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校对)第6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3/1023


就在蒋班胡思乱想分神的时候,唐咨一枪刺来,蒋班赶紧躲闪,但还是慢了一步,被唐咨一枪给刺中了右臂,他只好是狼狈而走,否则留下来的话,只能是被唐咨所杀了。
蒋班勃然大怒,他立刻调来上百名的弓箭手,也不管唐咨的身边有没有淮南军,命令所有的弓箭兵都将箭头给对准了唐咨,乱箭要把他给射死。
唐咨没有退却,他奉命前来断后,如果此刻他做了逃兵的话,那么谁又来保护吴国大军的撤退,他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面对成百的箭支,坦然无惧,最终死在了乱箭之下。
由于唐咨的阻击,吴军大部人马已经是逃之夭夭了,蒋班正欲继续追击之际,却接到了诸葛诞的急令,要他火速撤军,蒋班无奈,只好是悻悻而退。
这当然不是诸葛诞故意地要放孙峻一马,现在双方反目成仇,所谓的同盟早已经是不复存在了,诸葛诞当然不会再去顾忌什么颜面,趁着这个机会,大举南下,还有收复合肥新城的机会,但是诸葛诞却突然地下令停止追击,实在是有他不得已的苦衷啊。
诸葛诞刚刚渡河回援寿春之后,下蔡就遭到了司马军骑兵的突然长途奔袭,由于下蔡的兵力基本上被诸葛诞给调空了,所以几乎是空城一座的下蔡根本就抵挡不住司马军凶猛的进攻,很快就失守了。
如果不是驻守浮桥的军队见势不妙,抢先放火烧毁了浮桥,很可能司马军的骑兵就会控制住浮桥并且直接杀过淮河了。
饶是如此,下蔡的失守也让寿春的形势变得严峻起来,诸葛诞这才明白过来,司马伦所谓的撤退,不过是故意施放的烟幕而已,其真正的目的,就是要让诸葛诞和吴国二虎相争,最后他才从中渔利。
可见司马伦对吴国人心理的把握是相当的精准的,如果不是诸葛诞知道两者不可能合谋的话,都会觉得这是一场有预谋的行动,那边司马伦刚一撤退,这边吴国人就来偷袭,这边吴国人刚一战败,司马军就奔袭了下蔡,这样的结果,真得巧得不能再巧了。
本来淮南军还有机会乘胜追击,打一打落水的吴狗,但司马军突袭了下蔡之后,诸葛诞却不得不去面对强大的司马军,所以他赶紧地调集所有军队来守卫寿春,追击吴军,实在是顾不上了。
吴军偷袭寿春没有得逞,但也给诸葛诞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首先是寿春的守军,伤亡极大,损失了近半数的人马,余者更是疲惫不堪,短时间内是无法恢复战斗能力的。
更关键的是,诸葛诞损失了吴军这个盟友,不管先前他们如何包藏祸心图谋不轨,在大敌当前的时候,多多少少也是一份助力,但现在双方一战之后,再无挽回关系的可能,诸葛诞这回不得不独立去面对司马伦的大军压境。
不得不说,司马伦这计策的歹毒无比,仅仅只是一个后撤的举动,对司马军来说,丝毫没有任何的损失,却让吴国人与诸葛诞彻底的反目,让诸葛诞失去了最大的助力。
诸葛诞哀叹,他真没有想到,司马伦竟然是如此厉害的角色,自己的一时轻敌,最终让他落入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接下来,如果他不愿意投降的话,只能是死守寿春了,但能不能守得住,那只有听天由命了。
第1514章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诸葛诞没有打算去收复下蔡,这次偷袭下蔡的是胡烈的骑兵,以现在淮南军的战力,根本就是无法和胡烈的数万骑兵相抗衡的,就算把淮南军全部投入进去,也未必能打得得赢胡烈。
甚至诸葛诞都没淮备去淮河沿线去阻击司马军的渡河,本来淮河防线算是淮南军一道不错的防线了,司马军不擅水战,诸葛诞完全可以利用淮河进行阻击,将司马伦挡在淮北之地。
但刚刚接到的最新消息,让诸葛诞打消了这个念头,那就是驻守平春的王昶也是闻风而动,连克无人防守的弋阳和六安,从西路直扑寿春而来,吴纲撤军之后,整个淮南西部的三个郡都处于无人防守之状态,王昶一路东进,势如破竹,预计最迟到明晚之时,便可抵达寿春城下。
司马伦到达淮北,而王昶沿淮南而进,这让淮河防线顿时也失去了意义,如果诸葛诞派兵驻守淮河一线,很可能会遭受到腹背之敌,所以诸葛诞一听王昶杀来的消息,便立刻打消了淮河阻击的念头。
