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校对)第8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41/1023


陆抗也是不负厚望,了解了原委之后,果断地处决了朱乔,以杀一儆百的方式,很简单地就摆平了这个难题。
原本那些心怀二志,一直持观望态度的吴军诸将,此刻也彻底地断了念想,连陆抗都死心塌地的归降了蜀国,他们还有什么理由存二心呢。
以朱乔的身份,在吴军方面也是一位梁柱级的人物,但陆抗毫不犹豫地将其斩杀,可见陆抗的底线很清楚,谁要是再敢挑战陆抗或者是姜维的底线,只会遭来杀身之祸。
当然对于陆抗而言,却是有着难言的苦涩,虽然说朱乔并不是他的嫡系,但也是吴国人,往日无怨,近日无仇的,如果不是朱乔搞出这么大的事情来,陆抗无论如何也不会杀他的。
其实陆抗降蜀,终归还是为了兴复吴国的大计,如今吴国方面将星殒落,人才凋零,少一个兴吴的力量便会少一份,陆抗如何肯自毁长城。
所以陆抗杀朱乔,其实也是挺纠结挺无奈的,姜维把皮球踢给了他,陆抗又不能不表明自己的态度,更何况现在大敌当前,稳定军心是重中之重,吴军这边诸将正等着陆抗的态度呢,如果陆抗不将朱乔正法的话,想要把离散的军心凝聚起来,简直就是试如登天。
朱乔的死,一方面是他咎由自取,另一方面,也是杀鸡儆猴的需要,陆抗清楚,不管他最终的目的是什么,现在首要的任务就是阻击魏军,只有将魏军打败了,他才有谈复国的资格,否则的话,兴复吴国,不过是黄梁一梦而已。
而想要阻击魏军,就必须与蜀国精诚合作才行,这种合作,已经不是像以前一样两国签个盟约那般的简单了,欲要击败魏军,那就陆抗就必须要放权,将手中控制的兵马大权统一交给姜维来统帅,这样吴蜀两军才能形成战斗合力。
陆抗接受了蜀国朝廷的任命,同时也宣布改旗易帜,所有吴国的战旗都将被蜀汉的旗帜所代替,吴军的称号也从此弃用,以后吴军蜀军统一的称号都是汉军。
荆州军这边虽然也有人对陆抗的决定表示不满,但陆抗是吴国在荆州地区最大的官,其次是施绩和步协,但施绩早已经离开这支军队南下了,步协则是对陆抗言听计从,接下来的官员将领论资排辈的话,也就轮到南郡太守朱乔了。
现在就连朱乔都被陆抗所杀,那么其他职位更低的将领自然没有再敢站出来公然地反对吴蜀合并,陆抗杀朱乔的举动摆明了就是杀鸡儆猴,但就算其他的吴将心知肚明,却也没有再敢言语了,除非他自己是活得腻歪了,想步朱乔的后尘。
陆抗在吴军之中,也确实是拥有着足够的权威和声望,不管是他嫡系的人马,还是其他各路的人马,陆抗都有绝对控制的权力,既然他已经决意归顺蜀国,那整个吴军就鲜有人再提出反对了。
姜维也终于是实现了两军合一的目标,将最高的军事指挥权揽入到了自己的麾下,有了这样的权力,在调兵遣将方面,姜维也就显得游刃有余了。
不过姜维对陆抗也是相当的尊重,并没有因为陆抗让权给他得得意忘形,独断专行,而是所有的军事策略和计划安排都会虚心地征求陆抗的意见,在商量出共同的结果之后,才付诸实施。
因为姜维清楚,虽然说陆抗将统率权移交给了他,但陆抗在荆州军之中的影响力,那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荆州军虽然名义上归属于姜维指挥,但如果他们阳奉阴违或者是出工不出力的话,对接下来的战局也会有很大影响。
所以搞好团结,才是最为重要的,所幸姜维和陆抗都是聪明人,聪明人之间打交道,往往会简单的多,因为他们可以看得清大局所在,为了大局,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摒弃先前的恩怨,同心协力,一起来面对困难和危机。
魏军的强大,是超乎于一般人想像的,姜维和陆抗对此都有着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如今在荆州,他们已经丧失了九成以上的地盘,只剩下了西陵一地,退无可退,所以西陵这一战对于他们而言,是相当的重要,打赢了,还有收复荆州的可能,而一旦打输了,他们在荆州便再无立锥之地。
对于陆抗来说,西陵之战如果败了,那就代表着吴国的真正灭亡,从此之后,吴国再无寸土,他的兴复大业,也将会彻底地灰飞湮灭,再无希望。
而对于姜维来说,此次出征荆州,是他的另类北伐的尝试,雍凉那边姜维已经征伐了无数次,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尽管说姜维从来也没有放弃,但现实却是无情而残酷的,那就是北伐无望。
