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5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6/638

  故,陆四在等待。
  孙可望部西进花马池后必定会发现宁夏已为大顺所有,其东进无路,西进无门,南奔无法,北逃出塞亦无可能,届时,想来那位东府爷当思量前途如何了。
  孙可望若降,则李定国必能降。
  贾汉复献策:“宁夏方面擒了李定国的长子,臣以为可以其子要挟定国来降。”
  闻言,陆四不悦,斥道:“定国虽为我之敌人,但顺西同源,两家交战大可光明交锋,岂可使此下作手段?想那定国为人,又岂会因一子被缚便来降我?真行此事,徒让我陆文宗为天下人耻笑。”
  “臣糊涂!”
  贾汉复羞愧低头。
  刘体纯也认为这样做不好,见监国未纳,微微点头。
  “且再派人往定国处,与定国及其部诸将言明我诚心相待...”未确定孙可望部动静前,陆四对李定国还是采取政治攻势为主。
  正吩咐时,有快马急报,称宁夏大捷。
  贾汉复激动之下一跃而起,接过捷报看后,不禁狂喜,跪于监国面前,高呼:“恭喜监国,贺喜监国,宁夏巡抚赵忠义急报,孙可望携子官丁愿降我大顺!”
  “噢!”
  陆四也是一惊,迅捷从贾汉复手中拿过宁夏奏报,再三看后,也是激动连连。
  虽知孙可望已绝无翻天之力,但其亡败如此迅速,也是大出陆四意料,他原以为最快也要月余方能解决孙可望,未想孙可望已然兵败。
  “赵忠义不错,不错,不错。”
  陆四一连三个“不错”,足见心中对击败孙可望的赵忠义之喜欢。
  刘体纯亦是激动起身,躬身贺道:“可望既降,西北太平有日,臣以为西营余众定闻风来归,监国一统天下之势已成,此我大顺千万军民之喜,亦是中国之喜!”
第771章
天下人不如陆闯王
  孙可望归降是件大事,因为这位平东将军关系安西将军能否也来降。
  因此陆四十分重视,立命召集群臣商议可望来降之事。
  文武听闻可望于花马池归降大顺,皆是振奋,齐向监国贺喜。
  但在如何安置孙可望的问题上,大顺政权的文武却出现两种不同意见。
  首先,文武众人都认为当优待孙可望,但在如何个优待法上面,却是各执一辞。
  刘体纯、贾汉复等人主张将孙可望同艾能奇、刘文秀等同对待,即封其为侯,但能否为实侯,却要看其能否助大顺劝降招来李定国。若不能,则连侯爵也不给,将其押往北京连同妻子看管,日后也是以布衣对待。
  原因是孙可望冥顽不灵,屡次抗拒大顺招抚,致使战事拖延,官兵死难,其最后也是在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下才降的大顺,所以,孙可望若不能劝来李定国将功赎罪,大顺依旧给其高位,于大顺死难将士是极为不公的。
  “臣记得前番监国谕令各省诸军,西营官兵凡战前来降者,封赏优待。凡战后力不能战者再来降者,一律不赦。今何以孙可望倒能破例的!照我说,监国既有谕旨,便当依谕旨行事,不可食言于天下!”
  反对优待孙可望意见最强烈的是第二军的新任镇帅,原西路军将领马腾云。
  第二军原先的建制是辛思忠的第十一镇、赵忠义的第十二镇,这两镇也是集合西路军骑兵及原淮军入陕精锐编成的主力。
  只如今第十一镇在辛思忠的带领下已经扩编为暂编第一军,第十二镇也在赵忠义的带领下扩编为暂编第二军,因此第二军提督刘体纯实际能够指挥的兵马不足四千人。
  为此,行营抽调原潼关总兵胡守龙部、神木副将王永强部补充第二军,又将在武功俘虏的两万余西军降卒补入,虽然战斗力相较从前第二军明显降低,但所拥有的建制镇却变成了三个。
  三位镇帅分别是马腾云、任继荣、胡守龙。
  第二军新编之后也是一直随行营活动,在外界看来倒像是御林军般。
  三位镇帅,除胡守龙是道人出身,马腾云同任继荣都是顺军老将,马腾云擅攻,任继荣擅守,二将当年也是力破孙传庭的功臣。
  马腾云将监国谕令拿出来说事,且诸将联想当下实际情况,倒是有大半人都不赞成优待孙可望,尤其是给其封侯。
  “可望虽败将,于西北却仍当两个军。”
  礼政府尚书巩焴、吏政府尚书宋企郊等人出于西北尚有不少西军残余活动,从政治角度及西北长治久安考虑,认为必须对孙可望优待,且不当使孙可望居于艾能奇、刘文秀二侯之下。
  原因有三。
  第一是孙可望于西营威望高于其他三将军,现在来降冒然将其置于已被封侯的艾能奇同刘文秀之下,势必会让孙可望心生芥蒂,不利对孙的安抚。
  第二,李定国能否来降全系可望一身,要是可望因为大顺的冷遇而不愿出力劝降定国,则双方难免一战,徒增死伤。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孙可望是张献忠实际的太子继承人,既然大顺大西同源,监国也多次谕令天下善待西营文武,那么对于孙可望这个西营第一人又岂能随意对待。
  “西军数十万众新降,人心各异,若我大顺不能善待可望,恐生隐患。故臣等以为当授可望郡王,以体现大顺朝对西营的厚重,如此于我大顺治理西北也大有好处。”
  巩焴直接提出当封王。
  马腾云听后立时不满,嗤道:“老先生糊涂了,他孙可望若能为王,我大顺王爵岂不是如白菜一般了!”
