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校对)第8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40/1023


两国相争,各为其主,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于定军山战死在黄忠的手中,姜维的父亲姜冏为马超的乱兵所杀,但夏侯霸和姜维归降蜀国之中,却能放下旧怨和仇恨,成为蜀国的中流砥柱。
诸葛亮和司马懿也谈不上什么深仇大恨,在战场上,他们更像是一对惺惺相惜的对手,只能是感叹既生瑜,何生亮。
司马伦也没想到诸葛瞻的心胸如此狭隘,他继承了诸葛亮武乡侯的爵位,却没有继承到诸葛亮的胸襟与气概,真可惜啊,诸葛家后继无人了。
本来司马伦这一年多来在成都是刻意地结交蜀国的上层人氏,为此还不惜放下自己的身段,那怕是地位低的人,司马伦都能做到以礼相待,可诸葛思远却是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样,本来司马伦还准备以亲戚的关系与他好好地结交一番呢,但瞧瞧诸葛瞻的模样,司马伦也只能是放弃了。
这次出征,刘禅有心安排他俩一起出战,毕竟这次收复荆州,有陆抗主动来降,难度不大,而且对于蜀国来说,收复荆州那堪称是丰功伟业,那可是名垂青史的事,有这么大的好处,刘禅首先想到的是安排自己的女婿。
不过诸葛瞻耻于屈居司马伦之下,称病不出,主动地放弃了这个机会。
司马伦暗暗冷笑一声,诸葛瞻也太琉璃心了吧,诸葛亮一世英才,却生了这么一个不堪的儿子,既自负又任性,偏偏刘禅还如此地信任于他,如果真有一天魏兵打来了,以诸葛瞻的能力,蜀国不亡才怪。
既然胡烈率兵已到,司马伦急着出发,便立刻上朝向刘禅辞行,刘禅对此次司马伦出征也是抱着极大的信心的,尽管说刘禅本人比较平庸,也不擅长治国之事,但多年以来,无论是诸葛亮北伐还是姜维出征,他很少有扯后腿的时候,就算是下旨令诸葛亮或姜维退兵,大多的时候也是受到了黄皓或其他大臣的蛊惑,从刘禅内心来讲,还是希望北伐有所建树的,这样也能告慰他老爹刘备的在天之灵。
司马伦辞了刘禅,返回了驸马府,又与妻子南平公主道别,南平公主刚刚生下孩子,闻司马伦即将出征,不禁是泪水涟涟,司马伦只得好言宽慰于她,南平公主这才止住了哭啼,怯怯地问道:“夫君此去,何日是归期?”
司马伦道:“行军打仗之事,孰难断定,或三五月,抑或一两载,未定也。”
南平公主闻言又哭,泣道:“都言战场之上,生死难料,夫君此去,妾身如何能心安?只是可怜了这孩子,刚出生就见不到父亲了。”
司马伦笑了笑,道:“娘子,某不过是出征在外,又不是不回来了,你又何故如此悲切?你放心吧,等仗打完了,我须臾便回,你在府里好生静养,切记不可伤了身子。”
虽然说司马伦和南平公主的婚姻不过是一场政治联姻,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南平公主刚刚诞下一个儿子,对于差不多已经是绝后的司马家族而言,功莫大蔫,所以司马伦对南平公主还是特别关心的。
女人坐月子的时候,情绪最是不稳定,很容易得产后抑郁,这个时候,丈夫的陪伴是相当重要的,但荆州军情紧急,司马伦不得不走,只能是好言宽慰,并安排下人好生服侍。
南平公主见司马伦去意已决,不免又伤心了一番,不过知道无法挽回,也只能是作罢了,央求司马伦给刚出生的儿子取个名字,司马伦思索了一下,道:“馥焉中镝,中镞声急,就叫他司马馥吧。”
随后,夫妻二人垂泪而别,司马伦将管家叫来叮嘱了一番,然后上马离去,径直出城,与宗预廖化会合,领军离了成都,望永安而去。
司马伦胸怀大志,这一年呆在成都,尽享富贵荣华,连他自己都有此担忧安枕于温柔富贵乡中,会消磨自己的意志,此刻离开成都,奔赴荆州,司马伦内心之中还是有些许的小激动,是啊,国仇家恨现在唯系于他一身,司马伦如何敢沉缅于儿女私情之中。