向北找不到出路之后,姜维将目光锁定在了荆州,这次陆抗降蜀,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契机,只要姜维这一下荆州能立下根站住脚,那无疑就会开辟出北伐的第二条通道出来,现在魏国比较强大,但不代表它会一直强大下去,只要蜀军牢牢地控制住西陵,就等于是在荆州建起一个前进的桥头堡,一旦天下有变之时,姜维便可以一种兵出西陵,一路兵出汉中,向魏国展开夹击的模式。
这不就又回到了诸葛亮当初的策略之中么,如果蜀军真有双管齐下的机会的话,那么平定中原,还都洛阳,匡扶汉室,那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可这次如果连西陵都守不住的话,那画再大的饼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到时候姜维被打回原形,退回到蜀地,所有的梦想也将从此幻灭。
所以西陵之战只能胜不能败,这是姜维和陆抗的共识,为了这个目标,他们也必须要精诚团结,拼尽全力才行。
第2121章
好刚用在刀刃上
在陆抗到来之前,姜维就已经初步地规划好了西陵的防御体系,毕竟姜统也无法算到陆抗和魏国军队,哪一个会先来?
所以在姜维退守到西陵的第一时间,就在步协的配合之下,构筑起了西陵外围最初的防御雏形。
之所以称之为雏形,主要的原因是姜维当时手中的兵力并不太够,姜维麾下的蜀军,经过激战之后,还没有来得及补充,只有一万五千左右的兵力了,加上步协的西陵军和步协胁迫来的江陵军,总兵力也就五六万人,想要守住诺大的西陵防线,兵力上面显得就不那么充足了。
而且在士气的上面,也是一落千丈的,三路的人马搅在一起,根本就尿不到一个壶里,尤其是江陵军,他们的太守被扣押,他们完全是在被胁迫的情况下,才放弃江陵来到西陵的,抵触心理十分的严重,如何肯听从姜维的命令,整个军队,都处于一种一盘散沙的状态。
所以当时姜维所能依靠的,也只有自己麾下的人马和步协的西陵军了,兵力上面捉襟见肘,想要构筑一道完整的防线,也确实是相当的困难。
不过好在魏军拿下江陵之后,并没有乘胜追击,等于是给了姜维一丝喘息的机会,而陆抗、司马伦、罗宪等几支人马的回归,也让西陵的防御形势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着。
最起码,现在西陵的兵力翻了一番,达到了十一万人之多,姜维手中的可用之兵多了,部署起来自然是游刃有余,而且军心也比较稳定,战斗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姜维对打好这一仗,有了十足的信心和把握。
把守西陵可不是单纯地来守西陵,姜维清楚,魏军的攻城火力太强大了,如果蜀军死守西陵城的话,根本抵敌不住魏军的进攻,所以想要守住西陵,就必须要在西陵周围的地势上面做文章。
这也是姜维当时看了江陵的地形之后,果断放弃的江陵的重要原因,江陵三面平原,一面临水,根本就无险可守,一旦被魏军所包围,蜀军根本就没有机会守住城池,甚至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在姜维看来,江陵就是死地,没有一点的防御价值,撤离江陵是他唯一的选择。
相对而言,西陵就好的多了,西陵地区三面环山,这才是姜维最喜欢的作战地形,蜀军本来就是以山地作战为特长的,只要能巧妙的利用西陵地区险要的地势,构筑一道长围的话,姜维有着极大的信心来守住西陵。
而猇亭则成为了整个西陵之战的关键,当初从江陵退守西陵之时,姜维就果断地拨了一半的兵马,交给了副将宁随,让他来死守猇亭。
尤其是西陵防守还不完备的时候,猇亭的得失就显得是尤为重要,只要魏军越过了猇亭,便可以直逼到西陵城下,猇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所以如此重要的地方,姜维自然不敢掉以轻心,副将宁随虽然是姜维的心腹,也有一定的能力,但姜维深知,他并不是能够独当一面,当时撤退时情况紧急,姜维手头上也无将可用,所以才会派宁随临时来守猇亭的。
现在各路人马归位,蜀军的实力大增,战将云集,人才济济,姜维自然得选派一个得力的人来坐镇猇亭。
