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5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3/638

  如此上有总督,下有巡抚,四川全省又全境光复,怎么也不可能再出乱子。
  可是王应熊总督川、湖、云、贵军事却让湖广总督何腾蛟大为恼火,因为如果湖北的军务由王应熊节制,那他这个湖广总督的权力岂不是一下就被分走一半。
  不满朝廷胡乱任命的何腾蛟便授意湖北驻防明军不奉王应熊之令,湖北安抚章旷因为拉拢王得仁、王体中二将使得实力大增,对原本提携他的何腾蛟都敢“平起平坐”,况一个王应熊。
  结果就是王应熊这个总督四省军务的大员尚在半道,便受到湖北官场的一致冷遇。
  寻思湖北这边不受调遣也没事,毕竟还有四川和云贵三省,然而到了成都才发现他这个总督大人根本使动不了一人。
  因为那帮大小军头仗着“平西”有功,一个个趾高气昂,浑然不将朝廷派来的总督大人放在眼中。
  照理这位王总督此时当想办法团结四川巡抚马乾,共同压制四川诸将,偏王总督不知脑子少了哪根弦,上任第一份上书竟是弹劾马乾淫掠不法。
  马乾是崇祯六年举人出身,曾做过广安知州,后四川巡抚邵捷春令马乾管理夔州府事务。张献忠入蜀攻夔州三十余日,但在马乾固守下没有攻陷。成都失陷后,马乾同曾英等人率军收复重庆,击走西将刘廷举。南都命马乾接任四川巡抚前,其带人驻守重庆,曾英则驻守佛图关。
  曾英是四川诸路明军中实力最强,也是最为精锐敢战的一支,因为同马乾共同收复重庆,故而于马巡抚关系也密切。
  王总督弹劾马巡抚,肯定使得曾英大为不满,曾英一不满,其部将于大海、杨占春等肯定更不鸟王应熊这个总督。
  而王应熊未到任前,四川这些“复地”有功的大小军头们便是彼此敌视,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名为朝廷官兵,实际同土匪差不多。
  势力较大的还有崇祯十二年武进士出身的杨展,此人在西军攻入四川后曾经被俘,后逃出在叙州拼凑了一支军队,一直活动在嘉定、峨眉一带。
  相比其它各路明军以劫掠为主,杨展倒是能注重恢复生产,予农民牛种,使择地而耕,也不强拉壮丁,对生员也极为优待,所以很得治下百姓拥护,地盘钱粮也能自给有余。
  另外还有王祥,西军入川后此人收拢部分残兵盘距在遵义地区,趁西军主力出川立即攻占顺庆府。
  和杨展注重生产,恢复秩序不同,王祥是竭泽而渔榨取地方。在顺庆府竟要求每家都花钱买他发的免死牌一张。百姓有牛的也要买牛票,可是百姓买了牛票王祥的兵照样把牛牵走。“掠其人,掘其粮,焚其室”,残暴无比,百姓深为痛恨,更叫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个王祥为了扩充实力想心办法弄钱,将税收都收到了弘光二十年。
  此外就是据守永宁的侯永锡,据守泸州的马应氏,占据忠州、万县、夔州的“三谭”。
  除这些明军大小势力外,四川同湖广交壤地区还有摇、黄各式土匪,因为互不统属,号“摇黄十三家”。首领人物有争天王袁韬、逼反王刘惟明、震天王白蛟龙、行十万呼九思、二哨杨秉胤、黄鹞子景可勤、整齐王张显等。
  可以说,大西军出川之后的四川可以说是群魔乱舞,百姓苦难远甚西军,因此当有流言说大西军将要重新打回四川,竟有多地爆发农民起义,起义的农民也多是自封大西的官,一些原本十分仇视大西政权的地主士绅也聚众响应。
  据在四川境内活动的大顺探子们统计,现下四川能够称为官兵的队伍大小有十七支,计有明军八万余人。摇黄等土匪拥众也是几万,其余土司武装也是各地不一。
  总之现在的四川手上有刀的武装力量总数怕不下三十万之众。
  这个数据可能是探子们摸不清真实情况略有夸大,陆四仔细推敲倒也相信。在他眼中,有甲有兵器的军队同无甲只有刀锄的武装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他判断四川有兵者可能三十万,但能称为军队者,怕也就是六七万,内中能战敢战估计一半。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咱们大顺便打破这个定语,就先平了四川。”
