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5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4/638

  这回,巩焴来了。
  不等这位老尚书张口骂大顺监国残暴,陆四抢先开口喝问于他:“你做明朝官时,百姓皆说你是好官,既是好官便当为百姓谋利造福,何以躲在那洞中不为百姓出力?”
  不待巩焴反驳,又道:“你不做我大顺的官,于我大顺又有什么损失?尚书高位,你不做有的是人做!但你可知你不做我大顺的官,却是害了这天下的百姓!因为这天下少了一个好官!”
  言罢,又上前握住巩焴双手道:“可能先生心中有气节,要为那朱明守忠贞,可如今天下大势已明,我大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致力于天下一统,结束二十年来灾乱,还百姓太平,给百姓活路,先生这气节于这天下苍生又哪个重?”
  几番话一说,巩焴张了张口却是默认了。
  倒不是大顺陆监国的话对他有多大打动,实因他要不答应的话,族人要死,家乡人也要死。
  相比巩焴这个被强弄来的礼政府尚书,宋企郊这个吏政府尚书、陆之祺这个兵政府尚书却是识趣的多,早在听闻大顺光复北京便已有了出仕之心。
  所以在大顺监国又一次亲自派人寻访他二人后,于民间消失一年多的两位尚书终于现了踪迹。
  宋、陆二人包括巩焴能被李自成欣赏任用,自是都有本事,非一个清官可以形容。
  西北局势,三位就了如指掌,而这些恰恰是泥腿子造反的顺淮军将领们所不知道的。
  好比为何皇帝都需翰林学士,因为好多事情和典故等,都在这些饱读经典的学士肚中。
  因此行营会议之初,便由兵政府尚书陆之祺于与会众人简单说了当下西北土司问题。
  陆之祺首先说土司问题实际是蒙元时期留下的一个弊政,而土司势力又分西北土司和西南土司。
  西南土司有名的就是万历年间造反的杨应龙,天启年间造反的奢崇明、安邦彦之流的。西北地区土司相对没什么有名的,但相较西南土司却又复杂的多。
  “西北地区土司多半是武土司,便是从前隶属兵部管辖,但却掺杂于流官卫所之间的力量,比如嘉峪关以西沙州、赤斤、曲先等地的关西七卫...”
  据陆之祺介绍,西南地区的土司文武结合,有武进士,也有文土司,不仅有土官世系知州,知县,也有宣慰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震慑蛮夷的武土司机构。
  而西南地区因为特殊人文地理原因,形成“大姓相擅,世积威约”的统治基础,故而土司大多独立自主且统治权强大,便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统治,采纳用世袭土官为主管理当地民政,流官为辅起监督管理的方法,即“文武相济”,结果便导致西南土司一个个都成了当地的“土霸王”,要人有人,要钱有钱,一旦有事便能形成大内,如平播之役、奢安之役。
  西北地区因为没有西南那样复杂的民族成分和地理环境,所以一开始便是以流官为主,土官为辅,故而造成的危害不如西南,前明两百余年来,西北土司叛乱较少,且都形不成气候。
  陆之祺进一步为众人说了西北土司大致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大多源于蒙元时期驻守西北地区的官员,这些人有的是献城归附,有的是率部投降,鉴于这些人在当地的威信,明太祖便赐为土官,允他们子孙世袭。”
  “第二种是本人并非在西北任职,但在明初时因为各种原因来到西北被封为土官的人,如西宁卫土官陈子明,其原是蒙元的淮南右丞,投降明朝后随长兴侯耿炳文攻克大宁,后留守西宁遂子孙世袭为土官。”
  “第三种就是原西北各个部落首领,多是蒙古人,明朝为安抚他们便将他们封为世袭土官。”
  说到这,陆之祺顿了顿,“这些人也多是各个部落的豪酋,相当于过去的豪强,有事能一呼百应。”
  陆四点了点头,自古以来无论是汉族还是非汉族,豪强都能形成一定势力。而所谓豪强,也大多源于兄弟子侄多,打起架来帮手多。
  吏政府尚书宋企郊道:“各位需要注意,西北土司所辖部落多是蒙古人,这些人没有固定辖地,因此需要明朝为他们划分土地,这就导致土司的地盘往往夹杂在府州县同卫所之间,如此一来是可以有效监督扼制他们,另外就是可以随时抽调这些土司出外作战。”
  高一功眼前一亮:“也就是说若我大顺要消灭这些土司,只需在重要关镇驻军,便能使他们不能呼应,从而可以各个歼灭?”
  陆之祺点了点头:“看上去,是这样。”
  “那便不足为虑。”
  高一功颇有信心道:“先前是怕这些土司势力会合流,现在看来这些土司本就被明朝给羁绊住,一股脑的打是有困难,但一个个的吃掉是没有问题的。”
  陆四没有说话,解决西北土司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些土司有多么不好对付,而在于如何统一思想,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
  任何问题,只要执行力到位,再难也能解决。
  贾汉复问陆之祺现在西北势力较大的土司都有哪些,他好在制定剿灭方案时着重打击。
  陆之祺记得的庄浪鲁家族,这个家族原先是蒙元丞相脱欢的部下,隆庆年间时扩充至三万多人,大概有兵四千左右。
  “洮州卓尼杨土官家族,统治五百二十族,一万一千五百六十九户,五万五千八百三十八口,其领有士兵两千人。”
  “关西七卫有民不到十万,可用之兵几千人。”
  “西宁冶土官家族,统治七千多户,有兵千余人。”
  “......”
