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638

  为了尽快完成淮军交待的任务,罗吉英叫人传出话去,谁把女人带过来就能领赏钱,虽然不多一个只二十文,但积少成多也是笔可观的收入。
  本就是媒婆的宋婆子凭借对周围人家的熟悉,自然就干上了这买卖,半天下来她已是领了七个女人过来报名了。
  “是自愿的吗?”
  于书办打量宋婆子边上那个十来岁的小姑娘,脸上没泪痕,模样也清秀,就是看起来好像不太愿意的样子。
  “自愿,自愿,她爷娘不在了,房子又叫烧了,淮军大老爷们能收留她,给她饭吃,可不是天大的好事...先生放心,老婆子晓得规矩的,这把年纪了也不能骗人...”
  宋婆子生怕于先生不收这姑娘,拉了拉那姑娘,“温家的,你快跟先生说是自愿的,要不然人家淮军可不收你。”
  “我...”
  姑娘有些紧张,也有些害怕,捏着衣角迟疑好久,最终问了句:“先生,我是自愿的,但我能把弟弟带上吗?”
  一听这话,宋婆子急了,道:“温家的,怎么又说这事,方才我不都跟说了不成的,你这不是让先生为难么。”
  宋婆子是真有点怪温三家的闺女不晓得好歹,她爹娘都不在了,一个姑娘家家的怎么养活弟弟。人淮军又不是白收她,一人给五两银子安家,有这银子,她托街坊们照顾些她弟弟,肯定饿不死。
  “这个...温姑娘,怕是不成。”
  于先生摇了摇头,他看到街角有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朝这边望,而面前这个姑娘也朝那小男孩看了好几眼,不用说,那男孩就是这姑娘的弟弟。
  只是,淮军那边只收女人,不收男娃,所以就算他想帮忙也帮不上。
  罗知县看在眼里,对这姑娘姐弟情深倒也理解,但这件事他也无能为力。说白了,他现在就是个“拉皮条”,淮军要女人是什么目的傻子都晓得。
  男娃要了干什么?嫌粮食多么?
  可能来的时候姓温的姑娘就想着给管事的求情,但事情却不如她所想,这让她很是失落,不知道怎么办了。不进淮军,她拿什么养活弟弟?
  “出什么事了?”
  罗吉英转过头一惊,来得是淮军那位年轻的头领。
  “将军,这个小姑娘愿意进老营,但却想把她弟弟也带进去,这事不合规矩...”罗吉英把情况简短的说了下。
  陆四“噢”了一声,却是没理会这事,而是直接进了衙门。
  府衙里面约摸已有三四百女人,年纪有三十左右,甚至还有四十岁的,当然也有十来岁的。一个个都跟木头人似的呆坐在那,见到人进来,有人会抬头看一眼,有人则是一动不动。
  许是都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中,又许是不知道自已的命运如何,一个个看起来都是愁眉苦脸。
  陆四看了一会便转过身,吩咐罗吉英:“给她们弄些吃的,另外弄些被褥来,这两天先在这里将就一下。”
  罗吉英忙应了下来,跟着陆四又往大门走去。
  到了门口,陆四招手叫那小姑娘过来,细细打量,见模样清秀长得还不错,心想这个给自已当侄媳妇倒是可以。
  “你弟弟在哪?”陆四问道。
  可能是看到县里的人都对陆四很恭敬,小姑娘越发害怕,竟是不敢说话。
  “在那里,”
  于先生倒是个好心人,见淮军头领过问,忙示意边上的一个衙役去将街角的姑娘弟弟带了过来。
  “姐,”
  小男孩被带过来后也是害怕,一只手死死拽着姐姐的衣服,好像很怕姐姐不要他似的。
  小姑娘不敢抬头看陆四他们,只牵着弟弟的另一只小手。
  陆四看在眼里,微叹一声,吩咐罗吉英:“问问里面的女人,有孩子的,有弟弟的,都可以进咱们淮军...另外看看城里有多少没了父母的孤儿,男娃也好,女娃也好,都收过来,叫这些女人们先照顾,日后我再做安排。”
  闻言,于先生忙轻轻碰了碰那姓温的小姑娘:“还不赶紧谢过将军!”
  小姑娘还愣着,陆四又哪会要她谢什么,嘱咐罗吉英几句后就离开了府衙。
  路上,孙武进多嘴的老毛病又犯了。
  “陆爷,咱们马上就要离开淮安,给弟兄们弄些媳妇是好事,那些女人也能走得动,但叫那些女人把娃子也带着,这拖家带口的怕是走不快啊。”
  孙武进是好心提醒,淮军要想在官军的围剿下存活,机动性十分重要,所以尽量要轻装上阵,一切从简。
  但陆四明显是反其道而为,不仅在淮安建老营,还准备派一两个营头去将淮军的家眷都接到老营,这不就是弄了帮累赘跟着么。
  陆四难得的没骂孙武进多嘴,而是瞄了他一眼,说了句:“不拖家带口,谁愿意跟我走?”
