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校对)第6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4/1023


但如果司马伷已经向吴国投降,而且吴国的军队也接纳了他,杜预便会打消了进攻吴国的打算,至少在曹亮的旨意到达之前,杜预的军队肯定是按兵不动的。
很快斥侯就探明了司马伷逃跑的方向,他并没有前往建平郡,而是转道去了西陵,相比于建平郡,西陵才是吴国西线上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据点,不但城池坚固,防御强悍,而且囤积着大量的粮草,衣食无忧。
第1717章
御驾亲征
杜预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眉头微蹙,看来吴国已经是接纳了司马伷并不惜与魏国开战,铁了心地给司马伷提供庇护了,现在他们面对的敌人,已经不再是亡命逃窜的司马伷残部,而是整个吴国的军队了,
而且西陵要塞是吴国西线上最强的一座要塞,经营多年,兵精粮足,右军团调走了两个骑兵营之后,只剩下了五万左右的步军,而要和吴国全面开战,显然这五万人力量显得有些单薄了。
不过杜预最担心的还是此刻如果自己悍然地和吴国开战的话,是不是会影响到曹亮的战略大局,毕竟曹亮此刻的战略重心在关陇一带,魏国的军队还没有做好伐吴的准备,贸然行事的话,会对战略大局造成很大的影响。
于是杜预暂时地移师临沮,按兵不动,派六百里加急的驿马,将情况上奏给洛阳,一切交由曹亮来定夺。
从临沮到洛阳,就不必再走上庸那边的山路了,直接可以直抵襄阳,从大道直赴洛阳,大约只需要三天的时间,就可以抵达洛阳了。
奏疏传到朝廷之时,曹亮正在早朝,与群臣议事呢,便当即命人拆而阅之,曹亮微微一笑,道:“元凯也太心急了,司马伷这一支余孽,逃就逃了罢,又何须千里追袭?此时尚不是与吴国开战的有利时机,传谕杜预,要他退兵襄阳,驻守荆州,等候时机,再行伐吴。”
杜预这是不甘心司马伷从自己的眼皮子底下逃掉,所以一口气狂追上了近千里的路程,只可惜最后还是功亏一篑?
被司马伷给逃到了吴国。
伐吴是迟早的事?
但却不是现在,曹亮此刻的战略重心?
都放在了关陇之地上?
今天早朝所议的内容,便是陇西的战事?
邓艾和羊祜的两大军团再加上石苞的两个骑兵营,已经是挥师西进了?
陇西的大战一触即发?
曹亮也确实是无暇兼顾伐吴的事,所以他才会下令杜预撤军襄阳,去驻守荆州,一来是防范吴国的趁虚而入?
二来是为伐吴做准备事宜。
就算是结束了陇西战事?
想要和吴国全面的开战,尚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行,杜预这个时候所扮演的角色,不应该是急功近利,而是沉下心来?
认真地去筹备,为伐吴做好准备才行。
伐吴可是一件大事?
吴国自恃有长江之险,有水军之利?
割据江东以,无人能奈何得了他们?
以前魏国数度伐吴?
也仅仅只是攻掠一下江北之地?