  陆之祺这个兵政府尚书还算合格,在知道监国要对西北土司大动干戈,推行改土归流后,便早早查阅了相关资料,虽不能做到对答如流,但在关键的几个问题上还是给出了大致答案。
  行营这边也有甘陕总督孟乔芳同甘肃巡抚汪兆龄等呈报的一些土司情况说明,综合下来,陆四得出的结论是西北土司虽不像西南土司那样势力强大,但却较西南土司更为复杂。
  这个复杂就体系在一个“多”字上,大大小小的土司势力加起来怕有百家都不止,如果这些土司合流起来,对大顺造成的危害是相当大的。
  好的方面是这些土司因为明朝的种种安排,都处在“汉军”势力范围之内,也就是被包围分割,这就使得西北的土司不可能出现另一个杨应龙或者奢崇明。
  只要动作快,不留余力,是能在第一时间先扫平一半土司,接下来对付另一半就会更加轻松。
  陆四要“改土归流”,实现国家对西北地区的完全统治,甚至将一些他认为不好的宗教因素从西北去除,杀人就难以避免。
  但这是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事情,不做也得做。
  但有件事情必须引起大顺的高度重视,那就是有一些利益被大顺侵害的汉族地主士绅同土司势力勾结。
  这件事对大顺是有过教训的。
  当年李自成派大将贺锦征讨西北,西宁周边土司祁廷谏、鲁胤昌等人就和明军及反对大顺的地主士绅勾结伏击杀害了贺锦。
  最近辛思忠、赵忠义、艾能奇等领军在一线的将领也多有上书行营,指称土司作乱背后有对大顺不满的地主士绅身影,而这些人当中除了忠于明朝的外,也有一些是曾经降过清的。
  “我这个监国这辈子干了两件大事,一是扛起大顺的天,让我大顺再次光荣!二是带着将士们痛击满洲鞑虏,光复北京,恢复中华!”
  陆四起身看向文武众人,“但现在我还要干一件大事,那就是彻底解决西北土司问题!此事关系我大顺能不能在西北立足,能不能建设好西北,能不能让西北的百姓永享太平!所以,谁跟我做对,我就让谁去见阎王!”
第757章
统统灭杀
  要办成这第三件大事,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人。
  如何让人去办事,关键就在于统一思想。
  如何统一思想?
  自古以来无外乎是新的理论取代旧的理论,百家争鸣也好,一花独秀也好,总要有个系统的理念。
  陆四却懒得搞,因为他这人看待事物喜欢扒开表面直达深层。
  因此,他的结论是想要人的思想统一,办法就一个——听话的留下,不听话的滚蛋。
  陆四明谕,自即日起,凡于“改土归流”这项国策落实不到位者,无论何官,一律罢免。
  是谓“中央督省,省督府州、府督各县。”
  对于执行不力的各级官员,一律就地罢免,有丧地失城者,更当追其刑责。
  如此严法之下,积极者也好,消极者也好,必当全力而为。也能于此严法之下留精去糟,为大顺在西北各级地方挑选出一批合格官吏。
  基层中坚力量打造出来,便是政治的基础,辅以铁血的军事手腕,长治久安便不是梦想。
  “各省府州县当速确定,府州县主官、佐贰官皆为命官,各县都要设乡兵,县为中队、府为大队、省为总队,一是缉盗捕匪,二是配合主力清剿土司残余。”
  明朝也好,张献忠的大西也好,李自成的大顺也好,乡兵都是维持地方治安的唯一手段,不过说法不同而矣。
  早在淮扬地区时,陆四就于地方推行预备兵,也就是乡兵,规定府县乡三级兵制,以淮军伤残及老弱充实乡兵,从而实现淮军对淮扬地区的完全掌控。
  现在陆四成为北方主宰,对地方建设自是更加重视,因此在筹建四省时便计划以西军降兵及部分顺军建立西北各省的治安队伍(乡兵)。
  土司问题使乡兵的筹建正好纳上日程,前番在武功、凤翔、固原等地俘虏的大批西军降卒用于填补西北新建数省乡兵空额,一来能够安置降兵,二来充实地方,算是两全齐美之事。
  又命各省速呈辖区详图,以便进驻甘、宁、青、陕四省的顺军主力依图布防主要关节,从战略态势上将西北各地土司地盘“卡死”,再辅以乡兵围剿,不使叛乱土司流窜,成为李自成、张献忠那种“流寇”。
  “要告诉那些土司,我大顺不是蒙元,也不是前明,我大顺只对顺者施以仁法,对不顺者唯有长刀!”
  陆四难得面露凶光,“这西北之地敢有不服大顺者,就杀他个人头滚滚!”
  众文武闻令均是心凛。
  “顺者,其辖地设县的设县,设乡的设乡,原先土司诸官调其它省份任职,新任官吏皆由中央同省调派...”
  陆四当然也会堵死土司投顺之路,一昧将他们逼死,故而铁腕之下又有宽松对待。
  他让贾汉复记录,只要土司们献出土地、人口、牲畜,其原有私产大顺是予以保护,并且根据其土司原有品级高低调往其它省份任职。
  如原有为千户土司往它省便可出任守备一职,许带近亲十人以下,随从二十左右往它省就职。所安排的职务可文可武,由归顺土司自由选择,另外千户以上官品土司子弟中可以录一人为中央太学生。
  这和从前明朝在西北地方实行的“文武相济”有本质区别,前者以流官制土司,虽能确保土司始终受控于流官监督,但却无法使土司所拥有的地盘和人口成为朝廷的赋税来源。
  也就是“空有虚名”。
  并且因为土司是民族的产物,土司治下的各族百姓因为特殊性同汉民族的融合势必会缓慢,甚至排斥,汉王朝的中央政权强大稳定,这个问题就会始终处于水平面之下。可一旦汉王朝的中央政权衰弱,平静的水面必将风波骤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4/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