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校对)第9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5/1023

第2306章
投降
陶基去世之后,陶璜顺理成章地接手了陶基的一切权力,包括交州的兵马大权,只不过陶璜没有接替陶基的右丞相之位,而是拜为了大司马,总揽朝政,陶浚为大将军,辅佐陶璜。
就在众臣以为陶璜上任之后,将会有所作为,率领交州军民抵抗魏军之时,陶璜却突然宣布,向魏国投降,并派出使臣前往魏军军营,递交降书顺表,商谈归降事宜。
一石激起千层浪,交趾的军民是议论纷纷,有人痛骂陶璜卖国贼,把祖宗的基业都给出卖了,有人却称赞陶璜为识时务的俊杰之才,识大体顾大局,救民于水火。
陶璜手底下的人多有不忿,请示要去捉几个诋毁陶璜的人来杀一儆百,以阻断流言的传播。
但陶璜却轻轻地摆摆手,示意他们无需理会,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现在他是大司马,是朝廷权力最高的人,但转瞬降魏之后,他就啥也不是了,很可能成为魏国的阶下之囚,所以就算现在他能堵得住悠悠众口,但魏军来了之后,还能堵谁的口?
降魏是陶基的临终遗愿,事实上,陶基在临终之前,就已经看得很透彻了,无论他们再怎么挣扎,都难逃覆灭的命运,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魏军太强大了,吴人根本就无法与之匹配,之前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工夫。
施绩在马水河阵亡,让陶基看清楚一个现实,那就是再挣扎下去,只会让更多的人去陪葬,所以他才会在临终之前,让陶璜向魏国投降,结束这场注定是要失败的战争。
当然,陶基此举也是有一点点的私心的,主动地投降和战败后投降,那完全是两个概念,日南郡太守徐尘主动地献城投降,依然还是稳坐日南太守的位置,如果不是他作死地跑到九真郡来劝降的范绩的话,那是谁也撼不动他太守之位的。
而那些顽抗到底,在战场上失败之后才投降魏军的,只能是被当做战俘来处理,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谋个一官半职的,纯粹是白日作梦。
所以如果最终要投降的话,那么晚降就不如早降,被动降不如主动降,如果陶璜可以赶在魏军攻下交趾之前献城而降的话,那至少也能保一个不低于太守的职位。
如果单纯地拿香火继祀的事来说,能在魏国做一个二千石的官,就足够了,至少陶家不会遭到灭门之祸。
至于能不能继续地向陶基这样风光地做封疆大吏,那就看陶家的后辈儿孙有没有那个本事了,现在陶基能做到的,也就是力保陶家的香火不断而已。
陶璜对陶基的遗命是不敢违抗的,更何况,现在的形势已经不是他能左右的了的,吃掉了施绩一万人马的魏军在九真郡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会进军交趾。
北面十万大山之中的魏军同样也不是吃素的,他们随时都有可能有发起猛烈的攻势,摧垮吴军的防线,现在他们没有急于进攻,完全是扮猪吃虎,牵制吴军而已,等到南线的魏军抵达交趾,才是北线的魏军露出獠牙的时候。
陶璜对自己的能力也是有一个精确的定位的,以陶基和施绩的能力尚无法对付得了强大的魏军,自己又何德何能敢于魏军抗衡,就算他坐到了大司马的位置上,也是没有那个力挽狂澜的能力的。
陶璜率先到了“皇宫”面见了孙奉,坦率地提出了降魏之事,不管孙奉是不是傀儡,但他终究是吴主,出于“礼貌”,陶璜也必须要向孙奉启奏一番。
孙奉当这个皇帝,也当得是索然无味的,自从他登基以来,也没有经过什么安神日子,更多的时候,是在颠沛流离之中,他应有的权力没有享受过,那些胆惊受怕,惶恐不安却是一样也不能少的。
随时局势的进一步恶化,孙奉也是对自己的前途表示担忧,如果自己没有当上这个皇帝之前,有机会投降魏国的话,那他的待遇肯定是不错的。
但坐上了这个皇位之后,如果被魏军所俘虏,只能说下场可能会更惨,想想前任吴国皇帝孙皓最后的惨死了结果,孙奉也是为之不寒而栗的。
所以在听到陶璜准备向魏军投降的时候,孙奉没有惊讶,没有愤怒,脸色异常的平静,甚至可以看出他还有些满怀的期待。
对于孙奉来说,其实降魏对他是一种解脱,都说无官一身轻,孙奉却是不当皇帝一身轻。
至于吴国的这些官员,也鲜有反对者,本身剩下的官吏,大多都是陶基所培养的交州系官员,对于陶璜的命令是言听计从,陶璜也在公开的场合宣称降魏乃是陶基的遗命,这样自然更没有什么反对者了。