根本就无法撼动吴国的长江防线,现在轮到了曹亮出手,曹亮自然不会浅尝辄止,要动手就要直接将吴国给覆灭掉,不给他们任何的喘息机会。
但如此大的军事行动,至少需要曹亮集中全力才可能办到,所以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按兵不动,等解决了西线的事再考虑东线,饭要一口一口来吃,事要一件一件来办,最忌讳的就是急功近利,盲目出兵,结果必然是东西无法兼顾。
曹亮已经得到了司马伦投降蜀国的消息了,本身蜀国就是魏国的一个劲敌,司马伦携众十万投降蜀国之后,让蜀国的军力数倍的增长,拿下陇西的难度成倍地增加了。
不过现在魏军在关中一带集结的兵力已经达到了十八万人,尤其是六大骑兵营齐聚,如此强悍的战斗力,让曹亮对陇西这一战也是充满着信心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好这一决战的关键还在后勤,不过有利的一点就是魏军可以充分地利用黄河和渭水进行漕运,将关东的大批粮草物资运抵前线。
水路的运输成本是大大低于陆路的,在这一点上,魏军就明显地占据了优势,蜀军想要从蜀地运粮到陇西来,成本极其高昂,所以蜀军利在速战,而魏军则没有这方面的隐患,单纯的从后勤上面来讲,魏军已经是胜过一筹了。
曹亮深知,姜维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对手,此人有胆有谋,更关键的是有一种百折不挠的韧性,历史上姜维曾经十一次北伐,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一无所获,换作是其他的人,早就沮丧放弃了,但姜维却一直执着坚持,越挫越勇,从不轻言放弃。
就在蜀国已灭之后,姜维依然不肯放弃,策动邓艾钟会二士争功,还在意图做最后的翻盘,只可惜大势已去,覆水难收,姜维以身殉国,不负忠烈之名。
像姜维这样牛皮糖一般难缠的选手,才是曹亮真正所头疼的,这样的对手,你就算把他打倒无数次,只要没有形神俱灭,他依然还会顽强地站在你的面前,倔强而充满韧性,也许在姜维的字典里面,从来就没有失败二字。
单凭一个姜维,或许曹亮还不会太过操心,毕竟蜀国的国力有限,姜维能力再大本事再强,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注定他是一事无成的。
但现在情况有些不同了,司马伦加入到了姜维的阵营之中,这无疑让局势变得扑朔迷离了。
司马伦虽然年轻,但几次交手之后,曹亮已经把他视为了最强劲的对手,司马伦的谋略和经验或许会由于年纪太轻的缘故而略显不足,但他的沉稳和大局观却是无人可以企及的。
也就是说,姜维和司马伦这两个对手联手的话,可真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得了,再加上,司马伦手下还有钟会、胡奋、州泰这帮干将支持,现在的陇西,可以说是波云诡谲。
尽管魏军这边有着羊祜和邓艾这样的名将领衔,而且还有王濬、石苞、文钦、马隆、牵弘等大将助阵,阵容也是堪称豪华,但最终鹿死谁手,还是犹未可知的。
所以曹亮思来想去,决定还是要御驾亲征,陇西这一战,关乎天下大局,曹亮不能抱有任何的侥幸心理。
曹亮下令让太子曹靖监国,打仗的事,曹亮自己一手就搞定了,所以曹亮在培养曹靖的上面,让他以治国为主,将来成为一代明君,便是曹亮对他的要求。
第1718章
陈仓
陈仓是横亘在关中和陇西咽喉要道上的一座要塞,是关中去往陇西的必经之所,同时由于陈仓坐落在陈仓道的出口处,也成为了汉中进入关中的咽侯要冲,陈仓坐落在这个丁字路口之上,想不成为要塞也难。
陈仓的战略地位是勿庸置疑的,最为脍灸人口的典故便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秦末刘邦和项羽争雄天下,刘邦想要兵出汉中,便采纳了韩信的计谋,大张旗鼓地去修栈道,由于修栈道费时费力,工程进展缓慢,关中的楚军都不以为备,那知汉军绕道陈仓,一举拿下了咸阳,打了项羽一个措手不及,为刘邦称霸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司马伦退守陇西之后,便将陈仓做了防御陇西的第一道关隘,令州泰率兵驻守,以拒魏军的追击。
当年诸葛亮北伐之时,就曾两次进攻陈仓,后来魏国为了防御蜀军的进攻,在陇西重点修筑了两座要塞,其一便是天水郡郡治冀县,第二个便是陈仓了。
郭淮为了兴建陈仓关,曾征调十万民夫参与修筑,采陇山之石以筑城,所以陈仓关的城墙全部都是用石头来砌筑的,坚固无比。
如今魏军的部队大规模的装备了巨型投石车,夯土的城墙变得不堪一击,唯有石头砌筑的城墙能够勉强地抵抗得住,而整个陇西,拥有石砌城墙的两座城池便是冀县与陈仓,尤其是陈仓,乃是陇西的门户,能不能挡得住魏军进入陇西,陈仓尤为关键。
司马伦进入陇西之后?
主动地归降了蜀国?
并且除了保留底线军队的控制权之外,其他条件上都做出了大幅度的让步?
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尽快地和蜀国达成协定,集中全力来对付魏军。
长安失守之后?
司马伦的处境十分的糟糕,单单依靠他的力量?
