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校对)第9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24/1023


第2330章
贵人
所以阎宇才会派杨辛去查公文案牍,了解姜维防御计划的实致内容,想要从中找到破绽,首先必须要对姜维的这个计划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才行。
没想到刚过午时,杨辛就回来了,阎宇很是诧异,难道说杨辛只用了这么一点工夫就将姜维的整个防御计划都给查清楚了?
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阎宇先前都认为没个十天半月的时间,都不可能办到,杨辛这么快就回来了,难道说是出了什么问题吗?
阎宇满脸疑惑地看向杨辛,却见杨辛是面带春风,满脸的喜色,朝着阎宇拱手施礼,道:“都督,幸事啊,这次我们可算是遇到贵人了。”
“贵人?”阎宇更是一头的雾水,能称之为他阎宇的贵人的,恐怕只有权势熏天的黄皓了,这世上,难道还有能与黄皓比肩之人?
杨辛见阎宇满脸疑惑,连忙给他解释了一下,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旧都督府的人,名叫程裕,现担任令史一职,倒不是说此人的职务有多么厉害,而是此人很有见识,腹有良谋,更为关键的是,此人并不是姜维的嫡系,在都督府内也是受排挤的一派,所以他才会站在相对公正的客观角度上来看问题,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现在阎宇的幕僚们正为如何制定一份新的防御计划而忙乎,并没有什么头绪,程裕的建议,无疑给他们提出一条明路。
阎宇轻轻地点了点头,谁说贵人就得有高高在上的地位,现在只要对阎宇的计划能起到关键作用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是贵人了,这个程裕虽然职务并不高,但却对阎宇能有相当大的帮助,阎宇对其很满意,对杨辛道:“既然如此,那就升他为参军吧,调他到东院去,共谋大事。杨辛,你这次表现也不错,能笼络到如此人才,升你为正职都尉,负责统领南郑的人马。”
现在阎宇都督府有两套官僚班子,阎宇自己带来的人在东院办公,以前旧都督府的属官都在西院办公,很明显阎宇并不信任以前的这些属官,所以这些属官也只能干些琐碎杂事,真正有决策权的地方是东院,那儿集中了阎宇的心腹和亲信,阎宇升程裕为参军,同时将其调往东院,参与决策之事,显然就是对程裕的一种认可。
当然更高兴的是杨辛了,以前他是副都尉,只能干些跑腿的差事,并无实权,现在阎宇升他为正职都尉,同时掌管南郑城的兵马,自然让杨辛是喜出望外的。
都尉本来就是太守以下的次一级官吏,执掌一郡之兵马,而且寻常都尉都有自己的武职属官的,不过由于汉中地位比较特殊,蜀国一直在汉中屯驻大量的人马,就连太守一职后来都给撤消了,改为权力更大品秩更高的都督来管辖,而其麾下各镇的将领无不是督或将军,都尉就显得职轻一些,只负责郡城南郑的兵马。
不过对于杨辛来说,以前只是没有多少职权的副都尉,现在升任正职都尉,更有南郑城的兵马管辖权,自然是无比高兴的。
本身都督府的这些官吏都属于阎宇的部下,但由于缺乏信任的缘故,这些官吏都不曾得到阎宇的重用。
当然,就是在姜维主持汉中防务的时候,他自己有大将军府幕僚的,所以汉中都督府的人也未曾重用过,这些人横竖都成为了编外的人员,不管是姜维在职还是轮换到阎宇帐下,都依旧是闲散人员。
本来这种日子大家也过惯了,尽管说俸禄不高,但也勉强地能养家糊口,反正干得都是些清闲的差事,抱怨来抱怨去,也没有理会他们,到后头自然也就没有人再抱怨了。
但如果这个时候,鸡群里突然出现一只白鹤的话,那肯定是另当别论的,当调令送到西院的时候,众官员都是一脸的莫名,在他们的眼里,程裕本来就是一个老实木讷,甚至不擅言辞的人,怎么就突然间高升了呢?
