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5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2/638

  有意思的是,在族弟李化鲸的劝说下,李青山效仿《水浒传》中宋江拦截宿景太尉一事,也拦住了进京的内阁首辅周延儒,请他向朝廷转达招安一事。
  当时被清军和李自成、张献忠折腾得焦头烂额的明朝无力调动兵马镇压,为了缓和山东的局势,崇祯便派人前去招安李青山。但双方对招安后授予的官职未能达成一致,因为李青山索要的是山东总兵一职,而崇祯最多只给一个游击。
  招安不成,李青山遂率部下山,攻略州县,以作为和明朝谈判的筹码。不想这个举动却彻底激怒北京的崇祯。明朝放弃招安,采用武力镇压。崇祯勒令山东巡抚王国宾、临清总兵刘泽清率领两万五千兵马剿灭刘青山。
  在朝廷大军的全力围攻下,李青山屡战屡败,最终被官军生擒,随后被押送到北京处死。
  而在李青山被处死三个月后,刑科右给事中左懋第上书:“《水浒传》以破城劫狱为能事,以杀人放火为豪举,日日破城劫狱,杀人放火,而日日讲招安以为玩弄将吏之口实。不但邪说乱世,以作贼无伤,而如何聚众竖旗,如何破城劫狱,如何杀人放火,如何讲招安,明明开载,且预为逆贼策算矣。臣故曰:此贼书也。”
  左懋第的意思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水浒传》不是好书,专教人造反,必须封了。
  崇祯一听有道理,于是下旨全国封禁《水浒传》。
  这也是《水浒传》一书面世以来遭到的第一次封禁。
  李化鲸却成了这次山东梁山好汉大起义的漏网之鱼,随后化名李三在直隶、山东多地辗转,直到遇上了刘泽清的侄子刘之榦,摇身一变成了山东总兵幕下的管账李先生。
  但暗地里,李化鲸仍与山东各路好汉保持着紧密联系。李青山绿林大起义虽然失败,但对山东绿林的影响却是巨大,加之李化鲸弄了层“官”皮,便隐隐成了李青山起义后山东绿林的总瓢把子,之后更是在淮军的支持下山东绿林好汉们扯旗抗清,结果竟叫他拉出两万多人来,“逼的”淮军方面硬是给了其一个镇的编制。
  随后,由于战局的进一步发展,淮军都督陆四考虑“双管齐下”,文体两开花,便让水师沈廷扬将李化鲸第七镇这两万多绿林好汉运到辽东去,起初本意是辽东清军的留守兵马不多,第七镇轰轰烈烈渡过大海引发的声势肯定会逼迫多尔衮从关内抽调兵马回援关外,这样能稍稍减轻一点淮军及顺军方面的压力。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个第七镇绿林好汉太多,陆四为了将来着想,也有意识的想将这个第七镇消耗在辽东。
  不然,一帮子土匪将来怎么论功行赏?
  要说军纪,简直是惨不忍睹。
  水师沈廷扬密奏第七镇在辽东简直就是禽兽,绝非王者之师,更无义军气象。
  综合考虑,陆四的算盘就是让绿林好汉们在辽东跟鞑子拼个你死我活,最好是鞑子死的差不多,好汉们也不剩几个。
  不曾想,陆四还是高估了清军在关外的留守兵力,第七镇渡海之后轻而易举就攻占金、盖、复等州,然后跟蝗虫过境似的将多则几十,少则十几的清军屯堡、旗庄全部焚毁,造成了辽东大粮荒,前后歼敌四千余,使得满清在关外的统治被重创。
  陆四外甥李延宗奇兵出山海关又引来第七镇的翟五和尚、秦尚行、郭把牌等老土匪入关。
  这帮老土匪不知道是觉悟高还是运气好,竟然难得的听起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指挥,有模有样,在关内表现跟百战精兵一样,硬是让陆四怀疑沈廷扬当初的密奏是不是有偏见。