是根本不足以和曹亮进行抗衡的?
所以借助于蜀国的力量,成为了司马伦最为明智的一个选择。
对于蜀国方面来说,这完全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其实如果司马伦讨价还价的话?
归降蜀国的时候?
他还能获得更大的好处,但司马伦不想把时间拖得太久了,他做出了最大限度的让步,就是为了能尽快地达成协议,以抽出时间来去对付魏军。
现在的司马伦?
完全是跟时间在赛跑,多一天搞定姜维?
他就多一分胜算,反之和蜀国在这儿拖泥带水讨价还价磨磨蹭蹭的话?
浪费掉的时间是给予司马伦任何的官职都换不来的。
其实司马伦压根儿就不在乎蜀国方面能给他什么待遇,毕竟在魏国?
他已经是位居大将军了?
执掌朝政?
一手遮天,到了司马昭篡位之后,虽然他手中实质性的权力减少了,但爵位上却更进一步,被封为了赵王,所以那怕蜀国给他再丰厚的赏赐,也是不可能达到以前他曾经达到过的高度。
而司马伦真正关心的,是和蜀军的合作问题,他既然已经降蜀,陇西大地也已经尽归蜀汉,那么接下来与魏军的较量,就需要蜀军和自己一道,同仇敌忾,并肩战斗了,也只有这样,司马伦才有希望守往陇西,守住最后的这一片希望之地。
正是因为司马伦做出了大幅度的让步,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搞定了冀县的郭淮,陇西的局势才按照司马伦的预期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
唯一让司马伦有些遗憾的是,就是没有将郭淮给留下来,其实郭淮手下的那点兵马司马伦倒是不在乎,但郭淮这个人却是司马伦极为看重的,毕竟郭淮牧守雍凉三十多年,对雍凉的情况了如指掌,其丰富的作战经验正是司马伦所需要的,只可惜郭淮心志甚坚,死活也不愿意归降蜀国。
司马伦还真不好逼迫于他,万一将郭淮给逼急了,一把火把冀县的粮仓给烧了,那司马伦可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司马伦爽快地答应了郭淮的要求,让他带着司马炎司马攸离开了冀县,前往了凉州。
郭淮之所以前往凉州自立门户,其实不光是他对蜀国有着多年的积怨,更重要的是,他答应过司马昭,要照顾他的两个儿子,一旦司马昭意外身亡,便由郭淮来扶助司马炎登基,继承大统,以延晋祀。
如果郭淮跟着司马伦投降蜀国的话,司马昭托孤之举是完全没有机会实现的,司马伦对蜀称臣,那么司马炎也一样得称臣,从此晋祀将绝,这世上再无晋之国号了。
正因为如此,郭淮才不得不做出一个决定,那就是放弃陇西,撤往凉州。虽然陇西一带是郭淮立国的根本,但面对姜维和司马伦的两路人马,他根本就没有守住的能力,与其拼个鱼死网破玉石俱焚,倒不如主动地和司马伦交换条件,撤离冀县,这样既可以保全司马炎兄弟的性命,郭淮也不用违背自己的心愿行事。
大概是郭淮用冀县的粮草做威胁的缘故吧,司马伦对郭淮的条件答应的十分爽快,为了避免夜长梦多,郭淮也是在谈妥之后,第一时间就离开了冀州,赶往了凉州。
郭淮在撤离冀县的时候,也给陇西其他郡的太守下令,要他们全部撤军,撤往凉州。
这些太守和守将可基本上都是郭淮一手提拨起来的,对他的忠诚程度自然是勿庸置疑的,郭淮的一道命令,陇西五郡的所有兵力都撤空了,所有太守和守将对他是唯命是从,这一点倒是让郭淮倍感欣慰。
毕竟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手下的这些将领和官员对他的支持,便是给了郭淮极大的信心,只要太子司马炎在,晋国就不算灭亡,这大概也是郭淮拼死也要兑现对司马昭的承诺吧。
其实,郭淮不是有一层私心的,明面上放弃陇西看似一个重大得损失,但魏军西进,首先要攻击的便是陇西,只有拿下陇西之后,才有可能会进军凉州。
所以说,司马伦和姜维将会成为凉州的最大屏障,陇西不失,凉州无虞。
第1719章
志未酬,身先死
尽管郭淮也清楚,相比起陇西来,凉州更为的荒凉偏僻,人烟罕至,许多的地方,甚至是不毛之地,如果晋国选择在此地立国的话,可以说很难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但到了如今的地步,郭淮也是别无选择了,司马伦既然已经归降了蜀国,那就不可能再回头侍晋了,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从此郭淮和司马伦也将彻底地决裂。
陇西肯定是保不住了,但如果司马伦和姜维真得能抵挡得住魏军的话,凉州一带则会成为一片安宁之地,所以郭淮对迁往凉州还是抱有很大希望的。
起初郭淮还有些担忧,司马伦会不会背信弃义,在他离开冀县之后半路偷袭于他,毕竟司马伦和司马昭是有着仇怨的,如今司马昭虽然死了,但谁能保证司马伦不会对司马昭的儿子动手呢?