纵然此次荆州之行前途未卜,但对于司马伦而言,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他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兴复司马家族的大业,是他毕生的宏愿,只要司马伦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和曹亮血战到底,分一个输赢胜负。
在关陇一线,司马伦已经是遭遇到了太多的失败,几乎再没有翻盘的可能了,现在荆州这边出现了新的转机,这无疑让司马伦重新地燃起了希望,或许这次的荆州之战,就是一个向曹亮反攻的最后契机,成败在此一举,司马伦是绝不会轻言放弃的。
第2118章
大司马
为了尽快地赶到永安,离开成都之后,司马伦就下令所属军队加快行军的速度,晓行夜宿,倍道而行,在行军的过程之中,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赶路上。
不过由于他们这一路都是在蜀国的境内,所以也不用担心会不会遭遇到敌人伏击偷袭的问题,放下了防备之后,全军就可以保持高速的行军状态。
至于粮草的调运,那就更不用担心了,从成都到永安水路畅通,蜀军完全可以从水路进行粮草的运输,就可比陆路运输省时省力的多,其至司马伦还没有抵达永安,粮草就已经是先期运抵了,正合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
到达永安之后,正好也遇到了刚刚从荆西撤过来的罗宪和陆抗,他们一路迂回转折,无巧不巧地正好和司马伦会师了,于是他们三军合一,从永安出发,直奔西陵而去。
西陵已经成为了各路吴蜀军的交会点,所有的人马都在向西陵集结,西陵的防御力量明显地强大了起来,蜀军的人马共分为三路,姜维的人马一路,罗宪的人马一路,司马伦的人马一路,而吴军的人马也同样分做三路,陆抗的武昌军一路,步协的西陵军一路,江陵军一路,各路人马合计起来,共计多达十一万之众。
人马多而杂,也不一定就是好事情,这样的军队多数时候是缺乏凝聚力的,各路的人马各自为战,甚至是暗藏心机,而对强大的敌人,吴蜀军这样一盘散沙的状态,那怕有再多的人马,也是要吃败仗的。
如何解决统一指挥的问题成为了摆在姜维面前的头等大事,姜维深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的话,西陵这一战是必败无疑,如果能解决了这个棘手难题,或许还会有几分的胜算。
但这个问题想要解决,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蜀军这边好说,虽然也是三路人马,但对姜维的号令是严格遵从的,唯独吴军这边,让姜维比较头痛。
当初在江陵的时候,姜维就曾遭遇过南郡太守朱乔的强烈反对,如果不是步协及时赶到,拿下了朱乔,江陵撤军的计划肯定会胎死腹中。
而一旦江陵落入到了魏军的手中,不但两万的江陵守军会全军覆灭,而且江陵所囤积的大量粮草和物资也必然会落入到魏军手中,那怕姜维退守西陵,没有粮草和军队,那肯定也是难以为继的,西陵的失守也成为了必然,再挣扎也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团结协作,齐心合力才是摆在蜀军和吴军面前的头等大事,但如何才能让六万吴军心甘情愿死心塌地地接受姜维的指挥与调度,确实也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
朱乔的做法,代表了吴军之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意志,拿下一个朱乔容易,但让千千万万的吴兵吴将心服口服,却是如同登天一般。
陆抗司马伦率军抵达西陵之时,姜维亲自出城相迎,司马伦偷眼打瞧,姜维虽然表面上很开心,也相当的热忱,尤其和陆抗交谈之时,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但司马伦却发现,在姜维的笑容背后,却是带着一丝的忧郁,毫无疑问,姜维这是遇到了烦心事了。
在入城的时候,司马伦找了一个机会,和姜维是并辔而行,低声地询问道:“大将军莫非有心事?”