  说话间,陆四在一家贴有红纸淮字的大门口停了下来。
第76章
我只要钱,不要命
  农民起义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初期地主士绅绝对是起义军坚决打倒的对象,但到了中后期,地主士绅又成了起义军必须合作的对象。
  如果不这样做,起义军就无法实现他们的目标——改朝换代。即使有例外,最终,起义军本身也会诞生新的地主士绅阶级。
  剥开现象看本质,“王侯本无种,皇帝轮流做”才是农民起义最核心的所在。
  虽然两世为人,陆四却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穷人上升的途径本来就不多,既然选择了造反这条最暴力,也最直接最有效的道路,那就不要有太多顾虑,更不要异想天开的把过于超越时代的东西僵硬的套在当下,那样做不过是犯了教条主义的蠢货而矣。
  况且,凭他一个人的力量也根本做不到。
  好好学习古人经验,耐心把反造下去就行,李自成、张献忠那两位老师可是正在场上活体教学呢。
  也许,这种单纯的造反模式对于中国历史进程的推动毫无意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毫无价值,但跟现在的陆四有关系吗?
  应该没关系,毕竟他陆四都不知道能不能撑到大明完蛋。
  实事求是,才是陆四现在最应该做的。
  舍弃淮安向扬州转进是个明智的做法,这个做法可以为淮军获得战略生存空间,至少能够保证北京沦陷前淮军不被四面八方的明军困死在淮安城。
  这也是占了一个前世记忆的好处,扬州城为何一天就被清军攻破,原因就在于城内根本没有多少兵。
  现在,扬州更是没兵,那些原本应该在几个月后进入扬州的各路明军残兵,不知道在哪猫着呢。
  表面,陆四宣称打扬州是为了向文官为主导的南都方面投降,好让淮军成功洗白上岸,但实际上陆四压根就没想过当宋江。
  因为他清楚,积弊深远的明朝根本无药可救,哪怕最痛恨农民起义的史可法愿意给淮军洗白机会,他也无意替即将成立的南都政权卖命。
  拖后腿的太多了。
  陆四可不想他的淮军顶在江北打生打死,南京城里的勋贵公卿和士子大夫们却在讨论谁是阉党余孽,又怎么个联虏平寇。
  无论是淮安,还是扬州,陆四的最终目的就是这两座城中的钱粮财帛。
  无粮无有兵,无钱无有军。
  既然真实想法是这个,陆四就没必要“善待”淮安城的士绅阶级。
  反正在淮安城中官绅眼里,他上冈陆文宗就是贼,淮军就是寇,哪怕淮军宣传不杀本地人,不抢本地人,在这些士绅眼里还是和那天夜里到处烧杀抢掠的叛军没有区别。
  双方从淮军在运河拼命反杀官兵的那刻起,已经是水火不容的对立面。
  既然如此,还等什么?
  “动手。”
  陆四给孙武进的命令是两个字。
  目标,红纸人家。
  这道命令同时也传到了不属陆四嫡系的秦字营和海字营。
  有了“质变”的秦五早就想动手抢城中有钱大户了,奈何陆四下了三斩令,虽然并不认为自已是上冈陆文宗的部下,但大家怎么也是在桃花坞一块盟约立淮军的,加上盐城系的淮军力量强过他秦五,所以只能按下抢大户的心思。
  现在有了可以动手的命令,秦五立时就放开手脚。郭老四那边也不含糊,命令一到就带兵往最近的大户家中冲去了。
  陆四不是滥杀之人,他的命令还是给了红纸人家一些余地。
  比如对方若愿意主动捐出家财,并向淮军提供所需要的物资,那么他们的安全还是能够得到保证的。
  大多数红纸人家在淮军的威胁面前,明智的选择了破财消灾,一些人还及时找到了为淮军做事的山阳知县罗吉英和理刑主事王允端等人,在这些人的帮助下见到了淮军首领陆文宗。
  “我只要钱,不要命。”
  昏暗的漕院大堂里仍有着一股浓郁血腥味,陆四的声音不大,却保证这些官绅人人都能听得清楚。
  这个特地选的会面地点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几乎没有半句废话,众官绅便齐致表明了向淮军积极捐输的态度。
  也有一些顽固的人家誓死不从。
  比如张士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