而且除了司马伦,冀县附近可还是有姜维的军队,姜维与他有着深仇大怨,如今郭淮落了难,姜维会不会落井下石呢?
毕竟司马伦就算是投降了蜀国,也不可能凌驾于姜维的头上,蜀国军事上的事,肯定还是姜维说了算,如果姜维不同意郭淮离开,郭淮还真心走不了。
不过郭淮的担忧并没有出现,司马伦的军队只是依约接收了冀县,而姜维的军队则是按兵不动,丝毫也没有出击的意义,郭淮暗自揣测,这应当是司马伦和姜维谈妥了,否则姜维又怎么可能轻易地放他离开呢?
想到这里,郭淮对司马伦的敬重之心又多了一重,心想,当初若不是司马昭突然政变篡位登基的话,整个大权依然还是在司马伦的掌握之中,恐怕长安也不会失守,雍凉的局势又何至于此。
司马伦是司马懿和司马师选定的接班人,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今天虽然势不得已归降了蜀国,但他的目的?
还是为了司马家保全最后的力量的。
郭淮也不知道?
自己这么做究竟是对还是错,但他既然做出了选择?
那就没有什么回头路可走了。
抵达了金城郡之后?
郭淮暂时地在榆中停歇了下来,凉州刺史傅嘏亲自从武威赶了过来?
叩见太子。
长安的事情,傅嘏也已经知晓了?
不过他不敢擅离职守?
再加上凉州的兵力本来就有限,就算他率兵去长安勤王,也不过是杯水车薪,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所以只能是坐镇凉州?
观望局势的发展了。
傅嘏和郭淮见面之后,不免唏嘘感叹了一番,他们都是司马家的忠直之臣,想当初司马家主政之时,拥兵天下?
风光无限,可如今却是星流云散?
凄凉如斯。
感慨了一番之后,傅嘏便问郭淮接下来该怎么办?
郭淮是雍凉都督,当朝太尉?
也是傅嘏的顶头上司?
这个大主意还得由郭淮来拿。
郭淮是准备拥立司马炎为帝的?
司马昭崩殂之后,晋国已经是没有君主了,名存实亡,如果太子司马炎不能尽早的继位的话,那么天下的人恐怕很快就会淡忘了大晋的存在。
按理说,在得到了司马昭的死讯之后,当时在冀县的郭淮便有扶立司马炎之心,但还没有等他有所动作呢,姜维就率兵前来攻伐,郭淮光是应付姜维就已经是焦头烂额了,如何还有考虑继位的心思。
此刻到达了凉州,总算是有机会来考虑这事了,于是郭淮便决定将司马炎的登基大典给办了,不过榆中只是一座郡城,说是郡城,也比中原的县城大不到那儿去,司马炎真要登基,至少也得选一座像样一点的城池做为都城才是。
在凉州,也只有州治姑臧勉强地能算是一座大城,其实就整个凉州而言,它的人口和经济,都尚不能和中原的一些大郡相比,所以将姑臧定为国都,也确实是比较勉强了。
但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大晋立国之时,本来就是已经偏安于关中了,不过关中尚有八百里秦川故地,有长安这样一等一的都城,勉勉强强也算是那么回事吧。
如今长安也丢了,关中也失了,就连陇西都归属了蜀国,所谓的大晋疆土,也只剩下了偏远荒凉的凉州,真是凉凉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4/1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