其实,对于这些交州的官吏而言,现在的形势如何,他们也并非看不到,负隅顽抗下去,很可能就会是施绩的下场,
不知将会身死何处。
所以,最明智的举动便是趁着魏军到来之前,先行投降,这样的话,或许他们还有机会谋一个好的前程。
毕竟就算是魏国统治交州,它也需要一大批官员来给它镇牧地方的,就算是魏国可以从中原派一些官员来,但也只能是少数,不可能对交州的吏治进行大换血,熟悉地方的,还是交州的这些本土官吏。
于是,许多的官员对降魏还是满怀期待的,都是希望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陶璜精心地选择了别驾从事简捷为使者,前往九真郡和魏军商谈投降的事宜,简捷一直是陶基的心腹和亲信,对陶基是忠心耿耿,本人又是能言善辨,是一位谈判高手,陶璜派他前往九真郡,倒是一个最为理想的人选。
简捷奉命之后,立刻是组团出发,至少在身边带了不少的亲兵护卫,毕竟从龙编到九真郡,也有好几百里的路程,路上强人出没,简捷自然地谨慎一些。
不过简捷还没有来得及到达九真郡呢,在半路之上,他就遇到了魏军的大队人马。
第2307章
可有什么条件
简捷暗呼一声侥幸,如果他真迟些出发的话,那他根本就不需要走多少的路了,魏军抵达城下,他们只需要签城下之盟,才可以投降的。
其实投降也是分很多种情况的,在敌人还未至之前,就率先投降,这样获得的利益是最高的。
其次便是城下之盟,如果魏军前来围城,吴军上下惊惧,这时投降的话,获得的利益就会明显地少于主动投降的。
而等到城破之后更投降的话,那他们享受的就是战俘的待遇了,和主动投降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说,既然已经决定了要投降,那就是赶早不赶晚,越早投降,才有机会提更好的条件,享受更多的好处,越晚投降,非但这些好处都没有了,还得去当阶下囚。
简捷刚离开龙编还没有走出百里的路呢,就遭遇到了魏军的大队人马,看他们行军的方向,必定是龙编城无疑,简捷暗呼一声幸运,幸亏自己出发的比较及时,再多耽搁一些时间,恐怕魏军就已经是兵临城下了。
这早降和晚降的待遇,绝对是云泥之别的。
简捷立刻率人上前,表明了身份,守营的魏军一看简捷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倒也不用担心什么,立刻予以通报。
此刻坐镇先锋营的是步兵将军皇甫闿,他奉羊祜之命,率领五千人的前部人马去攻打交趾郡,魏军拿下了马水河之战的胜利和歼灭了九真太守范绩之后,只在九真郡停留了几天,便挥师北上,准备一鼓作气地拿下交趾。
行至半路,正在宿营之时,忽然下面的士兵来报,吴派使者前来,皇甫闿为之一怔,也搞不清楚吴军这个时候派个使者过来有何意图,不过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皇甫闿便命人将简捷等人带上来,询问详情。
简捷向皇甫闿申明来意,皇甫闿一听,吴军居然想要投降,看来马水河一战,彻底地是将他们给打怕了,魏军人马还没有抵达交趾城下呢,他们竟然就主动地来投降了。
只不过纳降这种事,可不是皇甫闿能做主的,于是皇甫闿便派人护送简捷前往羊祜大营之中,交给羊祜来处理。
魏军的行动是一致的,皇甫闿率先头部队出发之后,羊祜也率大军北上了,双方间隔的路程基本上不超过五十里,简捷等人换乘了魏军的战马之后,很快就抵达了魏军的大营。
骑上魏军的战马,简捷不禁是暗暗称奇,魏军这马具,和吴军战马的马具却是大不相同的,前后高翘的马鞍,可以舒舒服服地将屁股卡在马背上,而双脚自然而然地踩踏在双边的马镫之中,让骑马成为一种舒服和惬意的事,再不用担心从马背上掉下去了。
简捷不禁是暗暗惊叹,这可是一个鬼才的发明啊,看看周围魏军的马匹,全都是清一色是这样一种装备,也难怪魏军的骑兵强悍如斯,有这般的神器助力,骑兵便是如虎添翼。
相比较而言,吴军的马具是何其的简陋,没有马鞍,马背上最多绑一个小布包,只有个单边的马镫,还是上马时踩一下的,骑到马背上双脚就悬空了,这样的马具,驾驭战马便成为了一件很辛苦的事。
平时习惯了舟船的吴军士兵对骑马本身就不太适应,本来吴军就马少,再加上没有多少吴兵愿意去骑,所以吴军的骑兵真的很弱,在整个军队体系之中,骑兵只占到很少一部分的比例,形不成战斗力。
反观魏军,兵强马壮,有着这样神奇的马具加成,骑兵能不厉害吗?所以魏军打胜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吴国灭亡,咎其原因,还是吴国自己太弱了,遭逢强敌,焉能不亡?