姜维首先想到的便是司马伦了,司马伦虽然年轻,但战斗经验却是异常的丰富,和魏军的交手次数最多,对魏军的情况他也最为熟悉,而且司马伦拥有极高的大局意识,这是普通的将领不具备的,他在战场上可以审时度势,能做出战略性的调整来,好刚自然得用在刀刃上,所以姜维才将猇亭的防御重任交给了司马伦,同时拨给了司马伦三万人马,超过了目前蜀军在西陵总兵力的四分之一,由此足见姜维对司马伦的信任。
猇亭是西陵的门户,容不得半点有失,姜维告诉司马伦,西陵这一战,就是围绕着猇亭来打的,要他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守住猇亭,如果司马伦的兵力上面有困难,姜维会随时派兵来进行增援的,只要能坚守住猇亭,西陵便还有希望,如果猇亭一旦失守的话,西陵必失无疑。
司马伦当即表示,决不会辜负姜维的期望,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辞了姜维,司马伦便率领着麾下的两万人马直赴猇亭,接管了猇亭的防务,也接管了原本驻守在猇亭的一万人马。
而宁随则是只身回到了西陵,回到了姜维的身边。
有司马伦前往猇亭镇守,姜维也确实可以安心一大半,他和陆抗坐镇于西陵,协调指挥各路人马,除了猇亭之外,还有几处的要害需要派兵镇守。
首先是虎牙山,虎牙山在猇亭之北,为了防备魏军迂回到猇亭的侧翼去,威胁到猇亭的防御,姜维特意地安排西陵都督步协率两万兵马去镇守虎牙山。
步协对西陵的情况比谁都了解,只要他把守住西陵的东北方向,便可以稳稳地守住魏军侧翼袭击的通道,这将会大大地减轻司马伦在猇亭的防御强度,猇亭和虎牙山,也将构成西陵东部的重要防线。
同时,姜维对西陵西北方向上的马鞍山也极为的重视,尤其是牵弘的三万人马出现在上庸之后,不但南下可以直接威胁到秭归,而且如果他们向东南而进的话,也可以直接攻击西陵,所以马鞍的防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于是姜维派罗宪去守马鞍山,以阻断魏军的东进之势,至于秭归那边,姜维早已派出了老将宗预,严防死守,以确保退路之通畅。
姜维用兵还是极为谨慎的,就算他有守住西陵的信心和把握,但同样也不会将自己置身于险地之中,保障退路的通畅无阻,才是最为紧要之事。
至于廖化、陆式、张咸等将,他们皆有司职在身,担负的都是预备队的作用,姜维要求他们马不离鞍人不卸甲,随时做好投入到战斗之中的准备。
第2122章
鬼牛坡
司马伦赶到了猇亭之后,和宁随办理了交接,宁随将猇亭的防务交给了司马伦之后,只身离开了猇亭。
司马伦接手猇亭防务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猇亭巡视了一番,司马伦发现,猇亭山面积极大,长宽皆有数十里之遥,如果将有限的兵力平分到各个防御点去,那力量就会显得单薄许多,所以司马伦只能是择其重点而守之。
毫无疑问,鬼牛坡将会是整个猇亭防线的核心所在,从江陵通往西陵的大道,正是穿坡而过的,只要扼守住鬼牛坡,魏军就要被阻击下来,他们永远也无法到达西陵。
宁随在驻守猇亭的这段时间,也没有闲着,而是新建了大量的工事,筹集了无数的滚木和擂石,在这猇亭山上,别的或许比较缺,但木头和石头肯定是不缺的,只要花点时间和力气,这些木石想要多少有多少。
司马伦很快地便确立了以鬼牛坡为中心的防御策略,将一些防御次点的兵马撤出来或减少一部分,集中兵力来把守鬼牛坡。
不过司马伦经过细心地勘察发现,在鬼牛坡的前面,有一道鹰嘴崖,虽然面积不大,但贵在地势险要,可以当做阻击阵地来使用,所以司马伦下令胡烈率兵三千,驻守鹰嘴崖,以拖延魏军的进攻,减轻鬼牛坡主战场的防御压力。
先前宁随防守猇亭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在鹰嘴崖驻兵,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宁随手头的兵力有限,而鹰嘴崖受地形的所限,根本成不了主战场,如果主要防守鬼牛坡的话,宁随自然是抽不出人手来驻守鹰嘴崖的。