  李化鲸这个第七镇“老大”在何洛会手里吃了大亏后,竟也没就此颓废,成了关外彻头彻尾的响马盗,反而靠着一口心气聚拢残兵北上“扫荡”满清老巢的老巢——黑图阿拉地区。
  克宽甸、洗阿拉、屠义州,烧老寨,吓得那些留在北方老寨的满洲人拖家带口往老林子跑。最后没粮食吃了脑袋一热搞了十几条渔船雄纠纠、气昂昂的渡过鸭绿江,假称什么中国要惩朝鲜背信弃义,吓得朝鲜方面赶紧派使来和谈,最后连蒙带骗竟在朝鲜站住了脚。
  后来沈廷扬将水师派到鸭绿江替李化鲸撑场子,朝鲜自己也从各个间道知道了中国发生的事情,于是便有了四千汉城御营厅军“北伐”之事。
  按朝鲜军制,御营厅军属于朝鲜国王的禁军。
  现任朝鲜国王李淏在“丙子胡乱”时曾被清军掳走到沈阳为质,因此对满清非常反感,而朝鲜国内的老臣也均认为臣服于蛮夷是奇耻大辱,因此在这些老臣的支持下,李淏压制住了朝堂上以金自点为首的亲清派势力,派出御营厅军“北伐”,以报中国大恩。
  统帅这四千朝鲜禁军的是李淏亲信、兵马节制使宋泰吉,但宋泰吉身后还有一人,此人就是朝鲜司宪府掌令宋时烈。
  宋时烈随军秘密参与“北伐”之事就是李化鲸都不知道,此人接到的密令有两个,一是观察“流寇”出身的大顺是否能彻底取代明朝成为中国的新政权,以便朝鲜方面判断是否继续同退到南方的明朝接触。
  二是设法解救当年李淏登基之后嫁给多尔衮的义顺公主,这位义顺公主并非李淏的女儿,而是义女,其父是朝鲜王族锦林君李恺胤,按王室说法当是国王的侄女。
  宋时烈一路观察,对于满洲蛮夷即将覆没是不存怀疑的,因为盛京方面的确成了一座孤城,直接印证了蛮夷主力已经不存的事实。
  但却认为这个大顺可能不会成为中国的新王朝,因为顺军的军纪败坏,无论将领还是士卒都十分粗卑,军中也无儒家文人。
  照过往中国史书推论,宋时烈得出“顺,必不长久”的断言。
  义顺公主的下落,倒是在宋时烈的请求下,李化鲸派人往高帅军中问询,得知多尔衮死后,这位义顺公主一直同诸多满洲宗室女关押,后来大顺君主在出征之前将义顺公主配于其侄子为妾。
  宋时烈闻讯心惊,若此事为真,只怕这位义顺公主怕是再也不能回朝鲜了。
  当下秘信汉城,信中说已探得义顺公主许为留守燕京大王为妾。
  ........
  宋泰吉接到顺军方面要求攻城的命令时,很是诧异和不解,因为他们刚刚抵达盛京,按道理现在应当扎营休整,而不是在将士疲惫之时冒然攻城。
  出于稳妥,宋泰吉赶紧来到顺军李帅大帐,提出暂缓攻城的请求,却被李帅身边的大将,绰号“赶日王”的秦广昌痛骂了一顿。
  李帅也冷着脸表示,大顺的主力已从关内赶至,现就在沈阳南边的浑河,朝鲜方面是不是真心悔罪,重新为中国藩属,全看他们对满洲最后一城的攻击态度。
  一听关内的顺军主力已经到了,宋泰吉便不敢再争,无奈退下将此事告知宋时烈。
  宋时烈也无好的办法,只好叫宋泰吉先行准备攻城,免得顺军方面认为他们朝鲜不肯出力。
第706章
红日东出,祥云西来
  “这些个棒子就不能对他们太好,明朝对他们够好了吧,反过头来帮着鞑子打明军,真他娘的一窝白眼狼。”
  “赶日王”秦广昌当年也参加过李青山起义,不过在一百零八将里没能排上座次,如今却是第七镇的旅帅,地位比之从前提高不少。
  “棒子”是辽东及山东地区百姓对朝鲜人的称呼,来源于何处有两个说法,一说朝鲜贡使来中国的时候带了不少奔走服役者,这些人便叫棒子。另一种说法是朝鲜官妓所生之子叫棒子。
  总体上,“棒子”是汉人对朝鲜人的一种歧视说法,甚至是一种恶毒叫法。
  满清入关后有大量朝鲜人随清军一起入关,于京畿大肆圈地抢迫汉人为奴,所建庄田或叫高丽庄,或叫高丽营。很多时候,这些高丽棒子八旗兵比之汉军八旗同满洲、蒙古还要狠毒,尤其是缉拿汉人逃奴。
  “你去盯着些,要是棒子出工不出力,就砍他几十颗脑袋!”