姜维早已将司马伦视做是自己的心腹,当下也不隐瞒,将西陵的情况和司马伦说了一遍,也谈到了自己的隐忧,虽然说目前蜀吴同盟,但如果两军不能合二为一,形成战斗合力的话,整个西陵的防御就是形同虚设,很容易被魏军各个击破。
司马伦微微一笑,道:“解铃还需系铃人,大将军何不将此事交给陆幼节去处置。这是陛下的诏书,大将军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宣旨。”
司马伦此行不光是带兵前来,他还带来了刘禅封陆抗为大司马的诏书,虽然他在永安的时候就已经和陆抗见面了,不过司马伦却没有将诏书拿出来,而是带到了西陵,司马伦就是准备将诏书给姜维,由他来宣读。
有了陛下的诏书,姜维这边心里就踏实了,毕竟以姜维的地位,招降陆抗是没有问题的,但如何安置,却是让他比较犯愁的事。
陆抗在吴国的时候,就是大将军的职位,和姜维一般无二,
如今降蜀之后,蜀国也不能寒碜不是,至少也得给陆抗安排一个相应的职位才是,可大将军只有一个,姜维也不可能让贤,两军合一之后,姜维必须要占据主导地位置才行,所以如何安置陆抗,这就需要一点政治智慧了。
姜维看了一眼诏书,刘禅封陆抗为大司马,姜维顿时眼前便是一亮,看来刘禅那般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这个大司马,封的是恰到好处。
大司马,这个官职在三国之中,倒也是屡见不鲜的,蜀魏吴都有置,位在三公之上,但并不常设,可见地位之尊崇。
在魏国,担任过大司马的比较多,曹仁、曹休、曹真、司马懿,都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吴国这边,担任过大司马的是吕范和吕岱,而且还曾分置左右大司马,朱然曾担任过左大司马,全琮担任过右大司马。
蜀国这边,担任过大司马的只有一人,那就是接替了诸葛亮的蒋琬,由于丞相之位是诸葛亮专属的,后继之人谁也不敢以丞相自居,蒋琬初任大将军,后迁为大司马,卒于任上,蜀国从此再无置大司马。
由此可见蜀国对大司马也是不轻易相授的,此番陆抗归降,蜀国方面自然不能亏待了他,于是刘禅将很久未置的大司马职位拿出来,授予了陆抗。
如果单从官位的高低上来看,大司马还是在大将军之上的,不过姜维不但担任着大将军,而且还兼着录尚书的职务,是三军统帅,陆抗就算是担升大司马,也不可能将兵权夺了过去,所以刘禅的这个安排还是很有心的,既给了陆抗相当重的官职,又无碍于兵权的掌控,可谓是一举两得。
第2119章
心存敬畏
姜维看了一眼诏书,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世人都说后主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其实也是有失公允的,刘禅能在皇位上稳坐四十余年,比起吴国和魏国的那些动辄就被权臣给废掉的傀儡皇帝,刘禅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也许有人会说,比起魏国和吴国来,蜀汉的大臣比较忠诚,没有篡权夺位的事情发生,所以刘禅才能在皇帝宝座上安稳如山。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任何一个朝代的朝堂之上,都是充满着血腥的,所谓的忠诚在利益的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之所以没有背叛者的出现,无非是因为代价大于获得,没有敢轻易冒险罢了。
蜀国朝堂上的水比起魏吴来,更是深得很,魏吴有权臣擅专,是因为他们有独大的资本,而蜀国朝堂之上,各个派系林立,元从派、荆襄派、益州派乃至于阉党相争不断,相互制衡,很难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所以蜀国的政坛才是最复杂的,这反倒成为了刘禅稳坐皇位的最大保证。
如果单纯地从能力上来看,刘禅确实属于那种庸碌无能的皇帝,他后宫佳丽无数,却看上了刘琰的妻子,借着刘妻入宫之际,强留于宫中一月,与之私通。刘琰听到了风言风语,怒而责妻,拿鞋底打脸。刘禅闻之大怒,刘琰名义上是打老婆,实则是打我这个天子的脸啊,这还了得,于是下令有司捉拿刘琰,腰斩弃市。
这件事当时在成都也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坐实了刘禅荒淫好色的名声。
