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校对)第6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9/1023


逃难的百姓大多是分为两路的,一路往南,逃往山里,长安城往南便是秦岭了,那儿山高路险,也确实是一个避难的好场所。
另一路百姓则逃往渭北,魏军自潼关而来,沿着渭河南岸向长安挺进,所以许多人认为,只要逃过渭河,逃到渭北,便可以躲过战乱,而且相对来说,渭北也是平原,条件要比逃往秦岭大山深处要好的多,所以许多人也是选择了过渭河逃往渭北。
第1675章
死马当活马医
其实老百姓也早有耳闻,曹亮的军队也未必是洪水猛兽吃人恶魔,相反的,传言之中的并州军更是一支仁义之师,对百姓是秋毫无犯,爱民如子。
按理说这样的军队,长安的百姓应该是焚香祷告,夹道相迎的,但是这些百姓还是亡命而逃,实则不是为了躲避魏军,而是躲避战乱。
魏晋的军队一旦开战,势必会波及到整个的长安城,战乱之中,谁会去顾及老百姓的生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已经饱经战乱的民众早已是深受其害,又怎么可能不知道灾难的即将降临,他们只有躲得远远的,才能确保无性命之虞。
长安的百姓大部都是从洛阳被强迁而来的,其实他们在长安城内并无产业,对整座城也没有什么归属感,所以也就不用纠结留恋,该出走就出走,一呼百应。
这些百姓离城之后没多久,斥侯来报,魏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了霸上,距离长安城已经只有二三十里的距离了,甚至于站在长安城的东城墙上,就可以看到远远扬起来的尘土在漫天的飞扬,宛如刮来一场沙尘暴似的。
守军慌得赶紧地紧闭城门,如临大敌,他们清楚魏军骑兵的速度是相当的快,从霸上到长安,如此短的距离,恐怕用不了多长的时间就会奔袭而来,所以这个时候不关城门,完全是自寻死路。
晋国的朝堂之上也彻底地乱成了一锅粥,是守是撤两派争执不下,司马昭也是左右踌躇,一时之间难以决断。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潼关的失守来得过于突然,而魏军奔袭的速度又是奇快,这就根本不给司马昭反应的时间,还没等他回过神来呢,魏军就已经行将兵临城下了,司马昭这个时候想跑,也根本就跑不掉了。
和难民出城不同,他们不会遭到魏军的追击,而司马昭和这些大臣军队一旦离城,魏军又自怎么可能会放过他们,必定是舍命来追的,以魏军骑兵的可怕速度,无论是逃往何处,也是无所遁形的。
司马昭也没有料算到潼关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失守了,他登基还不足百日,现在正忙于处于改朝换代留下的后遗症呢,东部的防线有司马伦和司马亮、司马伷顶着,自然不用他太操心。
尽管司马伦和他是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但以司马昭对司马伦的了解,他根本就不可能主动地去投降曹亮的,所以那怕关系不睦,司马伦也会恪尽职守帮他守住临晋关的。
至于潼关和武关那边,有司马亮和司马伷来守着,那可是他最为信任的兄弟了,司马昭亲诏将他们调去了潼关武关,自然不会有任何的担忧之处。
可是最让司马昭放心的司马亮刚刚到任没有多久,就出现了重大的秕漏,冒险偷袭,中了邓艾的埋伏,司马亮生死不明,潼关也丢了。
潼关的失守让司马昭是方寸大乱,司马昭之所以敢称帝,虽然有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但更多的是来自于东部防线的倚仗,关中乃四塞之地,险要天成,只要将魏军挡在关外,司马昭的皇位那是坐得稳稳当当的,一点问题也没有。
但潼关失守之后,情况可就大为的不妙了,现在晋国的军队虽然号称还有二十余万,但分散驻扎于四塞,光是东线上,就投入了十几万的兵力,整个长安城内的守备兵力,不足两万人,形同一座空城,一旦魏军从潼关杀来,长安城根本就无可抵挡。
所以有些大臣便提议赶紧地撤离,百姓都知道趋利避祸,司马昭身为天子,又怎么可能置身于险地,趁着魏军未到之际,先行迁都,避其锋芒,是为上策。
但也有人不同意,认为天子迁都,那跟百姓出城躲避战乱完全是两回事,迁都往哪儿迁?这首先便是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没有合适的地方,离开长安之后,就跟无头的苍蝇一样四处乱窜,那是最不切实际的,到不如稳守长安,以观后效。
这两派争执不下,司马昭也全然没了主意,是走是留,犹豫不决,结果时间倒是虚耗了两天,无所做为。
而魏军抵达霸上的消息传来,所有人的都不吭声了,这个时候再讨论撤不撤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此刻离城,百分百地会被魏军骑兵给追上,死无葬身之地,坚守长安城已经成了不二的选择。
但光凭长安城的这一点可怜巴巴的兵力,能守得住长安城吗?
