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校对)第7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7/1023

第1865章
逃往夹石
司马伷判断的没有错,六安虽然有魏军在驻守,但守军不过才有数千人,和气势浩大的十万吴军比起来,压根只能算是微不足道,他们龟缩在六安城内,眼睁睁地看着吴军从六安的东面逶迤而过,丝毫不敢有什么动作。
不过吴军此番途经六安,也仅仅只是路过,并没有试图去攻打城池,所以双方虽然旗鼓相闻,但却相安无事。
庐江太守看到吴军声势浩大,知道自己出城拦截也不过是螳臂挡车,那怕吴军此刻正处于败逃之中,但瘦死的骆驼再怎么也比马大,他率军出击,非但挡不住吴军,而且还有丢失六安的风险,所以庐江太守也只能是目送吴军离去,等吴军走后,庐江太守便立刻派人向寿春急报,将吴军的人马多少以及去向详细地禀报了淮南都督王昶。
一旦经过六安,吴军的行藏并再也遮掩不住了,不过司马伷不在乎,这原本就是他计划之中的一环,六安距离夹石已经是不远,只要吴军能够顺利地抵达夹石,就可以进入到吴国的境内,只要他们能逃到皖城,便可以化险为夷了。
既然行踪已经暴露,司马伷预计魏军的主力最多只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就会追来,所以他们是一刻也耽搁不得,必须全速前进,及早赶到夹石,这样才可以逃出生天。
孙綝当然是无条件同意司马伷的话,此刻他的已经是如同是惊弓之鸟,恨不得胁生双翅飞回到江东去,于是孙綝下令抛却一切的辎重负担,每人只携带三日的口粮,轻装而行,以最快地速度奔向夹石。
这一路再无任何的魏兵拦阻,但通过了六安之后,就进入到了山区之中,道路崎岖,艰险难行,许多地段不是深山就是峡谷,或者是急流险滩,平时这里人迹罕至,荆棘遍地,杂草丛生,道路常年失修,通行起来自然是无比困难。
尽管孙綝比较急切,但奈何道阻难行,吴军行军的速度,严重地下降了许多,这让孙綝是心忧如焚,不时地派人去后队察看,直到确认身后并没有魏军的追兵,这才稍稍地心安一些。
但一日不到夹石,孙綝的心就一刻不安,毕竟魏军追兵就在不远之处,随时都会追上来,如果被魏军咬住的话,想要脱身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就算不死,那也得脱一层皮。
可这一带的道路实在是过于坎坷,又是一路上坡,原本就精疲力竭的吴军走得是相当的辛苦,许多人累得是气喘吁吁,两条腿如同灌了铅一般,迈都迈不开。
许多体力不支的士兵走着走着,便一头栽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
这种长途跋涉,对于平时习惯于乘舟的吴兵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煎熬,也只有司马军习惯于步行,虽然路途遥远,但终归还是能够坚持的。
尽管孙綝是心急如焚,但吴军整体的速度提不起来,他也是无可奈何,只能是一再催促,并派出一些精兵强将,由孙干带领,在前面开路,勉强地清理出一条通道来。
这一路艰难行进,还好魏军的追兵没有追来,这多少给了吴军一些喘息的机会。
总算是抵达夹石了,孙綝是如释重负,这一路行来,真的是不容易啊,如今重新地踏回到了吴国的土地之上,孙綝倍感亲切,尽管这里是穷山恶水,但呼吸一口这里的空气,都感觉到浑身的舒畅。
夹石就是魏吴两国的边界所在,由于这里地处深山,不宜长年驻兵防守,所以双方在这里也仅仅只是象征性地派驻着几个哨所,哨所的哨兵两个巴掌都能数得过来。
魏军哨兵看到身后居然出现了大队的吴军人马,吓得是魂不附近,慌忙逃往了深山老林之中,那怕他们就是战神附体,也不可能打得过如此多的吴兵啊。