至于撤退,诸葛诞恐怕也是没有任何地方去的,如果和东吴能继续保持同盟的关系,诸葛诞至少还能有向江东的一条退路,但现在双方交恶,势同水火,诸葛诞最后的这条退路也没有了,所以诸葛诞除了坚守寿春之外,这天下之大,已经再无容身之所。
坚守寿春,诸葛诞并非没有信心,要知道在诸葛诞最初的计划之中,整个的淮南防御体系,就是围绕着寿春来进行的,寿春城储备着淮南军八成以上粮草和军械,那怕是被司马军围困一年,都不会出现粮草短缺的问题。
之前诸葛靓几乎守不住寿春,那是因为诸葛靓兵少的缘故,当时诸葛诞离开寿春的时候,留给诸葛靓的,只有一万军队,经过几天的血拼,只剩下了几千人,想要用几千人来守住这么一个诺大的寿春城,难度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而现在诸葛诞的在下蔡的人马都已经撤回到了寿春,吴纲的人马也回来了,再加上寿春城原本的守军,差不多也接近五万之数了,有这么多的人马,诸葛诞对守住寿春还是有信心的。
当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没有了任何退路的诸葛诞必须要守住寿春,否则的话,就会落个身死灰灭,三族俱诛的下场。
当初王凌是怎么死的,诸葛诞可是清清楚楚,司马家对付政敌,从来也没有心慈手软过,从曹爽到王凌,从毌丘俭到张缉李丰,死在司马家的屠刀之下的,还少吗?
诸葛诞如果不想步他们的后尘,那就必须要守住寿春,否则一旦城破,玉石俱焚,没有一个人能逃得脱司马家的屠刀。
东吴那边是彻底地指望不上了,原本诸葛诞还希望以割地结盟的方式,交好与吴国,让他们帮着出一份力,但东吴人的心机太深了,谋算太狠了,偏偏又为司马伦所利用,才最终导致了吴军围攻寿春的这个灾难性后果。
司马伦年纪轻轻,但他的手腕却是如此地高段,轻易地就将诸葛诞和孙峻玩弄于股掌之间,不但让他们自相残杀,而且斩断了诸葛诞的最后逃跑之路,就算是死,他也得死在寿春,没有了任何的去处。
而孙峻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寿春没有图到,反倒是损兵折将,折损了将近两万的人马,还搭上了唐咨的性命,尽管他们退回到了新城,且保无虞,可这些兵马的损失,却也是无法挽回了。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此番与诸葛诞交恶,同盟关系瓦解冰消,接下来司马军就会大举进攻寿春,而一旦寿春被攻破,司马军就有可能会挥师南下直取新城,吴国从此役之中捞到的最后一点好处能不能守得住,还是一个未知之数。
孙峻此刻也恐怕是陷入到了深深的懊悔之中,当初为了应付差事,他只率了五万人马到达了新城,未料想到最后竟然会是这样的局面,早知如此,他还不如从江东多调一些兵马来,那样就能确保拿下寿春了。
而一旦寿春到手,形势就会完全的不同,吴军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被动了。
可惜这世上,终究是没有卖后悔药的,那怕孙峻把肠子都悔青了,也是无济于事的,接下来,他该考虑的,是如何把新城保下来的问题,至于诸葛诞的生死存亡,对于孙峻来说,已经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现在诸葛诞想要自救,已经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依靠了,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他首先下令,所有留驻城外的淮南军立刻全部入城,就连奉命去追击孙峻的蒋班,也被诸葛诞紧急地给召了回来,此刻他必须要整合淮南军的所有兵力,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城池的防御之中去,严防死守,绝不能让司马伦轻易地攻破寿春城。
如果是在淮南军的全盛之时,诸葛诞对于守住寿春是有着足够的信心的,但颖上一战,淮南军遭遇到了重创,几乎损失了将近一半的人马,寿春被孙峻围攻,让淮南军的兵力是一损再损,而司马军的力量,却几乎是毫发无伤的,司马伦麾下至少也有十万大军,再加上王昶的五万人,司马军围攻寿春的军队,合计达到了十五万人,兵力三倍于淮南军,这也给了诸葛诞无穷的压力。
