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5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6/638

  区区青藏,尔今不过百万人口,现在不着手,难道还要留给后人解决不成?
  这绝不是陆四的作风。
  另一方面,由于连年战乱及满洲入侵导致北方人口大规模下降,虽然此让中国北方元气大伤,人口总数不及两千万,但这个人口下降过程也将过去明王朝的种种弊端也涤荡一空。
  形象的说,现在的北方虽然残破,一穷二白,但由于大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影响,以及刚刚取得对大西政权的作战胜利,人心以及军民凝聚力已然变得空前强大。
  换言之,陆四这个大顺领袖决定的事,不会遭到任何阻力。
  故只要陆四不走老路,能够坚定的带领大顺基本盘推行新政改革,甚至可以将占中国主导思想两千年的儒教一网打尽,或者说改良儒教,使之成为符合大顺发展,符合时代进程的一个新思想宗派。
  三大宗,儒、道、佛。
  道教现在不敢叫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彻底老实,前明时龙虎山虽很风光,但也是半点手不敢插向世俗的。
  儒教因为孔夫子的不孝子孙骚操作,已然让大顺陆监国决意另立衍圣公,搞出人人都可当圣公的新观念出来,随着大顺各项新政的推行,儒教的改良或者说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事。
  那么剩下来就是这个佛了。
  中原的佛,比龙虎山还老实,顶多有个把如少林寺那般强占田产、欺男霸女的,其它的寺庙,大抵都是向钱看。
  陆四对文武痛心疾首指出青藏等地佛宗对当地百姓荼毒至劣。
  辛思忠的上书中说当地人活在佛子阴影之下,连生老病死、嫁娶节日都由佛和尚们一手主导。和尚们为了衣食无忧,强迫当地人将一生劳动所得大部供奉给寺庙,自己必须节衣缩食,哪怕孩子饿死都要先保证和尚们吃的好,说什么只有这样就能显示对菩萨的虔诚,才能得到神明的保佑,能够超度苦海,死后升入天国,来世会有幸福。
  “都说和尚是出家人,与世无争,六根清净,不问红尘,然何以这青藏和尚却可以渔肉百姓!...自古以来道场以无事为兴旺,何以听说法师变官爷,佛陀成主子的?...虎焰斑上书血泪斑斑,什么和尚以人身做法器,以女子为法具,种种恶迹,当真是人神共愤!”
  陆四越说越是恼怒,简直难以相信出家人会成为一个地区让百姓连怒都不敢的存在。
  “不依国主,法事何能立!世间便是有真佛,也当奉公守法,否则真佛也是伪佛!”
  陆四怒拍案桌。
  “我虽不信佛,但也知佛,佛家常言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然僧人不守戒律,破坏僧团,不守清规,视信徒如奴役,岂不是狮子身上虫,自食狮子肉?这等僧人绝非佛之信徒,实是大奸大恶之人,是假佛,必杀之方后快!”
  陆四灭假佛之意坚定。
  众文武心思各异,但对佛家都无好感。如贾汉复这种带兵打仗的自是不信菩萨,而如三位尚书这等读孔圣人书的,那就更加不信佛了,甚至对和尚也是仇视的很。
  儒佛世仇死敌也。
  吏政府尚书宋企郊立时表态,道:“昔年韩愈上书反佛,认为佛只是夷狄之法,非中国所固有,因而不合先王之道...臣对此极为赞同,我中原自三武一宗灭佛以来,佛家还算老实,然这青藏之地由于边远,中原管辖不便,遂使佛荼毒百姓甚厉..今我大顺既纳青藏于版图之内,当地百姓便是我大顺子民,朝廷自当要为他们做主,不可再使僧官欺压于百姓,如此势必要治理佛法,不然此佛背弃纲常,愚昧百姓,边境便永不安宁。”
  陆四欣然赞道:“是啊,我中国从不缺智慧之人,佛法弃君臣,去父子,禁生养,以求所谓清净寂灭,实是纲常毁绝,人伦断丧,当以霹雳手段严惩假佛僧官,还百姓朗朗乾坤,予百姓一条活路。”
  言罢,命贾汉复记录。
  “诏令辛思忠,谕青海土官僧官,晓以我大顺律法,命他们皆来投顺,并配合官府勘验所有寺院所属僧官、僧兵、奴婢、财产,但有不遵不从乃至聚兵抗拒者,大军立至,夷为平地...”
