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5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5/638

  陆四这人不要名义上的统一,他要实质的内外一统。
  土地收归国家,人口入国家正册,由国家委任的官吏进行直接管理,从教育文化、传统习俗等日常各个方面予以改革,从而实现根本性的中华大融合,才是正本清源之策。
  因此,对土司动大刀是第一步。
  第二步自然就是西北地区的融合,以中央政权主体民族为文明核心的融合。
  一代不行,就两代,三代。
  只要这个既定国策不改变,西北这个华夏文明的创始之地必将重新成为这个文明坚不可分的一部分。
  现在负责对土司问题解决的主要是进驻青海的辛思忠暂一军,进驻宁夏的赵忠义暂二军,进驻甘肃的艾能奇第十一军,以及其他陕西顺军。
  不过赵忠义的暂二军同艾能奇的第十一军将承担封堵西军孙李集团的任务,故而当下实际着手土司问题的其实就是辛思忠的暂一军。
  而青海这个新建省也极其复杂,不同于宁夏省是从陕西省剥离出来,也不同于甘肃省是原明朝的陕西行都司,这个省除了原先的明朝西宁卫同塞外四卫外,又有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必里卫、答思麻万户府两个前明机构。
  境内除汉族以外,又有蒙古、藏人,复杂程度比之由陕西行都司演变而来的甘肃一省还要复杂。
  行政管辖方面,明代主要是以西宁兵备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宁卫的。但是在青海南部所建的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必里卫、答思麻万户府等却是实行“土汉官参”制度,并且境内佛教体系旺盛,当地佛教领袖对于地方治理有很大的发言权。
  因此辛思忠奉命进军西宁并兼青海巡抚,首先就是理清青海一省的人文政治环境,从而为青海省的建立提供可行方案。
  要不然就是光有省名,而无有省实了。
  陆四对辛思忠这个“虎焰斑”是十分看重的,此人除了是难得骑将外,对西北问题了解的也比其他人多,毕竟当年李自成派往西北经营的两员大将一个是贺锦,一个就是他辛思忠。
  贺锦被甘肃土司伏击遇害后,辛思忠一人扛起了西北重任,在其经营下大顺方才在西北沿边地区建立稳固统治,如果不是中央主力遇挫转进,辛接到诏令率军撤离西北,假以时日,此人一定能成为西北最耀眼的将星。
  被大顺监国亲自划定的青海省境的复杂情况,辛思忠从投降的西军官吏那边基本摸清了情况,稍后便给行营上书,但这道上书却不是就青海本省情况给中央的建议,而是将乌斯藏问题也一块列入。
  辛思忠认为如果大顺建立青海省并在境内进行“改土归流”,遇到的阻力来源最大的不会是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必里卫、答思麻万户府这些当地土司,而是来自乌斯藏方面。
  原因是青海一省的几个土司卫所和指挥使司都受乌斯藏方面的佛教势力影响。
  “欲解决青海,必先解决乌斯藏。欲解决乌斯藏,必灭佛。”
  给监国上书的末尾,辛思忠直接给出自己的最直接的看法,那就是大顺必须仿效从前的三武灭佛,对青海及乌斯藏的佛教势力给予毁灭性的打击,否则由于两地的土官性质,以及当地百姓多被佛教荼毒迷惑,只简单的进行改土归流根本无法实现青海省的建立,也根本不能保证青海一省的稳固。
  也就是一日不在青海及藏地灭佛,受佛教影响的当地人就一日会同大顺为敌,从此地方不宁,使中央难以有效治理。
  “虎焰斑的上书你们都看过了吧?”
  陆四环顾众人,抛出自己的看法,他点了根烟,道:“我不知道你们信不信,反正我这个监国是不信佛的。”
  “天子者,上天之子!上天者,天帝。”
  贾汉复跟随监国日久,对监国揣摩到位,当下高声表态,同时这个表态也是对监国皇权至高的肯定。
  “说国家大事,什么天子天帝的。”
  陆四轻斥一声。
  “臣失言!”
  贾汉复慌忙躬。
  “虎焰斑说青海的事就是乌斯藏的事,这个乌斯藏的事是不是礼部尚书能给我这个监国解惑?”