寿春究竟怎么才能守住,坦白说,诸葛诞也没有万全的把握,他只能是调动所有的力量来守御城池,凭借着他多年来在淮南的底蕴,与司马伦进行周旋了,坚持一天是一天,如果能坚持到天下形势大变之时,或许诸葛诞还真有机会。
不过和司马伦几番交手之后,诸葛诞终于不敢再对司马伦有任何的轻视念头了,同时,诸葛诞也暗暗地懊悔,如果当初对司马伦重视一点的话,也不至于像现在输的这么惨。
对手的可怕,让诸葛诞是隐隐地有些担忧,因为谁也不知道司马伦下一步将会如何出招。
第1515章
攻心为上
“可惜啊,这孙峻也太菜了一些,这么大好的机会居然白白地浪费掉了,否则的话,诸葛诞现在就是一条丧家之犬,连个容身之所也没有了。”当众将一齐向司马伦道贺的时候,司马伦只是淡淡一笑,自谦起来,对战局的发展并不太十分的满意。
在司马伦的构想之中,淮南军和吴军打得更应该是激烈一点才对,围绕着寿春城的争夺,也应当是再劲爆一些才是,孙峻这次的攻城虎头蛇尾,东吴人的战斗力,真不是一般的渣啊。
他们的表现,让司马伦真是有些失望。
这次司马伦隔岸观火之际,使得非常巧妙,甚至司马军都无需做什么安排,只需要大鼓旗鼓的高调撤军,一切便顺其自然。
此计之所以成功,正是司马伦瞅准了两家之间的矛盾,东吴方面之所以肯出兵,那便是有诺大的好处在等着他们呢,如果到头来好处落空的话,吴人肯定是不会善罢干休的,所以司马伦主动地予以撤退,也只不过是留给吴人自由发挥的空间罢了。
如果司马伦没有撤退的话,迫于巨大的压力,淮南军和吴军无论如何也是不敢反目成仇的,尽管他们是各怀鬼胎,暗藏算计,但大敌当前之下,无论是诸葛诞还是孙峻,都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反目。
可司马伦假意撤军,立刻是让吴人原形毕露,蠢蠢而动,只要双方大打出手,司马伦的计策便是大获成功了。
唯一有些遗憾的是,吴人太不给力了,寿春空虚,如此的大好的机会之下,他们竟然没有能够拿下寿春来,这无疑给了诸葛诞一个起生回生的机会,如果吴军能够拿下寿春的话,司马伦解决淮南之事,也就会变得更为轻松了。
不过能让双方打起来,司马伦的计策便是成功了的,诸葛诞本来想要借助吴国的人力量来对抗司马军,但最终没有吃到羊肉反倒是惹了一身的膻。
尽管最终诸葛诞将寿春保了下来,但后路没有了,援兵也没有了,让诸葛诞的全盘计划最终彻底地破产了,司马伦也从原先要对付的两路之敌,变成了各个击破,无疑是更为轻松了不少。
诸葛诞毫无疑问地是要死守寿春的,但连续的损失折将,让诸葛诞的实力也为之大损,更兼破坏了他的援兵,诸葛诞孤军而战,胜利的天平将会彻底地倒向司马伦这一边。
没有任何的阻碍,司马军在渡过淮河之后十分的顺利,司马伦在淮河上架起了四座浮桥,让整个的渡河行动进行的十分顺畅,渡过淮河之后,司马伦也同王昶的荆州军完成了会师,同时对寿春进行了合围。
毫无疑问,拿下寿春将会是此次战役的终点,尽管新城还控制在吴人的手中,但司马伦认为那不是重点,现在他需要解决的,是诸葛诞,只要将诸葛诞拿下,平定淮南叛乱就可以胜利结束了。
而此刻距离司马伦出兵,仅仅只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如今诸葛诞龟缩在了寿春之内,丧失了淮南的所有地盘,也丧失了所有的援军,所人有都知道孤城难守的道理,现在整个的寿春城都笼罩在一片愁云惨淡之中,看不到任何的出路,也没有什么希望,绝望的情绪在淮南军中蔓延着,谁也不知道他们还能坚守多长的时间。
司马伦并没有急于攻城,而是在寿春的周围挖出了数条壕沟,纵横交错,他这么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封锁诸葛诞的突围之路,如果诸葛诞觉得寿春可能守不住的时候,很可能就会率军突围,而这些壕沟完全将诸葛诞的突围之路给堵死了,离开了寿春城,诸葛诞寸步难行。
司马伦看似简单的一手,却将诸葛诞的生机给泯灭掉了,众将多有不解,认为寻常的围城之战,往往会采用围三阙一的方式,明面上是给守军留着退路的,这样在攻城的时候,受到的阻力会小一些。
如果一点退路都不给留的话,守城的军队没有任何退路,必然会死战到底,这样攻城的军队想要拿下城池,往往会付出数倍的伤亡代价。
这样浅显的道理司马伦没有理由不懂啊,但司马伦依然还是坚定自己的想法,将寿春城围得如铁桶一般,让守军看不到任何突围的希望。