  同处置西北土司一样,对青海境内的土官僧官,陆四虽痛恨,但仍留一线生机。
  即命当地僧官献出大半财产还俗,所领地盘改土归流,由官府统一治理百姓,编丁成册,彻底与寺庙僧官脱离。
  投顺的原先土官、僧官不得留任,但可许他们携亲族十人左右迁往内地,或从商、或务农、或读书、或其它市业。
  土官有品者可任官,僧官却不得任官,不愿还俗者发予戒牒准其往内地其它省份寺院挂靠继续修行。无朝廷给予戒牒者私自挂靠,或潜回原籍者,以谋反论处。
  “青海境内不愿还俗普通番僧当尊重其选择,但须集中于一地进行修行,由朝廷聘请内地有名法师前来主持,朝廷亦要出资购买印刷经文供青海番僧修行之用,若言语文字不便,当地官府须配以翻译通事...”
  考虑藏佛同中原修行的佛法有很大不同,陆四便决心采取“留学”、“交换”、“支教”、“挂靠”等方式从内地著名寺院调拨僧人前来青海,主持当地佛事,再通过官府手段渐渐取缔旧法,这样不仅保证一些百姓信仰需求,也能从根本上杜绝再出现法王、僧王骑在百姓头上的恶事。
  当地真心信佛的僧人也当区别对待,定期往内地寺庙交流,保证经法畅通,学真佛真经。
  “出家人除非还俗,否则不许娶妻生子,违者处斩。还俗者当与寺庙无关,官府入册,耕牧商业,从军读书,都由自便...”
  陆四认为光这些还不够,此外也要开展群众运动,先是让那些从寺庙治下获得解脱的百姓真真实实尝到利益,再动员他们揭发寺庙恶行,从而瓦解佛法罪恶,也保证百姓从此能听官府说,而不是听寺庙说。
  至于内地的高僧大和尚们是不是肯来青藏,那就由不得他们了。愿意来的,才是真大师。不愿意来的,一律视为假和尚。
  佛祖割肉伺鹰都能做到,大师们到苦寒之地传播真经又有何不可。
  辛思忠说要彻底解决青藏问题,必要灭佛。
  陆四赞同这个结论,但如何灭佛却是值得商榷的。
  若强硬,则肯定要出兵入藏。藏地人口倒是不多,武装力量也有限,但虽说有明代修建的驿路可以入藏,然牵涉极大,动员力量至少要一个军,且耗时漫长,钱粮物资消耗也大,入藏之后也会有种种想不到的困难,因此现在入藏对大顺的财政是一个极大的负担。
  故陆四决定先解决青海,然后以佛治佛。诏令青海方面先封堵入藏道路,腾出手全力处置土官、僧官,先将青海的佛子问题解决,再组织当地被“解放”的民众参军配合一部顺军主力等待合适时机入藏,如明太祖、成祖时那般在藏地真正驻军,治理百姓,使当地输马作赋、承担徭役、输纳租米,并推行“改土归流”,将藏地正式纳入大顺省治。
  青海这边实在是不好进藏,就先巩固,待大顺解决蒙古问题后,走旧元入藏道路。
  青海境内有多少寺庙,陆四要等青海方面进一步的报告上来再作决定。但是至少要拆毁八成是必须的,而且寺中财产必须收缴国库。
  大顺无钱,佛子有钱。
  中国北方此时劫后余灰,民生凋敝,陆四欲一统天下,除均田免赋,予民生息,发展生产,恢复市井外,就是增加大顺的国家收入。
  钱从何处来?
  当然是佛子们了。
  千年下来,积蓄甚多。
  “我听闻佛祖说以身为妄,而以利人为急。此意为何?便是只要真身尚在,便当于世人利益。既然佛可以舍身救人急难,佛的后继者们又岂能吝啬。寺中财产捐输国用,造福于民,想来佛祖知道,也当道一声大善。”
  陆四面朝西北,双手合什,无比虔诚,“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言罢,长呼佛号:“阿弥托佛!”