  陆四看向巩焴。
  被点名的巩焴无奈出班道:“回监国,乌斯藏本是蒙元对藏人所称,明朝建立之后太祖皇帝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前往乌斯藏,又命蒙元时期所任乌斯藏故官赴南京授职,不来者皆予罢除...为了对乌斯藏进行治理,明太祖置乌斯藏指挥使司予以管辖,至此乌斯藏方为明朝所有,也是第一次为我中国所有。”
  兵政府尚书陆之祺又补充说道明成祖时为了更加有效管理乌斯藏,便增设了若干卫所驻军,先后设奔寨和牛儿宗寨两个行都指挥使司,后又于藏地其它地方设了一些宣慰司、招讨司、万户府和千户所,前后派遣了大量驻军入驻藏地,从而使得明朝对藏地的管辖更具实际。
  “后明成祖因为藏地与中原交通不便,觉藏地有事,中原难以立时支援,因此又命修筑到藏地的驿路。时明朝征蒙古,下西洋,耗资甚巨,国库紧张,修建驿路需穿越崇山骏岭,所耗人力、钱粮无数,故百官皆上书劝阻,然成祖力排众异,命修此驿路,遂使藏地与中原交通便利,并以藏地交通西域诸国,使臣往还数万里,无虞寇盗矣...成祖,真圣君也!”
  陆四点了点头,大致明白了明朝对西藏地区的治理方式,即设官、派兵、修路、贡道、贸易。
  而符合这几条,便说明明朝对西藏地区是有实际统治权的,而非他那前世不肯读书查史的那般人所言,明朝对西藏没有实际管辖权,从而将藏地归属中国这一功劳移到满清头上,也就是所谓“嫁妆论”。
  但随后陆四明白为何前世有些人不肯承认明朝对西藏实际统治了。
  “可惜嘉靖皇帝因笃信道教,对佛教极其厌恶,便命罢废乌斯藏指挥使,将在京法王、番僧全部驱逐,至此明朝对藏地便不能行使管理权...”
  陆之祺说明朝为了安抚藏地,并考虑佛教在藏地的影响很深,因此就封了八个法王,使这八个法王互相牵制,而明朝所派官员便成为这八个法王有纠纷时的“仲裁者”。
  法王以下又有僧官等,但无一例外,凡是明朝所封的法王、番僧、首领全部都要在北京为人质,所以藏地的实际管理都是明朝派去的巡察官员和当地的明军卫所官员。
  另外一方面,明朝为了解决藏地缺少汉人的问题,就将大量犯人流放到了藏地,一百多年下来成效显著。可惜嘉靖因为厌恶佛教把乌斯藏指挥使给废了,还把一大批对藏地有影响力的人质给赶了回去,结果导致明朝不能再如从前一样直接对西藏进行治理。
  虽万历年间藏地重新来附,但明朝再也不能如从前一样直接派官派兵治事,收税堪丁了。
  辛思忠上书提到了要灭佛,而陆四对藏佛也是印象深刻,便问藏佛相关事项。
  “当年明朝制定乌斯藏僧官制度,分为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等级,各级僧官都由明廷授予不同品级和职位...”
  巩焴没去过藏地,但身为西北人对藏地的事也是有所耳闻的,据他说现在的藏地其实就是被佛教僧官统治着,原先那些为人质的法王、僧官们现在就是藏地的实际统治者。
  而僧官本质上并不是佛主的信徒,而是披着佛衣的吸血之人。
  又因青海与藏地交接,当地百姓多受藏佛影响,所以连带青海大半地区也被佛教制度深深影响。
  说白了,当地的土司就是僧官。
  “如此说来,青海要平,首重便真是要灭佛了。佛不除,民之愚昧便不能除。先前我考虑的简单了,这个佛教对青海,对藏地影响是极大,需要着手解决。”
  陆四又吸了一口烟,大手一挥,道:“告诉虎焰斑,他是大顺的青海巡抚,只要大顺一天不撤换他,他就是青海百姓头上唯一的天!不管是西方的和尚还是东方的道士,谁想要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法王也好、佛子也好,国师也好,统统灭杀!”