一路快马疾行,简捷很快地就抵达了魏军大营,见到了羊祜,简捷躬行施礼,递上了盖有吴国皇帝玉玺大印的降书,便申明自己的来意。
羊祜没有感到什么意外,马水河一战,魏军彻底地摧毁了吴军最后的抵抗力量和抵抗信念,吴国的投降,已经成为了迟早的事,唯一的不同,也就是等到魏军兵临城下再投降还是主动投降的区别了。
对于魏军来说,这显然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不管吴军投不投降,他们一样都要进军,都要拿下交趾郡的。
但对于吴军来说,却是大不相同的,主动投降的话,还是可以有些条件谈的,当然这种条件也必须是在羊祜可以接受的范围,否则就是免谈。
而等到魏军兵临城下之后,吴军再来投降,就是无条件地投降了,任由魏军来宰割。
显在看来,吴军那边还是有明智之人的,主动提前投降的话,就不用将他们当做战俘来对待了。
原本羊祜以为吴国那边的主事之人还是陶基,但简捷告诉他陶基已经病逝了,现在接任大权的是陶基之子陶璜,此次降魏的决定,就是陶璜做出的。
羊祜倒是一阵愕然,
在他的印象之中,陶基的这几个儿子并不咋地,尤其是陶璜,在揭阳之战中,大败亏输,可见他的领军能力弱爆了。
没想到陶基死了之后,陶璜竟然能做出如此果决之事,看来此人倒是有些大局观的。
羊祜微微一笑,道:“陶璜既然肯降,可有什么条件吗?不妨说来听听。”
简捷低头道:“降臣未敢有所求,只求天朝大军能善待交州归降军民,妥为安置,别无他愿。”
羊祜哈哈大笑,道:“这个自然,我主仁德宽厚,大军所行之处,皆行仁义之事,那怕你们顽抗到底,我天朝之军亦会善待百姓和战俘的。回去之后,告诉陶璜,他若真心归降,我们必不可能亏待于他,于国于民有利之事,便是功勋一件。”
简捷喏喏地应了,和羊祜约定好出城的时间,便告辞离去,返回了龙编,回复陶璜去了。
羊祜下令大军继续开拨,一直行至龙编城南十里之处,才停了下来,在此扎营安寨,静候吴人来降。
第2308章
战线推进
皇甫闿见羊祜在平川之地扎营,略略有些担心,对羊祜道:“吴人历来诡诈多端,都督需防他诈降,不如由末将在此安营,都督且退后十里下寨,以保无虞。”
羊祜微微一笑道:“如今吴人大势已去,众叛亲离,陶璜纵然有心使诈,恐怕也是无人可用了,识时务者为俊杰,想必陶璜也是一个聪明之人,看得清大势所在,所以这次吴人是真降,未必有诈。”
羊祜一脸的笃定,马水河之战后,吴军已经遭受到了重创,目前吴军在交趾的可用之兵,也不足万人了,而且十万大山那边的魏军四个营的兵力虎视眈眈,随时都可以发起猛攻,吴军根本无力抵达。
在这种形势之下,除非是对吴国死忠的那种死士,但凡有一点求生欲望的人都不会再有什么想法了,就算魏军在平原地带扎营,吴军也恐怕没有胆量前来偷袭,毕竟论野战的能力,吴军根本就不是魏军的对手,步兵营一万五千人,足以对吴军形成碾压之势了。
只要陶璜脑子不进水,断然是干不出这种飞蛾扑火的事情来,先前和简捷的交流之中,他也无意之中透露出投降其实是陶基临终前的遗愿,也就是说,陶基在临终之前已经是审时度势,做出了安排,这不光是为了避免交州的百姓免于战祸,更重要的是为了陶家的香火后祀。
如果陶璜兄弟一意孤行地与魏军对抗到底的话,很可能陶家也家面临灭门的惨祸,这恐怕是陶基至死也不愿意接受的事。
所以羊祜断定这次陶璜投降是真降,他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还有必要继续地挣扎下去吗?
这种徒劳之举,但凡换作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去做的,陶基世食吴?,让他投降,或许还有些拉不下脸来,但陶璜做为陶家年轻的一辈,和吴室的关系淡薄,投降魏国也没有多大的心理负担。
退一万步讲,就算陶璜还真有点小九九,但以魏军的实力,还怕他耍什么阴谋诡计吗,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的计谋妙算,都不过是浮云。
到了约定的日子,果然龙编的城门大开,吴主孙奉面缚舆榇,在大司马陶璜,大将军陶浚的陪同之下,率群臣数十人出城十里,到魏营请降。
时魏兴安五年秋九月十八,吴亡。
羊祜亲自出营相迎,为孙奉解了绳索,烧了舆榇,相携入城,令魏军接管了龙编的城防,张贴安民告示,同时给驻守鸡笼山的阮度和何源下令,让他们放下武器,归降魏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5/1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