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6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1/638

  是啊,大顺已经一统北方,甚至连河套地区都收复了,接下来兵强马壮的大顺必然要南征伐明,完成这天下的大一统。
  留给孙武进的时间不多了。
  如果不能赶在大军过江前为自己弄个明朝的亲王爵位,将来他拿什么同那帮老伙计去争。
  功课,该做的他孙二爷都做了。
  银子,该花的他孙二爷也都花了。
  京中的舆论已经起来,在东林眼中“顺逆”(北来官员)如高斗先、于允中、陈明夏等人的积极运作下,现在的南京城中百姓可是把武安公视为这半壁江山的活武穆。
  孙武进身边也不乏智囊人物,如前崇祯朝户部尚书侯恂之子侯方域。这个侯方域在北京陷落后随其父侯恂逃至南京,其后一直隐居南京郊外,不知怎的就被应天府查获。
  侯恂是崇祯朝的罪囚,原因是他奉命督师解开封之围时,不敢与农民军作战,坐视开封陷落,所以被罢官下狱。
  可笑的是,救出侯恂的正是他不敢与之作战的农民军。被李自成从狱中放出后,侯恂并没有生出归顺之意,反而与其子侯方域等悄悄潜逃南京,本是想观望局势再决定下一步,没想被应天府给查获了。
  这件事很快被孙武进控制的锦衣卫探知,侯恂是崇祯钦定的罪囚,甚至可以说是死刑犯,因此按理当收捕入狱等侯新朝处置。
  当时正逢左良玉领军东犯,众所周知侯恂与左良玉关系密切,甚至传闻左良玉年轻时是侯恂的“男宠”,因此朝中都说是侯恂勾结左良玉来犯,按律当诛。
  孙武进哪知道什么侯恂,但寻思这老小子和左良玉关系好,而现在左良玉有二十万大军,他孙二爷手里不过两三万人,万一打不过左良玉倒是可以通过侯恂同左良玉谈一谈合作的事。
  便将人给救了下来,对外宣称侯恂死在牢中,实际却是秘密关押在他的府邸中。
  后来左良玉病死,左梦庚没打得过马士英,南京之危解除。侯恂的价值便不大了,不过孙武进却发现其子侯方域却是不错,当真是文采斐然,生了惜才之心,便将侯方域收在自家幕帐用为参军。
  侯方域落魄之下能得武安公搭救收留,且委以重任,并且对方同他侯家父子一样都是河南人,因而倒是真心辅佐。
  孙武进大字不识,向喜阳谋,对阴谋和私底下的东西不太懂,也不太喜欢同那些大褂子文人交道,便将那乱七八糟的事情都交给侯方域来办。
  没想却是捡到宝了,这个侯方域不知哪来的能量,竟将江南有名的复社不少成员引见给了孙武进,使得孙武进除了北来“顺逆”这帮文人底子外,又得了复社相助。此外还有寇女侠拉来的几社中人,一时之间,除了他孙二爷本人不识字外,手底下倒是群英荟萃。
  就是叫孙武进闹心的是,这个原本破落的侯公子竟然有个名气不比寇女侠低的老相好,号称“香扇坠”的李香君。
  在见过李香君一面后,孙武进便生出将此女抢了的心思。
  倒是不是留下自家享用,而是作为都督登基的贺礼。
  只是侯方域现在替自家办事,孙武进也不好明抢,便偷偷派人去媚香楼重金为李香君赎身,又虚构一个方公子身份,派人吹吹打打准备迎接李香君做妾。
  不想这个李香君坚决不从,誓死抗争老鸨等人,甚至一头撞在栏杆上,血溅在了侯方域送她的扇子上。
  娶亲的人见再强来要闹出人命来,只好灰溜溜的抬着花轿走人。事后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赶到媚香楼,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
  虽然没能将人骗来,孙武进却不打算就此罢手,只是因为江南奴变的事,这件事便先搁在一边。
  生怕侯方域会给都督戴绿帽子,孙武进便以军务为由让侯方域天天在营中。
  完全不知“上司”准备把自己的女人献给上司的上司的侯方域,倒是全身心的为武安公谋封王爵之事忙得不可开交。
  ......
  被武安公亲切称呼为“老王”的内阁首辅王铎又一次被架在了火堆上。
  孙二爷派人传话给他,大概意思就是王爵再不封的话,大军便要回京问侯他老人家。
  因为,孙二爷这次学聪明了,他采纳了侯方域献的策,说南京城中有奸臣,所以需要“清君侧”,以此来逼迫天子和朝廷。
  王铎急了。
  真让京营回来清君侧,作为当朝内阁首辅,第一个挨刀的除了他王阁老,还能有谁?
