所以,必须在大战即将爆发前将城内旗汉军民安抚住,使之共同对外。
  对此,何洛会的部署是将所有八旗家眷全部迁入内城,这样使外城旗汉之间的矛盾因为旗人的撤走而得到暂时压制。
  光是撤走外城的旗人肯定是不行的,因为这个举动也可能会让一部分汉人以为旗人软弱,反而让他们变得胆大。
  因此,何洛会外松内紧,撤走城外旗人家眷同时,却将内城大量八旗兵全部调到外城驻守,这样即便汉人生乱,八旗兵也能第一时间予以镇压,且不必担心镇压过程中会伤及旗人。
  然而让何洛会庆幸的是,他担心发生的汉人作乱竟然没有发生。
  或许是城外的汉人在满洲治下奴才当得太久已然没有了血性,或许是仍对满洲大兵的威风感到害怕,竟是没有人趁机生乱。
  而让何洛会等人更为惊讶的是,就在他们撤走城外旗人时,那些旗人名下的包衣奴才和阿哈们却自发的组织起来监视他们认为不够忠心的汉人邻居,甚至是亲戚,更有许多包衣协助八旗兵备战。
  何洛会无法理解这一现象。
  满章京达尔什尼克则说了一句:“他们,是真满洲。”
  是啊,三十多年下来,即便老一代的汉人包衣和阿哈尚知道自己是怎么成为满洲人的奴才,知道他们从前是不留辫子的,但那些年轻人又哪里知道呢?
  他们只知道他们一出生就是奴才,他们只知道他们只要随主子出征就能改善家里的条件,他们只知道只要他们勇敢,他们甚至能被主子恩赏入旗。
  他们只知道,当他们牵着主子战马出现在关内那些尼堪汉人面前时,对方是多么的敬畏他们,将他们视作真满洲大兵。
  长期形成的固有印象以及对尼堪汉人高高在上的自豪感,让沈阳城内大部分的包衣阿哈们成了心理上的“真满洲”。
  而当大部分决意做主子的好奴才时,那些少得可怜的尚知祖宗的汉人,就成了这些人眼中的异类。
  不需要满洲人动手,这些好奴才就会将那些异类杀死,甚至骂死。
  外城的真实一面让何洛会彻底放下心来,于是他派笔贴式安得瑚出城与顺军商谈,希望对方能够给予盛京城内满洲军民体面的下场。
  “什么盛京,此乃中国沈阳!”
  杀人如麻的高杰哪里会将沈阳城内的可怜鞑子放在眼里,毫不犹豫的拒绝安得瑚的任何请求,表示除了无条件投降没有任何出路。
  谈判破裂便是号角吹响之时。
第704章
炮击沈阳
  协助何洛会负责沈阳城防的是蒙八旗章京木多布济、汉军镶红旗甲喇章京巴颜。
  这个巴颜的父亲就是早年降金的明将李永芳,外公则是于山海关被杀的满洲饶余郡王阿巴泰。
  巴颜虽是汉军八旗,但母亲却是大清的郡王之女,因此同普通汉军将领肯定不同,深得何洛会信任。
  巴颜麾下的汉军有一千多人,这些汉军大多在清军入关之前娶过满洲女子为妻。(作者注:奴尔哈赤、洪太时期是允许满汉通婚的,后多尔衮入关后方禁满汉通婚。)
  身为汉军八旗,又多娶满洲女为妻,巴颜部下的这些汉军严格来说都算真满洲大兵,忠诚可靠,故而被安排在沈阳外城的地载门和福胜门驻守。
  木多布济统领的蒙古八旗兵数量不多,只有两个牛录不到六百人,因此被安排在天佑门驻守。
  其余各门都是由何洛会带到关外的满八旗兵单独驻守。
  协守的包衣阿哈被编成了六个营,每营约五百人,充为各城门的辅兵使用。除了汉人包衣阿哈外,沈阳城其实还有一支数百人的阿哈队伍,这些人是由朝鲜人、巴尔虎、黄羊野人组成,大多是近年来满洲从北边掳过来的生女真。
  多尔衮当年率军入关时,鉴于关外及关内用兵需要,曾要求盛京留守方面往北地多掳生女真充实八旗,不过因为顺军突然东渡辽东打乱了清军的阵脚,这一行动被迫中止。不然,估计这两年至少会有数千生女真被从深山老林强行搜出补入八旗。
  沈阳城内的火炮连同十六门红夷炮在内,共有84门,操炮的除了小部分汉军外,都是当年曾在乌真超哈呆过的满洲炮手。
  这些满洲炮手的平均年龄都在五十岁左右,半数以上身有残缺。
  本该是在这盛京城中颐养天年,如今却因为大清的社稷崩塌,不得不再次披挂上阵。
  也是可悲。
  何洛会也是无奈,如果不能动员盛京城中所有力量,他是很难达到“以战求和”目的。
  火药方面清军却是充足,哪怕之前沈阳遭到过顺军的攻击消耗了不少药子,眼下库存的药子连铳、炮使用在内都有数万斤之多。
  原因便是沈阳之前一直是满清火药生产基地,历年从明军、朝鲜掳来的火器工匠大多集中在沈阳,从洪太到多尔衮都对火器无比重视,使得盛京的火器制造压过了关内的明朝,从而保证清军所到之处不再是如从前绕城而走,而是遇城即克。
  如果不是因为城内能够操炮的炮手数量有限,何洛会随时可以让那些火器工匠再弄几十门大炮到城上。
  巴颜作为爱新觉罗的外孙,很有股凶悍劲,认为可以由他率领骑兵从西门出城,绕至浑河南岸对顺军发起一次攻击,打乱他们的部署,即便不能如愿也可以此行动提升城中军民士气。
  单纯被动的守城总不如有攻有守来的更让人振奋。