  刘体纯、贾汉复、任继荣等人也无法接受孙可望封王,一片哗然。也不能怪他们不满,实是一个战败降将也能为大顺郡王,真是叫人无法接受。
  须知,大顺如今除了监国外,还没有王爵呢!(这些人尚不知监国于北京时,已命左辅顾君恩拟定顺爵封赏,定李过为晋亲王、陆广远为楚亲王。又定四大国公、十二侯爷初封)
  文武赞成反对者交锋激烈。
  陆四的意见是孙可望是要优待的,但是给其封王却不太合适。先前他命人劝降孙可望时是给出郡王待遇,然那时孙可望手握重兵与现在妻子官丁两百余人不可同日而语。
  但将孙可望摆于艾能奇、刘文秀之下也不好,毕竟孙可望于西军的影响力摆在那,再者人家张献忠活的时候都说过只要他陆文宗来投,不吝顺亲王之封。如今轮到他陆文宗得势,怎么也要给八大王继承人一个说得过去的待遇才行。
  思来想去,陆四决意授孙可望韩国公。
  韩是春秋小国,不同于齐楚秦赵所含意义。使孙可望为韩国公,一是能显大顺对其优待重视,二来也能从这国公封号表明约束之意,倒也两全齐美。
  要不是考虑已内定美德法英四国公,再封一个西国公实在有些恶趣味,陆四说不定还真就将西班牙给孙可望了。
  监国定了国公基调,说是询问文武,谁赞成,谁反对?
  但又有哪个会脖子硬的继续反对。
  两相折中,封王太过,封侯不合适,便是国公了。
  为体现赏不逾时,也为抓紧“和平”解决盐场堡的李定国,陆四在兵政府尚书陆之祺的建议下,特命礼政府尚书巩焴代表自己,也代表大顺朝廷亲往花马池册封孙可望为韩国公。
  同时传谕嘉奖宁夏巡抚赵忠义以下官兵,命行营记功叙优,待班师京师再行封赏。
  文武私下议论,监国曾许擒斩孙可望、李定国者皆封郡王,如今孙可望被宁夏巡抚赵忠义击败迫降,怕那淮扬小子一个郡王封爵是跑不掉了。
  正在盐场堡同李定国对峙的第四军提督左潘安、第九军提督李成栋对郡王之封也是极为眼热,恨不得马上提兵攻进盐场堡擒斩李定国,偏行营不让进军,无奈只得憋屈在营中。
  陆四原是准备让巩焴直接将孙可望带来行营,并立让孙可望前去盐场堡说服李定国来降,吏政府尚书宋企郊却建议让孙可望先往固原一行,以让西北军民皆知可望来降,好达“政治攻势”。
  左右李定国困守盐场堡也飞不出去,陆四便同意宋企郊的建议,让巩焴带着孙可望先到固原去“游下街”,并谕令兴国公李过、甘陕总督孟乔芳、陕西巡抚张国柱、甘肃巡抚汪兆龄等可在固原或平凉同孙可望见见面,“以显我朝优渥其心”。
  巩焴一行快马加鞭,数日便抵花马池。
  于城中已被宁夏巡抚赵忠义等人款待数天的孙可望闻大顺监国特使至,心中忐忑,不知命运如何。
  待知大顺以国公相授,并派礼政府尚书亲来册封,孙可望疑虑之心顿去,也是倍感荣光,立时向行营递上“愿抚义弟定国,以成一统之盛事”的奏疏。
  疏中有这么一句“西营兵马将士愿咸奉大顺监国陛下,地方百姓皆入大顺之版图。”
  奏疏急递至行营,陆四看后不禁莞尔一笑,对左右道:“东府爷雄心不再喽。”
  ........
  镇戎所。
  甘肃巡抚汪兆龄、陕西巡抚张国柱接谕令后,两位大顺的封疆一前一后赶来此地,一番部署之下热烈欢迎由礼政府尚书巩焴陪同前来的韩国公孙可望。
  原本第十一军提督,原西营定北将军艾能奇也接到谕令,要其同义兄孙可望一会,可艾能奇却是没有奉谕前往镇戎所,而是上书行营称自己染了风寒不便行动。
  陆四接艾能奇回奏,知艾能奇可能是为了避嫌,也可能是不好意思与义兄见面,所以这才托辞不肯去镇戎。也不点破,回信艾能奇好生“养病”,又命选三根从辽东缴获的百年人参为艾能奇送去。
  从前的大西左丞相,今日的大顺汪巡抚与韩国公也是面子上的应付,二位五十步莫笑一百步,各有春秋,心中彼此如何看对方,也都没有意义。
  倒是陕西巡抚张国柱对韩国公很是热情,宴会之后便请孙可望为军情献策。
  没用张国柱多说,孙可望就结合现西北各地西军残余活动情况献策,还同张国柱等人进行图上作业。
  “可望绘图极为讲究,有同聚米为山,了如指掌。”
  在给监国的密奏上,张国柱由衷佩服孙可望的军事才能,感慨道:“可望,实良帅。”
  为了不负大顺给予的韩国公,孙可望建议其部将杨万年、王会等人由张国柱节制,又留吴逢圣等十几人于甘肃巡抚汪兆龄,以备“军前不时应用”。
  固原短短数日,孙可望于政、于军、于民各有良策建言。待出发前往行营时,孙可望闻大顺意欲以其义弟刘文秀第十二军入川作战,急忙上疏奏言:“大兵入川,臣报效之日。川中形势,臣所熟悉。或偕诸将进讨,或随大臣招抚诸境,庶少效奉国初心...”
  听闻孙可望有入川为大顺效命之意,甘陕总督孟乔芳却是上了一道密奏,称第十二军提督刘文秀仍心怀故西,所以绝不可使孙可望同刘文秀合营,重掌兵权。当置其于监国心腹之中,不可令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6/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