没人吭气就代表没有心里有底,就连一直叫嚷的坚守派此刻也是闭口不言了,诺大的长安城,只有两万人,这样的仗怎么打?
绝望和悲观的情绪在朝堂之上蔓延着,这些大臣一个个低头不语,暗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司马家的这艘破船刚一下海就触了礁,眼看就要沉没了,这些大臣之中的许多人恐怕都没有为晋国玉碎的心思,现在都在各自考虑自己的出路了。
司马昭脸色铁青,搞成这个局面真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称帝之时,司马昭意气纷发,睥睨天下,何等的傲气临人,可好日子才过了几天的光景,这就到头了?司马昭着实心有不甘,看众臣全然没了主意,只能是问计于贾充。
贾充现在也是焦头烂额,他只得道:“陛下勿忧,长安城内虽然兵力不足,但依靠城墙,兴许还能坚守一些时日,唯今之际,陛下也只有下旨召赵王和琅琊王以及诸路兵马进京勤王,与曹亮的军队决死一战。”
众臣偷眼去看贾充,心道贾充虽然出的主意不错,但谁也清楚陛下和赵王司马伦的关系如何,司马伦如果不落井下石,那就已经是能烧高香了,还指望司马伦来勤王,这日头不是打西边出来了吗?
司马昭也全然没了主意,现在只能是死马当活马医了,他立刻下给司马伦、司马伷等人下旨,要他们即刻率兵回师长安,勤王救驾。
第1676章
夫人何在
司马伦抵达渭城的时候,魏军的先头部队越骑营和锐骑营也早已经扑到了长安的城下,虽然他们没有围城,也没有攻城,但两支骑兵的出现,有着强大的威慑力,让城内的守军是惶恐不已。
这个时候出城,就等于是自取灭亡,在魏军骑兵的面前,任何军队想要逃跑,都是白日做梦,别说是他们这点可怜巴巴的人马了,就算是拥有一整支的军队,那也只有被横扫碾压的份。
唯今之际,他们也只有老老实实守呆在长安城内,等待勤王的兵马来救援了。
不过,就在这绝望之中,还是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那就是渭城的方向,出现了一支大规模的军队,看旗号,俨然就是赵王司马伦的军队,这让许多人是重燃了希望,远眺东北方向,望眼欲穿。
此刻的司马伦,也在渭河北岸,远远地眺望着长安城。
此时他的心情是异样的复杂,紧迫的时间根本让他无法在渭城一带多做停留,后方刚刚传来的消息,苏康战死,临晋关已经是宣告失守了,魏军随时都会追击而来,如果司马伦在渭北一带停留的时间过长的话,羊祜的追兵很快就会赶到,到时候,他就算是想走,恐怕也无法走脱了。
可以说苏康已经是尽了他最大的努力了,能在魏军的重兵围攻之下,坚守两天的时间,实属不易,苏康誓死而战,最后以身殉职,配得上忠义而字,如今在司马家大厦将顷,众叛亲离之际,还有如苏康这样的忠义之士誓死效命,确实是难能可贵。
苏康和一万多断后的晋军将士为司马伦赢得了两天撤退的时间,如果司马伦在长安一带停留过久,白白浪费了这两天时间的话,那就等于是苏康等一万多人白死了,他们的牺牲变得没有任何的意义。
但是母亲就在长安,就在司马伦的眼皮子底下,司马伦真得能熟视无睹,不顾母亲的生死,就这样扬长而去吗?
司马伦真得做不到啊!