对于这些魏军的哨兵,吴军根本就不去理会,一到夹石,许多的吴兵立刻便是瘫倒在地,人这么一松懈,就连站立的力气都没有了。
这回孙綝倒也没有再禁止的意思,连他本人也从战马上跳了下来,毕竟虽然一路之上有马骑,但连续地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的行军,让孙綝也是疲惫不堪,大腿上都磨破了皮,下马走路,都一瘸一拐的,朱熊和朱损倒是极为的殷勤,一左一右搀扶着孙綝,嘘寒问暖。
看着天色将晚,孙綝下令吴军便在夹石宿营,明日再行。
一路之上,为了减负,吴军把帐蓬辎重等物资都给丢光了,就连伙夫做饭用的行军锅都扔了,这个时候想要宿营,也只能是露宿舍山谷,至于吃饭,也没有机会去吃热乎的,只能是啃一口干粮心饼子,喝一口冰凉的山泉,勉强裹腹而已。
至于睡觉,许多吴兵也顾不上舒服不舒服,能找到一个草丛窝上一宿,已经是最幸运的事了,但草丛毕竟有限,大多的人只能是将就地找一块空地便躺下了。
这一觉大多数的人睡得都跟死人差不多,一直到日上三竿了,整个山谷之中依然还能听到如雷的鼾声。
黎明即起的司马伷早已是在营地周围巡视了一圈,虽然还看不到魏军的踪迹,但司马伷隐隐已经预感到魏军已经向这里扑来了,尽管吴军已经抵达夹石,进入到了吴国的边境,但这条边境对魏军来说,并没有什么阻挡的作用,魏军可以轻而易举地就穿过这条边境线,所以滞留在夹石并不能让吴军真得得到安全,他们必须要尽快地赶到皖城,甚至是渡过长江,那才算是真正地把心放回到肚子里去。
看着吴兵一个个鼾睡不醒的样子,司马伷有些着急了,尽管他也清楚,这一路行来,这些兵士确实辛苦了,疲惫到了极点,休息一下也是应该的,毕竟人不是机械,长时间疲于奔命,迟早会垮掉的。
但休息并不等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此刻还不到完全松懈的时候,这样的放纵,迟早是会付出代价的。
第1866章
谜之自信
司马伷赶紧地去寻孙綝,却见孙綝仰卧在几堆干草之中,睡得正酣,那怕是他平日里睡得紫檀蜀锦大榻,恐怕也没有这个干草堆舒服。
孙綝身边的人倒是醒了,虽然他们已经喊了孙綝几次,但孙綝依旧是睡得跟死人一样,他们又不敢大声地吵吵,所以只能是站在孙綝的旁边干着急,无计可施。
司马伷看孙綝的这架式,不睡到天黑恐怕是醒不过来,于是司马伷也顾不得许多了,上前重重地推搡了几次,大声地喊道:“丞相——丞相——”
孙綝这才算是醒了过来,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强烈的阳光晃得有些让他睁不开眼,孙綝边用手挡着阳光,边坐起身后,打了个哈欠,道:“子将啊,你起来的早啊。”
还早?司马伷有些哭笑不得,现在都日上三竿了,按理说此刻吴军已经行进了几十里路才对,可现在如此散漫的态度,还像是有追兵在身后紧追不舍的状况吗?
司马伷连忙地道:“丞相,时候不早了,该是起身行军了。”
孙綝抬头看了看日头,确实是时辰不早了,估计再过一会儿,就该到午时了,不过此时的孙綝倒是不急不徐地道:“子将,放心吧,此处已经是我们大吴的地盘了,夹石又山势险要,易守难攻,魏军就算是追来了,我们也能拒之,不必惊慌。”
司马伷不禁有些汗颜,也不知道孙綝打哪儿来的这种谜之自信,昨天之前,他还惧怕地要死,一路狂奔,不眠不休,生怕魏军的追兵撵上来,但一到夹石,孙綝就松懈了下来,不仅睡得安稳,整个人也变得懒散了几分。
难道说进入到吴国的边境之内,魏军就会主动地停下来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夹石不过是一道天然的地理分界线而已,这里有没有什么险关要隘,没有可以阻挡魏军前进的防御工事,仅仅凭着吴军这些疲惫不堪,粮草匮乏的队伍,就能挡得住魏军气势如虎的追兵?