第759章
穷途末日东西二府
  被迫从延安撤军后,西军东、西二府残军在孙可望、李定国的共同指挥下,突破顺军于延水的封锁成功撤到靖边堡,然后却丧失大量辎重粮草,折损近半将士,军心士气低迷至冰点,每日离营士卒多达百余人。
  更有前番绿营降将唐通率部于唐毛山向顺军投降,若不是孙可望当即立断派人看管高勋、白广恩等人,恐怕降兵皆要复叛,如此,大势必去。
  唐通投降之后,立即将孙、李集团实情向顺军全盘托出,说西军虽据有靖边,然粮草断绝,不能久持,请顺军不予西军喘息之机,当速进兵以求一役而决。
  延水阻击失败的顺军大将李成栋、胡茂桢二人听了唐通交待,立时率所部骑兵数千越过延水河,向靖边堡突进。
  唐通随后也接大顺行营谕令,命其往汉中第十二军三十五镇任军法官一职,随其归降的三千余原绿营兵交由第一军补充。
  十二军是以西军刘文秀部为主整编的新军,其第三十五镇更是刘文秀的嫡系人马,让唐通前往这个镇担任军法官,等于剥夺唐通的兵权,因此明眼人都知道行营这道谕令是直接宣告唐通这个前明手握兵权,举足轻重的宣化总兵、密云总兵,被崇祯帝两次召见赐予蟒袍、玉带,寄予极大厚望的大将,就此结束他“墙头草”的生涯。
  接到调令的唐通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然而不敢有半点不满,收拾东西只带亲随六人便匆匆启程前往汉中。
  因为对于唐通个人而言,这已经是其最好的下场。
  兵政府尚书陆之祺曾询问监国何以不杀唐通这个屡次叛变的小人,要知道当年唐通在随李自成逃到府谷后,见李自成已经没有前途便转而变脸袭击了李过,占据绥德州,以宁武关向满州英亲王阿济格归降,彻底堵死了顺军再入山西的战略企图。
  陆四给出的答复是降者不杀,不能因唐通前番罪过而使大顺失信于天下。
  实际上他没有杀唐通的主要原因是这个墙头草不管怎么说,也随他老丈人在一片石大战过,虽然这仗打败了,但失败的原因不能怪唐通。
  毕竟,一片石之战,唐通的表现还是对得起大顺的。
  后面发生的事,不过人性使然,指望唐通这个前明将领有多忠心于大顺,也不太现实。
  而且唐通曾被岳父李自成封为大顺的伯爵,到女婿这只给了一个镇军法官的职务,算是对唐通的正式定性了。
  当然,还能给唐通一个军法官职务,也是出于继续招降西营其他将领及高勋、白广恩等人的因素。
  不然,直接把唐通押回原籍交地方看管。
  ........
  用“狼狈”二字形容渡过延水撤到靖边堡的西军最是合适不过。
  孙可望让人秘密统计过,除损失士卒四万余人外,武甲盔甲、军器弓弩、粮草大车损失也是巨大。
  奉义父张献忠之命东征之前,东府提调有本部19营兵、新降兵10营,合计二十九营兵七万余人;西府提调有本部16营兵,高勋、康镇邦、白广恩、唐通等绿营降将等,合计二十四营兵五万余人。
  此后东、西二府一路东征所向披靡,又各自纳降两三万人不等,至西营东征声势最盛时,孙可望这个东府提调兵马近十万,李定国这个西府也提调兵马九万余,二位“王子”加起来拥兵近二十万众。
  然而现在东西二府剩下的兵力却只有十万余人,损失最大的是孙可望,他在金锁关下损失上万,北撤途中又前后损失两万多人,如今只有不到七万人。
  李定国这边稍好些,除在延水损失数千人,其本部基本没有大的损失。然而因为要在保德及榆林等沿边留守兵马的缘故,李定国现在能够直接指挥的兵马仅有三万左右本部兵及诸降将兵两万左右。
  单从兵力而言,孙、李集团兵力规模仍属可观,相当于顺军三个军的总兵力,然而由于为了突破延水丢弃了大量武器辎重,使得西军士卒如今有兵器的竟然不到六成,而战马数量更是从战前的三万余匹锐减到四千余匹,其它牲畜损失更是没法统计。
  原本孙可望是准备在靖边稍作休整,并部署防线迟滞顺军尾随之势,然而尚未喘息,就传来保德、榆林、龙州等地被从山西方面过来的顺军逐个击破,靖边以东沿边长城关隘重镇几乎全部丢失的噩耗。
  这些地区的守军几乎都是西府李定国的部下,尤其是保德的勒统武、龙州的高文贵更是李定国最器重的将领,如今却全部葬于顺军之手,令得李定国痛心疾首,握拳长叹,有些后悔自己不应该轻易从晋西北撤出,致使前番东征心血全部东流,更损兵折将无数。
  龙州城这个靖边堡东边的最后一道防线丢守,当面顺军肯定直扑靖边,为避免再次陷入顺军南北两面夹击的不利情形发生,孙可望召开军议,同李定国等人商议后决定立即向宁夏后卫转进,然后折道往西南经镇戎所入固原,同定北将军艾能奇、抚南将军刘文秀等会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6/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