司马伦之所以这么做,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的,寿春城已经是诸葛诞最后的据点了,离开了寿春城,诸葛诞再无容身之所,所以不管攻城战斗如何进行,诸葛诞一定会死守寿春而不会选择突围,所以围三阙一对诸葛诞来说没有任何的意义。
司马伦将诸葛诞的退路给堵死,同时也是对城内的守军和百姓的一种威慑,诸葛诞是要死守寿春的,但许多人未必和他存在一样的心思,蝼蚁尚且偷生,况乎人呢?所以在淮南军中,肯定是会有很多的人不愿意为诸葛诞陪葬的,死守寿春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另谋出路,司马伦自然另有办法,让这一部分人乖乖就范。
攻城者,攻心为上,诸葛诞虽然在颖上之战中损失不小,和吴军的交战,让诸葛诞更是雪上加霜,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诸葛诞还是有一些力量的,更何况,寿春城是诸葛诞苦心经营了多年的重地,花费了诸葛诞不小的心血,司马伦想要拿下寿春来,也必然将费不小的力气才行。
所以,这场攻城战,将会是一场持久的战役,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司马伦自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想要解决掉诸葛诞,还得从长计议,徐缓图之。
手下的诸将刚到寿春城下的时候,就都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纷纷地向司马伦请战,都争着要去当攻城的先锋,显然这诺大的功劳,他们都不想落到别人的手中。
但拿下寿春城,真得就那么容易吗?
第1516章
谁的手段更厉害
司马军围困寿春的时候,已经进入到了腊月,虽然说淮南的天气要比中原暖和一些,江河也大部分不会封冻,但是江淮一带比较湿冷的气候对习惯于北方干冷的士兵来说,还是形成不小的困扰的。
尤其是进入冬季之后,阴雨绵绵,几乎连日都看不到太阳,时不时天气转冷,还会下起冻雨和鹅毛大雪,给司马军的攻城作战带来不少的阻碍。
司马伦却似乎是一副云淡风轻的表情,一点也没有着急的样子,他们急着去攻城,而是集中起了在颖上之战中俘虏的那些淮南兵,挑了一些嗓门比较大的,一共有上千人,分别派到寿春的各个城门去,上嗓子高声去劝降。
如果让司马军去喊话劝降,那效果肯定要差多的,但是司马伦把这些降兵集中了起来,让他们去喊话,效果自然要好的多,毕竟这些淮南兵以前在军中,都是有着不少的战友袍泽的,他们被俘之后,能安然无恙,肯定会让城中的许多淮南兵心动的。
大部分的淮南兵原籍都不在淮南,他们的家乡大多都是在中原的,司州、豫州、青州、兖州各地的都有,被诸葛诞裹挟着参与叛乱,实在是身不由己。
司马伦围城之后,发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赦免令,只要是主动投降放下武器的淮南兵,一律都不再追究其叛乱之罪,但那些冥顽不灵铁了心跟着诸葛诞一条道走到黑的人,是不在赦免之列的,他们不光要被按律处决,而且还会祸延三族,就连他们在中原的亲人家属,都会受到诛连。
司马伦这一手确实是狠,这些淮南兵,谁没有亲人,谁没家属,许多人出来当兵,都并非是自愿的,因为朝廷的兵役一旦违反的话,那可是重罪,所以到淮南来当兵,许多人还是对家中十分牵挂的。
被诸葛诞裹挟上了谋反的贼船,许多人肯定是不情愿的,但他们力量弱小,反抗不了,只能是随波逐流,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如果自己战死在了战场上,那也是没办法的事,但是因为叛乱之罪而祸及家人,这便让许多的人不淡定了,这可是他们从来也不愿看到的结果。
但便是朝廷的律法,叛乱之罪是头等的大罪,不管你是主谋还是从犯,那怕你是被胁迫的,一旦参与到叛乱之中去,轻者被杀头,重者诛连三族。
这样的处罚许多人是心知肚明的,但或许他们还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法不治众,这么多的人,难道朝廷真得会去一一追究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3/1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