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校对)第9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2/1023


虽然这些事件很少也很小,但影响到了交州军和荆州军的团结,也不得不引起陶基和施绩的警觉。
旋即陶基和施绩立刻联合发布声明,禁止在吴军之中搞派系对立,无论是交州籍的还是荆州籍的士兵,都是统一的吴国士兵,相互之间不相应存在隔阂和对立,如今正逢国难之时,大家理应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共御外侮才是,以后若出现相互攻讦相互敌视的情况,将一律严惩不贷。
不得不就这个声明的发布,及进挽回了吴军的军心,否则对立事件愈演愈烈,内卷的厉害,那么就会无形之中削弱自己的力量,没有等到魏军打来,吴军自己就自乱阵脚了。
陶基和施绩的同时出现,也自然而然地粉碎了他们不和的一些流言,让吴军的情绪归于平静,闹事的人也逐渐少了。
这件事也确实让陶基和施绩暗暗心惊,其实两个人之间虽然有一些不愉快,但从来没有发生过争执或者敌视的情况,可手下的人却过份的解读了他们的情绪,甚至是发生了如此恶劣的对抗事件。
这不禁让陶基和施绩警觉起来,身为上位者,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地会影响到手下的这些人,所以他们必须要做出表率作用才行。
现在团结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只有将所有的力量凝聚起来,才有和魏军抗衡的资本,他们绝不容许内卷的出现,绝不容许分崩离析。
第2274章
十万大山
所以在这次的布防上面,陶基和施绩没有再像以前那样分工明确,将交州兵和荆州兵单列开来,而是进行了混编,前往十万大山驻防的军队,分别由交州系的陶璜、陶浚和荆州系的阮度、何源共同指挥,不再区分派系。
当然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升吴军的凝聚力,让各个军队之间没有隔阂和界限,更能够同心同德,共赴时艰。
确切地来讲,荆州兵对交州兵的战斗力很是不满,新城一战,陶抗所指挥的那支交州军败得是一塌糊涂,把北边的阵地差点儿给丢掉了,如果不是施绩率领着荆州兵及时地施援,打退了魏军,他们现在能不能活着到交趾来,都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荆州兵普遍看不上这些地头蛇,好歹荆州兵们也是见过世面的,而交州兵全都是些井底之蛙,目光短浅,能力不行脾气还挺大,仗着自己是本地人,时常地轻侮他们这些外来人,自然而然会激起荆州兵的义愤。
这次施绩和陶基将两方面的军队揉合在一起,就是想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和积怨。
但有效没效,却真是不好说,但总比把一支军队放在条件相对舒适一点的交趾郡,把另一支军队放在条件比较艰苦的十万大山要好的多,否则的话,无论怎么安排,都会是怨声载道的。
现在施绩和陶基搞平衡,各抽调一半的人员到十万大山去,自然是怨言最少的。
而且十万大山将会是交趾郡的最前沿阵地,能不能挡得住魏军的进攻就全看这支军队的表现了,陶基派了他的儿子陶璜和陶浚前往,施绩则派了零陵太守阮度、长沙太守何源前往。
这基本上已经是他们能派出来最强的将领了,可见陶基和施绩对十万大山的重视程度。
十万大山就是交趾的门户,守住十万大军,就等于是守住了交趾郡的大门,如果门户失守了,被魏军攻入到了交趾平原之上,以魏军步骑的强悍战斗力,一旦让他们进入到平原地带,那真得是万事皆休。
所以陶基和施绩想不重视都不行,如今交州八个郡,他们已经丢掉了五个,只剩下了交趾和九真、日南三个郡,其实九真郡和日南郡由于地理的关系,远在边陲地带,少有人烟,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这交趾郡已经成为了他们最后的容身之地,如果守不住的话,那么东吴恐怕就真得亡了。
交趾郡的太守林良也是陶基的心腹,是陶基一手提拨起来,对陶基是忠心耿耿,早在魏军兵临交州之时,林良就曾给陶基写信,希望他可以到交趾郡来避难。
这也是当初陶基率先提出要迁都交趾的原因,当然因为施绩对留守番禺新城还抱着一定程度的幻想,所以陶基的这个建议最终才没有被采纳。
后来战事不利,陶基才旧事重提,这回终于让他迁都到了交趾,也算是了却了陶基心愿。
陶基做为交州刺史,交趾郡自然是归于他治下的,但由于路途遥远,陶基做了好多年的交州刺史,也只对交趾郡巡视过两次而已,真得是不常来。
但不常来归不常来,陶基对交趾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当年交州的土皇帝士燮就曾担任过交趾太守,在士家称霸交州几十年的时间里,交趾郡的地位甚至要比州城番禺那边还要高,经济发展的也是相当不错的。
再加上交趾郡的郡城龙编周围,全部都是平原,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稻谷都可以收三季。
在北方地区,由于气候的关系,农作物基本上都是一年一季的,春种秋收,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到了荆州扬州的江南一带,稻谷可以一年两熟,而到了交趾一带,更是夸张地做到了一年三熟。
同样的一块地,产量却是北方的三倍,所以说到了交州,只需要耕种少量的田地,就可以养活大量的人口,那怕是陶基迁四五万的军队到交趾来,都不需要考虑粮草供应的问题,光是交趾郡府库之中的存粮,就可以让吴军坚持好几月的时间了。
再要熬上几个月,等到早稻收割之后,吴军的粮草问题很轻松地就解决了,根本就没有后顾之忧。
所以陶基力主迁都到交趾来,首先可以确保不会出现粮荒的情况,只有大家不会饿肚子,才能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否则的话,大家各自逃命,人都跑光了,还有什么坚守的意义?