不像司马懿别的女人,都有好多个子女,张春华生了四个,唯独柏灵筠只有一个儿子,所以柏灵筠将所有的爱都给了司马伦,对他是千依百顺,细心呵护,捧在手里怕摔了,含着嘴里怕化了,为了司马伦,柏灵筠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都在所不惜。
豪门深宅之中,各房明争暗斗血雨腥风,司马伦没有别的兄弟可以依靠,只能是和母亲相依为命,所以他对母亲的感情也是十分深厚,事母至孝。
但他今天却不得不要面临一个决择,那就是要在救母还是保全十万大军之间,做出一个选择,这无疑是一个最为艰难的决择,如果挥师杀向长安,势必会与邓艾的军队决一死战,司马伦根本就没有战胜邓艾的把握,不仅如此,羊祜的大军随时都会追击而来,倘若自己在长安外围深陷于魏军两大军团的围困之中,很可能会有全军覆灭之险。
而且就算他杀向了长安同,兵荒马乱的,柏灵筠没有任何的下落,司马伦想要找到她无异于大海捞针,拿十万大军的生死去搏一个未知之数,司马伦真得无法痛下这个决心。
可进军长安的话,他还有找到母亲的一线希望,但如果放弃的话,那么这最后一线希望也就会彻底地泯灭了,所以司马伦真得无比的纠结,不知道该不该去搏一把。
就在此时,中军向他禀报称在渭桥附近发现了大量的百姓,正是从长安方向逃过来的,中军询问司马伦是否进行拦截?
司马伦瞪了他一眼,道:“为何要拦截?这些百姓经受战乱,流离失所,已经够苦得了的,为何还要加以迫害?司马昭残暴无仁,早已是民怨沸腾了,孤又岂能助纣为虐?”
于是司马伦下令晋军让开渭桥边的道路,放百姓离去。
那些渡过渭河的百姓本来就害怕晋军的拦截,而此时司马伦的大军出现在此,让他们是惊恐不安,也不知道是进还是该退,战栗不已,所幸这些晋军并没有像长安的晋军那样刁难他们,反倒给他们让出一条路来,这些逃难的百姓如蒙大赦,生怕晋军反悔了,一个个急匆匆地离开,丝毫也不敢靠近晋军的队伍。
但这难民队伍之中,突然走出了几人,径直朝着司马伦的方向而来,先前那些晋军还以为他们走错了,也没当回事,但他们走到了近前,居然还不停步,一直朝着司马伦这边走来,周围护卫的晋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尽管这几人都是衣衫褴褛,一副难民的打扮,但他们却不跟随难民的队伍而走,而是径直的奔司马伦这边而来,难不成他是刺客?
刺客可没有写名字在脸上,而真正的刺客,往往又是会隐藏于平民之中,司马伦身边的护卫可不敢掉以轻心,连忙横刀将他们拦下,喝问道:“什么人?休得再上前一步,否则格杀勿论!”
为首之人却丝毫没有惊慌之色,反倒是大声地冲着司马伦道:“九公子,属下可算是见到您了!”
司马伦本来根本就没有心思去理睬这些难民,他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长安城上,此刻听到有人称呼他为九公子,不禁是微感诧异,虽然以前九公子的名号被人给叫惯了,但近两年来,由于司马伦出征在外,担任军职,军中再无人称呼他为九公子,而是称之为都督或将军,司马昭称帝之后,封他为赵王,于是人们都又称呼他为大王或殿下,九公子的这个称谓,还真是比较陌生了。
司马伦定睛一看,不是别人,正是司马伦安排在柏灵筠身边保护她的侍卫任重,司马伦正在苦苦地寻觅母亲的下落,一直是苦寻无果,现在突然见到了母亲身边的人,顿时是欣喜若狂,连忙地扑上前去,拉着任重急切地询问道:“任重,夫人现在何处?”
