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6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2/638

  五原知府、顺监国族侄陆义良上任后,“陽言蠲赀租,刑逼乡官,渐及富户,谓之追饷”。
  追饷最重者无疑西安城。
  西安为西北中心,聚集大量前明士绅官员,此帮人等九成降清,有汉奸之罪。
  甘陕总督孟乔芳奉监国谕,召此等士绅,先是痛斥这帮人等从前罪过,尔后要他们戴罪立功。
  言:“西北刚经大乱,想要大治,必须钱粮。国家初立,一穷二白,正是尔等赎罪之时。所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两者都不出者,分明视我大顺为贼寇。既是敌非友,则断然处置矣。”
  在孟乔芳的威逼下,西安城中富户迫于压力,纷纷解囊。
  一时之间,西北四省处处捐输追赃,大顺所任官吏皆以输银竞比,原定西北赏功银三百余万两不足半月便凑齐,追赃之风尤在继续,部分地区出现为追赃而灭门之事。
  原西营吏部尚书、大顺西北安抚使胡默上书,请停追赃之风,以免重蹈永昌元年旧事。
  吏政府尚书宋企郊、兵政府尚书陆之祺等人也认为此风不可继续滋长,也不当再行蔓延,因为当年永昌皇帝退出北京与追赃之事有莫大干系。
  “永昌元年失败之事,根源乃轻敌满洲,非士绅。前番永昌皇帝于北京追赃也无不妥,概历年以来前明士绅官员所得,非盗上即剥下,无一合法所得。倘若不行追赃,便是默认此类人等财富合法,他等若合法,我大顺便不合法也!”
  已经班师回京至潼关的陆四无意停止西北四省追赃助饷之事,在他看来在满洲大敌已亡,北方已经统一的情况下,追赃助饷实际是巩固大顺根本的头等大事,也是最好的时机。
  但也颁下谕令,命各地注意“尺度”,不要乱杀人。无论是追赃还是助饷,都要“师出有名”,有理有据,不可胡乱捏造,肆意害人性命。
  在潼关,陆四接见了一百多名西北各地往京师赴考的士子,这帮人有举人,有秀才,但亦有许多无功名之人。
  去年左辅顾君恩建议大顺恢复科举,陆四采纳,却命开恩科,要天下人皆来考。
  此天下人非天下读书人,而是天下人。
  “识字者,有见解者,有能者,都可来考。大顺用人,不拘一格。”
  潼关城楼下,陆四见赴京赶考的士子中有一人穿得单薄,于寒风中冻得面红耳赤,不禁解下自己的貂袄上前披在此人身上,随口问对方姓名。
  “学生于成龙。”
  没想大顺监国竟解貂袄于己的于成龙激动的跪伏于地。
第789章
南北一统是中国
  于成龙?
  陆四目中一动,仔细看了眼面前穿着甚为寒酸的中年人。
  见状,有关人员忙禀称于成龙是山西巡抚推荐的士子,曾于崇祯十二年考取山西乡试副榜贡生(非举人,但有会试资格)。前年亦曾参加满清的山西乡试,但没有考中。原籍永宁州,现为蒲州士子。
  因蒲州邻近潼关,所以山西方面闻听监国班师,便特意让蒲州等地士子前来潼关观监国凤采,以为西北大定贺。
  换言之,就是山西同陕西等地的官员用士子赶考来拍监国“武功”马屁。
  陆四对此,一肚子数,但也享用。
  只见他微微点头,不用人介绍,对于成龙也熟悉的很,因为此人曾被康熙称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
  “起来吧,进京之后好生考试,大顺择人不拘出身,但有本事,自有施展之地。到了考场之上,也不必过于紧张,心中想什么便答什么,字是否好看,文章是否条理明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秉心而书。要讲真话。”
  陆四这番话可不是随口说的,因为大顺的恩科不再同于明朝的科举过于注重八股,更求实务。所以,文章内容才是录取第一要素,文采于否,字迹如何,倒是其次。
  有聪明的士子听了这话,自是心中盘算起来。
  陆四叫来负责士子进京赶考的官员,命他们不仅要承担士子赶考来回车马费用,吃住费用,更要给士子每人添两件衣,备文房笔墨一套,纸一扎,另外再发银五两,以供途中使用。对有其它需求的士子,只要是与考试有关的,都当提供。
  又询问了众士子一些个人情况后,陆四便命士子先行进京,沿途多加照顾,没有再同那“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言语。
  因为,陆四对此人评价不高。
  客观来讲,于成龙一生的确廉洁奉公,堪称官吏榜样。
  只是,陆四认为此人无气节,并且是典型汉奸。
  原因是顺治元年清廷刚入关,天下未定,明社稷未亡,于成龙身为崇祯朝副榜贡生,却迫不及待参加立足未稳的清廷科举,由此可见其钻研仕途之心已远甚家国情怀及民族气节。
  老话讲吃人嘴短,拿人手软,于成龙在崇祯朝虽没有中举,可也享受会试资格,并且也领取山西地方对举人的优待,却在胡虏入关国家危难之时,同诸多汉奸一般选择为胡朝效力,单这人品就差了许多。
  当然,人各有志。
  这世间,可以说多数人都是随波逐流,不愿为国家与民族奉献自己。大概就是贼来降贼,虏来降虏,一切只为自家利益,其它的与他无关。
  可惜选择仕清的于成龙学业实在太差,连考十几年都不得中,直到顺治十八年才以国子监生得以出仕,而其出仕的地方广西罗城刚被清军占领,境内仍有众多抗清义师。
  于用所谓“治乱世,用重典”的方式严酷镇压抗清义师,大搞株连,残酷对待义师及其家眷,制造多处无人区,名声有如“剃头”,这才靠着所谓地方安靖的政绩受到清廷派在广西的巡抚金光祖认可,从而扶摇直上,最终官致清廷两江总督,留下天下第一廉吏的美名。
  纵观其一生,大致也就是两事。
  一是清廉,这点陆四也不得不承认。
  二是镇压反清力量,初任广西知县,后任武昌知府,二任皆以镇压抗清军民为政绩。
  如此,一个汉奸的评价,于成龙也是当之无愧的。
  事情也不矛盾。
  汉奸也有清官,贪官也有忠臣。
  自古如是。
  陆四不会苛责于成龙,毕竟此子为清廷正式效力已是顺治十八年。
  “恩科由礼政府主持,此次恩科不落士子,只分正副榜...”