  前番兴国公李过、甘陕总督孟乔芳、陕西巡抚张国柱等上书行营,定艾能奇部为大顺新编第十一军,刘文秀部为大顺新编第十二军,陆四准纳。张国柱复建议调第十一军往河南加入中原战场,第十二军往汉中准备入川。
  陆四没有同意调艾能奇的第十一军往河南,而是要艾能奇同汪兆龄、辛思忠、赵忠义等一起经略甘肃、宁夏,完成对孙可望、李定国集团的封堵。
  却同意调刘文秀的第十二军往汉中整编,原因是刘文秀的归降略有不甘,让其部参与对其义兄孙可望、李定国的讨伐可能会横生枝节,所以调到汉中不使其参与接下来的对西作战是稳妥方案。
  而汉中又是入川门户,由刘文秀的第十二军先期入川征讨四川明军,倒是十分合适的。
  毕竟西军对入川作战有经验,对四川境内的大小军头也有一定的震慑。
  战略上,陆四也是想以四川为跳板夺取云贵二省,进而挥师两广,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将朱明残余势力合围,从而彻底解决朱明问题。
  否则,即便南都的弘光投降,南方诸省的明军残余也肯定会奉其他朱明宗室为帝,继续同大顺为敌。
  比如广西桂林那位。
  国家经二十年内乱及外族入侵,已是残破万分,如今的北方人口是十不存一,独南方保存元气,故陆四实是不愿因为持续的战争导致南方诸省也遭破坏。
  当满洲解决那一天,为中国保留更多元气,已然是陆四不可推卸的使命。
  从四川着手用兵,也有点像当年的蒙元侵宋。
  贾汉复先是称颂监国决策英明,然后提醒单以刘文秀部入川或许有所不妥。
  建议可调李来亨、贺兰、武大定等军同刘文秀一起入川,兵力规模上除刘文秀的第十二军三万余人外,再辅以两万左右的“真顺军”。
  “具体方案你着手制定,另外对四川明军要区别对待。对百姓残暴不仁的,要坚决予以消灭。对百姓不错的,当先争取,不能争取的再予以痛击。至于摇黄等土匪,可重金收买几人,使匪攻匪....入川之后,当告我将士,凡我大顺兵至每一处土地,都为我大顺治下土地,百姓也皆为我大顺百姓,断不得乱杀一人....”
  其实陆四想让李过统帅军队入川,因为这位大舅子兴国公为人仁厚,于顺西两军又威望极大,由他统帅大军入川对于凝聚新降西军,安抚四川军民有极大好处。
  可惜李过前番在凤翔兵败,显示其军事才能欠佳,而且现在又在固原坐镇无法抽离,便只能让李来亨同刘文秀一起入川,也算是给李来亨一个立功机会,同时也好生锻炼一下这个小老虎,毕竟将来李过的亲王爵位是要由李来亨继承的,不能没有军功资历。
  贾汉复一一记下。
  陆四又道:“入川用兵定额和钱粮调配可与甘陕总督孟乔芳商议,孟乔芳不能解决的报于我知,我命北京予以调拨。”
  说到这,想起一事,忙道:“另外,有件事得派人专门去办。”
  贾汉复忙问:“监国说的是?”
  陆四看了贾汉复一眼,问道:“你可知秦良玉?”
  “那石砫秦良玉?”贾汉复面有疑惑。
  “正是。”
  陆四沉吟片刻,来到案桌前提笔写了一封信,却是劝降秦良玉的信,写完将墨吹干,递于贾汉复,吩咐道:“你选两个精明之人持我书信往石砫,对那秦良玉晓以大义,于她明说夫人若愿降我大顺,可封忠贞侯,世袭罔替。”
  “封侯?!”
  贾汉复惊住,失声道:“监国,秦良玉乃一介女流,如何封得侯!”
  “女流为何不可封侯?”
  陆四大手一挥,不以为然道:“秦良玉虽一土舍妇人,然提兵裹粮,崎岖转斗,急公赴义,此天下少有英雄也。况巾帼效命疆场,古所未有,迹其忠忱武略,足愧须眉。世间如良玉者,实难多得,我仰她气节,慕她英雄,不吝拜侯!”
  贾汉复从前为明朝副将,自是知秦良玉为国报效事迹,实是男人愧不如矣。然而自古以来未有女子封侯,监国真心劝降秦良玉可以理解,但以侯爵相酬未免有些封赏太过,或者说小题大作。
  “胶侯不必多言。”
  陆四却是心意已决,扬声一笑:“若说自古未有女子封侯者,那便从我大顺始!也愿我中国女子,人人皆学秦良玉!”