  好在孙二爷也不是一昧强硬压迫王铎,毕竟当年这位是第一个主动跑苏州接驾的文臣,同保国公朱国弼一样,都是简在圣心之人。
  且在潞王监国、登基等系列事务上,王铎始终坚定站在以孙武进为首的北来兵将一侧,单这份心思也值得给予表扬。
  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孙二爷又是大手笔,直接给王铎在南京城中买了一座好园子。
  于是,反复权衡利弊的王铎开始为武安公力争王爵,甚至不惜以请辞首辅逼请天子。
  弘光这一下傻眼了,因为他宫中的用度突然少了许多。
  京营的战功,兵部堪验明白回报属实。
  保国公朱国弼的密奏也确认宝华山确是大捷。
  有功不赏乃人皇最大忌讳。
  可没有人比佛天子更晓得那个孙二爷的鬼把戏——那厮哪里是真心想当大明的亲王,分明就是想拿大明的王爵去做卖身的筹码。
  眼看内阁顶将起来,朝中上书不断,宫中也隐隐有些不对劲的弘光在万般无奈之下,先是询问了佛祖的意思后,终是无奈松口给出王爵。
  但给出的王爵却耐人寻味,乃是康王。
  一般人闻听康王,首先想到的便是延续赵宋的南宋高宗赵构,结合现在的局面,天子封武安为康王,倒是有激励其扶保大明社稷之意。
  是个好兆头。
  可是弘光心中的康王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自负狂妄,以为自己可以当皇帝结果被诛的后梁康王朱友孜。
  不管什么王,只要是亲王就行。
  封王诏书一到,喜出望外的孙武进立时二话不说,带着大军就向西挺进至句容。
  沿途击溃贼人数股,收降纳叛千余人。
  官军所至,百姓箪食壶浆。
第788章
是汉奸还是人材?
  西北。
  年前为筹西北赏功银,大顺监国陆文宗命西北数省各自筹银。
  谕令颁下后,陕西巡抚张国柱、甘肃巡抚汪兆龄、宁夏巡抚赵忠义、青海巡抚辛思忠便竭力筹措此赏功银,然西北地方贫瘠,百姓无有积蓄,行营又严禁摊派百姓,不得已四位封疆便将目光统一放在了境内乡绅头上。
  腊月后,陕西巡抚张国柱第一个动手,“布州县官吏,毒掠缙绅”,为了获得更多缙绅藏银,张国柱命人张榜公示,鼓励百姓密告大户富户藏银,所得者十分之一赏告发者。
  又命组建清乡队,每县一百至两百人,对凡土地过千亩,或产业店铺过三家者定下捐输比例,或五抽一,或四抽一。若有不交者,清乡队即抄没其家。敢于抗拒者,则调大兵捕杀之。
  深知监国心念贫民,张国柱又命清乡队成员多以贫民、无地佃农为主,此举令得贫苦农民除参军之外,又得一条为大顺“体制”之路,不仅极大巩固加强了大顺于地方的统治,也极大打击了陕西境内的土豪乡绅。
  在顺军平定西北的强大声势下,土豪乡绅不敢反抗,其家族势力被大大削弱,难以再同前明时一样左右地方,形成地方一霸。
  甘肃巡抚汪兆龄参加大西军之前虽是举人士绅阶级,然深恶此阶级害民残民,因而在四川时便曾劝张献忠杀尽地主士绅,归降大顺后,此念依旧不改。
  汪于固原召集官员公议,会上公然称“缙绅皆无道之人,不可同情”,随后便令前降清士绅以官职大小定输银多寡,多者六七成,少者二三成。有曾造成顺军(西军)伤亡的降清士绅,更是派兵直接抄杀其家,家产皆没入府库。
  为了更好更快更方便的完成监国所定任务,又为彻底清除士绅土豪于乡野势力,汪兆龄更是私设甘肃催收司,以原西军降卒四千余人为催军,分遣各地。
  催军一至,立时从地方手中拿取名单,以拷掠方式拿来名单中人,迫其出饷。
  汪所定拷掠者以万历四十年后乡绅科目为断,即万历四十年后有功名在身者,全省计270余家。
  催军更有若干刑具,除基本夹桚外,又有铁梨花、吕公绦、红绣鞋等物。
  诸般手段轮番上阵,使被拷掠者叫苦不已,纷纷捐输交饷。
  固原有大户两三家不肯交饷,串连谋反,举乡兵两三千人合计县城。知县周某率人坚守,命往省城求援。
  汪兆龄急请驻甘肃的第十一军艾能奇出兵进剿,斩杀作乱乡兵千余,诛杀为首者上百。
  汪兆龄深恨大户不为国家出力,反而聚众作乱,密令催军将第十一军俘虏的上千人尽行扑杀,惨不可言。
  此事被原西营礼部尚书、现任大顺西北巡阅使的吴继善得知后,因其原就与汪兆龄不合,反对其对地主阶级大杀特杀的政策,因此上书行营揭发汪兆龄乱杀无辜事。
  弹章送至,监国陆文宗阅后,提笔批:“知道了。”
  又命颁口谕于汪兆龄,谓:“历来西北之乱多为地方势大者,此类人等若能严守华夷大防,忠于民族,当行招抚器重,委以官职,使之参与我大顺国事。反之,当严行打击,能杀头者不使其牢狱,能牢狱者不使其在家。”
  “自古治国,首治豪强,监国圣明。”
  得到监国明示后,汪兆龄立时变本加厉于甘肃推行一些官员眼中的激进之举,虽死者甚多,然地方却是秩序清明,民生恢复极快。
  宁夏巡抚赵忠义同青海巡抚辛思者都是带兵之人,不仅有地方治理之权,更有统兵提调之权,奉谕筹银后,赵忠义即命兵丁逼索乡绅,名曰“纳饷”。又命将不肯纳饷的乡绅解入大狱,毁其坊匾,烧其田契,分其屋产,“凡无地者分地之后,皆免三年税。”
  青海巡抚辛思忠则多令部将持符巡省境,勒土官捐饷,迫僧官积蓄,横暴异常,然所得也是四省最多。
  率军收复河套地区的顺军大将高一功虽没有得到筹银任务,但于五原置城期间,张官置吏,四出赴任,旬日间遍于两套。
  又派精骑略行两套,追索蒙古部落大小酋长,少者千金,多者万金。有不能献金银者,追其牛羊过半。敢于抗拒者,刀兵相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1/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