其实升职也没有可奇怪的,就算大家一直这么混下去,到了年头之后,再往上提升一下也是很正常的事,但程裕突然从令史升职到了参军,并前往东院去办差,这就让人好生诧异了,这程裕不声不响的,
突然就攀上了高枝,太让人意外了。
咸鱼当然不意外,而且这也是他想要的结果,昨天和杨辛畅饮了一番,咸鱼装着酒着失言的样子,吐露了一番惊天之言,杨辛自然会将这些话带到阎宇的耳中。
而阎宇现在最为苦恼的,恐怕就是如何拿到汉中兵权的事了,咸鱼刻意地提出了一个妙计,正中阎宇的下怀,觉得咸鱼正是自己最为可用之人,升职调动那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这当然是咸鱼求之不得的,只有他接近阎宇,成为了阎宇的幕僚心腹之人,才有可能让阎宇听从他的计谋,成功地完成他的任务。
当然,让咸鱼比较趁手的是,帮助阎宇和完成任务,这两者是不冲突的,甚至是非常的契合,只有让阎宇掌握汉中的兵马大权,破坏姜维的防御计划,咸鱼才能完成上头交待下来的任务,所以帮阎宇,其实也是在帮自己,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至少在魏军打进来之前,阎宇是获利丰厚的。
等到魏军打进来之后,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阎宇毁掉了姜维的防御计划,至于他有没有能力来守住汉中,那就是阎宇的本事了。
咸鱼出不清楚将来产生的后果究竟是好的还是坏的,也许对于魏军来说是一个利好的结果,毕竟阎宇从能力上比起姜维来,要差得很远,以他的本事,守得守不住汉中,存疑。
但姜维的这个防御计划,本身也是有缺陷的,如果阎宇将这个防御计划推倒重来,那么对魏军的影响,也完全是未知的。
但不管怎么说,咸鱼现在只需要遵从命令行事,至于以后的事,只能是以观后效了。
第2331章
游击队
阎宇在办事上面倒也是有一些魄力的,就在任命咸鱼为参军加入他的幕僚团队之后不久,阎宇就下达命令,征召驻守在汉中外围的一些校尉和司马返回南郑。
这些校尉和司马先前是分别驻守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等地的,在姜维的敛兵聚谷计划之中,这些部队也并非是闲职,而是担负着游击重任的。
一旦魏军对汉中发起进攻之后,他们首先就会进攻蜀军重兵防守的汉城、乐城和阳平关,而这些游击军的任务就是迂回到敌后去,切断和破坏魏军的粮道,对魏军进行滋事骚扰,让魏军是疲于奔命,以支援正面战场上的战斗。
这些兵力虽然不多,而且分布极为的分散,看起来对整个汉中战局起不到什么作用,但事实上,在姜维的构想之中,这些游击部队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左右汉中战役的成败。
正因为这些部队小而零散,具有极强的机动能力,而且他们对汉中一带的地形十分熟悉,汉中多山,地形复杂,这些部队只要往山沟里这么一躲,化整为零,各自为战,那怕魏军出动数万大军,也未必能将他们给全歼了。
魏军攻打汉中,首要的攻击目标肯定是汉城乐城阳平关这样的屯兵要塞,那些分散的游击部队最多只能算是些碍事的小苍蝇,魏军肯定会派兵围剿,但也只会派小股部队出来,不可能动用主力部队去围剿,这样这些游击部队的生存空间还是有的。
而这些游击军的主要作用,就是活动于敌后,魏军进军汉中之后,在身后将会留下漫长的补给线,而这些补给线基本上是穿行于秦岭的崇山峻岭之中。
艰难的道路让魏军的后勤补给必然会面临极大的困难,当初诸葛亮六出祁山,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补给问题,蜀军是不缺粮草的,但如何翻山越岭将粮草运往关陇却是一个最大的问题,甚至于诸葛亮绞尽脑汁地发明出木牛流马来,也无法彻底地解决前线粮荒的问题。
如果魏军要进攻蜀国,他们同样也会面临和当年蜀军一样的困难,他们进入汉中的军队越多,困难就会越大,这个问题如果无法得到解决的话,那么魏军伐蜀,最终也会面临同样无疾而终的局面。
姜维之所以会选择敛兵聚谷的计划,其实这一招也是从魏国司马懿那儿偷学来的,姜维历次出兵伐魏,最头疼的事就是魏军的坚守不出,这样的持久战姜维根本就打不起,粮草不足姜维只能是要求速战速决,而魏军大多的数的时候,都会屯兵于要塞,采用司马懿一贯使用的龟息大法,将蜀军拖得是精疲力竭,最后只能是含恨退兵。
魏军可以这么打,那蜀军为何不行呢?