第1677章
母子相会
任重见到了司马伦,如释重负,指了指身后,正有两人搀扶着一个衣衫破旧的人上前,此人蓬头垢面,甚至是不辨男女,司马伦明显地愣了一下,但他看到那人的眼神时,顿时便明白了,飞身便扑了上去,跪倒在那人的面前,双眼饱含热泪,用颤抖的声音呼喊了一声:“娘——”
柏灵筠亦是泪水涟涟,情难自抑,抱着司马伦,不住地啜泣起来。
好半晌,母子二人才算是止住了哭泣,司马伦询问起了详情,柏灵筠由于与爱子重逢,激动地难以言表,还是侍卫任重向司马伦说明了情况。
任重以及数名侍卫,是司马伦刻意地留在司马府中保护柏灵筠安全的,当时司马府发生变故的时候,任重就已经警觉了,所以他特意地禀明了柏灵筠,趁着司马府火起之时一片混乱之际,任重护送上着换上普通衣物的柏灵筠逃出了司马府。
只不过当时长安城的城门已经封闭了,整个城内戒备森严,柏灵筠虽然潜逃出了司马府,但是还是没有机会离开长安城,恼羞成怒的司马昭已经派人在长安城内大肆搜捕,柏灵筠的处境堪忧。
幸亏任重有一个同乡在长安城里做生意,得到了他的帮助之后,任重等人带着柏灵筠潜藏到了一个地库之中,这里非常的隐蔽,乃是这个商贾藏匿一些违禁商品的所在。
贾充虽然带人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肆的搜捕,但柏灵筠藏得十分严实,再加上长安城本身就是极大,贾充虽然花费了不少的气力,但也没有能够将柏灵筠给搜出来。
可长安城的戒备森严,尤其是城门的盘查,简直就是到了滴水漏的地步,任重想要把柏灵筠安全地护送出城,难度也是相当大的,为了不冒风险,任重只能是继续地潜藏在地库之中,等待有合适的机会再出城。
很快司马昭便宣布称帝了,改国号为晋,晋国始立,任重也打听了司马昭将柏灵筠封为了太妃,居于明光宫,这显然是司马昭为了掩人耳目而故作姿态的,其实这个时候,柏灵筠早就逃出了司马府,早已不在司马昭的掌控之中了。
一晃三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任重没有混出城的机会,也只好是耐心地等待着,不过还好没有让他们等得太久了,潼关失守之后,魏军大举进入关中,长安城内陷入到了空前的混乱之中,为了躲避战乱,城中的百姓冲突了晋军的阻挠,冲出了城去,晋军无法禁止,到最后也是听之任之了。
任重抓住机会,一行人乔装改扮成难民的模样,混入了难民人潮之中,终于是离开了长安城。他们一路向北而行,从渭桥上渡过了渭河,任重本来计划着向东去临晋关投奔司马伦的,没想到刚过渭桥,就遭遇到了晋军的人马,仔细一看,果然是赵王司马伦的队伍,所以任重才主动地靠近军队,正好司马伦就在渭水边上,任重赶紧上前相认,司马伦母子总算是平安相会了。
司马伦总算是放心了下来,司马昭杀兄弑帝篡位登基之后,司马伦最为担忧的就是母亲了,生怕走火入魔丧心病狂的司马昭会对母亲有什么不利,尤其是传闻司马昭逼死了郭太后之后,司马伦夙夜忧叹,生怕母亲也遭遇什么意外。
现在看来,任重还是相当的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地保护了柏灵筠的安全,倒是司马昭,还真是卑鄙之至,明明柏灵筠已经逃走,他还故意地诈称柏灵筠就在明光宫之中,还封其为太妃,以此来要挟司马伦,真是无耻之尤。
不管怎么说,现在司马伦总算是一块石头落地了,此刻的长安城中,司马伦已经是再无牵挂,于是司马伦下令,全军立刻启程,向陇西方向开拨。
就在此时,一队人马骑马飞快地赶了过来,看装束,分明是宫里的人,就在众军士诧异之时,为首的一个太监模样的人高声喊道:“陛下有旨,赵王司马伦接旨。”
众将都冷眼相观,他们心里都清楚,都到这个时候了,司马昭的圣旨根本就不可能对司马伦起什么作用了,所以大家对这道突如其来的圣旨也没有半点恭敬之意,甚至有意无意地拦在钦差太监的面前,阻挡他接近司马伦。
司马伦却是把手一挥,让众将让出一条路来,笑道:“让他进来吧,孤倒是要看看,孤这位皇兄,还有何话要说?”
钦差太监看看众将怒目而视的模样,心里面便有些打鼓,原本宣诏可是一件美差,人人俯首听命,还有好处可拿,可现在到这儿宣诏,怎么看也有一种龙潭虎穴的感觉,甚至钦差太监都觉得宣读完圣旨,自己的脑袋都很有可能会保不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9/1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