  何洛会倒是有点动心,但等发现北面也来了顺军后,便害怕巴颜冒然出城的话北侧顺军万一堵掉过河浮桥,巴颜部很有可能回不了城,这样会让本就不多的守军力量变得更加薄弱,因此最终还是没有同意巴颜的冒险。
  安得瑚回城将顺军方面提出的“无条件投降”说出后,所有的八旗将校都默默的披甲上了城头,他们知道尼堪的攻击即将开始。
  城外顺军依如之前制定的方案,巳时刚过,大量步骑、炮兵便从浑河上新建的三座浮桥陆续开拔过河。
  远远看去,千军万马,声势浩荡。
  与此同时,从抚顺方向抵近的顺军第七镇同四千多朝鲜火铳兵在顺军将领李化鲸的指挥下,都没来得及休整便开始猛攻沈阳北门。
  但第七镇攻势虽猛,却不是攻城的主力,他们的目的是牵制北门一带的清军。
  第七镇自身的火炮并不多,其中一部分还在去年的盛京之战被清军缴获,因此打向沈阳城头的火炮主要是来自朝鲜军。
  李化鲸在沈阳周边立不住脚被迫向北退入宽甸,再退入朝鲜境内后,却是靠着几千残兵震住了朝鲜方面,加上朝鲜也从各个间道得知中国起了大乱,入关的满清面临关内汉人力量的大反抗,接连吃了败仗,随时朝不保夕,因此本就对满清不够忠心的朝鲜方面立即改变态度,将退入本国的几千顺军视为“友军”,不仅提供临时安身之地,还给予粮草接济。
  并在顺军方面要求下彻底断了向盛京运送粮食的“上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关外清军的粮荒,后来更是应顺军要求如同当年协助明军进攻萨尔浒一样派兵助战。
  只是这个助战兵力却是有限,仅四千人,而当年协助明军作战的朝鲜军却有一万三千人。
  原因是对于顺军这个原宗主国大明境内的“流寇”,朝鲜国内的两班贵族很是抵触。
  不久前,朝鲜方面还派出使臣渡海前往中国的南方,欲同前宗主国明朝的势力取得联系。
  再造藩邦的恩情,朝鲜贵族们是不敢忘的。
  但是流寇势大以及对建奴女真的仇恨却让他们不得不现实一些。
  根本上,是朝鲜两班贵族矛盾心理的体现。
  既想趁女真势弱配合流寇消灭他们,又害怕全力配合流寇会让退到南方的宗主大明势力对他们心寒。
  更怕万一流寇灭了蛮夷女真,反过来又被大明势力所灭,那朝鲜就更加无脸叩跪天朝上使了。
  最后,在两班贵族同国王的几次争论下,才有了为报“丙子胡乱”之仇出兵四千的决断。
  李化鲸是草莽出身,对朝鲜人的心理摸的不是太清楚,但他也根本不在乎朝鲜人在想什么,只知道如果他不能在沈阳之战表现突出,当年淮军陆大都督许给他的公侯之封恐怕就再与他无缘。
  因此收到辽东总督高杰的军令后一刻也不敢耽搁,到城下后也是二话不说就催促朝鲜兵用火炮攻城,并亲自带人到前沿查看沈阳北门情形,琢磨是不是将他第七镇由“助攻”变成“主攻”,从而能为第七镇正名,也为他李化鲸正名。
  草莽绿林、江湖好汉,可不是什么好名声。
第705章
许留守燕京大王为妾
  “等会攻城叫那些棒子卖力些,破了沈阳城,总少不得他们好处!”
  43岁的李化鲸草草将手中的大饼塞进嘴里,也没细嚼就了口酒便咽进了肚子。
  身为镇帅的李化鲸于山东的绿林道上威信很高,当年靠着时任淮军大都督的陆文宗给其的一道委任状,一个月之内便拉起了上万人马,其中骑兵(响马盗)的数量更是多达数千,几乎没有费淮军一兵一卒便将满清势力占据的登州、青州、莱州收复,此后便彻底“洗白”成了淮军大将,所部更是被运到辽东承担“直捣黄龙”的重任。
  绿林道上威信之高,除了李化鲸本人重义轻财,豪气云天,年轻时便广泛结交直隶、山东绿林好汉打下基础外,也是因为其族兄李连堂的缘故。
  李连堂便是前明崇祯十四年山东绿林起义军的首领,此人又名李青山,屠户出身,在当地颇有名望,身边汇集了绿林不少亡命之徒,一开始只在山东、河北为响马盗,四处抢掠过活,属于百姓眼中的土匪。
  然而到了崇祯十四年,李青山听说书人讲《水浒传》时,觉得里面的一百零八好汉都是响当当的英雄汉,又见明朝残酷压迫百姓,北地多是卖儿卖女,甚至人尽相食,于是决定效仿梁山好汉以梁山为根据地,从此再也不抢百姓,而是专抢明朝的漕粮。
  举义当日,李青山封兽医艾双双、书生王邻臣为军师,封弟弟李明山为黑虎庙元帅,余城印为临湖集元帅,陈维新为戴家庙元帅,又以族弟李明芳、李化鲸等为前锋十八将。
  不过可能是受了《水浒传》中宋江一心想要招安的影响,李青山起义打一开始就没有李自成、张献忠那般雄心壮志,反而就是想让明朝招安他们。对此,明朝方面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地方官府只称这帮人为土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1/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