所以姜维在制定汉中防御计划的时候,照搬的其实就是司马懿的战术,司马懿在关陇防线上,也从来没见他在祁山,在散关,在秦岭的第一线防御阵地上屯驻重兵,而是将主力放在天水、陈仓、长安等相对靠后一些的位置上。
蜀军的每次北伐,前期出山之后,基本上不会遭遇到有力的抵抗,进展十分顺利,但一旦和魏军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往往是攻击乏力,毕竟以蜀军的攻坚能力,想要拿下天水陈仓这些防御重镇,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战事久拖不决,蜀军最后只能是因为粮尽而被迫撤退,所有的进攻几乎都是一个虎头蛇尾的结果。
司马懿之所以不采用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打法,将魏国的防线前移到秦岭一线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关隘虽然险要,但是道路艰险难行,大量屯兵的话,后勤补给就是一个大问题,更何况,司马懿根本就地法预料到蜀军何时会来进攻,长期驻守的话,只会让魏军兵困马乏,战斗力下降。
而屯兵于天水、陈仓、长安一线,这些地方既是要塞城池,又于渭水相邻,粮草物资的转运十分便捷,长期驻守也没有太大的压力,所以司马懿才会主动地将兵力部署在二线上,而不是直接陈兵于秦岭一线。
如今蜀军放弃进攻之后,整个蜀国北境的战线也将会由攻转守,进入到战略防御阶段,有人提出来将兵马驻守在兴势、黄金、褒中等外围要塞上,御敌于国门之外。
当然这也是一个成熟的防御方案,当年曹爽伐蜀之时,蜀军大将王平就是采用这个方式,成功地阻击了魏军的进攻。
但时移事易,如今蜀军面临两线作战的压力,四面楚歌,同时要面对魏军几处的威胁,兵力上自然是捉襟见肘,如果采用这么强势的防御战术的话,那蜀军必然需要投入更多的兵力和物力才行,而现在汉中的兵力显然不足以维持这样的战术。
所以敛兵聚谷计划,几乎是姜维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
既然司马懿以及后来的郭淮都能成功地屡次阻击蜀军的进攻,那么姜维没有理由认为自己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魏军也尝一尝粮草不足后继乏力的滋味。
整个汉中防御体系,最关键的就是汉城乐城阳平关这三大要塞的防御,只要这三座城池关隘能保不失,魏军就会困顿于汉中,进退维谷。
而这些游击军也将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来,他们机动灵活,完全可以偷袭魏军的粮道和分散的兵马驻地,放一箭换一个地方,魏军根本就没有围剿他们的机会。
而这些游击军的存在,对魏军后勤补给线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而魏军为了保护粮道的安全,只能是派出大量的兵马来护送粮草,这无疑让魏军背负上更为沉重的负担,后勤运输雪上加霜。
如果蜀军游击军能成功地搞掉几次魏军的运粮队的话,那对魏军本来就已经很严峻的后勤运输,产生致命的打击。
第2332章
风箱里的老鼠
咸鱼接到了离间蜀军将帅破坏汉中防御体系的任务之后,就开始认真地思考如何才能出色地完成这个任务。
尽管咸鱼和组织已经失联了十几年,但重新归队之后,他内心之中还是相当的激动的,尽管咸鱼内心之中早已是无欲无求再无什么波澜,但咸鱼依旧摆脱不了常人的惯性思维。
尤其咸鱼年过六十之后,身体状况每况欲下,思乡情结便是油然而生,而且越来越强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落叶归根,就算是历史上许多的大人物都希望死后能安葬故里,入土为安,对于咸鱼这样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来说,他同样也期冀自己能荣归故里,死后葬在家族的祖坟之中。
这是人之常情,对于现在的咸鱼来说,没有什么比能回归故土更让他牵挂的事了,那怕真得给他个高官来做,咸鱼都不再栈恋,毕竟活过一个甲子,还有什么可眷恋的,万事皆为尘土。
听到魏军即将伐蜀的消息,咸鱼显得格外的激动,如果这一次魏军真得能成功的话,那么他就不用再充当这地沟之中的老鼠了,不用再如覆薄冰战战兢兢地过着阴暗的生活,他们也可以在阳光下生活,可以公开自己的身份,而且可以致仕还乡。