其实交趾郡远离中原,甚至是远离吴国,魏军想要继续征讨,就得长途跋涉,如此长距离的征途,对于任何一支军队来说,都是望而生畏的,如果魏军不能很好地解决后勤粮草的问题,那他们几乎是没有能力打到交趾来的。
当然,这也只是陶基的想像而已,毕竟魏军的那股子韧劲,也是吴军所不能轻视的。
当初许多人认为,魏军根本就不可能从建安郡打到交州来,毕竟从建安郡到南海郡,中间隔着好几百里的无人区,全是莽莽的原始森林,魏军想要通过,试如登天。
但就是这样难走的路,魏军一样趟了过来,并且打了吴军一个措手不及,全军覆灭。
所以说,对于魏军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事,那怕交趾郡相隔遥远,但魏军只要解决了粮草运输的问题,其他的困难,压根儿就不算是什么困难,他杀到交趾来,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想要挡住魏军进入交趾郡,也只有在交趾郡的门户十万大山上面做文章了。
陶基也曾询问过林良,把守交趾郡的关键在何处,林良直言不讳地指出——鸡笼山。
鸡笼山是十万大山的主峰,山顶有一块平地,形似鸡笼,故名鸡笼山,也叫著良岭,三面悬崖峭壁,登高一览众山小,是通往交趾的必经要道,也是最为险要的去处,守住鸡笼山,就等于是守住了交趾的门户,至关重要,绝不容有失。
第2275章
山顶立寨
十万大山也并非是真有十万座山峰,十万大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从合浦郡一直延伸到交趾郡境内,东西长约三四百里,南北宽约一两百里。
由于人迹罕至的缘故,这里几乎没有官道可以通行,就连几条小路都是荆棘密布,虎狼当道,也难怪当时吴军在这十万大山之中迷路了,转悠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最终才走了出去,甚至由于毒蛇毒虫瘴气的缘故,还白白地折损了不少的人。
吴军当时走得相当的辛苦,而且还是在没有任何追兵的情况下,如果魏军从此经过的话,那么他们未必就会比吴军轻松多少,吴军好歹还是有些当地的士兵来当向导的,而魏军进入十万大军,完全是两眼一摸黑,什么情况都搞不清,伤亡的人数肯定会多于吴军的。
就算他们赶到了鸡笼山,早已是精疲力竭,虚弱不堪的,只要吴军守好阵地,魏军想要突破他们到达交趾,完全是痴人说梦。
听从了林良的建议之后,陶璜陶浚和阮度何源奉陶基和施绩的命令,各率一万五千人进入到了十万大山,并且驻守于鸡笼山及其附近,根据地势情况,立寨设卡,做好了严密的防御措施,严阵以待,就等着魏军的到来了。
由于交州军和荆州军各派了一万五千人到了十万大山之中,所以两边都没有什么怨言了,这个就属于一碗水端得平,自然也就无人腹诽了。
临行之前,陶基特意地将陶璜和陶浚叫到了跟前,自揭阳之战失利之后,陶璜是不是有能力领军一直受到了吴军诸将士的质疑,但陶基不信任其他的人,还不信任自己的儿子吗,所以陶璜那怕打得再差,陶基也不可能将他替换掉。
任亲唯亲怎么啦?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如果陶基连自己的儿子都不再信任了,那他还会去相信谁?