第756章
监国三大事
  纪念花木兰,要学秦良玉。
  对于秦良玉这个正史唯一承认的女侯爷,陆四那是打心眼里敬佩的,尤其是秦家在对后金作战表现出的忠烈让人动容。
  崇祯在世时对秦良玉也是推崇,特制御诗四首褒扬秦良玉,大顺虽是建立在明朝之上,但陆四对于明朝过去的正统是予以承认的,在很多领域也是顺承明制,如此,即便秦家曾与农民军战斗过,但陆四依旧对秦家高看一眼,不吝封侯。
  印象中,秦良玉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病逝时间也就这一两年,因此陆四便要抓紧招降秦良玉,一来是表达自己对秦良玉的敬佩之意;二来也是希望能够通过招降秦良玉来影响川、贵各地的土司。
  不过,虽自己诚意满满,但秦良玉多半不会来降,因为她对明朝太过忠贞。故而陆四也做了两手准备,一是秦良玉来降最好,若不来降则使入川部队先平定石砫以外地区,暂不予消灭秦良玉。
  当年张献忠入川,四处招降土司,独不去石砫,想来这位八大王内心深处对秦良玉这个女英雄也是相当敬佩的。
  交待完秦良玉的事后,陆四草草吃过饭便命召开行营会议。
  会议主题有两个,一是西北各地土司问题;二是乌斯藏问题。
  由于陆四明令兴国公李过、甘陕总督孟乔芳、陕西巡抚张国柱、甘肃巡抚汪兆龄、青海巡抚艾能奇对土司问题采取铁碗手段,即不降者坚决予以消灭,原土司地盘改土归流,彻底消灭蒙元及前明留下的土司势力,以实现国家对西北地区的真正统治。
  这个命令无疑侵犯到了西北各地土司利益,导致一些地方发生土司聚众抗拒大顺事件,不仅一定程度影响大顺对西军残部的用兵,也使得当地的治理难以落实。
  一些大顺任命的地方官员对上面强制要求“改土归流”,结果导致已经投降的土司复叛也怨声载道,不少官员在这件事上明显消极怠工,使得“改土归流”这一大顺监国亲自制定的国策难以落实。
  故,陆四必须从“中央”层面主持召开一次会议,除了要统一大顺上下层官吏的思想外,也对土司问题给出一个战略性的解决方案。
  出席这次会议的除了兵政府侍郎贾汉复、提督高一功、刘体纯等顺军高级将领外,还有拟任礼政府尚书的巩焴、拟任吏政府尚书的宋企郊、拟任兵政府尚书的陆之祺,这三人都是当年李自成在北京任命的六政府高官。
  当初陆四为了尽快构建中央政府框架,以及对原大顺政权的安抚,六政府尚书除了一个刑政府尚书陈不平是他的老淮军底子,其余五人都是老岳父生前任命的。现在除户政府尚书喻上猷依旧下落不明外,工政府尚书宁绍先已经在北京“坐堂”,巩焴、宋企郊、陆之祺三人则是于最近刚刚从家乡来行营“报到”。
  巩焴是前明崇祯四年进士出身,此人当县令时爱民如子,体恤百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因此离任之时,所任林县男女老少夹道远送,哭声一片,自发为这位巩知县立生人祠。
  李自成攻陷西安时,巩焴时被明廷补授河南学政、布政司参政,不过巩焴未及上任就被围于西安,后从城中逃出隐藏于终南山下。李自成改元永昌时百官皆推荐巩焴,称其是文武全才之士。李自成也听说巩焴是好官,所以便任其为礼政府尚书,然而巩焴避隐未仕。后李自成兵败,巩焴也坚不降清,隐居家乡官家洞,发誓再不做官。
  按理,巩焴虽被李自成任为礼政府尚书,但并没有在大顺出仕,所以不应再为大顺礼政府尚书,可时负责政务院的左辅顾君恩却对巩焴推崇倍至,因此仍将此人列为大顺礼政府尚书人选,且是唯一。
  陆四没有反对,便使人寻访巩焴,查出其于家乡官家洞隐居,特派侄孙陆义良前去拜请巩焴出山就任。
  巩焴却是不肯,陆义良来了脾气,竟命人在官家洞外面堆积柴禾,想将巩焴熏出来,结果差点没把这位巩尚书给熏死。
  陆四知道此事大骂侄孙胡来,赶紧又派高一功往官家洞再请,并向巩焴表达他这监国的愧意。
  高一功还是没能请来巩焴。
  陆四不放弃,又叫甘陕总督孟乔芳去劝。
  巩焴还是不肯。
  陆四虽没有三顾茅庐,但接连派人三请都请不来巩焴,也是来了心气,竟直接命人颁谕,说巩焴再不来行营,便尽杀巩焴家族,屠其家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3/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