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638

  徐和尚的新三营正在往船队运东西,都是山阳知县罗吉英奉陆四命令搜罗到的物资。
  有被褥、有盐、有各种蔬菜,也有猪羊肉,甚至还有很多锅碗瓢盆。
  这些物资有的是用钱从城中商铺买的,也有的是从藩库和府库直接搬过来的。
  陆四给新一营营官谢金生的交待很简单,就是看住粮食和漕工。除了威逼外就是利诱。
  那个被陆四强行派来组织漕队的提举清江司主事宋庆,自始至终都乖乖的站在一边。此人虽胆小,但也精明,已从淮军组织漕队这件事上猜出淮军可能要去打扬州城。
  对此,心里是又喜又怕。
  喜的是淮军要敢打扬州,南都那边必然会调拨大军前来剿灭;怕的是这淮军要是打不过南都的官军,会把他们这帮朝廷的官员剁了泄恨。
  很矛盾。
  北边流寇就是这么干的,仗打的顺,对投降和被掳的朝廷官员就客气的很,因为指着这些官员帮他们组建地方政权。可一旦不顺,逃跑前就会把手头的官员都给宰了,免得这帮人日后重新与他们为敌。
  不想,那位淮军的年轻首领看了他一眼后,却对他说了句:“你只要老老实实的,打下扬州就放你走。”
  “啊?”
  在宋庆愕然的目光中,陆四已经走远。
  “陆爷,这批火铳也交给他们?”
  孙武进带了一哨人押了几辆马车过来,车上装的是缴获自福建兵和李士元部的火铳,有七百多杆,其中还有用牛油浸泡没拆封的。
  “那三门炮呢?”
  陆四知道西城上有三门大炮,他嘱咐过孙武进把这三门炮搬下城带走的。打扬州,说不定能用上。
  孙武进忙说有一队人在那搬呢,但实在太重,一时半会弄不来。
  陆四点了点头,从车上取了一杆火铳在手中,火铳的样子怪怪的,看起来并不长。
  “试一下。”
  陆四将火铳丢给孙武进,他不会使这玩意。孙武进也不会使,但他手下有福建兵,当下叫了一人过来。
  那福建兵因为第一次见到淮军首领也是紧张,手忙脚乱好长时间才把药子装好,然后举铳点上对着不远处的一棵杨树轰去。
  一声炸响,众人凑上去看,杨树上密密麻麻嵌着大小不等的铅子。
  “这玩意近距离打在人身上的话,不得成马蜂窝了。”谢金生乍舌,火铳的威力有点吓到他了。
  陆四伸手从树上抠了一颗铅子在手中捏了捏,问孙武进淮军一共收降了多少福建兵。
  孙武进回道只有一百多人,另外会使铳的还有十几个漕兵。
  “福建兵逃走的不少,听说他们的总兵郑芝豹去了海州募勇...陆爷是想建铳队?”
  “等打下扬州再说。”
  陆四摇摇头,暂时没有必要组建铳队,淮扬这一带阴雨天太多,火药容易发潮,且现在是腊月,太冷,于其花精力组建一支无法随时随地拉出来打的铳队,倒不如把精力放在更实用的冷兵器上。
  前世印象中南明抗清的几场大胜仗,如李定国的宝庆之役,郑成功的镇江之役靠的都不是火器,而是重甲大刀。尤其是郑成功的镇江之役,麾下重甲步兵硬是靠大刀砍了四千颗真满州的人头。
  由此可见,当下火器并不是战争胜负的主因,只能辅助使用。只有等有了稳定根据之地,有足够的工匠和原料着手对火器改进之后,方能转换战法。
  可惜的是,淮安城虽是重镇,但却不是军事重镇,所以淮军无法缴获铁甲,弓弩的缴获也不多。
  战马也很少,拢共就搜罗了三十来匹,而淮军之中会骑兵的更是屈指可数,包括陆四都不会骑。
  因此,只能将这三十几匹战马先养着,叫那几个会骑兵的练着,以便各营联络。
  回城的路上,陆四有点心思重重的样子,孙武进在边上跟着不敢多嘴。
  回到漕院时是中午,陆四草草去吃了午饭,然后一个人呆在漕督路振飞的公房内发呆。
  许久,陆四起身往桌上的砚台里倒了点水,放进墨饼开始磨墨。磨化开后,他将一张白纸摊开,拿起路振飞最爱的宣笔在上面写了起来。
  “淮扬义师恭祝大顺皇帝万岁...今已占淮安,陛下宜速发中原王师南下,直指扬州。”
第82章
今日降顺,明日降谁
  印象中,李自成是在二十天后,也就是崇祯十七年正旦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所以陆四现在便呼人家为大顺皇帝,有点未卜先知的神棍感觉。
  不过,这封信送到李自成手里,对方已然称帝,根本不会想到有人预测出了他的命运。
  同为造明朝的反,相对于弱小的淮军,李自成的大顺军肯定能当“王师”一呼。
  这封信的落款,陆四更是直接以“臣陆文宗”具结。
  态度很端正,也很明显,淮扬大贼陆某愿奉大顺永昌皇帝为主,并率所部淮军坚定的团结在大顺永昌皇帝周围,与反动的明朝斗争到底!