  李化鲸对朝鲜也没什么好感,当下叫秦广昌带所部骑兵督阵,万一朝鲜兵畏战不前便纵兵屠戮。
  宋泰吉急匆匆的组织攻城队伍,首先是让部下将他们携带的火炮从车上卸下,用于对盛京城炮击。
  大约一个时辰后,朝鲜军队的火炮方才打响,沈阳城内的清军也不甘示弱以火炮加以回击。
  两方的炮击一直在持续,约摸大半个时辰后,城外的炮声渐渐停歇,朝鲜军队开始组织步兵,扛着他们从义州带来的云梯和撞车缓缓向着沈阳城墙挺进。
  顺军督战的骑兵在阵后缓缓驱前。
  攀城这种伤亡极大的事,李化鲸肯定不会让手下的绿林好汉们去干。
  为了刺激朝鲜人卖命,李化鲸在没有得到辽东总督高杰的允许下擅自许诺朝鲜人——若朝鲜军率先破城,城破之后便能分到城中一半战利品,还可以将城中的鞑子女人带回朝鲜享用。
  这个许诺起到了一定效果,左右都要攻城,能有额外的赏赐自是能提升那帮朝鲜兵的士气。
  虽说心有不甘被顺军当成炮灰,但宋泰吉也不傻,知道汉人的军队都包围盛京了,说明早前传到朝鲜的消息没有假,女真蛮夷的主力真的葬送在关内了。
  既然如此,那就是棍打落水狗!
  而且,这盛京可是满洲鞑子当了十几年的都城,里面的财富恐怕会多的吓人。
  “赶日王”秦广昌为什么说棒子狡猾?
  因为他们真的狡猾。
  宋泰吉没有出动全部士兵攻城,只组织了两千人。这样能破城最好,破不了城也可以保存一定的元气,毕竟这首攻是朝鲜军队发起的,要是朝鲜军队伤亡过大,后面的进攻顺军也不太好意思再逼迫他们。
  李化鲸也知道朝鲜人没使全力,不过也没多说什么,因为他想看看朝鲜军队的战斗力究竟如何,另外也想探一探沈阳城上的清军实力。
  攻城战很快打响。
  两千名朝鲜兵扛着云梯、推着撞车往城下接近时,不可避免的遭到城上清军炮火的袭击。
  伴随炮弹的尖利呼啸声,几颗沉重的炮子落在正在行进的朝鲜兵队伍上,不断的横飞弹跳,瞬间夺走数十条人命。
  越来越多炮子落下,呈进攻队形的朝鲜军队立时就显得混乱不堪。
  宋泰吉见状,赶紧下令冷却下来的火炮继续炮击盛京城墙,以求能减轻己方步兵的伤亡。
  李化鲸也让人将他军中仅剩的几门火炮推到前面助战。
  攻城的朝鲜军队顶着清军的炮子硬着头皮前进,城上的清军也不好受,时不时有清兵被突然掉落的炮子击中,有被碎裂的铁壳直接击中,也有是被飞溅的碎石打在要害。
  耳畔炮弹的呼啸声更是让人的耳朵似要聋了般。
  驻守北门的清军是由满洲八旗兵组成,为了保护满洲最后的城池,也为了保护他们的妻儿老小,这些满洲兵爆发出了顽强的斗志。
  城下,一发炮弹将一个顶着盾牌的朝鲜兵直接砸成肉泥后,后面的几个朝鲜兵吓的哇哇大叫,然后竟掉头往回跑。
  朝鲜人的队伍立时乱成一团。
  在后方督战的“赶日王”秦广昌见朝鲜兵往回跑,也是丝毫不客气,手中三角小令旗一挥,上百名披甲的骑兵立时从阵中窜出,“嗖嗖”声中,上百枝利箭将几十名逃跑的朝鲜兵钉死在当场。
  十几骑顺军骑兵更是纵马冲近,长刀挥刀,十几颗人头落地。
  血腥弹压的一幕让朝鲜兵不敢再往回跑,只得硬着头皮顶着鞑子的炮弹继续向城下冲去。
  目睹此状的金国昌脸色也不好看,但无可奈何,只能哀恨朝鲜小国,根本无法与大国抗衡。
  又哀自家兵马不争,以致出此丑态。
  自“丙子胡乱”之后,朝鲜军队就越发不能打。现任国王李淏因为对满清的反感一心想要北伐,不顾国力扩编军队,将原先都城的御营厅军由七千增加到两万一千人,还新训练都监军一万名,可是人数的扩充却没有使得朝鲜军的战斗力有所提高,反而因为国内连续六七年的粮食歉收导致军队都吃不饱肚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2/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