至于荆州兵那边,施绩也是派出了跟随自己多年的部下零陵太守阮度和长沙太守何源,倒不说阮度和何源的能力有多出色,但至少在忠诚度方面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他们不远万里地追随自己到交州来,没有一颗死心塌地的忠诚之心,肯定是干不长的。
能力再强的人,如果没有忠心的话,那是十分危险的,万一整一个临阵倒戈,那所有的一切岂不都白瞎了。
所以无论是陶基还是施绩,选人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忠心的问题,其次才会考虑能力的问题,这个主次顺序,千万不能搞错了。
如今的交州形势,已经是大不如前了,吴人失去了南海郡以及东面的其他五个郡,来到了更加偏远荒僻的交趾郡,陶基和施绩根本就无法保证人心还能思齐,或许随着吴军的不断失败,早有人与他们已经是离心离德,随时都有临阵背叛的可能。
所以在这个时候,任人唯亲远比任人为贤更重要,只有选用扎实可靠的人来担当大任,才能确保十万大山成为了交趾郡的屏障所在,才能挡得住魏军的进攻。
四将重新返回到了十万大山之中,光是让他们回忆一下当初从这里经过的痛苦经历就已经是不堪回首了,这次居然还要在这里安营扎寨,不知道需要坚守多长的时间,未入大山,吴军诸将士就已经是叫苦连天了。
不过还好他们这次还是带好了足够的粮草和给养的,不至于在蛮荒的大山之中风餐露宿,只吃野果野菜充饥。
鸡笼山处于十万大山的西段,距离交趾并不远,所以进入到山区之后,只需要走两三天的路,就可以抵达鸡笼山。
鸡笼山是十万大山的主峰,寻常的山顶,都是挺立的陡巃的高峰,几乎无立足之地,但鸡笼山不同,山顶却是一片开阔的平地,宛如被人生生地削去了峰顶一般。
陶璜等人登上了鸡笼山,周围的群山顿时便矮了下去,就像是一堆堆的小土丘,那原来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此刻也如同爬地的小草一般,只瞧见绿茵茵的一片。
关于十万大山,一直流传着一个神话,传说从前在北部湾沿岸一带,海妖常年作怪,洪水肆虐、民不聊生。天庭上的玉皇大帝派出山神从北方搬来十座大山堵海降妖,山神把十座大山变幻成十万头大象赶往北部湾。当行至漓江边时,因一路象不停蹄的赶路,一头大象不知是贪恋漓江的好山好水,还是怨山神一路没照料好,怎么也不肯离开漓江,盛怒之下的山神,一剑把这头犟象钉在了漓江边上,剩下的九千九百九十九头大象被山神赶至北部湾震慑海妖。因山神开始赶的是十万头大象,人们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山仍然称“十万大山”。
陶璜和陶浚以及阮度、何源商量了一下,决定在鸡笼山的山顶上扎下一座主寨,这里居高临下,站得高,看得远,再加上三面皆是险峻而陡峭的悬崖,也不会担心魏军会从正面攻上来,只要他们扼守鸡笼山,就可以守得住前往交趾郡的这条通道,魏军根本就没有机会逾越。
陶璜是四人之中的主将,这次十万大山的这一道防线,也是由他来指挥的,所以陶璜提出在鸡笼山上立寨的时候,其他人也都没有反对,毕竟附近最为险要的地方就是鸡笼山了,想要阻击魏军,这里便是最为合适的主阵地。
不过阮度倒是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水源如何来解决,鸡笼山虽然地势险要,但由它是这一带最高的山峰,那山上肯定不会有溪流之类的水源,如果单单仅靠降雨,肯定是无法满足数万大军的饮水问题的,如果正巧魏军来围山,偏偏又连日不曾降雨的话,那么驻守山顶的军队就可能会面临一个缺水的困难。
陶璜一听有道理,于是派阮度和陶浚各率五千人马,分别在鸡笼山的山左和山右立寨,以确保魏军不会迂回到鸡笼山的后面进行包抄,水源不被魏军所切断。
第2276章
稳得一批
安顿完番禺的百姓,羊祜也没有等新任的交州刺史到任,就率军西进了。
毕竟从中原到交州,万里之遥,吏部那边就算是选派出合适的官员,也得需要经过长途的跋涉才能赶到交州来,羊祜不可能等那么长的时间,所以安置好百姓之后,羊祜就率军西进,直奔交趾而去了。
残吴势力西窜交趾,已经是日暮西山,没有多大的能量再折腾了,就算他们还能扑腾几下,也兴起不什么浪花了,总之,这点垂亡的势力,就如同是燃尽的余灰,仅仅剩下一些温度罢了,再想死灰复燃,试如登天。
不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本着斩草除根,除恶务净的原则,羊祜是不可能给他们逍遥的机会的,这次羊祜集中兵力,向交趾郡发起最后的进攻,就是要彻底地剿灭这一支残吴力量的。
原本这种跨越数千里的征程,是需要羊祜好好谋划才行的,光是后勤补给的一个问题,就已经难煞无数人了,千里悬粮,这几乎一个无解的死结。
不过现在羊祜可没有什么担心的,海路航运通道的畅通,可以将魏军所需要的粮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甚至可以运到魏军大队人马的前头去。
比如这次魏军主力尚在番禺,但海路的运输船却可以将所运输的粮草装备送往合浦郡,真正的实现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等魏军主力赶到了合浦之后,正好可以接收这批粮草装备,一路上轻装而行,事半功倍。
这次魏军在交州没有受到后勤补给的困扰,也是完全得益于吴国发达的航运和交州海岸线漫长的好处。
这些大海船,可都是吴国官方和民间商人造出来的,魏军这方面还真没有建造大海船的能力,羊祜巧妙的利用了这些资源,解决了自己征途上的最大困难。
就算是将来打到了交趾,魏军一样也不用担心粮草运输的问题,现在魏军的大海船完全可以直抵交趾郡、九真郡和日南郡,将魏军所需的粮草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水路运输的成本相当的低廉,甚至连陆路运输成本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而且是路线越长,水运的优势就更明显,真要从建业一带将粮草运往交州最南边的日南郡,陆路要走长达上万里的路程,这中间的消耗简直是无可计算的,或许根本就永远也无法将粮草运到那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2/1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