  这个态度很重要,半点也差不得,因为陆四需要大顺永昌皇帝向遥远的淮扬,投来他那已成元婴的王者一瞥。
  非如此,何以有强援;
  非如此,何以乱大敌;
  非如此,何以望中原。
  非如此,何以驱鞑虏!
  陆四相信李自成只要不是傻子,收到这封信后肯定会马上下令他的河南集团南下淮扬,并且会毫不吝啬的给他这个淮扬为王前驱者一个大顺朝的官职。
  虽然还有几个月,永昌皇帝的大顺军就要从巅峰走向没落,但在这几个月内,顺军无疑是关内最强的存在。
  淮军的敌人不是顺军,是明军,那么,在淮军的力量不足以与明军抗衡时,陆四当然要引入就在淮扬大门口的顺军了。
  降顺,就是要人家来帮忙的代价。
  历史上,河南顺军也的确在崇祯十七年初渡过黄河攻打徐、宿,兵锋直指淮安。
  可惜,南下的顺军被路振飞纠结高杰、刘泽清、金声桓等部击败了。
  南下顺军失利的原因就是他们并非顺军主力,而是李自成收编的明军降兵。
  因此,即便李自成下令顺军南下,过来的还会是河南的这支顺军。
  但,历史已然不同。
  在陆四的振臂一呼下,那位失去了淮安城的漕院总督,也不可能再有能力纠合高杰、刘泽清他们共同抵抗顺军了。
  因为,粮食在陆四手里。
  大哥文亮说的那番话,陆四认真想过,他是需要有人在淮安死扛明军,为他的淮军真正成军和壮大争取时间,但如果能在执行这一战略的同时让淮扬及附近的明军遭受重大损失,岂不是更好?
  敌强,我弱,便当引强援以乱敌,从而为自身发展获得时间和空间。
  回城的路上,陆四仔细推演过,淮安失守的消息传开后,四面八方的明军必定跟闻到肉味的饿狼一样扑过来,谁都想将淮安这块大肥肉吞下。
  可要是河南的顺军集团在收到陆四的“求援”信后也开过来,北面的刘泽清、高杰、金声桓等人就要面临比陆四还要棘手的麻烦。
  他们不敢轻易南下,那样做极有可能老巢被顺军一锅端。
  挟大胜之势的顺军再尾随他们直抵淮安城下,没吃没喝连睡觉地方都没有的刘、高、金等人往哪跑?
  明智也好,无奈也好,刘泽清和高杰他们只能在北边硬扛河南顺军。
  除非,他们也降顺。
  没了北边几支明军的压力,能赶到淮安“平乱”的只有淮西凤阳方向的明军,这无疑极大的减轻淮安守城的压力。
  南都那边,若是知道河南顺军大举南下,淮安、扬州又被“淮扬大贼陆某所占”,恐怕三巨头国公、太监和那位文臣阁部就不是商量收复淮扬,而是要商量怎么整顿江防的事了。
  总之,降顺引顺,有百利而无一害。
  李自成完蛋之后这大顺的旗帜是否再扛下去,就是另一回事了。
  陆四固然要走具有陆四特色的造反路线,但不排斥今天扛你旗,明天打你旗。
  只要有利于淮军壮大,他不在乎是叫李皇帝还是朱皇帝。
  信写好用蜡烛密封后,陆四寻思派谁送信?
  身边人肯定不行,口音不对,路上易出问题。
  思来想去,他叫来孙武进,直言自已想送信给李闯,请求闯军南下一同对付明军。
  “啊?”
  孙武进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脱口就是那句屁话:“陆爷英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