最后一点,才是咸鱼最为关心的,如果魏军打不到益州来,那他是可以致仕的,但还乡就别想了,他总不能对同僚说自己是魏国人吧,只有魏军攻下了益州,灭亡了蜀国,才有可能实现他的还乡之梦。
正因为有这么一层关系,咸鱼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后,才表现的格外的积极,离间蜀军将帅的关系不难,本身汉中都督阎宇就和汉城守将蒋斌,乐城守将王舍,阳平关守军傅佥蒋舒关系不睦,不用咸鱼特别地搞事情,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足够紧张了。
但如何才能破坏蜀军的汉中防御体系,那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本身邓艾想要离间蜀军将帅的关系,目的也是在此的。
但想要破坏蜀军的防御体系,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毕竟姜维虽然现在人离开了汉中,但他依然还是蜀国的大将军,蜀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不管谁想要改变姜维制定的防御系统,都绝非是易事。
咸鱼做为一个小小的令史,当然是没有任何权力去做这些事的,唯一能对汉中防御体系产生影响力的人物,也只有汉中都督阎宇了。
阎宇的背后有黄皓做为靠山,他自然也是不怵姜维的,而且阎宇做为一个光杆的都督,最迫切的事就是想要从姜维的手中将权力给攫取回来,从这一点上来讲,他和咸鱼想要的做的事,倒是有此殊途同归的。
汉城、乐城、阳平关是汉中防御体系的基础所在,也是蜀军重兵屯集之地,如果咸鱼直接地来动这三个要点的话,那基本上是没机会的。
为啥这么说呢?首先,这三个要塞的守将,全是姜维的人,是姜维铁杆的心腹和亲信,都是姜维一手给提拨起来的,想要在他们身上打主意,那肯定是不成的,那怕阎宇以都督的身份给他们下命令,人家也未必肯搭理,毕竟和大将军军令比起来,都督之令还是差了一大截的。
其次,姜维对汉中防御体系也是极为在意的,但凡有人想要破坏它,姜维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但也不会熟视无睹,一定会有反击的手段的。
所以真想要破坏汉中的防御体系,切不可一上来就下狠手,而最好是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从次要的地方下手,这样才能试探出姜维派系的人的反应如何。
次要的地方,也就是那些分散在汉中各地的游击队,这些部队人数不多,从数百人到上千人不等,规模都不是很大,而且领军的也都是些校尉司马之类的军官,没有将军领军,衔职也是比较低的。
虽然这些游击队的规模不大,阎宇之前也对这些部队瞧不上眼,但咸鱼却清楚,这些部队的存在,对将来魏军进攻汉中时,会产生极大的阻碍,如果他们去破坏粮道,劫取粮草,滋扰驻军,将会给魏军的进攻造成很大的困扰,虽不致命,但影响也是甚大的,甚至会关系到整个汉中战役的成败。
所以这些游击队成为了咸鱼首先要清除的对象,他在和杨辛的的谈话之中,就曾和盘地托出了这个清除计划,让阎宇以汉中都督的身份,给这些驻守在各地的校尉司马们下令,让他们撤除外围的驻军,以扩充南郑的防御力量为名,将兵力集中到南郑来。
象蒋斌傅佥这样的将军敢正面和阎宇对抗,但对于那些职位本身就很低的校尉甚至是军阶更低的司马来说,公然地抗拒阎宇的命令,他们未必有那个胆量。
虽然说这些游击队所驻守的位置是姜维安排的,但县官不如现管,如今大将军姜维并不在汉中,而阎宇的汉中都督那可是朝廷任命的,是货真价实的,这些校尉司马很清楚抗拒命令的后果,如果他们拒绝应命的话,那阎宇一怒之下将他们斩首处决,那他们到那儿去说理,阴曹地府吗?
别看蒋斌傅佥这些人很硬气,毕竟人家也是将军,也是都督,地位并不比阎宇差多少,更关键是,人家之所以硬气,都是有背景后台的,拿蒋斌来说,他可是大司马蒋琬之子,尽管蒋琬已经去世了,但他的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后主刘禅也得给他几分薄面,阎宇又岂敢轻易去动他。
但他们这些校尉和司马不同,公然抗拒都督的命令,对于持节的阎宇来说,是有权力处决抗命者的,所以阎宇的命令传到各地游击军那儿,那些校尉和司马犹豫再三,最终还是选择了奉命行事,撤军回了南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24/1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