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5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7/638

  看过孟乔芳的密奏,陆四留中未发,只叫人催促可望速至行营。
  孙可望的归降也的确令西北各地形势大好,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境内小股西军残余,在听闻东府爷都降了大顺后,纷纷放弃抵抗往顺军占据地方投诚,前后多达十数股,近两万余众。
  西军残余势力的平定不仅使得西北各省再无兵乱,也为青海方面提供稳定后方。
  腊月二十六日,河南巡抚袁宗第奏报,称意外于军中发现孙可望的弟弟孙可升。
  这个孙可升早年就与其兄可望失散,至此兄弟二人天各一方。孙可升几经飘零,先是混迹于明军董学礼的队伍中,后来董学礼被清军击败,孙可升又成了清军绿营一员。再之后清廷覆没,孙可升这个绿营兵又被收编为顺军,现在军中当队官。
  知道孙可望的弟弟竟然在自己麾下后,袁宗第便将此事急报行营。
  “兄弟失散近二十年,如今却能重新聚合,实是奇缘。”
  陆四也是感慨,命袁宗第使人快马将孙可升送来行营,并遣人告知可望。正在路上的孙可望听说弟弟孙可升还活着,不禁惊喜交加,上书谢恩,称“今日兄弟重逢,皆监国大恩。”
  言下之意,若无监国平定北方,又岂会有他兄弟重逢之日。
  不过随后却发生一件小事,孙可望因为归降时丢尽了从前所得金银,身上无有分文。恰值追随其的部下有人想归乡务农,可望有心赠于钱财,然摸遍兜中却拿不出一个铜板。
  无奈之下,便向行营上书,请监国能借他些银子馈赠部下。
  这本是一件小事,然而甘陕总督孟乔芳始终对孙可望提防,并且十分鄙夷其人,得知此事竟是上书称:“可望奉献忠令领兵犯顺,逆我颜行,屡劝屡不降...后迨众叛亲离,计无复之,率数百疲倦之卒,亡命来归,有何功何德于社稷得封国公爵位。
  臣观其之疏章者屡可骇异,新来归承便请从征入川,阴谋兵权。若可望文足经邦,武能戡乱,何至有前番大败,今日来降之局面?可谓不自揣量,冒昧无知。臣闻天子穆穆,端拱垂裳,岂有借财与人,亦岂有人臣借财于天子之事?...”
  总之孟乔芳拼了命的借题发挥,恨不得监国能一怒之下夺回孙可望的韩国公封爵,并将此人处死才好。
  这让陆四有些哭笑不得,不知道孟乔芳何以如何仇视孙可望。对其奏疏,一笑了之,留中不发。
  腊月二十九日,在尚书巩焴的陪同下,孙可望一行终是抵达监国行营所在。
  陆四闻讯极为高兴,命刘体纯代表自己出城迎接,上万将士列阵相迎,场面十分隆重。
  孙可望涕零,身微颤。
  当日,陆四又亲自接见孙可望,并赐宴,又赐银一万两,再赐蟒袍、朝衣、缎匹等,一时之间,败军之将孙可望倒成了大顺监国行营红极一时的人物。
  大顺上下除孟乔芳等人外,也均是对监国礼遇优待孙可望敬佩,道监国胸怀天下,眼光长远。
  便是远在汉中的刘文秀也不禁对部下说了一句:“若论气度,崇祯以来,天下人不如陆闯王。”
第772章
只有刀,才是我们的长城
  前明沃尔都司(又译鄂尔多司万户)唐时当为朔方郡,成化十六年鞑靼入侵此地,自太祖、成祖以后明武功第一的成化皇帝令太监汪直监军,兵部尚书王越提督军务,保国公朱永为总兵前往御虏。
  王越说服汪直请朱永率大军自南路走,自己则与汪自榆林出边。汪直部下精骑箭队探知鞑靼王庭在威宁海一带,于是尽调大同、宣府两镇精兵两万,昼伏夜行二十七日至猫儿庄。
  时天降大风雪,汪直同王越亲自披甲,率精骑连夜奔袭威宁海,鞑靼犹未发觉,明军纵兵掩杀,获大胜。此战,鞑靼达延汗巴图蒙克(小王子)仅以身逃,达延汗的妻子、蒙古传奇女英雄满都海战死。
  战后,王越功封威宁伯,成为明朝仅有的三位以战功封伯的文臣之一。
  汪直则因此役边功震惊内外,因太监无秩可升,只能加食米,以年十二石为一级。成化帝便一次给汪直加三百石,前所未有,创有明一朝纪录。此后更是命汪直总督西北军务,并赐制敕曰各地镇守、总兵、巡抚俱受其节制,有不遵号令者可先以军法处治,然后奏闻。
  至此,汪直权势自开西厂后达到鼎峰,权势比之“内相”司礼监印也不遑多让。
  而威宁海及猫儿庄等地,皆在河套境内。
  顺军第一军提督高一功奉命出塞入河套作战后,立即奔袭白城子,大破满清册封的郡王塔什海,杀其子、侄、孙29人,并斩蒙古兵3240余,缴获战马两万余匹,牛羊九万余只(头),俘虏蒙古人一万余,堪称大捷。