司马伷是深表怀疑,魏军绝不会因为这里是魏吴两国的边界就停下追击的步伐,他们在夹石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如果魏军追兵保持着一贯的速度的话,那么他们之间的距离已经是大大的缩短了,如果孙綝还是这么慵懒的话,那迟早会被魏军给追上的。
司马伷连忙地苦劝孙綝赶紧动身,再不走真得就迟了,大概孙綝睡意消去之后,也觉得这里并不是什么久留之地,于是下令吴军出发,望着石亭方向而行。
由于已经进入到了吴国的境内,吴军的所有的士兵心情都变得舒畅了起来,大概是昨夜进行了充分的休息,吴兵们的气色都变得好了许多,再无这几日死气沉沉的模样,一个个有说有笑,谈笑风生,似乎都不再觉得有什么危险的存在了。
就连孙綝也是一副相当轻松的表情,虽然在司马伷的一再催促下,他下令起身出发,但从孙綝的内心深处,还是颇不以为然的,他也认为只要进入到了吴国的境内,吴军就没有什么再可担心的了,那噩梦一般的淮南之战,终于是落下了帷幕。
但孙綝没有想到,他的噩梦远没有结束,真正的危险,还在前方不远处等着他呢。
从夹石到石亭,基本上都是连绵不绝的山路,蜿蜒曲折,这里曾发生过最为著名的石亭之战,在陆逊的精心布局之下,吴军重创了魏国大司马曹休。
石亭之战是吴国少有的扬眉吐气的胜仗,与赤壁之战、东兴之战号称是“吴军三大捷”,所以到达石亭之后,尽管这里依旧是穷山恶水,人迹罕至,但吴军所有的人对这里还是倍感亲切的,甚至可以感受到往日的荣光。
吴国和魏国交战,基本上是败多胜少,这三大战役估计也是吴人唯三能够拿得出手的战绩了,值得他们吹一辈子的,就连孙綝看到了那块写着“石亭”两个字的石碑之时,脸上都洋溢出情不自禁的笑容来。
石亭可是吴人的福地,抵达石亭之后,孙綝便下令在此休整,可刚一停下来,就听得前面突然之间杀声四起,尘土飞扬,急骤的马蹄声在山谷之中清脆地回荡着,一彪人马自山后杀出,旗帜迎风招展,上书一个大大的“魏”字,毫无疑问,这支人马正是魏军的伏兵,在此已经埋伏多时了,单等吴军的人马到来,然后才倾师而出。
来者不是旁人,正是魏军新任的劲骑将军张统,张统乃是魏国五子良将之首的前将军张辽之孙,偏将军张虎之子,刚刚调任劲骑将军一职,就随副都督石苞赶往了逍遥津。
逍遥津曾是张辽大破吴军之所,当年张辽曾以八百精兵在逍遥津大破孙权十万人,威名震天下,此役之后,江东小儿啼哭不肯止者,其父母只要吓唬说:“张辽来了,张辽来了!”孩童就没有敢哭泣的了。
这是明确写进史书里面的,并不是什么奇闻野史,足可见当时张辽名望之盛,一人便可压一国。
张统平生第一次来到了逍遥津,追忆先祖的辉煌战绩,激动万分,他也立誓要在淮南打出精采之战来,不堕先祖之威。
此次石苞奉曹亮之命,率领屯骑劲骑二营从义阳直扑逍遥津,原本这里已经被吴军所占领,但三万骑兵呼啸而至,驻守逍遥津的吴军狼狈而逃,直接就从水路逃向了巢湖,魏军轻而易举地拿下了逍遥津这块战略要地。
虽然新城近在咫尺,但曹亮没有下令进攻新城的旨意,石苞也就没有轻举妄动。
当然这个时候,去攻打新城也没有什么意义,曹亮的目标,就是要在淮南形成一个大的包围圈,将进入淮南的吴军全数歼灭,石苞推进到逍遥津这个特殊的战略位置上,就等于是死死地掐住了吴军的咽喉,所以这个位置极为的重要。
至于新城,灭了吴军之后再去夺回,不过是水到渠成之事。
第1867章
料算如神
魏军这次的反击,是三管齐下,三路人马同步行动,在汝南的羊祜率步兵三营发起渡河作战之时,石苞已经从义阳出发,一路横跨弋阳、安丰、庐江三个郡,率领屯骑劲骑二营直抵逍遥津,与东路抵达阜陵的刘靖的骁骑果骑二营形成了二鬼拍门之势,完成了魏军的战略迂回包抄。
但魏军仅凭六万人马,就想要封死整个的淮南门户,显然也是力不从心的,所以曹亮派出的军队,都是机动能力极强的骑兵,一旦有所疏漏之处,骑兵部队也可以迅速地转换战场。
逍遥津和阜城这两处自然是最为紧要,无论从寿春南下或东进,都是必经要道,曹亮派石苞和刘靖抢先攻占这两处,就是要进行关门打狗,截断吴军的退路。
不过桓范认为,吴军既然明知逍遥津和阜城有埋伏,定然不会傻傻地往里面跳,大概率是会另寻出路的,淮南向北是豫州,向东是徐州,向西是荆州,这些地方都处于魏军的控制之下,所以吴军不可能会从这三面进行突围,吴军只有从南突围,才有可能返回江东。