第758章
千年下来,积蓄甚多
  青海藏地佛事,于陆四而言其实很容易解决,因为大顺不像蒙元一样要利用藏佛,在宫中搞什么帝师,如此使得藏佛不仅在藏地得到极大发展,反过来还吞噬了蒙元主体,使得蒙元贵族集体信仰这个他们从藏地请来的佛,最终造成尾大不掉。
  说白了就是信仰问题。
  蒙古原先信奉萨满教,可在东征西战中见识过更多高级的教派,原先的萨满教因为过于“低级”不能满足蒙元贵族需求,于是自然开始考虑选择新的信仰。
  窝阔台三子阔端在进军藏地时引入藏传佛教,后来忽必烈封红教上层八思巴为国师,至此,蒙元贵族全盘改信藏佛。
  自淮安运河起事以来,淮军可从不信佛,也不信道,也不是跟元末红巾军一样搞什么石人一只眼,可以说对佛、道,淮军上下都是敬而远之的,除了一个特例,那就是杀人之后会放下屠刀念一声“阿弥托佛”的朦胧院信徒徐和尚。
  但徐和尚对于佛的信仰只是个人的,并且他这个菩萨信徒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不太合格,对菩萨更多的是“交换”,而非全身心投入,用投机分子形容可能更准确一些。
  比如徐和尚曾在佛前许愿他日为从龙功臣后,便为佛像度金身。
  这个许愿明显就是一个“交易”,菩萨想要弄个金光灿灿衣服的前提是,必须保证跪在下面许愿的信徒先当上从龙功臣。
  做不到这条,菩萨显灵也没用。
  而如现在江南正向弘光皇帝讨要王爵的孙武进,此人到处宣扬淮扬陆大都督真龙气象,又同徐和尚一起卖力为都督家续龙气,但同样也是个交易,于信菩萨无关,最多跟龙虎山的张天师能挂上钩。
  淮军对神仙如此,顺军、西军这边就更不用说了。
  李自成也好,张献忠也好,还是顺西军的将领们,没一个信鬼神之说的,对那菩萨道爷都是敬而远之。
  宋献策这个半道士也是托了会造谣的福,才有幸混成了大顺的高级领导干部。
  同佛、道毫无瓜葛的新顺军及建立的大顺王朝,当然不会有需要利用佛教的可能。
  汉家的神,从来都是汉家所用,而不是汉家为神所用。
  不好用了,换一个,才是汉家对神佛的基本原则。
  再精准一点的说,财神爷说话都比如来佛好使。
  形象一点,陆四这个穿越者要是号召部下们跟他西天取经怕是没人肯,但要是号召部下们去跟他到大雷音寺抢劫发财,恐怕人潮汹涌,红旗招展,个个带劲。
  佛管的是来世,汉家更看重的是现在。
  没有信仰的需求,去解决局部地区的信仰问题,就是迎刃而解的事。
  大顺也不用同前明一样一定要对西北各地土司、及藏佛宗派施以抚柔之策,搞什么僧官制度、土汉制度,而是可以采取强硬铁腕政策一揽子解决。
  从宏观历史来看,似乎解决藏佛是个大难题,因为人家打唐初就开始传道发展,一千多年根深蒂固的很。
  然而事实上,除了蒙元是主动利用藏佛外,其余各朝都是因为自身受到牵制缘故,也就是中原王朝周边布满可以威胁它的政权,因此不得不采取缓和手段以腾出更多力量用于应对急迫威胁,这样一来就给了藏佛传播和生存空间。
  强如前明,开国之初也是面临北元威胁,后来的瓦剌、鞑靼、建州都是劲敌。
  正统年间瓦剌人连明朝皇帝都能俘虏;嘉靖年间鞑靼人打到北京城下导致“庚戌之变”;后来的建州更是占据辽东,兵入北京,席卷北方,要不是淮扬出了个陆文宗,此时天下已尽胡膻。
  诚然,局面上大顺也有敌人,但不管是西军残余还是南明乌合之众,都对大顺构成不了实质威胁。
  而原先困扰明朝的蒙古因为两百多年的打击(后金也打击)变得虚弱不堪,对青藏二地失去干涉及影响能力,如此,在没有任何外敌威胁,也没有人指手划脚,不必担心这个影响不好那个友邦惊诧的前提下,陆四如不能彻底解决青藏问题,他这个隆武帝便连满清的十全老人都不如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5/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