  美中不足的是塔什海的妻子带了两个孙子并部分族人西逃虎鲁克寨桑部,而虎鲁克寨桑部的驻地就在威宁海,也就是白城子以西数百里的都思兔河畔。
  河套地区蒙古势力最强者便是塔什海同虎鲁克寨桑,现塔什海部已灭,高一功自是要尽全功再灭虎鲁克寨桑部,完成监国要求的“复套”目标,故而留副将郝摇旗率一部兵马镇守白城子,自己则率步骑万余准备长途奔袭威宁海。
  高一功出发后,郝摇旗突然集合将士,命人将被俘的蒙古人选出两千精壮者押到城外。
  时天寒地冻,狂风呼啸。
  被押到城外的两千蒙古青壮在风中被冻得直哆嗦,一个个都不知道汉人将他们赶出城干什么。
  郝摇旗面无表情纵马看了一圈后,便挥动了令旗。
  四千顺军步卒立时向着蒙古人进逼而来,这些士兵都是在长城内新补充进第一军的兵员,大部分都是时任陕西总督孟乔芳在西安拼凑的乡兵,基本上毫无战斗力,甚至大部分人都没有杀过人。
  随着顺军的进逼,蒙古青壮似乎意识要发生什么,他们开始骚动起来,有人本能想跑,可四面八方除了同波浪推进来的顺军步兵,便是那一群群蠢蠢欲动的骑兵。
  风越来越大,渐渐已有雪花落下。
  狂风的呼号中,郝摇旗命人发出动手的讯号。
  随着红色烟花弹的腾空炸响,一条条排成长队的顺军步卒手持长矛向着被围的蒙古青壮冲了上去。
  他们中不少人目中都是不忍,可上官的命令却又不敢违抗。
  长矛刺出那刻,很多人的眼睛是闭着的。
  哀嚎惨叫声再次响彻在白城子外。
  随着屠杀的继续,随着鲜血的四流,那些长城内的农家子弟一个个眼神变得凶狠。
  “杀鞑子,杀鞑子!”
  不止一个农家子弟在刺死当面的蒙古人后,兴奋的高声呼叫着。
  郝摇旗更是催马踏入蒙古人群中,锋利长刀不时劈下,一颗颗人头滚落在地,鲜血让枯黄的草地变得无比红艳。
  纷飞的鹅毛大雪很快掩盖了草原上的血迹,天地间变得白茫茫一片。
  一切结束后,浑身上下都是雪花的郝摇旗咧嘴笑了笑,拿起亲兵递来的一壶酒便“嘟嘟”的往嘴里灌。
  一壶酒下肚,火辣辣的烧心,郝摇旗却是浑不在意,打了个酒嗝对部下吩咐道:“上报行营,塔什海余部趁提督领军西进作乱,叫我老郝杀了两千乱贼!”
  言罢,很是得意打马进城。
  这两千人头,也是战功。
  而郝摇旗是陕北人。
  有明一代,陕北人最恨塞外鞑子。
  虽然监国再三谕要要求善待河套地区投降的蒙古人,可郝摇旗觉得善待是可以的,但这个善待可以放在后面。
  至少,不除掉这两千蒙古青壮,他郝副将晚上睡觉不怎么塌实。
  自家应该算是菩萨了,这事换成党守素,多半是一个活口都不留的。
  老党他全家可都是叫蒙古鞑子杀光的。
  .........
  随高一功奔袭威宁海的还有行营调拨至第一军的六名待赎汉将,六人分别是前明大凌河副将孙定辽、前明游击刘武元、前明屯卫副将邓常春、前明万历武进士,镇武堡都司的金励。
  另外两人一个是满清册封的续顺公沈志祥之侄沈永忠,还有一个是随阿巴泰入关败明朝总兵张登科、和应荐,又攻破太原击败顺军大将陈永福的吴汝玠。
  这六名待赎汉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擅长于骑兵奔袭作战。
  将此六人拨至第一军听用,显然是有深意的。
  六名待赎汉将眼下都在第一军的军部“帐前听用”,并无实际差遣,有需要时即发令箭,无需要时帐前侯命。
  战前,前明万历武进士出身的金砺,将成化年间的威宁海之战详细与高提督说了一通。
  因为这次威宁海之战很值得顺军借鉴。
  高一功听得振奋,挼须遥看西方对一众部将道:“妈啦个逼的,人家一个没吊子的都能横扫王庭,咱们这帮人难道还不如个阉人!”
  言罢,督兵万余长途奔袭威宁海。
  当年太监汪直以两万明军横扫鞑靼王庭,今日高一功只以步骑万余便想再演此役,看来是大胆,实际却是牛刀小试,轻松的很。只因河套地区的蒙古各部早已衰弱,远非一百多年前强盛之时的鞑靼。
  不过即便那时的鞑靼无比强盛,也被一个太监领着两万人给捣了黄龙。
  此事证明一个事实——只要敢想敢干,任何事都能发生。
  太监不读书,所以能干成。
  文官书读太多,所以干不成。
  ...........
  自白城子西进要横穿两百里沙漠戈壁地区,顺军以归降蒙古人为向导,携带大量饮水及牲畜,虽万余士兵,却做到一人两马,沿途也是昼夜不停,换马不换人。
  腊月底的塞外,那真是冷的出奇。
  狂风呼啸、黄沙漫卷之中更是大雪纷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7/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