当然好色对于君王来说也算不了什么大事,曹操有人妻之好,但也不妨碍他成为一代枭雄,所以判断一个帝王是否有成就,单单从生理需求方面就下定论,自然也不太合适。
至于在治国理政方面,刘禅几乎就是一个甩手掌柜。初登帝位之时,刘禅只是一个十七岁的懵懂少年,自然所有的内外事都交给了丞相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事无巨细,鞠躬尽瘁,刘禅这个皇帝当得简直轻松的不要不要的。
诸葛亮死后,蜀国经历了一个相当大的危机,那就是魏延和杨仪争权,两人相互攻讦,并且是大打出手,如果处理不当的话,蜀国会在这次内乱之中彻底地崩盘。
刘禅在处理这次的危机方面,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他没有偏听偏信,而是无条件地选择了遵照诸葛亮的遗策行事,诸葛亮安排蒋琬继任,那刘禅就选择了信任蒋琬,利用杨仪除掉了魏延,最后又废杨仪为平民,彻底地解决了内乱的隐患。
刘禅不擅理政,但却擅长于人治,蜀国内部派系繁多芜杂,争权夺势时刻不休,刘禅表面上来看是和稀泥,他既重用荆襄派系的蒋琬、费祎、董允,也不曾冷落益州派系的谯周、吴懿等人,而对姜维、夏侯霸这些魏国的降将更是委以兵权重任,至于张绍这样的元从派加外戚的身份,在朝中同样有着一定的话语。
乍看起来,蜀国朝堂之上简直就是大杂烩,荆襄派系居于首辅的地位,但兵马大权却落在了雍凉派的姜维手中,元从派和益州派虽然看起来比较衰微,却依然是两支可以左右朝堂的势力。
可以说,各个派系之间,起到了一个相当大的制衡作用,在蜀国朝堂上,没有一家独大的局面,自然也就不会有权臣的出现。
那怕是姜维执掌兵马大权,但在朝中,却也没有绝对的权威,甚至北伐之举还屡屡遭到诸葛瞻、董厥、樊建等人的反对,可见蜀国朝堂之争,暗流汹涌,波云诡谲。
所谓的帝王之术就是御人之术,在历史上的皇帝,真正有雄才大略可以只手遮天的人物其实并没有多少,除了那些开国的君主,大部分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庸庸碌碌的,想坐稳江山都不是容易的事,比如汉献帝刘协、比如曹芳、曹髦、孙亮,臣强主弱,注定会被权臣所欺凌。
而刘禅表面上看起来庸碌昏聩,事事无为,但却是深谙御下之道的,他在朝堂上搞平衡,和稀泥,却让蜀国的政局,成为三国之中最为稳定的一个。
就连刘禅重用的黄皓,同样也是刘禅玩权力平衡的产物,别看黄皓结党营私,玩弄权柄,但实则宦官当权,背后的靠山只有皇帝,往往百官奈何不了的太监,皇帝只需一道命令,便可以轻易取其首级。
刘禅纵容黄皓,就等于是在朝堂之上埋设了一颗可以由自己掌控的棋子,姜维受到了黄皓的谗言陷害,北伐之事功败垂成,遂怒不可遏,上朝欲斩黄皓,但刘禅只是云淡风轻地劝说姜维作罢,让黄皓给姜维赔罪道歉了事。
从表面上看,黄皓擅弄权柄,把持朝政,把蜀汉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刘禅亲小人远贤臣,不是昏君是什么?
但细看究竟的话,刘禅这种分而治之的手段,让那些有野心觑觎权位的人不得不有所收敛,否则的话,谁又能保证蜀国朝堂之上不会出现司马懿,不会出现孙峻孙綝?
此次陆抗降蜀,同样得到了刘禅的重用。
刘禅对外来的归降势力,通常都是不拘一格,信任有嘉的,前如姜维、夏侯霸,后如司马伦,都得到过刘禅的重用,陆抗这次携荆州来降,刘禅自然也是大为高兴,封其为大司马,位在百官之上。
对于刘禅来说,外来归降的势力,在蜀国并无根基,他们想要坐大,难度很大,但利用这些外来的势力制衡蜀国的本土派系,却是屡试不爽的。
这一点,姜维也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一直以来姜维对后主刘禅也是心存敬畏的,那怕他对黄皓恨之入骨,但也没有胆量越过刘禅直接将黄皓给杀了。
不是说君权不可欺,而是说没有足够的实力,你是没有资格去挑战君权的,如果实力允许,姜维未尝做不了司马懿,但在蜀国的这种大环境之下,姜维还没有挑战君权的资格。
第2120章
共识
此时的姜维正发愁如何解决联军战斗合力的问题,司马伦的到来,给姜维出了一个好主意,看来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确实落到了陆抗的身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40/1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