但司马伦不同,他如今麾下三万人马,兵力充足,抽出三千人来去守鹰嘴崖,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鹰嘴崖做为猇亭防线的最前沿阵地,司马伦对它是寄以厚望的,尽管说仅靠胡烈的三千人马想要挡住十万魏军有点不太现实,但鹰嘴崖的特殊地势,却让魏军的大部队无法展开全面的攻击,他们想要拿下鹰嘴崖,也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司马伦给胡烈的期望值是能守上一两个月的时间,这样一来,他就有更多的时间来从容完成鬼牛坡的布防了,将来猇亭之战的中心,还是会转移到鬼牛坡来,只要司马伦能将鬼牛坡的防御全面提升的话,那怕是面对数倍于己的魏军,他也是有一战之力的。
但让司马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鹰嘴崖居然这么快就丢了,快到什么程度,魏军早一天刚刚抵达鹰嘴崖,只是在第二天清晨的时候发起了一次进攻,就突破了蜀军的防线,轻而易举地拿下了鹰嘴崖。
这个结果,让司马伦相当的难以接受,他甚至有将胡烈推出辕门斩首的冲动,现在司马伦帐下能征惯战的将领也没有多少了,胡烈一直是司马伦比较信任的大将,所以司马伦这次没选其他人而是选择了胡烈去守鹰嘴崖,正是出于对胡烈的信任。
但关键的时候,胡烈却掉了链子,让司马伦阻击魏军的计划完全泡了汤,而且还白白的损失了近一千五百人。
也就是说,鹰嘴崖的速失,完全打乱了司马伦的防御计划,按照司马伦设想,有鹰嘴崖的阵地在那儿撑着,鬼牛坡这边司马伦的布防就不必那么地匆忙,司马伦甚至可以比较从容地重新规划和布置防线,找出最优的防御方案来。
但现在鹰嘴崖丢了,前面再无险可御,魏军也将很快抵达鬼牛坡,而鬼牛坡的蜀军,还没有来得及完成最后的布防,就不得面对魏军的大举进攻,这如何能不让司马伦恼火。
不过恼火归恼火,司马伦还是按下了心头的冲动,详细地了解清楚了鹰嘴崖的失守经过。
胡烈自然不敢有任何的隐瞒,一五一十地将失守的过程说给了司马伦。
司马伦听完之后,反倒是沉默了,鹰嘴崖的失守,胡烈虽然负有一定的责任,但不一定要负主要的责任,只能说他对这种突发的恶劣天气准备不足,事实上,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大雾天气,对任何人都是一种挑战,胡烈没有能够守住鹰嘴崖,也不全是他的失职导致的。
在这种能见度极差的天气状况下,
鹰嘴崖的地利优势完全被抵消了,不管胡烈采用什么样的应对方式,都是很难阻挡魏军的接近,可以说这是一场天时决定的战斗,没有了地利优势之后,蜀军人数上的劣势便突显了出来,想要在阵地战上压制住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魏军,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胡烈也进行了拼死的抵抗,但奈何寡不敌众,在损失了将近半数的人马之后,胡烈意识到即使把他手下的所有人马都打光了,也无法挽回败局,所以胡烈最终只能是选择了撤退,放弃了鹰嘴崖。
了解了具体的情况之后,司马伦也能是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在正常的情况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这种理论也不是绝对正确的,这次鹰嘴崖的战斗,就证明了地利不如天时。
鹰嘴崖如此险的地势,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但恰恰就是这场空如其来的大雾,让鹰嘴崖的地利优势瞬间化为了乌有。
而魏军也正是抓住了这么一个天赐良机,趁着大雾天气能见度极低的情况,悄悄地摸了上来,一旦陷入到了近身的战斗,蜀军就再无优势可言,鹰嘴崖的失守也成为了必然。
看来在以后的防御作战之中,蜀军也必须要注意雨天雪天雾天这些特殊的天气,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得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战模式,不能心存任何的侥幸,毕竟魏军在利用天气这方面,还是有所专长的,所以蜀军在防御之时,不能给魏军空子,一旦被他们捉住机会,就如同鹰嘴崖一样,轻易地就把阵地给丢掉了。
这样的损失,是极容易丧失士气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41/1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