  待士子上马车东去后,陆四交待礼政府尚书巩焴此次恩科原则,才学皆佳者选入正榜,即甲榜。按前明三甲的话,正榜为一甲、二甲,赐进士出身;副榜则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除非一塌糊涂,错误连天,狗屁不通,否则此次恩科不使士子落选。
  要不然瞎子画三个圈也给选入副榜,未免就太儿戏了。
  “入正榜士子进士出身,一半拨入中央各政府参政实习,一半拨入地方省级参政实习。入副榜士子,则一律在国子监统一学习半年,尔后派任地方。根据国子监学业优劣评定,低则正八品,高则正七品...”
  也就是说正榜考生起步比副榜考生高一级,这也是应有之义。
  想了想,又交待巩焴:“那个于成龙,你单独阅他卷。”
  “监国认为此子可用?”
  巩焴以为监国看中此子,欲点其上正榜,甚至赐一甲,正觉此子运气不错,不想监国却摇头道:“阅他卷,如上佳,则入正榜选用。若不佳,则拨副榜,派他地方知县差用,不必特殊照顾。以后是否升迁,看其政绩。”
  前世历史上于成龙升迁靠的是镇压抗清力量及自身清名,到大顺朝,于是否能如前世般扶摇直上,陆四却要看其真正的治政能力。
  清官,大顺需要。
  但大顺更需要让老百姓过上富裕日子的官员。
  历来,官清民穷,也是个无解的事实。
  此次恩科去年便就定下于今年二月举行,然而因为西北张献忠的缘故,登基典礼被拖了下来,恩科自也被拖了下来。左辅顾君恩意监国回京之后便举行登基典礼,恩科则放在四月。
  对此,陆四原则上同意。
  随着大顺消灭满洲、平定西北,实际统一中国北方,很多藏匿在民间的明朝官员都已“幡然醒悟”,他们争先恐后往大顺各级政权报录,请求录用,其中又以往北京的最多。
  光景同当年李自成入北京几乎是一模一样,如当年有考功司郎中刘廷谏朝见请求录用时,时丞相牛金星见他一头白须,便道:“公老矣,须白了。”
  言下之意你这老头还想做官?
  急得刘廷谏连忙分辩道:“太师用我则须自然变黑,某未老也。”
  结果勉强被录用。
  这一次是原明朝的吏科都给事中朱徽跑到左辅顾君恩那里求录用,朱已经是65岁的人了,胡子、头发都白,顾君恩便不想用他。
  结果朱徽竟当着一众朝臣的面打了一套太极拳,尔后自称“发须虽白,然老当益壮,当可为大顺再干二十年。”
  事情传到陆四这里,真是莞尔一笑,然后颁谕对这朱徽破格录用,命其出使朝鲜。
  前明官员只要愿出仕大顺的,陆四原则上都给予机会,但又都不给予实职。而前满洲汉军降官,又作区别对待。文官等,大多拿下杀头。武官等,则视才分派各军。
  前番已经凌迟了范文程,现尚有宁完我等还关押在狱中,等侯监国回京处置。
  巩焴一一记下后,忽问:“不知监国可曾选题?”
  选题即出题——恩科之题。
  当年李自成定都西安开大顺首届科举,由宁绍先为主考官,用《定鼎长安赋》为题,拔扶风举人张文熙为第一。
  现在轮到女婿开恩科出题,又值大顺统一北方,这题目如何出法,都是有深意的。
  陆四沉吟片刻,道:“此次恩科,便以《南北一统是中国》为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2/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