南路突围除了正南面的逍遥津和东南面的阜城,还有一条较为偏僻的道路,那就是夹石-石亭这条路,所以桓范刻意地提醒曹亮,要小心吴军从石亭逃跑。
桓范号称智囊,最擅长谋划和料算,当魏军诸将都认为吴军不可能从这里突围之际,桓范则率先提出了要对石亭进行重点盯防,这个时候庐江太守还没有将吴军从这里逃跑的消息传回来,这事无疑证明了桓范的慧眼独眼,就连曹亮都有些疏忽了。
曹亮之所以会疏忽石亭这条路,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这条路险峻偏僻,而是因为庐江郡处于魏军的控制之下,吴军想要从石亭撤退,必走六安,只要他们在六安受阻,魏军随时都是可以掩杀而至。
此时桓范提出要防范石亭,这倒给曹亮提了一个醒,六安虽然有魏军在驻守,但凭着六安的那点兵力,压根儿是挡不住吴军的,如果吴军不去攻打六安而只是绕道而行,很可能就会从石亭从容逃跑。
于是曹亮紧急地给石苞下令,将劲骑营从逍遥津调往石亭,对吴军进行拦截,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曹亮要求魏军各部灵活地捕捉战机,务必将吴军全歼于淮南,不使其逃遁。
曹亮下达调令的时候,正是魏军渡过淮河,向寿春对吴军展开全面进攻之时,羊祜率领的步兵三营和王昶率领的淮南军齐头并进,对吴军展开了拉枯摧朽般的攻势,吴军已是全线溃败。
按照前方传回来的消息,吴军正在向新城方向逃跑,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这支溃逃之中的吴军将会和逍遥津的屯骑营遭遇,单凭一个屯骑营,能不能挡得住十余万的吴军,恐怕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这倒不是说屯骑营的战力不够,会被吴军所击败,而是逍遥津一带地势平坦,再加上水网密布,并不利于屯骑营的发挥,如果吴军在逍遥津分路突围的话,单凭屯骑营的一万五千骑兵想要阻截住所有的吴军,还是有些困难的,势必会有很多少的漏网之鱼。
所以有些人便担心屯骑营的兵力不足问题,如果劲骑营在的话,肯定不会有这方面的担忧。
甚至有人建议曹亮再将劲骑营从石亭调回来,加强逍遥津的防御,但桓范却建议静观其变,桓范认为,如果吴军之中全是庸才的话,倒有可能会逃往逍遥津,但凡有一两个明事理的懂军事的,就不会选择硬攻逍遥津,所以桓范认为目前的情况之下,判断吴军的退路,还言之过早。
曹亮也没有轻动,毕竟劲骑营刚刚从逍遥津调往石亭,恐怕现在还在半路之上,这时再往回调,朝令夕改,很容易让前方的将士无所适从。
如果吴军主力真的从逍遥津撤退的话,尽管屯骑营应对起来会比较困难,彼时魏军也可以从阜城一带抽调兵马支援逍遥津,对战局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可如果石亭一带出现疏漏的话,那后果却是致命的,吴军很可能就会从石亭逃之夭夭,将曹亮精心准备的淮南围歼计划毁于一旦。
所以尽管前方不断传来消息,声称吴军的大队人马正向逍遥津方向逃窜,但曹亮依旧不为所动,仅仅是下达了命令给刘靖,让果骑营快速地向逍遥津方向靠拢,但依然不可对阜城防线掉以轻心,至于石亭那边,曹亮则完全没有理会。
结果不出桓范的意料,庐江太守传来急报,称吴军的大队人马已绕过六安,向夹石-石亭方向突奔而去。
魏军诸将不禁是大惑不解,先前刚刚接到的情报显示,吴军主力已经南下新城了,怎么会出现在六安附近呢,难不成吴军还有分身之术?
桓范笑道:“此乃吴军的疑兵之计,想必此时前往逍遥津不过是吴军的一支偏师而已,虚张声势,混淆视听,多竖旗帜,多备战鼓即可,庐江太守所报之军情,应当是属实的,吴人之中,也未必全是庸才,只不过正好踏入我军的伏击圈中,陛下只需派羊都督全力追击,必可将吴军全歼于石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7/1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